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第课时:追求深刻的简单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为例.doc_第1页
阅读教学第课时:追求深刻的简单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为例.doc_第2页
阅读教学第课时:追求深刻的简单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为例.doc_第3页
阅读教学第课时:追求深刻的简单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为例.doc_第4页
阅读教学第课时:追求深刻的简单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为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教学第 课时:追求深刻的简单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为例-大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第 课时:追求深刻的简单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为例 徐玉萍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128) 摘要在当今阅读课中,第二课时如众星捧月般夺目,第一课时则备受冷落;日常教学中,第一课时也存在几种误区,课堂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本着“简单、实在”学语文的宗旨,第一课时的教学贵在深刻的简单,本着“有效预习、简练四步和后续延伸”三部曲,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相信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同样也能受到学生的喜爱。 关键词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深刻;简单 中图分类号:H1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1-0119-02 当下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正日益成为一个怪圈:传统观念认为第一课时浅显单薄,难以闪耀亮点、上出趣味。因此公开课教学很少选择执教第一课时,寥寥无几的尝试者也难听到掌声。日常教学中的第一课时,则呈现出以下几种误区:一无主题式教学,知识点分散,东拉西扯,没有明确目标,课罢,学生一无所获;二八股式教学,识字、初读、写字等一成不变的教学环节,久而久之,学生容易疲劳,失去兴趣;三越位式教学,缺乏明确的课时观,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认知产生困难。纵观日常教学课堂,学生对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兴味索然,课堂气氛沉寂,缺乏应有的活力,语言和思维能力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 第一课时究竟应该怎么上,才能令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才能为第二课时品读感悟和迁移运用做好足够的铺垫,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尤其是跨入高年级,在字词的教学上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怎样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而且要扎实到位?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这些都是困扰我们教学的问题,也是阅读教学的探索主题。 在重重困惑面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给予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学会有选择的放弃,追求深刻的简单。他认为语文因生活而灿烂,课堂因生命而精彩,教学因生成而美丽。他提倡简单的教学语文,轻松的学语文,因此他的教学风格简单而实在。而我们第一课时的教学贵在深刻的简单,本着“有效预习、简练四步和后续延伸”三部曲,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相信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同样也能受到学生的喜爱。 下面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具体谈谈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如何追求一份深刻的简单。 一部曲:有效预习,第一课时的引路石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如果预习这一环节指导得法,切实有效,阅读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预习必须要落到实处。预习作业的基本内容可以包括: 一生字新词。(“将文中包括书后生字的词语抄写两遍”;“摘抄文中的四字成语”;“摘抄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出某几个生字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进行组词”等) 二句子。(“选择自己觉得最难读或最受感动、最受启发的句子抄下来”等) 三段落、篇章。(“课文中最感动你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或“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等) 四拓展。(“我搜集的相关资料”等) 五质疑。(“我最想问的问题是”等)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课文有选择性地布置预习作业。例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1.自学生字,找出生字在课文中所组成的词,每个抄两遍;用直线画出文中的四字词语。 2.课文中哪些句子或段落最打动你?画下来,认真读一读。 3.预习这篇课文,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把疑问写在课题上面的空白处。 学生在学习课文前进行了有目的的思考,带着疑问来学习课文,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一课时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有机渗透式”地检查、点评是很重要的,例如高年级可以抽默几个相对简单的词语,听写一两句简单的句子,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更能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部曲:简练四步,第一课时的奠基石 第一步简练的导入:注重揭题艺术,唤醒阅读期待。 第一课时,如何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切入教学中心,突破口的选择是关键。巧妙、恰当的突破口,应以教学需要为依据,不能游离于教学目标,同时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期待视野”是接受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姚斯的“方法论顶梁柱”。阅读期待是读者在面对一个新读物时问题意识的觉醒。问题,是学习的开始和持续的动力。学生学会对一篇新的课文提出问题,形成自己的阅读期待,是十分重要的。那么,该如何建立期待视野呢? 课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抓住了课题往往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注重揭题这一教学艺术,巧妙揭题,能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为课文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氛围,真正做到“课亦始,趣亦生”。揭示课题的方法很多,不同的课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揭题方式。 例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我抓住课题中的“衣袋”两字,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口袋平常都装些什么,以此比较自己的口袋和这个“装满昆虫的衣袋”的异同,明白这个衣袋不是普通的,而是十分特殊的,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谁的衣袋?为什么衣袋里都装满了昆虫?昆虫又是从哪来的?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接下来对课文的学习更是充满了好奇。 揭题的艺术丰富多彩,或采用故事导入,或借用图片导入,或相关知识导入,不求繁琐花哨,只要与课文息息相关,简捷地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产生阅读和求知的期待,我们离课堂教学的成功就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第二步简朴的初读:四段初读文本,促进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是我们在第一课时中必做的一个环节,但是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里真正做好这一教学环节,却令大多教师烦恼。尤其是进入高年级后,紧张的教学任务更是在无形中逼迫着教师努力节省这一环节,走马观花式请学生自读或开火车读一遍,即已经“初读”课文,更有甚者轻视这一教学步骤,草草了事,然后直奔品读感悟。真正有效的初读,应是简洁而朴实的。 第一阶段: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课文。此时学生会遇到一些生字新词,会遇到新的句型和新的表达方式,这些新知会形成一定的阅读障碍,学生的阅读思绪被打断,使之对课文内容不能很快形成一个清晰的、连贯的完整认识,书读得不流畅是正常的。因此需要教师在一旁对不易读的字词进行指导疏通,将词语具体化、形象化、情境化和生活化,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看似琐碎,但在教师有耐心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切切实实扫清阅读障碍,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 第二阶段: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第一阶段扫清字词障碍的读,此时的读,阅读思绪连贯,课文也就读得流畅了,学生自然能分出一部分注意力关注文章的内容,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和了解。 第三阶段:三读课文,质疑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前两个阶段的铺垫,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质疑问难的阅读方法,围绕课文,边读边提出自己的困惑。一般来说,学生疑问越多,越有价值,那么他们对课文的探索越能臻于全面和深入。 第四阶段:四读课文,整体感知。此时的读,对于字词句段的困惑已经相应解决了,学生从整体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一个完满的整体感知。 当然四个阶段并不代表就是读四遍。朗读指导要体现出有效性与层次性,并不只是体现在第二课时的精读感悟。所谓“有效性”就是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读得有感情;所谓“层次性”就是指导朗读要体现过程,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达到朗读指导效果的最优化自信。第一课时同样也需要朗读指导的“有效”和“层次”。 分角色朗读是练习本文朗读的一种好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情境,较好地把握语言包含的感情,从而较快地读好语言材料。例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分角色朗读时,教师可以先扮“柴进”的角色,分别请两个同学扮演“林冲”和“洪教头”的角色进行对话朗读,以作示范。再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配合练习分角色读,并组织交流或比赛,师生共同评议,促进提高。另外还有装满昆虫的衣袋、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黄鹤楼送别也可以尝试。 第三步简易的方法:五步字词法,能读又会写。 高年级的第一课时,学生课前预习较为充分的基础上,课堂上以检查、运用为主,督促学生达到目标,达到字词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黄山奇松一课的字词教学: 1.出示两组词语: 陡崖屹立情有独钟姿态优美 盆景宾客饱经风霜充满生机 谁能将第一组词响亮、正确地读出来,你敢挑战吗? 当学生被激发起“斗志”时,字词教学也就进入了一种充满战斗力的热烈气氛中,此时的教学是主动积极的,也必然是有效的。 2.你能找出在”音”、“形”、“义”的任何一方有疑问或者你认为特殊要留意的字词吗? 此时我们将“陡”和“徒”、“屹”和“乞”进行区分认识,使得学生对生字难字有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 3.同桌两人互读,帮同学纠正错误,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读词的机会。 在某种程度上,同桌互读识词的效果要比老师指名读的效果更好。 4.指导学生活用新词。当教学到“迎客松”时,教师抓住“饱经风霜”一词,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是一棵怎样的松树,它经历过什么?学生由此想象到狂风吹,暴雨浇,雷电劈,骄阳烤,积雪盖等情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迎客松”傲然挺立,毫不屈服的高贵品质。 第四步简洁的过渡:设置悬念,留有空间。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和思考余地。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这样会为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作好铺垫,让第二课时有的放矢,更加高效。例如教学天火之谜,结尾时,教师用一句话过渡:为什么只有富兰克林能揭开“天火之谜”?他是怎样揭开的呢?这些问题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来解决。此时不需要繁琐的语言,更不需要铺张的解说,只需要抓住全文最核心的一个问题,自然过渡到问题的探求,以期获得学生更多的课后思索空间。 三部曲:后续延伸,第一课时的保护石 学习的过程是连续的,知识的掌握也需要反复地温习,要保证第一课时学习的有效性,课后适当的复习巩固是必不可少的。如抄写课文中重要词语、重点句子,朗读课文等基本作业,是第一课时扎实有效的有力保障。同时利用第二课时抽默相关词语和短句,以巩固前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