《月下小景》——爱的旋律、美的赞歌--毕业论文.doc_第1页
《月下小景》——爱的旋律、美的赞歌--毕业论文.doc_第2页
《月下小景》——爱的旋律、美的赞歌--毕业论文.doc_第3页
《月下小景》——爱的旋律、美的赞歌--毕业论文.doc_第4页
《月下小景》——爱的旋律、美的赞歌--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月下小景爱的旋律、美的赞歌2014级 汉语言文学本科 马驰强【摘要】 沈从文人性观的最高体现为神性, 表现的是边地人民的爱与美的世态人情, 边地之美边地之爱即是他心中的神性之美。湘西是他写爱与美的策源地, 贯彻了他宣扬爱与美的哲学观。月下小景写了寨主的独生子傩佑与美丽的女子相恋,由于人性本能的使然,他们偷吃了爱的禁果,但是由于本地野蛮的风俗女子同第一个男子恋爱,却只许同第二个男子结婚。为了追求生命中的最美和最爱,他们以含笑殉情作结。在此他(神性)是被赋予生命气息的存在体,他具有“美”的外在气质和形象同时又具有“爱”的内在品质和情操,他是人类追求的活生生的生命最高体现。【关键词】 沈从文 月下小景 神性 美 爱沈从文的月下小景(作于1932年9月)是一篇爱情短篇小说,故事很是单纯,但情节却很是深切感人,描写也很婉柔有致。本篇讲的是在湘西一个偏僻的山寨,寨主的独生子傩佑和一个纯朴美丽的女子相恋的故事。这一对从春天 就开始热恋着的痴情男女 ,到“一切皆在成熟” 的秋季共同收获了他们的爱情果实,在一个月光皎洁之夜的最后一次甜蜜而痛苦的幽会中纵情享受了瞬息即逝的幸福之后,摄于当地野蛮习俗和“严酷的法律”女人同第一个男子恋爱,却只许同第二个男子结婚,不得不怀着对“另一个世界让我们去生存”的憧憬,他们口服毒药而“远远的走,向日头的出处远远的走”。故事虽然是以悲剧结束,但文中却饱含了让人痴迷的浪漫的爱和使人沉醉的纯洁的爱。在沈从文的美学观中,他把对人性的最高表现赞美为“神性”,他认为:“我过于爱有生一切。在有生中我发现了美”;而“美”即“或由上帝造物之手所产生”,它就是“可以显出那种圣境”的“神”。 1沈从文. 烛虚.沈从文文集(第11卷)M,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1984:277.1因此可以说沈从文的“神性”就是“爱”与“美”。在这篇小说中沈从文借助了传说故事的素材,用一种浪漫的手法表现他自己对于人性真谛的思考;同时他也借此“神性”宣扬了自己的生命哲学。在此他(神性)是被赋予生命气息的存在体,他具有“美”的外在气质和形象同时又具有“爱”的内在品质和情操,他是人类追求的活生生的生命最高体现。普及众生我们只有去无限的追求却不能够达到,但我们若就其中的能领略一二,则也就能显出一些高贵的存在。而这“神性”作者在此是用了一种极其浪漫的抒情情调和极具诗一样的语言来表达和传递的,这就是一种意蕴高远的美和纯真之上的爱。“他(傩佑)觉得神祗创造美和爱,却由人来创造赞誉这神工的语言,向美说一句话,为爱下一个注解”,这就是全篇的点题之笔。“美不在生活,而在生命。生命的本质,首先表现为摆脱金钱、权势,符合人的自然本性,文学艺术的美,首先产生于对这种自然人性的表现。”2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J,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12:147.2在这样一曲爱的颂歌之中,沈从文用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歌颂了一种纯真的爱、浪漫的爱、理想的爱。一、 向美说一句话: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在沈从文所构筑的湘西世界中,月下小景是一首美好的抒情诗、一幅秀丽的风景画。他在此把美的一种基调调配在了湘西世界自有的风物和人情上,人们生活在一种健康的自然环境状态之中,展示了一幅田园牧歌的景象,人们各尽其责、物尽其用,显现了一个安逸而又富有人性的桃花园般的世界,于是美便不言而喻。他也从不掩饰自己对人性真善美的讴歌和追求:“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3沈从文. 沈从文选集(第五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231.3这也是他自己领略到的他生活的湘西世界。他感悟“神性”的美就是在此策源。月下小景他想用美的彩笔,绘出人性中的美和爱。于是他就用诗一般的语言竭尽所能的描摹了美、渲染了爱。1、美的形象美在此就是一种外形的健美和内心的壮美。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这一古老的边陲小镇,它被人类疏忽、历史所遗忘,这里的人们用另一种言语,用另一种习惯,用另一种梦,生活到这个世界一隅。它不掺杂任何的世俗纷扰,只用自己民族的习惯和戒律一代代繁衍生息。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他们是一对形神和谐表里如一的美的形象。“当地年轻人中唱歌圣手”的傩佑,有着“超人壮丽华美的四肢”,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他对生活的热爱使他“微笑着思索人生苦乐”并且觉得“人实在值得活下去”;他对于纯真爱情的追求是那样的勇敢、那样的狂热、那样的执著,他为了爱可以“不要牛,不要马,不要果园,不要土地,不要狐皮褂子同虎皮坐褥”,情愿抛弃作为小寨主的舒适优越的生活。女人则“天真如春风,快乐如小猫”,姿态迷人,心灵透明,“一微笑,一睒眼,一转侧,都有一种神性存乎期间”;觉得“我们来活活泼泼的做人,这才有意思”,意识到人的尊严和价值,认识到做人比做神好。把一种神性的美向人性的美推广,把形象的美加上内心的美向着神性的完美宣示,向着人类的最高境界完善自我。2、美的意境沈从文的小说,既重写实,又重想象,他主张“把现实和梦两种成份相混合”(烛虚 小说作者和读者)。他又擅长“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夫妇 后记),力图借助幻想和感情,“达到人与美与爱接触的路”(阿里思中国游记 序)。他的这些独特见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才能,在月下小景的创作中得到了十分充分发挥。作品用写实和梦幻结合的创作方法,点染着柔和的月光,青翠的山色,沁人心脾的山果芳香,清脆细亮的马铃声响,融入关于月亮的神奇传说,似梦非梦、优美动人的情歌对唱,似傻非傻、情深意笃的窃窃私语构成一个明丽如画、幻美如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神话般的艺术意境,让主人公在这样的境界中来演出他们的悲剧,来寄托爱情的理想,谴责“魔鬼所颁得法律”。这个意境,声、色、味俱妙,景、意、情交融,一切景物都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和作品中人物的感情。比如贯穿全篇始终的“月亮”,也成了有情之物,随着主人公感情的波动和心理的变化而波动、而变化:主人公微笑它也微笑,主人公犹豫它也朦胧,主人公殉情它也就悲伤的隐去。这么美的意境,和作者所创造的美的形象显得十分和谐协调,把一种自然的美和人情的美揉合成一体,相映交晖,不但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3、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可以创造美的形象和美的意境。月下小景的语言是如诗一般的语言,它含蓄而不失活泼,凝练而新鲜。比喻比比皆是,别致而妥帖;新奇的传神的字眼,铿锵有力,既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又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比如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对唱,他们用的是诗一样的语言,旋律既美,诗味又浓;还有他们的对话同样是用诗一样的语言,既情意绵绵又韵味深长;更甚于文章中的写景、状物、叙事等也无处不在用诗一样的语言,激荡着诗一样的旋律。比如文中关于月亮的描写,以写景开篇:“初八的月亮圆了一半,很早就悬到了天空中。”“从山头那个青石碉堡向下望去,月光淡淡的洒满了各处,如一首富于光色和谐雅丽的诗歌。”“柔软的白白月光,为位置在山嘴上石头碉堡,画出一个明明朗朗的轮廓,碉堡影子横卧在斜坡间,如同一个巨人的影子。”用新奇的比喻,加上一“悬、洒、画”字,把月亮和月下的景物都写活了,这既烘托了美的环境又奠定了文章的抒情基调,使人顿生幽雅恬静中充满活力富有生机之感。在写傩佑幽会时的幸福时,“对头上的月光正满意的会心的微笑,似乎月光也正对着他微笑”;在写女孩时,“女孩子一张小小的尖尖的白脸,似乎被月光漂过的大理石,又似乎月光本身。”都以月光为衬,从人物的心理和形体上表达了人与月亮相通的情感。接着写了更鼓催归,情侣心事重重,连芦管的声音似乎已为月亮所湿,音调显得更低郁沉重了一点,到天上的确有一片薄云把月亮拦住了,一切皆都朦胧了,以月光的由明到暗,烘托了人物心理上阴郁逐渐增加,到最后他们想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女孩“把头仰望着那个新从云里出现的月亮”,于是两个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当他们最后快乐的咽下那点同命相连的药,微笑着睡在了已经枯萎了的野花铺就的石板床上,等候药力发作时,“月儿也隐在云里去了”。文章到此结束,首尾对照,呼应开头,言已尽而意无穷。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共同谱写了一曲雅丽和谐的关于爱的颂歌。把一种爱情的悲剧用如此幽雅的纯粹的美的情调来表现,这在以前的同类题材作品中是不多见的。而这就是沈从文追求人性精神的体现,他是想通过他所描绘的独特形象,来展示和表达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的态度,表达他的生活理想和美学观念。二、为爱下一个注解:纯真的爱、浪漫的爱、理想的爱 沈从文曾经说过:“我过于爱有生一切”,“爱就是生的一种方式”。他认为在简单的湘西偏僻世界里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对“有生一切”的爱。这也是一种互爱精神,它使得人与人文之间和睦相处,同时也是这一理想社会中内在的调节机制。而这爱包括了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如“龙朱之爱”、“媚金之爱”、“神巫之爱”都是纯洁爱情的范例;还有亲子之爱,如边城中老船工对外孙女、船总对两个儿子的亲子之爱;朋友之爱,如老船夫和船总之间的友谊等;兄弟之爱,天保和傩送之间的兄弟情深。沈从文描绘了“天下同是一家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契合了老庄、道教等传统哲学所追求的大同境界的阐释,也可以得出湘西社会宁静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沈从文强调的绝不是儒家的伦理教化,而有些像道家的无为而治,因为对“有生一切”的爱不是外界强加于人类的,而是它与中国传统的农业化有着更深刻的联系,使得湘西人的生命意识里具有了浓厚的崇尚自然、眷恋乡土、重视血缘关系、擅长于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农业文化意识。正是在这样的流淌着生命之爱的相亲相爱中,我们才重新发现了这生命的孤独在城市文明中已泯灭很久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价值。 1、纯真的爱作者以他满腔的热情用略显夸张却又不失其真描写了他们的外形美和内心美。尤其对他们内心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进行了着力挖掘。本篇是以人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进行事件和场面的描写,先是以梦幻般的狂欢幽会情景开始,以几段深情浪漫的对歌和一番颇具意味深长的对话,从不同角度集中表达了他们心心相印、忠于爱情的高尚情操,同时又竭力的渲染了他们被幸福的爱情所陶醉的忘我心境;他们用人类最为崇敬和仰慕的形式自由大胆的、原生态的宣誓着这一纯真的爱情。年轻的男女未有过情感的经历,一切看上去都那样的单纯可爱,他们抛却所有,置身一个与世隔开的爱情腹地,尽情的享受那美好的月光,歌唱着那甜蜜的爱情,忘却世俗的种种羁绊,在这宁静、冰封的两个人的世界里畅游爱的圣河。“龙应当藏在云里,你应当藏在心里”似梦一般的无限快乐、似月亮一样明亮,但梦终究会醒,月亮也有阴缺。忘我的沉醉之后,“因为爸爸爱我”,“魔鬼的习俗不是神所同意的”,在“两个人的年龄都还只适宜于生活在夏娃亚当所住的乐园里,不应当到这必须思索明天的世界中安顿”到“XX人有一首历史极久的歌,那首歌把求生的人所不可少的欲望、真的生存意义却结束在死亡里,都以为若贪婪这生只有死才能得到”。于是想到了另一个世界,他们快乐的笑了。“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他们用实际的行动诠释了真挚的爱情,为人们所赞美。沈从文就是这样把爱的基调定格在一种纯真的境界,为人们所想象的空间给予心灵上的导向,向着“神性”的殿堂攀登。2、浪漫的爱“沈从文的作品素来喜爱寄情于山水,这里也不例外,假如将死亡背景看作一幅画,那么它将是一派清新祥和的田园风光充满诗情画意而无半点恐惧感。你看圣洁清幽引人无限遐思和幻想的月光”4欧阳颖戈. 死亡、美、爱与生命读沈从文的月下小景J. 阅读与写作,2003,09:17-18.4把一首首诗意般的情歌和着月光的节拍演绎一段相恋的浪漫。浪漫最能勾起人得情愫,它充满幻想,富有诗意,它也不拘小节,行为自在。沈从文总是喜欢把浪漫的氛围调和到他的小说中,不管是喜还是悲,都有一些让人觉得这人至纯、这水致清、这山致绿的感觉。比如龙朱中一切景象,都显得具有一种地方特色的完美形式,人们都对生活自我满足,充满着对现实的积极快乐,一切都显得那样平和、安逸和享受。在这篇小说中,浪漫就像“一切光景具有一种节日的欢乐情调”。在这如诗如画的山寨,赏着天空明丽的月亮,讲着神话故事,男女主人公以歌会话,用美丽和智慧描绘他们的幸福爱情蓝图。作者努力为之创造着如童话般的意境:“远处有吹芦管的声音。有唱歌声音。身近旁有斑背萤,带了小小的火把,沿了碉堡巡行,如同引导得有小仙人来参观这古堡的神气。”把一种神气的灵性揉合其中,让人遐想,让人情不自禁的深入其中,与文章同呼吸共命运。年轻小伙子的歌声就和他的强健体魄一样充满着诱惑,歌唱圣手的傩佑使得女孩若迷糊在梦里一样“龙应当藏在云里,你应当藏在心里。”自古女子柔情似流水,“身体要用极强健的臂膀搂抱,灵魂要用极温柔的歌声搂抱。”幻想、诗意、洒脱、无拘无束的去放纵去享受,要知道“没有船舶不能过那条河,没有爱情如何过这一生?” 沈从文的小说往往是为了追求人生的理想形式,为此他自觉的渗入了很多“梦”的成分,很是巧妙的把一种“社会现象”和“梦的现象”相混合。使浪漫表达淋漓尽致。3、理想的爱理想它即追求眼前的生活目标,渴望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未来的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未来的生活目标。罗曼罗兰说过:“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因为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热。”沈从文在此把爱上升到了一个理想的层面,他想借此向人们展示爱是可以和理想融为一体的,赞颂了人们勇敢的特质。一对年轻人在尝到了爱的甜香之后,为了这爱的永恒,走向了未知的天堂。他们觉得“最公平的世界不在地面,却在空中与地底;天堂地位有限,地下宽阔无边。”以死的方式追寻爱情的永恒,其实正是这精神的需求和对将来世界的憧憬,才使得爱充满了理想的色彩。这种理想在小说中也是否定了“这世界只许结婚不许恋爱”的野蛮的民族习气。“风俗习惯虽附加了一种严酷的法律,在这种法律下牺牲的仍常常有人。”在此,爱不仅仅是浪漫和纯真,还有这无所谓一切追求的理想之爱。“他们都咽下了那点同命的药也就是说 ,死是对现世的理不尽的陋习的抗议 ,同时也正因理不尽而解脱了,死是爱的愿望的永生,与寻求彼岸世界的佛家思想大概是相通的吧 。”5小岛久代,龙长顺. 月下小景考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版),1991,Z1:151.5彼岸才是理想的爱的栖息之所。就如佛家的信仰一般,没有理想何来彼岸。把爱的理想寄托在了彼岸的圣地,于是华丽的悲剧就出现了,而这悲剧在一开始就是注定了的。现实何尝不是这样?于是合乎自然的“神性”光辉就战胜了习俗,才使得“人性”的境界向着理想更近一步。凌宇在他沈从文小说的倾向性和艺术特色一文中,从人性的共通性上着眼,鲜明指出,“沈从文反映下层人民对生存权利和人生尊严的要求,植根于他对下层人民作为人,具有同别人一样的人性的认识。”6凌宇.沈从文小说的倾向性和艺术特色C,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0,Z3。6于是对于爱的追求我们都苛求完美,想用我们最为力所能及的努力去实现,沈从文便在田园牧歌般的诗画意境中表达了这一人性的共识。三、 小结由于沈从文个人出身和经历的原因,年轻的他很早的直面着生活中的鲜血和阴暗,他亲眼目睹了湘兵了勇猛威武,也强烈的感受到了嗜杀者的残酷暴戾。在沅州东乡清乡时,清乡队伍“杀了那地方人将近一千。怀化小镇上也杀了近七百人”7沈从文:从文自传 清乡所见,沈从文文集(第9卷)M,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1984:159.7这些都促使了他在以后的文字创作中形成了一种追求生活真、善、美的艺术品格。对美他是这样论述的:“一种本来大自然雄伟美丽的风景,和原始民族自由放纵的生活, 带着无穷神秘的美,无穷抒情诗的风味。”在他的其它作品中, 有很多是从希腊神话或者英雄传说衍变而来的。那里的生命都具有一种原始的活力:单纯、积极、乐观。憎恶随性,爱恨由情。这样的原始的生命形式具有健康美丽的形体、健康的肉体、健壮的躯体、纯朴的心灵,比如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这种具有原始的健康的生命形式的人性美, 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曲热爱生命形式的赞歌。这篇小说所营造的那种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 沈从文使人们相信了纯情的力量。一种超于物外的纯粹的美, 和清洁的魂。他所崇尚的生命之美是未经社会文化所浸染的自然的、朴素的、原始的, 是“泛神”之美。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8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选集(第5卷)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6:232.8这也说明了他在描写了美的同时,给予了人性的一种反思,对于本文的悲剧何尝不让人感到沉思。沈从文用一种类似麻痹人类思维的美和爱,让人们沉浸在人性美和爱的思考上,而忘记了在美与爱这种崇高理想的生命价值和尊严上有一种人类社会的属性在制约,这种麻痹往往就是人类犯下错误的一击,这反而与追求人性的境界有所偏离。刘永泰在人性的贫困和简陋重读沈从文一文中认为:“看重人的自然属性而轻视乃至排斥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做法导致了学界盲目的沈从文“人性”健全说,而“丰富的社会性永远是人性真正优美健全的必要条件”,以此来反观,“沈从文的作品不是表现了人性的优美健全,恰恰相反,他的作品表现的是人性的贫困和简陋!”9刘永泰.人性的贫困和简陋重读沈从文C,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Z2。9这贫困和简陋或许就是一种对社会性的思考。沈从文赞美的是人性的美淳朴、正直、善良、勤劳、忠贞、粗犷等等,他忧虑的是人性的扭曲和变形,他憎恨的是对人性的伤害。“在沈从文心目中,人性的发展,应该顺其自然之道,包括灵与肉的个性,应该能够自由地张扬。”10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J,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12:3.10这种人性的自由张扬就不免让人觉得单纯。隐伏的悲痛或许就隐伏了丰富的社会性。月下小景用它美的旋律、爱的赞歌颂扬了人类对于美和爱的不懈追求,对于生命的无限遐思。但也如沈从文自己在看虹摘星录后记里所说的那样,“美丽总令人忧愁”。人类是属于社会性的动物,忧愁在所难免。悲剧就此发生。在沈从文看来,神是抽象的东西,它代表着自然、正直、诚实、美和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性格中的神性正在逐渐减少,而恶性和兽性却逐渐增多。“白壁德强调人的神性,他认为人性包含三个层次:兽性、人性、神性。兽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性是在兽性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克服了兽性,神性是经过道德的,精神的教化的境界,也是进入宗教的境界。”11刘永丽.神性:生命的完美形式从看虹摘星录看沈从文对生命形式的追求J. 船山学刊,2004,(3). 11 “尼采即认人是桥梁,两端分别是野兽和神,而人应该是要从野兽的一端走到神的一端。”12 台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60.12沈从文更是赞赏人性中高尚的属于神性的内容,在他的心目中,神性便是最高的人性,人只有具有了神性,才会有一种属于人生高尚理想与情操的精神活动。因而,在改编的佛经故事或民间传说中,沈从文特意运用浪漫的手法来宣扬这种生命哲学。比如龙朱写白耳族王子龙朱爱上了黄牛寨寨主女儿的故事,龙朱被赋予了高贵的性格,热情、勇敢、诚实,他的爱是美丽的真诚的,“抓出自己的心,放在爱人的面前,方法不是钱,不是貌,不是门阀也不是假装的一切,只有真实热情的歌。” 13沈从文.龙朱A.沈从文全集(第 5 卷)C. 太原:北岳文艺出社,2002:327.13媚金豹子与那羊里民间的英雄豹子与美人媚金约会,却因寻找避邪的白羊发生误会,先后拔刀自尽,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们把爱情当作最神圣的事情,他们的爱具有神性的色彩,又是烈性的。弹筝者的爱则讲述一个寡居妇人为筝声迷惑,而爱上了一个四肢五官残缺了的废人,像被魔鬼骗去了灵魂一般,终于自缢身亡的故事。被刖刑者的爱则讲一个妇人和一个被刖刑者的爱,这个妇人没有因为他的外表丑陋,地位低下而嫌弃他,表现的是女人对爱情的执著和痴情,这是超越世俗的,具有神性的美。这些小说都是沈从文写的最美的文字,这种神的世界是沈从文不自觉拔高的世界,这些人物是神化的生命,所赞颂的美与爱的神性品格也都被提升到了人性的极致,其中隐藏着宗教的心态,“它们一般采自少数民族中长期流传的情爱故事,加以渲染,贯穿了人类已有的纯真爱情、纯洁性爱的种种表现,无不符合神性的主题”14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80.14在沈从文的这些作品中,人与人、人与神灵、自然万物,彼此融为一体,似乎总有一种神秘力量在无形中指挥和安排着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