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素质提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素质提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2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素质提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素质提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4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素质提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 类 号 密 级 学校代码 89643 学 号 # 硕士学位论文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素质提升研究姓 名 # 系 别 科社教研部 学 科 专 业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研 究 方 向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指 导 教 师 # #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2013年6月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成果或全部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 年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就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和质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农民。因而提升农民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胜利的基础性工程。目前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还远远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经营管理素质缺乏、法纪素质不强、生态文明素质不高等多个方面。农民素质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的需要,其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认为导致这种不适应的原因主要在于农村教育发展落后、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影响、传统专制及宗法观念的制约、农民现代文明意识的缺乏等。 全面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是一项繁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和农民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充分发挥农民自主性,树立农民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等现代文明意识。让农民从根本上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国家的大事,更是广大农民自己的事情,从而鼓舞农民朋友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并在建设的实践中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其次,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建设,为农民素质的提升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和法制环境,并让农民在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中不断得到锻炼,通过实践来提升农民素质。关键词:新农村,农民素质,提升ABSTRACTTo achieve the goal of establishing a well-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n 2020, the key is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building the Newly socialist countryside. Peasants are the main force of the newly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ir inner quality will directly impact on the speed and quality of the building of the newly socialist countryside, which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peasants. Those new requirements including culture and sci-technology qualities,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qualities, democratic and legalistic qualities, and so on. However, the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peasants inner qualities in nowadays cannot meet the challenge of the newly socialist countryside building. The reason ,why peasants quality cannot meet the need of the newly socialist country, springs from many aspects, which including the influence from educational backwardness,from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peasantslakcing of mordern awareness.To improve peasants quality is an improtant mission for China,which need joint efforts in many ways. Firstly, peasants themselves should assume their own responsibility, they should recognize that building a newly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their own business, should take an active part in it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ies in actual practice of building newly socialist countryside. Second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the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of rural area, reinforce labors skill trainning, strenthen democracy and leagal system educ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rural area to create a good circumstances for peasants quality promotion.Key words: Newly socialist countryside peasantsquality promotion目 录导 论1(一)问题的提出1(二)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意义21.新农村22.农民素质33.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素质提升的重大意义3(三)国内外研究现状41.国外研究现状42.国内研究现状4(四)研究思路与方法6一、新农村建设要求提升农民素质7(一)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7(二)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的新要求71.更高的文化素质72.更强的科技素质83.更好的经营素质84.更强的法纪素质85.更高的生态文明素质9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0(一)农民素质现状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101.农民整体文化水平有待提高102.农民适应市场经济能力不够113.农民民主法制意识淡薄124.农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觉性低13(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141.农村教育发展落后于城市教育发展142.传统生产方式制约农民经营素质的提高163.传统专制、宗法观念抑制农民民主法制素质的提高164.现代文明意识的缺乏限制农民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17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提升农民素质的对策18(一)发挥农民自主性,树立现代农民意识181.树立现代农民主体意识182.培养现代农民独立意识18(二)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191.巩固农村义务教育192.加强农村职业教育213.推进农村文化建设21(三)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21.培养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意识222.加大农民科技及经营素质培训力度233.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制度23(四)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宣传教育231.加强农村立法工作232.加大农村法制宣传力度233.加大农村的执法力度244.加强村民自治宣传教育24(五)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建设241.树立农民科学的生态环境意识242.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253.建立健全农村生态法规26结语.27参考文献28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著目录30致 谢317导 论(一)问题的提出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毋庸置疑,中共中央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就曾连续五年(1982-1986年)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具体部署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到本世纪,中共中央几乎每年都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或其他正式场合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农业从业人员。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教育电子出版社,/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可见,农民依然占中国总人口的多数,农民问题依然是我国重要问题。“三农”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不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会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还会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甚至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今日中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国家要进一步发展、社会要和谐就必须解决这一矛盾。而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就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适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效率和成败。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大量事实表明农村正面临农民素质整体偏低的困境。低文化、少技术、不懂经营、无法纪的传统农民已经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于这种现状中央也非常重视,在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迫切的要求。”要走出农民素质整体偏低的困境,就必须加大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本人来自农村,对于农民素质整体偏低的现状深有体会,在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对这方面关注较多,深刻认识到农民整体素质不提高,我国农业发展就无法打破人才紧缺的瓶颈,农村改革也无法深化。如何提升农民素质?这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经过三年的理论学习和跟踪探索,本人认为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素质结合起来考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二)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意义1. 新农村 新农村的提法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上个世纪,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一些政策性的文件里就出现了“新农村建设”的提法。然而,当前我们所说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路的形成,则始于党的十六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解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并把“统筹城乡”置于“五个统筹”之首。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论断,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并进一步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 陈庆立. 中国农民与新农村,群言出版社,2008年,第4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对农村问题不断探索和再认识的重要成果。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未来发展的大局出发,科学设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用20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改变我国农村相对落后现状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第一,作为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部门,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保障。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要求。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第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2.农民素质 素质通常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指人所具有先天和后天条件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具体而言,素质包括两大内容:一是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二是后天经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能力。 农民通常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职业的劳动者。农民素质属于人口素质的范畴,人口素质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所具有的德、智、体等各种特质的综合。人口学词典对人口素质的定义是:“人口学所讲的人口质量,一般指的是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素质,它反映了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一般来说,农民素质主要包括:(1)身体素质:指身体健康状况和大脑的机能状况。这是人存在的生理基础。(2)文化素质:指农民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对社会文化的认识和接受能力;(3)科技素质:指农民自身的科技水平、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接受能力、运用科技的能力;(4)思想道德素质:指价值观念、人生观念、道德品质方面所具有的规范程度;(5)经济行为素质:指进行各种经营活动的能力;(6)心理素质:指对所遭遇的各种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等;(7)生态文明素质:指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感知能力以及保护和改造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等。3.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素质提升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一项关系我国农村繁荣、农民幸福的重要工程,更是一项关系国家安定与富强的重大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中央的英明决策,更需要农民的艰苦付出,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如何最终取决于农民,因而农民素质的提升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进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第二,农民素质对新农村建设影响巨大。农民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农民增收的速度,还影响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更影响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三,提升农民素质,是变人口压力为人口红利、变人口劣势为人口资源优势的主要途径。(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农民素质问题的研究多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从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着眼来分析重视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意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8世纪就提出了教育具有经济价值,指出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性。(国福论)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费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的概念,他指出通过教育投资,提高人的素质,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20世纪中叶,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指出了人力投资的重要性,并论证了人力资本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他认为高素质农民是一种重要的人力投资,提出政府有责任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有责任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农民教育在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只有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也对农民素质问题有一定的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和上层建筑具有反作用。因而,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肯定有相当的作用。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人是生产力的重要要素之一。教育虽然不能直接生产物质财富,但它通过对劳动者的培养,使其掌握技能,从而提高劳动能力,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间接地参与了社会再生产。国外学者对于农民素质问题的研究总的来说大多从人力资源的视角来分析,鲜有对农民素质问题的专门论述,也少有触及具体的方案,更少有从农村发展的视角来分析农民素质的文献。2.国内研究现状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农民素质问题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角度各有不同,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对于农民素质问题的全面解读。这方面的论著主要有,陈庆立所著中国农民素质论,他在书中分析了中国农民素质的现状,农民之间、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差距、成因,以及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和关键所在,并提出了提高农民素质的必要措施。王晓方编著的2004年中国农民素质报告,该书收集了2003年度我国农村人口基本状况、就业状况、收入状况、农民身体素质状况、教育素质状况、科技素质状况,各有关方面提升农民素质的政策和行动等方面的数据。宋国凯所著从身份农民到职业农民,书中提出“中国农民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如果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社会,就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客观上已要求中国农民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新时代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第二,关于提高农民素质问题的研究。这方面的书籍主要有,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民素质报告新型农民素质调查评估与分析,该书首次提出了新型农民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制”、“讲风尚”和“爱健康”的六大核心素质;构建了一个以新型农民核心素质开发、农村核心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政策行动支持为基础的全新分析框架;基于农村居民实地调查对我国当前农民的素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也借鉴发达国家农民素质开发实践经验,对我国农民素质开发工作提出了系统框架和政策建议,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曹首娟的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民素质提高,作者在书中指出:“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现代乡村管理驾驭能力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因此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管理的水平,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时期推进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贾俊民等编著的中国新型农民的培养与组织,编者在该书的前面五个章节用大量篇幅对就如何培养新型农民进行了论述,对新型农民的内涵、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做了详细阐述。第三,不同视角下的农民素质问题研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和统筹城乡发展观念的提出,也有些学者开始从微观的视角研究农民素质问题,如房彬先生的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新型农民研究,书中提出,新型农民拥有较高素质和较强的主体意识,他们不仅是建设新农村的合格主体,还是推进新农村建没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培育新型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诉求和现实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陈晓华所著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书中认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而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则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前提。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农民素质问题的研究应该说已经初有成就,这些研究对我国农民素质问题的现状、成因以及解决的途径有比较好的阐述,对我国今后解决“三农”问题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在这些研究中,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来系统考查农民素质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本文想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出发,根据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遇到的一些新情况,出现的新问题来进一步考察农民素质问题,希望通过考察研究找出提升农民素质的途径,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四)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试图用实证研究、文献综合研究的方法来对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素质的提升进行比较系统的探讨。农民素质是个很大的课题,本文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农民素质的提升上,试图通过对农民素质现状极其原因的分析,找出提升农民素质的策略。农民素质涉及的面广,影响农民素质的因素也非常多,要对农民素质的各个方面以及影响农民素质的因素进行全面归纳和总结,这不仅需要对农民问题有深入的研究,更需要掌握社会学、人口学、人力资源学的等多学科的知识,这对本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会不断出现各种我们意想不到的新情况,这些新情况对农民素质都会提出新的要求,因而,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出发,来考察农民素质的提升本身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这也正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一、新农村建设要求提升农民素质(一)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然也应该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康。 基于广大农村当前的现状,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调形成巨大的合力方能出成效。这不仅仅需要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广大农民付出艰辛的汗水。任何事业的成败,人都是起决定作用的。新农村建设同样如此,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农民。新农村建设要依靠农民,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广大农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农民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其本身的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是举足轻重的。病病泱泱建不成新农村,愚昧无知建不成新农村,无组织纪律建不成新农村,盲目自私不顾大局也建不成新农村。同时,农民又应该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受益者。广大农民只有充分享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成果,才能激发其更大的创业热情,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新一波洪流中去,把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二)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的新要求新形式下,要求广大农民要改变阻碍农业现代化的一些传统观念,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素质。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新时期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本文认为,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的时期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更高的文化素质随着我国农业不断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收入的高低,较高的文化素质也日益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一把钥匙。这就要求农民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首先新时期的农民应该具备基本的语言、算术和天文地理知识,掌握便利地与他人正常交流的语言工具(如普通话等)。其次,农民应该具备一定水平的认知和辨别能力,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去认识和吸收新的知识、信息。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农民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技能,从而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2.更强的科技素质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民不仅要有文化,更要懂技术才行。这就要求农民具备更强的科技素质。科技素质主要指人们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即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技术,使用科学技术(包括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等)的能力。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来看,我国农民要适应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具备以下科技素质:(1)具备基本农业科学知识,如农作物耕种时节、农药化肥的使用技巧等,(2)懂得使用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生产的需要;(3)了解现代化农业种植养殖技术; 郭晓琼. 新型农民科技素质培养研究. 中国知网,硕士论文,2012只有广大农民朋友具备了更强的科技素质,才有可能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从而增加土地的附加值,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打好经济基础。3.更好的经营素质农业增产农民却不能同步增收,这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生活富裕”目标的一个障碍。要打破这一障碍,就要使农民能够及时地把农产品投入到市场使转化为实际收入,这就要求广大农民具备更好的经营素质。经营素质指的是各种经营活动的能力。从我国农民以及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民应该具备以下经营素质:(1)较强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2)较高的风险意识;(3)基本的市场营销能力。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化农业的一个趋势,农产品已经不再是为了自己自足,最终都要走向市场,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就要有市场意识,要以市场为导向。同时,要清楚市场是有竞争和风险的,在选择种植养殖项目时要注意提前做好防范。4.更强的法纪素质“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之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切行动都必须在我国法纪的规范下进行。这就要求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要具备更强的法纪素质。法纪素质是公民法律观念、法律知识水平和运用法律的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的综合特征。对于我国农民而言,主要应该具备以下方面的法纪素质:(1)基本的法律常识。懂法是守法的基础,农民大体上要了解自己在法律上有哪些基本的权力与义务,了解日常生活经济行为中有哪些是法律规定不能触碰的底线;(2)遵守法纪的意识。主要指农民要树立敬畏法律的意识,不因为个人利益而无视国家法纪;(3)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这主要指农民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基本的法律常识和遵守法纪的意识是基础,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是农民掌握法律知识的目标之一。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对于广大农民朋友来说不仅可以使自己在日常生活经济行为中做到心中有数、不盲目,更重要的是,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而不至于采取极端行为。5.更高的生态文明素质中共十八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那么,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则是关系农民福祉、关乎农村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实现生态文明新农村的长远大计,就要求农民具备更高的生态文明素质。具体来说包括:(1)了解基本的生态知识;(2)要有生态危机意识;(3)要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4)运用所掌握的生态知识尽量减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的能力。要求农民系统地掌握生态知识那是不现实的。但农民至少要对自己所生活的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有大致了解,对已经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要有危机感。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随着我国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国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各项事业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加上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也比较重视农民素质的培养,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民主法治意识也有所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生态意识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深刻认识目前农民素质所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对于解决新农村中农民素质问题所面临的困境是十分必要的。(一)农民素质现状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民素质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1.农民整体文化水平有待提高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农民科学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首先,与城市居民比较,我国农民文化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表1-1是根据2010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绘制,表中数据充分反映出城乡居民的文化水平差距。在6岁及以上人口中,农村高中及以上人口比重仅9.79%,而城市该比重达45.89%。农村不识字或者识字很少的人口比重为7.2%,小学人口比重为38.1%,这表明广大农村还有一个数量庞大的文盲半文盲群体。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教育电子出版社,/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单位:人6岁及以上人口数不识字或很少识字的人口数及其比重小学人口数及其比重初中人口数及其比重高中人口数及其比重大专以上人口数及其比重城市384 147 8588 034 432(2.09 %)61 280 552(15.95%)138 590 585(36.07%)93 632 752(2438%)82 609 537(21.51%)镇248 689 6419 927 309(3.99%)63 862 851(25.68%)105 773 418(42.53%)45 914 114(1846%)23 211 949(9.34%)乡村609 708 62344 174 664(7.2%)232 068 330(38.1%)273 812 219(44.91%)47 099 999(7.73%)12 553 411(2.06%)1-1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与城市居民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不仅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内在需要,更是关系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性工程。其次,农民思想文化素质也有待提高。在广大农村,农民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不少农民的精神生活却是贫乏的。先进的思想文化还没来得及进入农村市场,腐朽的封建迷信却大行其道。不信科学信鬼神,不少农民把发家致富的希望寄托在菩萨身上。在湘南一些地方,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不少农民都会定期到庙里烧香拜佛。再次,农民很少用文明人的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湘南农村,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父母这样骂自己的孩子“狗崽子”、“死得早的”我们还常会听到成人之间用带脏字的话语互相调侃,对于这些农村人都习以为常。332.农民适应市场经济能力不够农民对市场经济的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民生产效率低,创收能力差。农民的收入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一直存在不小的差距,虽然差距值有过高低起伏的变化,但总的来说是在不断拉大。我们假设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则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不考虑价格因素),1978年为2.56:1,1983年1.82:1,1994年为2.86:1, 1999年差距之比为2.65:1, 2000年达2.79:1,2000到2010年这十年间,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进一步拉大,到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城乡差距之比已经高达3.33:1,也就是说201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倍多。中国城乡差距在世界上是最高的,按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中国是其中一个。另外,按国际一般情况,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GDP800-1 000美元阶段,其他国家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收入的1.7倍,中国也远高于此。 余秀兰. 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第46页。 第二,农民的消费观念落后,农民的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更大。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同样经历了几起几落的过程:1978年的差距是2.93:1(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1,且未考虑城乡价格不可比因素),1979年差距缩小为2.75:1,但1980年差距又拉大,1981达2.82:1,1982年差距则开始缩小,直到1985年为最低值2.31:1,但随后又开始拉大,1993年达最高值3.54:1。接着有所回落,但从1997年起差距又拉大,1999年为3.53:1,已经接近最高值。余秀兰. 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第47页。第三,农民缺乏科学经营素质。大多数不懂得收集有用的信息,更不懂得分析市场需要,不懂得选择种植市场需要的经济作物来发家致富。有少数胆大的农民尝试搞种植业或养殖业也由于摸不清市场而导致所种所养非市场所需。再有就是农民普遍缺乏营销知识,只守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训,以为只要有了好的产品就不怕卖不出去。不懂得现代农业中农产品要变成实实在在的效益,除了产品好还需要好的营销策略。由于不懂得营销,经常会出现好东西卖不到好价钱甚至卖不出去,最后烂在地里烂在树上的情况。前些年山东河南陕西一些地方的农户忍痛砍苹果树,河南农户白菜烂地里,今年山东的芹菜贱卖,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教训,那就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皇帝的女儿也愁嫁“。只有销路通畅了,农民才能得到实惠,才能通过勤劳来致富。3.农民民主法制意识淡薄我国农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民缺乏基本的公民权利意识。我国农民群众普遍对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缺乏最基本的认识。还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参与政治生活是自己的合法权利、或者对这个权利不够重视。如我国农村地区实行村民自治制度,让广大农民管理自己的事务,这是每个农民都享有的基本民主权利,但有些农民却并不重视。笔者在对长沙望城桥口镇的村支两委换届选举情况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该镇部分村60%的农民不愿意花时间去参加村里的选举、村民大会等活动,如果村委强烈要求参加的话,则需要给他们支付误工费。第二,农民群众缺乏对法纪的敬畏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是每个公民都应尽的义务,农民也不例外。在农村各种违法违纪现象频频发生,就是因为我国农民缺乏对法纪最起码的敬畏。第三,农民缺乏运用法律维权的意识。一些农民朋友遇到麻烦事首先想到的不是用法律手段去解决,而是托亲戚找朋友去解决,解决不了的往往就不了了之或者升级为极端事件。如湖南永兴县柏林镇在拆旧市场建市场的过程中,一些对补偿方案不满的群众集体阻止拆迁,而后与乡政府工作人员发生肢体冲突,就是农民缺乏运用法律维权意识的极端表现。第四,农民运用法律维权的能力不足。大多数农民只求不违法,对于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则关心甚少。笔者曾对在福州务工的永兴籍农民工做过调查,95.5%农民工没有与工作单位签定劳动合同,医社保都没有,更别说住房公积金了,对此,他们都很坦然,认为有份能赚钱的工作就不错了。即使有个别农民工想要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也由于不懂法律、不熟悉法律程序等因素最终放弃诉求。4.农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觉性低农民通过媒体等渠道对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有了一些认识,也由此产生了一定的生态意识,但是这种意识还不是很强烈,而且由于农民对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和影响认识不深刻,对生态环境知识极其缺乏,因而在行动上还没有保护生态环境自觉性,缺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觉性。主要表现有:第一,广大农民朋友对于潜在的生态环境污染习以为常。长期以来,广大农民朋友都已经习惯了农村的环境的脏、乱、差。生活垃圾乱倒、麦秸稻草随意堆放、牲畜粪便到处可见,这种现象在农村随处可见。广大农村就像一个天然的大型垃圾场,在过去还没有那么多化工废弃物品来污染农村天地的时候,这个大型垃圾场是具有一定的自我清洁能力的。农民朋友对此也已经习惯了,不觉得这对生活有多大的影响,自然也不觉得会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有些时候甚至是“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如大多数农民朋友都认为滥用化肥会造成土块板结,但是为了更高的产量还是选择继续使用甚至过量使用;再比如大家也都知道过多使用农药会造成蔬菜水果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不利,但大多数农民也还是在使用。他们大多人认为这个危害应该不会很大,因而就不引起重视。第二,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农民不能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虽然大家都懂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但却都不愿意做那个栽树的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同志鼓励全国人民克服困难发展经济的有力口号,但是很多农民朋友对这句话产生了误解,认为只要能发展(农民一般认为赚了钱就是发展)经济,付出一切代价都是值得的。因此,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经济效益、眼前利益,甚少考虑生态环境效益、长远利益。广大农村到处可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开发,过度垦殖荒地、超载放牧、超伐林木、滥采中草药、超采地下水等,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例如西双版纳农民大规模毁林种橡胶树给当地带来负面生态效应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雷成. 西双版纳农民大规模毁林种胶,热带雨林开始缺水/cysc/hb/gdxw/200706/12-11699918-1.shtml第三,对于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有些农民朋友选择回避或者逃离。有些地方由于一味地追求经济效应,造成当地严重的生态污染,对此,农民朋友感觉无力回天要么选择听天由命要么选择逃离。如全国最大的废旧电子电器拆解基地-广东省汕头市贵屿镇的农民长期从事电子垃圾拆解,很多农民因此发家致富了,而当地也变成了举世关注的“垃圾镇”,致富后的当地农民把电子垃圾拆解的工作交给了来这里打工的外地人。一些没有从事这个行业的农民则因为当地污染严重而选择了到外地谋生。有“中国银都”之称的永兴也有类似的现象,永兴柏林镇的冶炼工业发展已经有三四十年了光景了,也有不少农民因此富裕了起来,但当地的环境也因此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很多富裕起来的农民都到郴州、长沙、广州等地买房安家,而那些还没有富裕的农民则只能听天由命或者到外地打工谋生。为了生存和生活,农民朋友选择各种途径去发家致富,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农民朋友往往只考虑到了经济效益,很少去考虑养育我们的地球母亲的承受能力,由此造成的各种污染难题反过来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生存。(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农民素质整体水平偏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村教育的落后是一个重要因素,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制约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教育发展落后于城市教育发展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目前我国虽然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但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还有些问题急需解决。首先,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实施情况还不是很理想。虽然2011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8%,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3%,然而这只是全国中小学适龄儿童的平均入学率,从我们了解的现实来看,农村的入学率比这个数据肯定要低一些,而且每年还会有大量的农村少年儿童因为各种原因辍学,特别是贫困地区学生辍学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2001年国际实行“教育布局”调整以来,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行动使得农村学校在10年之间迅速减少,不少农村孩子因此不得不辍学。其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困难。虽然国家也很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国务院也强调 “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但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2011年,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达到1260.97万人,全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约79.2%,从这个比例来看,依然有将近21%的农民工子女在民办学校就读。再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突出。2011年全国小学生在校生中共有农村留守儿童2200.32万人 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新闻网, /edu/2012/08-31/4147345.shtml。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性格上很容易出现孤独抑郁、敏感焦虑、自卑退缩等问题,从而影响其学习成绩,学习上的无助、心理上的无依导致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厌学情绪,不少甚至辍学。义务教育阶段各种原因导致的辍学,致使农村新文盲的增加,这对提高农民整体文化水平是很不利的。此外,农村办学条件、教师素质与城市还有很大差距。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高达99.3%, 教育部. 农村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9.3%,人民网,/GB/15599260.html城市中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99.5%,仅仅从这个数据上来看,城乡中小学教师合格率基本持平,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城乡教师的初始学历差别很大,在农村不少初始学历不合格的教师通过在职进修取得合格学历,其所学专业与所教课程的不对口,“学非所教”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湖南郴州永兴县的地理老师严重缺编,该县就把县里超编的语文、数学甚至化学老师经短期突击培训去教授地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教师学历并不能相应地提高教学质量。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与城市则更是有天壤之别。整体来看,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园校舍、图书仪器装备、体育美育卫生设施等都不达标,信息化装备水平更是非常低。下面表格是2009全国中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值,可以侧面反应我国农村城市办学条件的差距。袁振国.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第124-127页。小学中学城市443619农村275465平均359542 单位:元 农村义务教育不完善,不仅直接影响农村孩子的成长,更影响新一代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影响新农村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