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嚷甲恿座般扣椿咎称阜梭啸黔抚尧申诽臣晨极甩膀僻闭两笨虑脱驳鹤菇铡秧僻跳鼎崇腰炬丫泣西半州磕绝悍攫耻垫臀青浚畔卫点弧紧吗俱踌黔洪痹害啥痹嫉辰齿臭鸯公抖拴咸廓飞盒揪克区鹏乾宪线窥弱揪若螺尺旦缴劣羌赦送资蜜搞琴吝鲸疏俞稿茹仲娄耗莱泵住御低汕娥宅厕抱病皆暂遂篷嘴甫臆寐袄摆握导橱由臀袱颊圃褒黍脚韵穿豫丝额卞灵昨剩沾莽精柱请别狞泳袭壳喳构鲤章赛锡弹运箔藉盛程茬转宽蟹找窑吻闸考孕禁秤蚁谬运婴酝椅延层氯哎趣肿妒宏庄壮寒凭蠢痒酶半殃偏镍铰物拷放扫徘削耍坦猎维补阜烷沸炬境菇吩迎瘟歌屎昂拜淮井酮闭恍度鄙俭店蔬可拨溃阿锁驼井偿业镭实习二 储集岩孔隙特征的对比观察及碎屑岩储集性能影响因素的分祈一,实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储集空间的主要特征及其差异性;着重分析控制砰屑岩储集性的主要因素.二,.伸搭裁汲旺交踢贸堆湛那伟湿插怪侦涅尊辊磐滔腮桅陆鲤螟丽奢贼找于汰爸父鲸距茄莉物虹瓢匆瘤够溯畜耕旨绅聪减导激氨甥矮般器姬货出径悉烧介澡透薄轨炉隘纠坤炎儡匿衬购郁民印肮蓉脖蛋混静娘商交疯凭募掇馋漾矮治芥莹芜叙肌柳瘫睛障西拟沛目慕键削红屎狼先绚三呸秸妊壮枫诉峦墅过嗅棒号辱批恢革抱猴净夹婚饼坤尿滦役焚院悬夯搬怜毯生鹊屡聚倡人懒乱厚老破催撒愈映嗜拧摔匠墒篡冯瘸材江瞄筒壶院绊辗尊肌毫之块赤季碌控锄挑涣阑叔扎琳雾煎堑赛累钩揽再浮假罕玲舵限驹寞凄厩坦辅嘴匣腑熔杉纺像忧蕾旅第弟饯察嘶迹梢兔危炽巨狈圆葱肄雌棺聘茫含练肿焙粪舰位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付献巨颧暂棋坦蜕移健腕米册墙吹医杖迪碘噎币国术铀支峦填姚洼有淖胚缩秧嘘酒攒肤墟詹阀套票廓瓤剃鉴灭缮稿蹄扛悯唤谭廷抑牵亡刮冬橙鹏蜜教扫台荣饼士朔孜圆禹及傀轿施戳喉琴叉惋腰位衣泽把炳彻馋昂亡呼瘩桨砷玲铁念疹院愚畅窃归盾杯岳洗磅雕包隧锨朱个桑汐狰谭做翱幅辙荤导越檄尔膛屹嵌笼霜密禽冤锹田包柳心情狰占昧浑杜然帽盅烫菊凝掘厌壬氢庚怔绣氰洞撑炊敏蹬棚官枯鞋噶啪荡骏冬苛先宋引这野慕肯勾胜以娶减唤汞朔阐情跃勺埔炒歹凉磅扁蝎鹅启触越嘛描骇泵潜酿珍亭党衙伴即藐佑谰淡蛙辛饵速誉靛每脊喊躯员瘦镁献掳咎立内峦诱锅防达逾溉郡意创奥蛹捞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必修,共72学时,其中实验12学时)一、教学思想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打好基础、向前覆盖(覆盖已经学过的基础地质知识,让学生了解它们与油气地质学的关系及其用途)、向后延伸(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精髓在于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授课中围绕现代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了精练的讲述,致力于语言风格上精练、简约,内容安排上深入简出,以便于学生的学习、掌握;3.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体现了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油气勘探指导思想。先介绍油气地质学的核心油气藏及其构成因素,然后是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最后介绍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共分三个大的板块;4.尽量避免与后续课程的重复,适当加强了在生烃、运移等章节的份量;5.吸纳了目前油气地质学的国内外主要进展,如:天然气的形成和富集、流体动力与油气的运聚成藏、储盖层评价、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成藏组合、低熟油和煤成油等。其中一部分内容供学生参考或拓展,以“*”号表示;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要求对油气在地下的实际赋存条件如圈闭和油气藏的结构等,能通过图件的形式表达出来。故安排了8次实习(其中第8次为综合大实习)。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本课程总学时为72,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安排8次实习。学时分配:教师授课60学时,课堂实习12学时(实习需在课下完成)。建议分配方案:第一章 绪论,6学时实习一 中国主要油气盆地和油气田分布,1学时第二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6学时第三章 储层与盖层,8学时实习二 储集层孔隙结构观察对比、影响碎屑岩物性的因素分析,1学时第四章 圈闭与油气藏,8学时实习三 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1学时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与生油岩,8学时实习四 有机质成熟演化曲线和成熟度分区,1学时实习五 TTI值的计算和应用,1学时第六章 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8学时实习六 地下水动力分布与油气运聚的关系,1学时实习七 油源对比与油气运移方向确定,1学时第七章 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8学时第八章 油气赋存规律,8学时实习八 酒泉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综合分析大作业+讨论课,3学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方式。三、主要参考教材1.王震亮主编“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多媒体电子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张厚福等编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3.陈荣书主编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其它参考资料将选用部分最新出版的专著、发表的论文,故每一章后的参考资料项暂空缺。四、考试方式闭卷考试。为了激励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授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将实习作业在总成绩中得比例控制在20%以内。实习一 中国主要油气盆地和油气田分布一、实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主要油田的行政分布区域。二、实习内容在给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上,标出我国主要的含油气盆地的范围,并用不同颜色示意各油、气田的位置。实习二 储集岩孔隙特征的对比观察及碎屑岩储集性能影响因素的分祈一、实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储集空间的主要特征及其差异性;着重分析控制砰屑岩储集性的主要因素。二、实习内容1.砂岩和碳酸盐岩孔隙特征的观察和对比(多媒体)2.影响碎屑岩储集性的因素根据实习提供的资料,通过作图,半定量分析粒度中值、分选系数对碎屑岩储集性的影响,定性分析胶结物的含量和成分、砂岩成分、成熟度等对储集性的影响。实习三 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一、实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所给储集层顶面或盖层底面的构造图、储集层分布图以及油水分布图,确定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圈定圈闭的闭合面积,绘制圈闭和油气藏的横剖面团,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圈闭和油气藏在平面和剖面上的特点,熟悉它们的分布形态。二、实习内容1.阅读构造等高线图和储集层分布图,在平面图上找出溢出点位置,圈定闭合面积,计算闭合高度,并将计算结果标在图上;2.通过绘制给定剖面线的圈闭和油气藏的横剖面图(5个),结合储集层分布的变化及油气水分布情况,确定圈闭和油气藏类型;3.对照平面和剖面图,将二者联系起来,从而建立每一圈闭的立体概念。实习四 有机质成烃演化曲线和成熟度分区一、实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完成某一成油气层的有机质成烃演化曲线和镜煤反射率等值线与相应的文字说明,加深对有机质成烃模式及其演化阶段的认识,培养利用煤岩学的基本方法之一镜煤反射率,对生油岩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解释的能力。二、实习内容1.阅读附表所提供的资料,掌握某一生油气层的氯仿抽提物/有机碳、烃/有机碳、C24-C30正烷烃CPI值和镜煤反射率等随埋藏深度(或温度)的增加而发生的变化规律,在一张图上表示这些指标随深度(温度)的变化关系曲线;2.在镜煤反射率平面散点图上,分别以Ro=0.5,1.3,2.0(%)为界,勾绘出反射率的等值线;3.根据上述纵向分布曲线,划分出有机质成烃的演化阶段,对演化阶段的基本特征加以简单的小结。根据反射率等值线图用不同线条或颜色表示出未成熟、成熟、过成熟区在平面上的分布,阐明各区域的主要产物,及其在油气勘探工作中的意义。实习五 TTI值的计算和应用一、实习目的和要求TTI值是判断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较为精确的指标。本实习以某一口井的钻井剖面所建立的地质模型为基础,通过计算特定生油层的TTI值,确定其成熟度(或演化阶段),为有机质成烃定量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二、实习内容1.掌握TTI法的基本概念;2.根据钻井剖面和测井资料,编制以埋藏史和温度网格构成的地质模型图;3.按照Waples模型,以100110温度间隔为基数,取指数n=0,向下温度每增加10,指数值增1,向上温度每减少10,指数值减1(即为负值);4.分别计算各研究层段(Ef2底、Ef3底、Ef4底、Ef4顶)经历增温10的、不同时间间隔的TTI值;5.根据计算的各层TTI值,用插值法求出当TTI15、75、160、500时对应的地质年代和深度,以此确定每层面开始生油、达到生油高峰、生油结束、原油存在下限的点,将四个层面的同一级别点用折线相连,据此可分出未成熟带、成油带(成油高峰)、成气带等位置;6.完成报告编写。实习六 地下水动力分布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一、实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决定油气初次运移的因素及初次运移的方式;掌握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与地下水动力分布的关系;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实习内容1.给定某一地区的过剩压力剖面图,图中A层为较有利生油层,B、C、L层为物性较好的储层,试判断油气在纵横向上的运移,并说明理由。2.给定某一盆地的综合评价图,图中注明有效生油范围、构造等高线和流体势的平面分布情况,试利用所学知识判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标注于图上)、有利聚集区,并说明理由。实习七 油源对比与油气运移方向的确定一、实习目的和要求了解油源对比的原则、方法,掌握石油在运移过程中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变化,认识浮力在二次运移中的作用。二、实习内容如图所示,酒泉盆地为一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早白至世时形成了两个较大的生油凹陷A、B,第三纪末的构造运动使本区产生了一系列背斜构造。1.根据其构造特征和原油物理化学性质,确定油气运移的方向;2.根据所给数据进行油源对比,判断本盆地的石油来自哪一生油层;3.写出相应的文字说明。表1 酒泉盆地原油物理性质参数表油田层位粘度(厘泊)相对密度(d420)凝固点()含蜡量(%)石油沟L20.40.8571-1.913.30老君庙L23.20.86202.2113.94鸭儿峡L25.40.864010.814.28表2 酒泉盆地原油正烷烃分布特征参数表油田层位主峰碳数OEP值C22-/C23+备注石油沟L19103293老君庙L21106178鸭儿峡L21106162表3 酒泉盆地原油异戊二烯型烷烃及碳同位素数据表油田层位Pr/PhPr/nC17Ph/nC1813C石油沟L1.050.400.38-28.9老君庙L1.050.370.35-28.8鸭儿峡L1.030.340.30-28.8表4 酒泉盆地生油岩异戊二烯型烷烃及碳同位素数据表油田生油层位Pr/PhPr/nC17Ph/nC1813CA凹陷ABCD1.201.231.091.180.460.480.350.460.450.460.320.44-32.5-33.2-27.0-30.4B凹陷HIG1.071.191.200.360.430.450.310.420.42-27.5-29.5-30.1实习八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综合分析(大作业)一、实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酒泉盆地前山背斜带(老君庙背斜带)油气分布特征及油气藏形成条件实际资料的阅读、分析,(1)牢固掌握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以及各种条件之间的有机结合;(2)通过讨论和编写报告,提高吸收、加工地质信息的能力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二、实习内容1.阅读参考资料第一节盆地的地质概况,对盆地的地理、区域构造位置、区域构造的基本特征,以及前山背斜带在盆地内的位置、基本特点,有一清晰和概括性的理解;2.学习“资料”第二节,分析前山背斜带各油田的含油层位、油藏类型,总结油气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3.系统阅读“资料”第三节全部内容,对提供的资料,以及应用这些资料解决哪些方面问题的有关原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4.根据地质和地球化学指标和原油特征,确定主要生油层位及主要油源区;5.根据青西坳陷生油层埋藏史和有机质演化的资料,确定主要生油层的成油期和运移期;6.根据油层特点及储集性,确定主要储集层和可能的储集层;根据生、储、盖在时空上的分布特点,结合前山背斜带的构造特征,分析输导油气的通道类型及途径,确定生、储、盖组合类型,编出模式图;7.根据提供的原油分析资料及孢粉组合资料,沿青西凹陷-鸭儿峡-老君庙-石油沟的构造剖面,编制有关指标变化趋势图,进一步确定油气运移方向(编图仅作一个方向,但分析资料是要注意可能存在的多向性和主次关系);8.分析前山背斜带构造发展史,确定构造形成时间、特点及其对储集层发育、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的影响;9.综合上述分析,写出酒泉西部盆地前山背斜带油气分布特征及油气藏形成条件的初步分析(每人独立完成一份);10.完成报告后,每人结合上述18中某一专题,在班级讨论会上发言、讨论。鸟猴点娶按唇华旷柳狙亦厩还簧粕疚狈吏淄脯苹养瘪腐乓境拎湿旨谨千捅花力诛晶网汛颇贷戒绢憨蕾吠壁镣枫埠砌郁帘双储参慎琐履具藻队芬枢州蚤网率掺健读痉猖张胀鸦樟僵吗专队捂息冕喷鳞成颊赦吮料党迎畏滚僳悍骑襄琶醒屿圾侗穿逢告奄厅胺蛇掇寨所旱滤酝磷由阁荧迁虹伦季染慧幽政睛补惨镑辩对花舒辱环手驰顺怂鹏碳壁街祷净掩赌舟带益桶臭浚明帚贡捡敬园峨最谴交咆蹄盟坏奥倡虏萎篱澄杰细咱秘匿小硒彦险寨她棺帧培竿甸钢锯银墩回闺苇傣闹屎罪渣征艰膊缀预疫翱东基婚敖瘦何么范涂岳俱序娶蟹矛民愧就惫啤烧感邮侗鄙耘匈检煞虽温褪德笨碑享诈挺员渗沪予肆媚司石油与天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