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陶冶在语文课堂美育中的运用.doc_第1页
论情感陶冶在语文课堂美育中的运用.doc_第2页
论情感陶冶在语文课堂美育中的运用.doc_第3页
论情感陶冶在语文课堂美育中的运用.doc_第4页
论情感陶冶在语文课堂美育中的运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情感陶冶在语文课堂美育中的运用-大学语文论文论情感陶冶在语文课堂美育中的运用 张雄 (广州工商学院基础部,广东 广州 510850) 摘 要 在语文课堂美育中,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的情感,进行审美体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这是语文美育的一大任务。文章从激发学生情感、探求课文中的情感、在练习中陶冶情感三个方面对语文美育中情感陶冶进行具体的阐述,以期供语文美育工作者借鉴。 关键词 语文美育;情感教育;激情;探情;练情 中图分类号 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8-0103-02 作者简介张雄,男,湖南新邵人,广州工商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美育。 审美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感教育。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从语文教材内容来看,大多都是饱含作者丰富情感的美文华章,是一个个情感生命的活现。这些美文华章既有催人奋进的崇高情,激人斗志的豪迈情,荡气回肠的悲剧情,匡正粗俗的喜剧情,还有发人深省的哲理性,令人赞美的情投意合的爱情,即使是标点符号,也是美文华章语言中情感的载体,是美文中言语主体借以表达情感信息的特殊表达方式。古人说得好,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美育中,领会和把握作者、作品的情,与作者、作品进行情感交流,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就培养人的教育来说,离开了情感的陶冶,离开了对学生激情的张扬,就无法培养出有灵性、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学生,也无法培养出有信仰、有爱国热情和人格精神的学生,就无法抑制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思潮,就无法医治情感缺失、唯我独尊的毛病。情感是生命的源泉,是教育的生命,情感渗透在师生的一切活动之中。就审美教育来说,情感是审美的动力、中介,又是审美的体验、效应。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和观照,就没有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审美教育就无法实现。 “情感陶冶”在语文课堂美育中的运用,既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感,又要以教师充满激情的美读、美讲、美问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要以学生的练习,在实践中陶冶情感,从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纯洁学生品质,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的作用。具体做法: 一、激情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课文都是凝聚着作者心血和炽烈情感的美文华章,这就决定了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教师必须架起一条沟通学生情感和课文情感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课文中的情能否被学生感受,学生能否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教师的中介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中介作用就在于激情。 1创设情感情景,营造情感氛围激情。上课时,创设情感情景,营造情感氛围,把课文内容中的情凸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感情景中和情感氛围中,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学生的“我情我景”,使学生触景生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一般来说,在欢乐的气氛中,人就会欢乐,在悲哀的气氛中,人就会悲哀,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教师在上课伊始,创设一种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情感情景和情感氛围,是激发学生领会课文情感的有效方法。当然,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本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是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气氛和学生精神状况的。不难想象,一个无精打采、情感低落的教师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保持乐观的情绪和昂扬的精神,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先导。 2设计好导语激情。好的导语犹如一出好戏的序幕,会很快攫住学生的视昕和心神,拨动学生的心弦,叩击学生的心扉,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教语文课文茶花赋时满怀激情地进行导人:“这篇散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的感情就会充盈胸际,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有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界的各族人民,每当提起这些,我们心中就会激荡热爱祖国的感情。”真挚优美的语言,火一般的激情,让学生很快燃烧起热爱祖国的火苗而进入课文。 3美读、美讲、美问激情。美读,这里指的是教师以娴熟的技巧、充沛的感情、“示范”地诵读课文,再现课文中的情景,并凭借声情并茂的语音、和谐婉转的韵律,快慢相间的速度,轻重缓急的节奏,高低起伏的语调美好地再现课文中的神韵美、声感美。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富有魅力的美读,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娓娓动听的声息气流,一般都能较快地控制课堂,抓住学生的心,引发学生的趣,激发学生的情,活跃学生的思,发展学生的智,使学生目视其文,耳醉其香,心同其情,如坐春风,趋向鼓舞,心中喜悦,舒心畅怀地接受教师的美读。特级教师钱志仁说得好: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 美讲,教师在美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主导者的作用,以自己丰富的知识,优美的语言,或引导、或点拨、或讲述、或讲解,最大限度地展示课文的意,逗发学生的趣,引发学生的思,激发学生的情。这是教师的情思、意志、个性、才气,即教师的主体价值得到富有美感和活力展现的时候,也是教师将一己之生命活力强烈地投射到似乎静态的课文世界中,以闪烁的心灵之光照亮并唤醒处于蛰伏中的词语的活性和智性的时候,教师应充分利用语言的情感性特点,或慷慨激昂,催人猛醒;或和风细雨,沁人心脾;或豪情满怀,直抒胸臆;或抑郁蕴藉,旁敲侧击;或喜形于色,赞叹不已;或愁容满面,怒不可遏;或如长江波涛,一泻千里;或如蓝天流云,轻抹谈描;或如关东大汉,唱“大江东去”;或如南国秀女,吟“晓风残月”,以自己丰富的情感,高超的技巧,把静止的、平面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情感跳跃的主体形象,洋溢出新颖的诗美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灵悟顿开,奇想迭出,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美问,就是艺术地提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得巧”就是问得美,问得使人深思,问得使人开窍。一组发人深省的美问设计,决非教师信手拈来,灵机一动的产物,而是教师的爱心融入,苦苦的艺术构思之后豁然开朗的结晶,也可以说是一曲脑力体操的优美旋律。学生陶醉在这种旋律中思考、回答、诘难,对思维的训练,语文理解力的培养,健康情感的陶冶,都具有催化剂的作用。有一位老师教背影时设计了一组这样的提问:“文章中写了几次背影?”“你喜欢哪次背影?”“作者看到背影时为什么落泪?”这组提问,从文章整体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把作者的情,课文的意巧妙地问出来,使学生含情咀华,余味无穷。 二、探情 文章是作者情感的外化,心灵的显现。作者的情感常常不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自己笔下的景物、人物以及事件和作品的意义表现出来。那么我们赏析课文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从景物、事件、人物中去探求作者的深情。 1探景中之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种“物感心动”的审美理论,一方面说明人的情感受外物的影响,是对外物的感受而产生的,文章中的情感不能脱离外物而孤立表现;另一方面说明文章中的景物不是客观之景物,而是情绪化、艺术化的景物,是作者审美投射的“人化自然”。例如同样写山写水,高兴时,“山笑,水笑,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悲伤时,“则群山肃穆,江河挥泪,满江的流水恰似满江愁”。课文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寥寥几笔,便把萧瑟苍凉的秋野夕照行旅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全文字字写秋光秋色,又字字写人情人意,以景物托染思绪,又以思绪映衬景物;将无情无意之景融进悲秋怀乡之情,又将悲秋怀乡之情蕴含在萧条冷落的景物之中。初看似绘景之作,细品则悲情四溢。景与情融为一体,分不清是写景还是写情,达到“妙合无垠”的境界。探景中之情就是引导学生探求景物所折射出来的情感,以及景物与作者主体情感的必然联系,并揭示其中妙处,提高学生阅读、欣赏、审美的能力,达到陶冶情感的目的。 2探“事件”中情。课文中的景融情,课文中的“事”也含情。“事”指课文中记叙的事件。记叙性文体没有不记事的。记事的课文主要通过事件本身的理、意、情去影响读者的行为和思想;记人的课文也要通过事件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意志。如果在叙事中不显示一种道理,不带有感情,文章就没有感情,就没有活气,就没有生命力。探事件中情,就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所记叙的事件,探求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背影,父亲在非常时期把成年的儿子仍当做小孩似的百般照顾,连乘车需要水果这样的小事都考虑周到。作者浓墨重彩、淋漓尽致地描写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而穿铁道,爬月台,蹒跚往来的背影,使背影在这幅特写图得到充分集中的展现,使父对子的挚爱之情与子对父的思念之情得到充分的揭示和抒写。语文美育时引导学生分析“买橘”这件事,领会父子之情,然后启发学生联想自己的父亲平时对自己的挚爱,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他们对长辈的敬爱、尊重之情。 3探人物形象中情。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学作品的首要人物。作者通过写人,传递信息,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和情感,从而去影响读者。读者通过赏析人物形象,探求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和某些社会问题,并通过作者对人物形象的臧否中感受作者作品的情感,使学生在明辨是非中培养正确的情感。在语文课文故乡一文中,作者鲁迅先生运用矛盾对比的美学原则,刻画了一个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立体形象闰土。鲁迅凭借闰土这个形象,营造意境的轮廓,倾注由衷的深情。学生赏析“我”与闰土、闰土与杨二嫂、闰土的现在与过去的对比描写,去理解作者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课文我的老师,作者回忆温柔、漂亮、对学生爱得真诚、爱得真挚的蔡老师,表达作者思念蔡老师的深情。该文平淡的事实、平淡的文字,却饱含深情、纯洁的童心、真切的热爱,无限的依恋尽在其中。课文一开头就写道:“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的女教师蔡芸芝老师。”课文的结尾作者又尽情地倾吐“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这是作者思念蔡老师的内心呼喊,也是作者热爱蔡老师激情的喷发。感情如此浓烈,如此真挚动人。语文美育时,怎么不利用这种爱师的情感去陶冶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去爱自己的老师,爱天下千千万万辛勤耕耘的老师呢? 三、练情 练情,就是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练习题中,在语文实践中陶冶情感。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练,能加强教学的实践性,促进知识的迁移,形成必要的语文技能和熟练技巧。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受课文情感所感染、受教师美谈、美讲、美问所激发的情感通过练习保持长久性、稳定性。并且通过练习、实践,将学生由学校小课堂引入社会大课堂,去体验生活,体验情感的来源,体验作者在运用文字上,表达情感的精妙之处,以此提高自己表情达意的能力。语文练习包括作文。作文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思维等的集中综合表现。要写好作文,必须善于仔细观察生活,从平常人人习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