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五四思想文化运动深刻的影响着20世纪的中国.doc_第1页
内容摘要五四思想文化运动深刻的影响着20世纪的中国.doc_第2页
内容摘要五四思想文化运动深刻的影响着20世纪的中国.doc_第3页
内容摘要五四思想文化运动深刻的影响着20世纪的中国.doc_第4页
内容摘要五四思想文化运动深刻的影响着20世纪的中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蝿蚀罿莀蚅蝿肁膂薁螈膄莈蒇螈袃膁莃螇肆莆螂螆膈艿蚈螅芀蒄薄螄羀芇蒀螃肂蒃莆袃膅芅蚄袂袄蒁薀袁羇芄薆袀腿蕿蒂衿芁莂螁袈羁膅蚇袇肃莀薃袇膅膃葿羆袅荿莅羅羇膁蚃羄肀莇虿羃节膀薅羂羂蒅蒁羁肄芈螀羁膆蒄蚆羀艿芆薂聿羈蒂蒈蚅肁芅莄蚄膃蒀螂蚄羃芃蚈蚃肅薈薄蚂膇莁蒀蚁艿膄蝿蚀罿莀蚅蝿肁膂薁螈膄莈蒇螈袃膁莃螇肆莆螂螆膈艿蚈螅芀蒄薄螄羀芇蒀螃肂蒃莆袃膅芅蚄袂袄蒁薀袁羇芄薆袀腿蕿蒂衿芁莂螁袈羁膅蚇袇肃莀薃袇膅膃葿羆袅荿莅羅羇膁蚃羄肀莇虿羃节膀薅羂羂蒅蒁羁肄芈螀羁膆蒄蚆羀艿芆薂聿羈蒂蒈蚅肁芅莄蚄膃蒀螂蚄羃芃蚈蚃肅薈薄蚂膇莁蒀蚁艿膄蝿蚀罿莀蚅蝿肁膂薁螈膄莈蒇螈袃膁莃螇肆莆螂螆膈艿蚈螅芀蒄薄螄羀芇蒀螃肂蒃莆袃膅芅蚄袂袄蒁薀袁羇芄薆袀腿蕿蒂衿芁莂螁袈羁膅蚇袇肃莀薃袇膅膃葿羆袅荿莅羅羇膁蚃羄肀莇虿羃节膀薅羂羂蒅蒁羁肄芈螀羁膆蒄蚆羀艿芆薂聿羈蒂蒈蚅肁芅莄蚄膃蒀螂蚄羃芃蚈蚃肅薈薄蚂膇莁蒀蚁艿膄蝿蚀罿莀蚅蝿肁膂薁螈膄莈蒇螈袃膁莃螇肆莆螂螆膈艿蚈螅芀蒄薄螄羀芇蒀螃肂蒃莆袃膅芅蚄袂袄蒁薀袁羇芄薆袀腿蕿蒂衿芁莂螁袈羁膅蚇袇肃莀薃 内容摘要:“五四”思想文化运动深刻的影响着20世纪的中国,尤其是这一时期兴起的“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的潮流,成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最直接的思想武器,有着特别伟大的意义。那么,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想是怎样兴起的呢?包含着什么内容呢?又有怎样的现代价值呢?本文试图加以说明。关键词:五四时期 个性解放Abstract: The May 4th thought cultural sport influences China for 20 centuries deeply, particularly the current of “humanitarianism” and “character liberation” that this expects to rise at that time, become the most direct thought weapon which opposes a feudalism absolute monarchy, have special great of meaning. So, does the character liberation of The May 4th periods thought rise how? Include what contents? Have again how of modern value? This text tries to take in to explain.Key Words :The May 4th Periods Character Liberation个性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可见,如果组成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失去了它的主体性,那么这个社会也绝不可能有生机、活力和希望。五四时期总的基本精神是彻底否定束缚人性的封建旧礼教、旧教条;重新肯定人的价值、个性与创造精神。它以不曾有的姿态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了人们的头脑,它对20世纪中国的历史变革和个性解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兴起、内容及对当今的启示意义等方面作简要的探讨。一、 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兴起(一)个性解放思想兴起的必要条件深重的民族危机激起了进步人士对人的觉醒问题的关注,成为个性解放思想兴起的必要条件。从鸦片战争的失败到戊戌变法,从戊戌变法的失败再到辛亥革命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进步人士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他们渐渐从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单纯的政治革命而转向对国民思想启蒙的关注。五四时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从革命失败的痕迹中认识到改造国民思想对于政治革命的重大意义。而要改造国民思想,首要的是要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人,有着人应有的一切权利。于是人的发现成为当务之急,这是个性解放思想兴起的必要条件。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对人类的价值、尊严、个性与创造精神进行肯定与张扬,猛烈抨击封建主义和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压抑,引导和形成了个性解放的潮流。在西方的中世纪,个人淹没在集体之中,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宗法农业社会中,个人同样淹没在集体之中。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片面强调集体性、统一性,视个性发展为洪水猛兽,因而忽略了积极主动的张扬人的个性。在这种氛围下,追求个人自由、人的觉醒实际上就变成了一种罪恶。什么“价值”、“自我奋斗”、“个性解放”等就成了讽刺、贬损人的代名词。而在近代社会,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抱着救亡图存的心理和意识关注人的问题。他们认识到在一个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内乱不断、外辱日亟的社会,要挽救其命运,就必须唤醒国人的主体意识,倡导个性自由和解放。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的变革,以振兴中华,使之自立、自强于世界。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为代表的中国新一代精英分子率先打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旗帜,揭开了中国人民追求自由、要求个性解放的启蒙运动的序幕。这一时期,民主和科学成了响亮的口号,反对封建主义束缚个性、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此起彼伏。可以说,个性解放的问题,一开始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对人的价值、尊严、个性与创造精神的肯定与张扬,一开始就成为当时各阶层先进知识分子所崇奉的信条。(二)个性解放思想兴起的理论基础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进步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为个性解放思想的兴起在理论上奠定了基础。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想,还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广泛流行于欧洲大陆的各种人本主义思潮中吸取养分,并且在当时的中国文化思想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当时,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知识分子出国留学,直接而广泛的接触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进步思想,这就为个性解放思想的兴起在理论上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们也成为个性解放思想的天然要求者和培养者。五四时期的先驱者,无论是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胡适、周作人还是郭沫若、茅盾等人,都不同程度的介绍了这两种哲学思潮。如陈独秀早期的许多文章,对法国的人权宣言赞赏倍加,他认为“人类之得以为人,不至于永沦奴籍者,非法兰西人之赐而谁耶?” 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80页。他介绍并引用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人的学说以及尼采、叔本华等人的名言,反复论证人的解放这一命题;李大钊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东西方文明根本之异点、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一系列文章中,表现了初步的共产主义思想倾向。他还从更高层次把个人的解放和全人类压迫阶级的解放联系起来,同时也肯定了由西方资产阶级的自我观念和人本思想所构成的价值哲学,这就为五四时期“以人为本”、“人的解放”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血液。不仅使这一思想含有更为广阔的内涵,而且使个性解放思想成为五四时期人的解放思想的核心内容。在这样的条件下,自1915年起,由陈独秀等主编的新青年创刊,将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集聚起来,以具有新思想的战斗檄文揭开了新思潮的序幕。二、 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近代尤其是“五四”以来,要求突破传统桎梏对人的束缚的个性解放意识和以个体自强而求国家富强的救亡意识,促使现代个人观在知识精英的思想世界中初步形成。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基于人道主义思想要求个人的解放、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人格自主和人格平等;其二是基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要求个人的政治自由和民主权利。在前一意义上,中国现代个人观主要以个性解放的观念得到了体现;在后一意义上,中国现代个人观则内在地包含着自由、民主、权利等思想,并通过这些思想的表达而体现了出来。就这一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具体内容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 独立自由。即人格独立、思想自由。所谓人格独立,就是反对封建的伦理纲常、反对奴隶道德和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倡导人格独立、自主自尊、个性解放、注重培养个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主张人格独立,势必要反对压制人格独立的观念、习俗、制度、行为等。而一切违背人格独立的观念、习俗、制度、行为等,都在五四时期启蒙者的反对之列。如在吴虞所作的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一文中,明确反对封建专制对臣民独立人格的压制;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反对父亲对子女独立人格的压制等等。他们的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伦理纲常对人性和人格的压制。在封建社会里,封建道德规范不仅是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同时这种道德规范由于长期的传播,又变为人们内心的某种信念,成为很多人支配自己行为的准则。因此他对人们的毒害是极深的。“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口号,就是要求从这种封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五四时期的进步思想家认为,封建道德是殄灭个性,造成奴性的祸根。陈独秀指出:“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所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03页。这就深刻揭露了封建伦理纲常所宣扬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让人做奴隶。李大钊也指出:“看那两千年来支配中国人的精神的孔门伦理,所谓纲常、所谓名教、所谓道德、所谓礼义,哪一样不是损卑下以奉尊长?哪一样不是牺牲被统治者的个性以事治者?哪一样不是本着大家族制下子弟对于亲长的精神?” 李大钊:李大钊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9版,第296页。尊奉封建道德教条,“不是使人完成他的个性,乃是使人牺牲他的个性。” 同上,第296页。封建道德损害了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损害了人的个性发展,特别是束缚了青年一代的发展。废除封建家长制,要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因而成为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一个重要方面。李大钊还把个性解放概括为“社会上种种解放运动是打破大家族制度的运动、是打破父权(家长)专制的运动、打破夫权(家长)专制的运动、是打破男子专制社会的运动、也是推翻孔子的 孝父主义、顺夫主义、贱女主义的运动。” 同上,第300页。所谓思想自由,就是反对封建文化专制主义。要有独立的人格,就必须拥有和能享受各种自由的权利,独立和自由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青年杂志创刊号提出救世六义,第一便是人人都有自主之权:“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决不让他人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袁伟时主编: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可见,只有破除迷信,独立思考,思想言论自由,才能促进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五四先驱们宣称:“我们既然是个自由民,不是奴隶,言论、出版、信仰、居住、集会,这几项自由权,不用说都是生活的必需品。” 同上,第147页。胡适曾指出:“社会最大的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 同上,第227页。在“易卜生主义”一文中,他还更进一步指出:“世间只有奴隶的生活是不能自由选择的,是不用担干系的。个人若没有自由权,又不负责任,便和做奴隶一样,所以无论怎样好玩,无论怎样高兴,到底没有真正的乐趣,到底不能发展个人的人格。” 同上,第228页。同时他还指出;“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胡适文存第4集,台湾远东图书公司1983年9月版,第613页。由此可见,他所倡导的个人自由和国家民族的自由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因而使其自由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争取自由权利的过程中,首先让知识分子感觉到最迫切的是要求享有言论的自由。他们所主张的自由,不但使每个人能作充分的思想,并且要求每个人能将充分的思想表达出来。他们还身体力行,在创办杂志和争取自由权利的斗争中,均体现了保存个性、宣传自由的原则。如蔡元培在任北大校长时,就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原则,广纳贤才,让自由之风盛行。众所周知,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在现实的社会存在的的固有基础上,寻找人与人之相适应的各种实利的或精神的存在方式的一种文化形态。人只能在这种现实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去规定自己、规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规定自己的人生选择和思想选择,寻找自己的物质的或精神的需求。在这种文化形态中,人的主体地位被抹煞了。人不再按照自我实现的程度而被衡量,被肯定和被承认其存在的价值,而是按照自我束缚、自我否定和自我牺牲的程度而得到肯定和宏扬。它从根本上扼杀了人在自己的自由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中获取个体精神满足的可能,人丧失了主体性的地位,个人全部人生选择都要在周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来确定,他自己没有独立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因此他也就丧失了自己的自由意志。而五四时期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解放人的全部努力,便是为个体人争取独立存在的价值,争取自由选择的权利,争取自由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思想空间和活动空间。或者说,个性解放主要表现在人的发现上,表现在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上,表现在每个人对立思想的充分自由的表达上,它的着眼点始终是个人。(二) 民主平等。即政治民主、男女平等。所谓民主平等,具体而言,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制度,反对特权人治;主张法制,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认为“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 袁伟时主编: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陈独秀提出了较辛亥革命远为彻底的“惟民主义”的主张:认为民主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同上,第82页。这个唯一根本之条件,就是五四时代先进分子对民主政治的界说。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氛围中,个性解放才能获得最充分的体现。陈独秀还认为,“孔子生长于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 同上,第294页。同时它也与现代生活状态不合,根据道与事更的原则,必须破坏孔子的偶像,摧毁礼教的权威。他还进一步指出: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要确立西洋式之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 同上,第290页。 在五四时期思想家那里,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第一、国家为人民公产,人类为政治动物;第二、中国要立于世界,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民主政治。陈独秀指出:“我们政治的民治主义的解释:是由人民直接议定宪法,用宪法规定权限,用代表制照宪法的规定执行民意;换一句话:就是打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人民自身同时是治者又是被治者。” 同上,第147页。平等作为民主的基础和原则,是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它的基本内涵是:无论长幼、男女、官民在人格上应该平等,在法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胡适在贞操问题一文中指出:“贞操是男女相待的一种态度:乃是双方交互的道德,不是偏与女子一方面的。” 同上,第264页。“男子嫖妓,与妇人偷汉,犯的是同等的罪恶,老爷纳妾,与太太偷人,犯的也是同等的罪恶。” 同上,第260页。而且五四时期,十分风行的一句话是“公理战胜强权”,所谓公理就是自由平等之理。男女不平等,女性屈从于男性,夫为妻纲等思想,是封建社会毒瘤,自然是反对攻击的对象。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严格规定了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它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的精神武器。五四时期的进步思想家们,从西方资产阶级那里得到启发,一致要平等、要自由、要无阶级尊卑的制度,即要求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他们尖锐地批判了那些表面上承认民主共和,但是死守着封建伦理道德不放的人,并认为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专制制度,都贯穿着一个精神即等级制度;而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民主共和制,却贯穿者另一条精神即自由平等。这两者是完全相反的。他们的结论是:民主与君主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可见,要实现民主平等,不但要反对封建专制,而且必须反对维护这种专制的封建伦理道德,实现自由平等、男女平等。三、 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现代启示意义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想在呼唤人的解放与社会变革、寻求实现国家与人的现代化进程中,影响了随之而来的一个又一个时代。人的觉醒问题的每每提出,总含有浓厚的时代意味。现代社会,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文化繁荣、都决定了我们需要而且不得不注重人的个性的解放与发展。而五四时期掀起的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肯定与张扬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宣扬了人的个性解放与创造精神、呼吁了人的觉醒。对于我们强调以人为本,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仍然有所启迪。笔者认为,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将个性解放与对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五四时期的启蒙者,把个性解放与对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它激励着当代有志青年把创新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意识,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开拓进取。个性解放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鼓励人的创造精神。陈独秀曾说:“人类生活之特色,乃在创造文明耳。” 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01页。并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寄语新鲜活泼之青年,希望青年明白自身的责任和价值,运用青年的智慧和能力,铲除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陈腐之物。李大钊特别推崇充满青春气息的青年,而青年之所以特别值得推崇,则是由于青年人“独有之特权”,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0页。 “在于拥有一切之新创造,新机运。” 同上,第270页。他说:“青春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青春之字典,无“困难”二字;青春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锐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同上,第270页。他还赞美青年是砥柱中流,鼓励青年“昂首阔步,独来独往,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民族。” 同上,第270页。他们以青年为对象,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宣传个性解放、鼓励青年开拓创新。陈独秀在探索改造国民性问题上,也十分注重创新,把破除国民劣根性赖以存在的思想氛围作为重点,随之以提倡适应新潮流的新观念和富有生命力的创造精神武装国民的头脑。他说:“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创造的精神,世界上不断的进化只是不断的创造,离开创造便没有进化了。我们不但对旧文化不满足,对于西洋文化也要不满足才好,不满足才有创造的余地,我们尽可能前无古人,却不可后无来者,我们固然希望我们胜过我们的父亲,我们更希望我们不如我们的儿子。” 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28页。总之,新文化运动,本质上就是一次人的解放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人的解放或思想解放的目的就是破除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个新社会、新国家。把个性解放与对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于我们当今仍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社会应当由一个个有生命的独特的个体组成,需要由有开创性头脑,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个体来推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创新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科技发展的历史证明,创新与个性自由发展密切相关。尊重个性和个性发展,是创新的重要前提条件。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创新性的培养要从尊重个性开始,让每一个人从小就能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培养和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尊重和弘扬人的个性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尊重和弘扬人的个性就是要树立尊重人、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个体和社会价值、尊重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个性发展的规律的思想意识,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要正视个性的差异,重视人的个性化,充分尊重人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创造的愿望是进行创造的前提。尊重创造愿望就是保护人们创造的积极性,就是解放人们的创造力、发挥创造才能、将可能的创造力变为现实的创造成果。在当今这样一个多样化的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有创造性、需要有新的方法、需要有新的发明和新的观念。一句话,需要有独特个性和创新能力的人。为了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育领域中,我们应把是否尊重个性的问题提高到能否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来认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要靠不断的创新,创新要靠人才。中国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性工程,创造性的工程就需要有创造性的人才来完成。这就需要大力开发青年中蕴藏的创造潜能,使之变成巨大的增值资源。十六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和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多样个性的人,应该树立和落实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一切为了社会的进步的思想;应该鼓励质疑想象和标新立异;应该尊重人的怀疑精神,坚信一切知识都是可以怀疑的;应该鼓励批判精神,坚信许多事物虽然是不完善的,但都是可以改进的。培养创新精神,使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真正成为人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二)将个性解放与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结合起来。五四时期的启蒙者,在倡导个性解放的过程中,把对个人的改造与对社会的全方位改造结合起来。以对社会的改造来促进个性的解放,通过对个性的解放来强化对社会的改造,它同时也激发了当今青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的精神。在思考个性解放与国家关系的问题上,陈独秀、胡适等五四启蒙家把个性自由与国家富强的因果关系作了有实质意义的颠倒。他们认为,不完成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思想启蒙运动,就不会有民族的现代化。前面我们讲到过,陈独秀在许多文章中都明确指出:家族制度和旧的教育制度,残害人的个性自由、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窒息个人之思想自由、损坏个人的创造力、抹杀了每个人的个性。因此,他呼吁有为的男女青年破除封建三纲五常那些所谓的金科玉律,破除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树立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要实现个性的解放,必须破除旧的家族制度和教育制度,必须实现个人的政治解放、宗教解放、经济解放。前面我们论及陈独秀对思想自由的阐发时指出:政治解放强调的是从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下解放出来,使人获得政治上的自由权利;宗教解放强调的是从各种腐朽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信仰上之自由权利;经济解放强调的是从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解放出来,使人获得经济上的自由权利。可见,他们把倡导个性解放与对社会实行全方位的改造结合了。此外,他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也做出了详尽论述,把倡导追求人的解放作为建设一个新国家、新社会、新政治的基础。胡适在论述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时,把个人自由和国家民族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他在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一文中指出:对于“周先生(周作人)说的改造社会,还要从改造个人做起,我对于这个观念,根本上不能承认。这个观念的根本错误在于把改造个人与改造社会分作两截,把个人看作是一个可以提到社会外去改造的东西。要知道个人是社会上种种势力的结果。” 袁伟时主编: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页。“改造社会的下手方法在于改良那些造成社会的种种势力制度、习惯、思想、教育等等。那些势力改良了,人也改良了。” 同上,第239页。“在“易卜生主义”一文中也指出:社会与个人互相损害,旧社会一般是偏向于专制的。而那种专制的社会“往往用强力摧折个人的个性,压制个人独立自由的精神;等到个人的个性都消灭了,等自由独立的精神都完了,社会自身也没有生气了,也不会进步了。” 胡适:胡适文存第4集,台湾远东图书公司1983年9月版,第223页。“自治的社会,共和的国家,只是要个人有自由选择之权,还要个人对于自己所行所为都负责任。若不如此,决不能造出自己独立的人格。社会国家没有独立的人格,如同酒里少了酒曲,面包里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脑筋,那种社会国家决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 袁伟时主编: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胡适反复强调的这个思想表明,要使人获得完整的个性,要使人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必须冲破那些束缚个性发展的恶势力。一句话,必须把对个人的解放和对社会的改造结合起来。李大钊也不是单纯谈论个性解放,他把个性解放与“大同”联系起来,他说:“现在人群进化的轨道,都是沿着一条线走,这条线就是达到世界大同的通衢,就是人类共同精神的脉络这条线的源源,就是解放的精神,可是解放的精神,断断不是单为求一个分裂就算了事,乃是为完成一个一切脱离了旧绊锁,重新改造一个普通广大的组织,一方面是个性解放,一方面是大同团结。这个性解放的运动,同时伴随着一个大同团结的运动。这种运动似乎是相反,实在是相成,方今世界大通,生活关系一天复杂似一天,那个性自由与大同团结,都是新生活上,新秩序上所不可少的。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22页。 由此可见,个性解放并不意味着个人欲望的放荡不羁、也不意味着个体意识的随心所欲。个性解放具有一种内在的方向性规定,这就是是否有利于“大同团结”、是否有利于社会整合。凡是与“大同团结”,社会整合方向一致的个性解放,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解放;否则就是虚假的个性解放。片面强调个性解放,导致群体凝聚力的削弱、甚至导致群体的涣散,必然会使个性失去存在的依托,这是不可取的。同时李大钊在阐述青年的作用、青年的任务的思想中,始终把民族的复兴、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并激励青年树立革命的人生观、振奋精神、勇往直前。1916年,他在晨钟报的创刊号上,铿锵有声地写到: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因此,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他明确指出,创办晨钟报的使命,在于唤醒青年之觉醒,而觉醒之青年,才能担负起创造中华之重任。他要求青年把握现在、敢于创新;珍惜现在、努力工作。将创新视为青年之特权、青年之责任,盼望青年,打起精神,于政治、社会、文学、思想种种方面,开辟一条新路径,创造一种新生活。这对于广大青年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他还把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确定为青年的奋斗目标。经常勉励青年为国家自重,号召知识青年必须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并发表了著名论文青年与农村,号召广大青年到农村去,开发农村。人作为社会的主体,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与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历史上发生的改造社会的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 ,都是为了破除社会在思想、政治、经济方面对人的束缚,都是为了解放人。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最终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富裕、自由、民主、文明的幸福生活。由此可见,个性解放思想,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我们今天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离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还相距很远很远。受生产力的制约,我们今天还无法做到个人的自由二全面的发展。但建设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自由,无疑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同时在我们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实现个性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无疑是一项重要指标。对于当今的知识青年来说,要改造社会,建设一个新国家、新社会,就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努力掌握今后服务祖国的本领。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发挥才干、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变。这些伟大的成就,令每一个中国人感到光荣和自豪,但接下去的道路更长、任务更艰巨。当代中国青年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新的挑战,去完成振兴中华的大业,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这也要求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