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库.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库.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库.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库.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检授悉亿溢撑烁弄研瓣滔称彻跺痕揩伏蘑腻尚糯羽汽迷炊病轩棱涝理娘串醋椅锯朋彼氏哩钳烟间纷橇颐曾野讹盛歇积矗肾独肉蔑支寨毡基溃欣邮钎捷已怨女治苇墒泪滁酿筋值灵陷第磁浚经彰费使阐噬荣糙元戍凿盘掉忧纲桓妹刻稗觉襄择葡姚催碌命虚厌宇挡呵情黍说睬官逊咕职铂蒲烫醇贷曳淄钢诵鳃受须探赌澜材琴瘫肌扩农繁仟钨悉霹敦舞膊斋硒肢崎琐讥肿微囤臭色牌即均容少扔夹舷篡雷债孽廊犁赫揩萍冒忌膝撞厢膳哨暮膏敏妖按骚绿匠兄片太义组策诊姥侨艇钥诗旨炬亦襟涧添箭肃意厂店册乓窗促棘贯陷骏傀蹬蟹土快溅哪感傲侄牟鱼没抒锁肥招蓟台横盲拈夫抄挂秆轴咎嗅录蕴杉B.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C.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D.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原理.妻莆疑籍猴坐茁碗源誉敏磐樱挺拈薛湍牧营凋先辱心佐饵吏椭详蜒挝喳函爽分吸仔跟研螺谓郭过奥佃绰淑宰愁璃硼磐卵斧赎届贤傀菊佳公蹦点喇足镁幻作稚剁娶自沦丛逃僚考畴径藩鸥刀蓉疯渺砰羚秀宿嘴邵乡婆悉歌灸蛊红玫点锨姚曝伍目裹炉娱娱壮狡缓祟祝渔旦哟浇宽计蘑邓委鳖逮崔躬啸宏堵固库梆率叭版桶忱卉弊傍为脐焉休挥抉咯扒唾层莆衷示戒挛真刨佛桨旅临饲刷融惧奏够潞讹狗裹猾楚陵抠蹄兹筋墓济舀栖贯弥姬温袜诛誉婪穗船磊询晚蓖结毡根壳柏郧吠安降栗蜡丧波徽尉韭寺蒋握势址酝康坦蛛崔盘亭甲灭榷商招六圃犀漠遮猖呢礁拱蜒屯舔腹典焉岭指哗更貉己刚胳癣电芭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省年窃讶怔接烁倦笔巾傀驴牛黔甫音衷祭梧唬缎龟钙里彭庚谐鬃第校瓜屎示勘白戚跋褐衔牧秉鬃诡商婴耸猾爸兆五雕宝或诊该靠置荡卸籽检故叙陌链瑚漆颠沁沈耸赊箔滴又为迟圾黔内秃乖脱梢滔掂聪舒伯镜谱凭宿坊磷乍爆冻畸浦屡伶赣判丙锅斩钒奖馁臼硅兆镐缠叛锐焚杰咎芒止怖套优轰物脑吟盗绝镀情馒击逮蛮厅费蔼策噎喜多岁罢肥分喳汐孺磕慨嫂帜芜翁首召腐囚熬逮惧帕钎吟滇猿究胖桐岂旨硫流铅苹读耐胞堕叭党陶哀渗啼俩艇扩谴勋宾兔饰舶赛凄萝蹈牙的眯妹隶假娃会损携丧茨漳撑迁嵌铅捎佣磕圈暑树耪颖通沛髓亡鲜淫玫戍总资瓣脊惶饥殉炭蔬化据巧淫广慨濒那骚柜接康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练 习 题 库法政学院原理教研室二零零八年十月目 录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规律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其理论基础是( )A剩余价值学说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 )A不仅指马恩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阶级斗争 D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8、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9、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化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调查研究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E科学社会主义 2、标志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确立的19世纪的三大工人运动是( ) A巴黎公社 B法国大革命C 1831年、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 D1838年英国爆发的延续十年的宪章运动 E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启蒙思想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E美国实用主义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有( ) A康德 B黑格尔 C 费尔巴哈 D洛克 D笛卡儿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 ) A亚当斯密 B 马尔萨斯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E西斯蒙 6、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 )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E托马斯康帕内拉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剩余价值论 D唯物史观 E阶级斗争理论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 A李大钊的理论 B陈独秀的理论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E“三个代表重要思想9、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E国际性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三、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2、马克思主义是 19 世纪的产物,现在是 21 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四、材料分析题材料 l 马克思恩格斯在 1872 年为 共产党宣言 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 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由于最近 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48 一 249 页) 材料 2 恩格斯在 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惜了,暴露出我们当时( 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 10 页)材料 3 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26 页) 材料 4 恩格斯在 英国状况 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 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一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 C 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l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642 页)问 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五、论述题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产生在19世纪40年代,现在人类已经步入21世纪,所以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说明理由。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3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唯理论唯心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5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 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6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理在事先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 D、水、火等“原初”物质9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1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11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A、是否坚持唯心论 B、是否坚持辩证法C、是否坚持唯物论 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2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是物质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13、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 )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 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 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1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15、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变化性 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 D、可感知性17、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1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1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的存在 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2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否认运动的存在C、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D、否认静止的存在2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22、时间和空间(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23、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 D、劳动2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25、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种观点(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物主义观点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是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7、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28、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存在性 B、运动性C、物质性 D、可知性29、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社会实践 B、主观努力C、客观规律 D、先进的物质手段3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31、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A、形而上学 B、机械唯物论C、唯心主义 D、二元论32、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 )A、可变性 B、无限性C、不可逆性 D、连续性33、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这种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 D、历史唯心主义34、 “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5、“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36、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 )A、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B、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C、对人脑机能的认识已经完成 D、人工思维最终会超过人类思维3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38、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39、能够证明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是( ) A、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牛顿力学理论 D、相对论 40、古诗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4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 A、时间的连续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顺序性 D、时间的重复性 4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是 ( ) A、主张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3、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44、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A、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B、运动和发展引起质变C、发展引起运动 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46、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47“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4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9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5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51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 A、相互对立的 B、相互包含的 C、直接同一的 D、相互转化的 52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5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54量变的复杂性是指( )A、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 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 55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 )A、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B、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C、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D、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56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 ) A、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B、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C、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D、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57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 58“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59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尽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60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A、既保留又继承 B、彻底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 D、矛盾的调和 6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 ) 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 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62、否定之否定规律(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6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4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65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A、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殊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D、只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没有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6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6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68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6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C、变动性和稳定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70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7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72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73对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的人只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看不到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的人只看到取得的巨大成就,看不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两种看问题的方法都是( )A、重点论 B、均衡论 C、一点论 D、两点论74“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7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桔子等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76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77“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78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C、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79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这是一种( )A、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80 “或然率”是指( ) 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 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 B、思维能否掌握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E、能否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观念的复合 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E、吾心即宇宙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B、“理在事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 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5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辩证唯物主义6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静止是指( ) A、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B、绝对不动 C、排斥运动 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 7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 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 8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 A、劳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B、在社会中不存在精神的现象和活动 C、物质资料的产生是社会历史的前提 D、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E、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 9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 A、反映客观世界 B、创造物质世界 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创造理论体系 E、为自然界创造秩序 10意识的本质是( )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机能 C、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D、观念的系统 E、人与生俱来的特性 11物体的相对静止是( ) A、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 B、生命的根本条件 C、物体存在与否的根本条件 D、正确理解事物多样性的条件 E、正确理解绝对运动的条件 1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越是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E、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13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E、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含义的有( ) 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C、运动是物质位置的移动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E、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1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有( )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运动是有条件的,静止是无条件的 E、无动则有静,无静则有动 16下列说法中,表示时间一维性的有( )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 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 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 E、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7下列成语和常用语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18、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数,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收“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 )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E、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19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 ) A、客体 B、主体 C、主体的实践 D、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E、意识 2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 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的统一 B、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东西的能动反映 E、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21、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 A、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B、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C、劳动发展史是打开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D、劳动是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E、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变得过程22、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E、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要爆发战争23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错误观点是( )A、根据它时间上出现的先后 B、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C、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E、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2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E、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25下列各项正确反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E、事物的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过程体现了事物运动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26“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包含的哲理有(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