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doc_第1页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doc_第2页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doc_第3页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doc_第4页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大学语文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Chinese课程编号:313360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总学时:32学分:2适用专业:全校非中文专业二、大学语文的性质和地位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是非中文专业的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是实现我校“二十字”的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三、 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必要性1、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人文素质教育是依托人文学科,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促进人文精神的体悟和内化的教育。人文知识是人文学科知识的总称,包括历史、哲学等。大学语文是人文知识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她涵盖了语言应用和表达,应用写作和文学作品的鉴赏。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既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基础。2、我校培养目标的需要。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大众化”应用型人才。“大众化”应用人才,有两个层面:一是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动手的应用能力;二是既能掌握一定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又要掌握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向通才教育发展。蔡元培、梅贻琦等老一辈教育专家指出:大学语文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沟通文理两科”的“通才”,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人文方面的“通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十世纪前期的沈尹默、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他们是文学大师,同时他们的自然科学知识也极为深厚;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他们是理工大师,同时他们的语文修养都非常深厚。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是机械工程专家,人文底蕴非常丰厚。所以要达到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大学语文势在必行! 3、找回失落的人文精神。 现在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及年轻人缺乏人文精神,正象杨叔子总结的“四不”特点: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爱惜、对己不严厉。他们只讲索取,不讲回报,普遍缺乏爱心。这是很让人担忧的事。要在大学生中找回失落的人文精神,就不能不接受祖国灿烂文化的教育,.一个人可以不写诗,不写小说,但不能不会欣赏诗歌和小说,不能丧失对美的鉴赏能力,对人文精神的感悟能力以及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世界要一统化,在未来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汉语以及汉语所负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新文化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中国政府在全球建立百所“孔子学院”。就是要在世界上推广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作为21世纪的年轻大学生,“饮水必须思源,数典不能忘祖”。 要不断加强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四、大学语文的目标和要求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一是通过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为学好本专业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做到:第一、大学语文课程要有吸引力,富于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篇优美的、引人入胜的文学佳作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领略汉语言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课程的理念。 第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继承传统的人文精神。要让学生受到感悟和内化教育,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古今文化精品的感化教育下,受到爱国感情和高尚情操的滋养,升华思想境界和塑造健康的人格。第三,夯实基础,提高语文水平。大学语文课具有人文性,但同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课;具有工具性,但也不同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课,语文课的名称表明在这门学科里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教育,这种全面教育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在教学中,不仅要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学习语文的表达形式阅读和写作。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语文水平,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第四,注重创新性,利用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特点。培养学生有更强的现代信息吸收欲望和处理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实现多元发展,成为理论型、思辩型、学术型、创造型的综合型人才。五、课程开设的对象、课时和学分本课程为公共必修课。面向全校非中文专业的文科和理科专业开设。课时为54学时,学分为3分。每个专业开设一个学期,文理对开。六、教学内容第一编 语言应用导言第一章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及其应用第一节 语素、词、短语一、语素 二、词 三、短语 四、句子第二节 词类的划分一、为什么要划分词类 二、词类的划分标准 三、词的类型 四、词的归类 五、纠正词类在运用中的错误第三节 句子一、什么是句子 二、句子的分类第四节 语法中出现的错误一、句子成分搭配不当 二、句法成分残缺 三、词语位置不当四、句法成分杂糅 五、代词指代不明 六、数量表达混乱七、检查语法错误的两种方法第二章 语言表达第一节 语句的选择一、词语的选择 二、句子的配置第二节 节律的调整一、 音节要整齐匀称 二、声调要平仄相间、上下相对三、韵脚要和谐自然 四、叠音要自然传神第三节 句子的超常搭配一、什么是超常搭配 二、超常搭配的分第三章 语言的运用第一节 语言运用一、语用的变异性 二、语用的规律性 三、语言环境 第二节 语言交际一、话语交际原则 二、话语交际的要素第三节 语言和文化一、语言的文化特征 二、语言的文化镜像功能 三、语言的文化传承功能第二编 应用写作绪论 现代人的“第一文化”第一章 功底第一节 思想素养与科学伦理一、思想素养 二、科学理论第二节 知识视野与实践根基一、知识视野 二、实践根基第三节 创新意识和想象之翅一、创新意识 二、想象之翅第二章 聚材第一节 观察第二节 阅读第三节 亲历第三章 运 思第一节 提 炼 主 题一、主题的含义、特性及作用 二、主题的提炼第二节 谋 篇 布 局一、谋篇布局的含义 二、谋篇布局的方法 三、谋篇布局的优化模式建构 四、谋篇布局的原则和要求第 四 章 表 达第一节表达方式 一、叙述 二、描写 三、抒情 四、议论 五、说明第二节 表现技法 一、文心之妙在乎“转” 二、技法求变化宜自然、得体第五章 学术论文写作第一节 概念、特点、选题一、概念 二、特点、分类 三、选题、聚材、拟纲第二节 一个主件,七个零件 一、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 二、正文 三、参考文献 四、附录五、外文提要 六、致谢 七、其他要求第六章 大众传媒写作 第一节 消息一、概念、特点、分类 二、标题 三、导语、主体、结语、背景材料 四、技法第二节 通讯一、概念、特点、分类 二、写作中的五个关系第三节 演讲稿一、概念、分类 二、写作三要点第七章 一般应用文写作第一节 公务文书写作一、公文类别 二、公文体式 三、几种常见的公文第二节 事务文书写作一、调查报告 二、计划 三、总结第三节 求职文书写作一、求职信的基本结构 二、求职信的撰写技巧第四节 经济文书写作第五节社交礼仪文书写作一、请柬 二、贺词 三、感谢信第三编 文学鉴赏第一章 文学与文学鉴赏 第一节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文学是什么 二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第二节 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一什么是文学鉴赏 二、文学鉴赏的性质 三文学鉴赏的心理特征第二章诗歌鉴赏第一节诗歌概说一、诗歌是什么 二、诗歌的特征第二节诗歌鉴赏 一抒情诗的鉴赏 二叙事诗的鉴赏第三节例诗鉴赏第三章 散文鉴赏第一节 散文概说一、散文是什么 二、散文的特征第二节 散文鉴赏一把握散文的思想意蕴 二辨识散文的表现技法 三品鉴散文的境界与谐趣第三节 例文赏析第四章 小说鉴赏 第一节 小说概说 一小说是什么 二.小说的特征第二节 小说鉴赏 一有选择地阅读小说 二鉴别小说的思想魅力 三.鉴别小说的艺术魅力第三节 例作赏析第五章 戏剧鉴赏一节 戏剧概说 一什么是戏剧 二戏剧的审美特征第二节 戏剧鉴赏第三节 例作赏析第四编 文选篇 古代文学部分关雎诗经兼 葭 诗经季氏篇(四、五、六、七、八)论语学而篇(一、四、六)论语 道德经六章 老子秋 水 庄子 寡人与国也孟子。梁惠王上伯夷目不视恶色孟子。万章下 天行有常荀子。天论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战国策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 管仲有病吕氏春秋 张良遇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 论积贮疏汉书 谏逐客书李斯离 骚(节选)屈原 孔雀东南飞并序汉乐府短歌行 曹操 腾王阁序王勃 燕歌行曹丕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将进酒李白黄鹤楼崔颢杜甫诗两首杜甫长恨歌白居易苏轼诗词赋各一首苏轼木兰花宋祁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哀江南赋庾信祭十二郎文韩愈关山月陆游鹊桥仙秦观临江仙晏几道徐文长传袁宏道双调。夜行船(秋思)马致远西厢记(长亭送别)王实甫黛玉葬花曹雪芹 现当代文学部分伤逝鲁迅 谈独立与思考茅盾再别康桥 徐志摩文学的趣味朱光潜翠 翠(边城)沈从文雨 巷 戴望舒论快乐 钱钟书怀念萧珊巴金雅舍梁实秋春之声王蒙华威先生张天翼受戒汪曾琪西湖梦余秋雨双桅船舒婷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 外国文学部分致大海普希金西风颂雪莱贝多芬百年祭肖伯纳 舞会以后托尔斯泰 老人与海海明威周次日期讲授的简要内容(大纲章节名称、教学重点)学时测验及作业的数量1第一课 诗经.兼葭(结合诗歌鉴赏)22第二课 论语23第三课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及其应用24第四课 第二章语言表达25第五课 第三章语言的运用2作业1次6第六课 张良遇黄石公(结合史记)27第七课 短歌行(结合诗歌鉴赏)28第八课 学术论文的写作29第九课 春江花月夜(结合诗歌鉴赏)210第十课 长恨歌(结合诗歌鉴赏)211第十一课 大众传媒写作演讲稿2作文1次12第十二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结合词鉴赏)213第十三课 西厢记(结合戏剧鉴赏)214第十四课 红楼梦(结合小说鉴赏)215第十五课 社交文书、合同、求职信的写作2作文1次16第十六课阿长与山海经(结合散文鉴赏)217第十七课 汪曾祺受戒218第十八课 行政公文、常用事务文书的写作2作文1次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大学语文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Chinese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总学时:36学分:2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先修课程: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 开课院系:政法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学科是全校大一新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般流程以及各个时期主要的文学收获,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作用于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了解现当代的重要作家,对作品选的个体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其文学鉴赏与文学审美水平,提高其人文学养。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诗歌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源流;掌握诗经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了解屈原以及骚体诗、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掌握陶渊明的田园诗、李白杜甫诗歌的风格及成就、苏轼李清照为代表的宋词诗风;了解现代诗歌发展的大致脉络,明确各流派,掌握新月派“诗三美”的主张以及在再别康桥中的体现。第一节先秦文学简述蒹葭国殇了解先秦文学十分繁荣,形式多样,不仅思想内容丰富深刻,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明确它对我国后来文学的发展,在各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开创作用。掌握蒹葭的朦胧意境、国殇的豪放悲壮之美。教学重点:诗经对后世的影响、蒹葭的朦胧意境、国殇的豪放悲壮之美。教学难点:蒹葭的朦胧意境。一、先秦文学简介二、蒹葭三、国殇第二节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简介短歌行饮酒(其五)了解汉魏六朝文学发展的大致脉络,明确这一阶段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它对诗歌创作的内容和形式都开辟了新的领域,为唐代诗坛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掌握曹操的诗歌风格、陶渊明诗歌的恬淡特征。教学重点:曹操的诗歌风格、陶渊明诗歌的恬淡特征。教学难点:短歌行(其一)中所用比喻与典故的含义及意义;饮酒(其五)情、景、理的融合、陶渊明的出世情操。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简介 二、短歌行三、饮酒(其五)第三节唐诗了解唐朝文学发展的大致脉络,明确唐朝文学重要的作家、作品。明确唐朝何以成为“诗的国度”,了解唐朝多姿多彩的诗歌类型和风格,感受古代诗歌的音乐美、形式美,体会其蕴涵的诗人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春江花月夜如何将诗情、画意、哲理相交融合、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杜甫的写实主义风格、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李煜之词的风格以及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教学难点:以将进酒为例了解李白豪放浪漫精神的实质、以登高为例感受杜甫苦痛忧思的现实主义精神、长恨歌的结构及其对主题的意义、结合李商隐的身世理解锦瑟的意义。一、唐诗简介二、春江花月夜三、将进酒四、登高五、长恨歌六、锦瑟七、浪淘沙第四节宋词了解宋词的发展历史,掌握各阶段的主要作家、作品,明确“词”这种文学样式何以能成为宋朝文学的典型概括,体会其蕴涵的词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教学重点:山园小梅何以被称为“千古绝调”、范仲淹情景相生的艺术特色、苏轼之词豪放的特色、理解李清照之词婉约的特色。教学难点: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妙处、江城子中的白描手法、醉花阴的烘云托月手法。一、宋代文学简述二、山园小梅三、浣溪沙四、苏幕遮五、江城子六、醉花阴第五节现代诗歌了解现代诗歌发展的大致脉络,明确各个流派。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新月派“诗三美”的主张以及在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体现。一、现代诗歌的发展二、再别康桥第二章散文作品了解孔子的生平,掌握孔孟儒家思想的实质、理解庄子逍遥游的境界,掌握老庄思想的内涵和影响。教学重点:明确儒家思想内核、了解老子学说及其现代意义。教学难点:孔孟语录(十二则)的翻译并理解。一、论语文选二、孟子文选第三章小说了解小说的要素;了解魏晋风度,明确世说新语是魏晋风度的写照,掌握世说新语的特点和影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思想、理解伤逝的主题、掌握伤逝的结构方法;了解红楼梦的内容,理解宝玉挨打中矛盾冲突的文化意义;掌握受戒的人情美与人性美。教学重点:世说新语的内容及其影响、探求宝玉挨打中贾政和宝玉父子冲突的深层原因、了解鲁迅思想的精神实质、受戒的主旨。教学难点:领会宝玉挨打杰出的叙事艺术;把握伤逝的故事内容、艺术特征和主题思想。一、小说的要素二、世说新语三、宝玉挨打四、伤逝五、受戒五、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本课程应该建立在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广泛的阅读基础之上。本课程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法。本课程的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成绩评定以平时成绩30%与期末考试70%构成。六、学时分配建议根据以下表格格式按章节简要填写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和作业题量等。章节主要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讲授实验上机习题讨论课外小计诗歌先秦文学简介蒹葭国殇3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简介短歌行饮酒3唐朝文学简介春江花月夜31将进酒登高3含1锦瑟 长恨歌3含1宋代文学简介山园小梅31浪淘沙苏幕遮3江城子醉花阴3散文孔孟语录3小说世说新语3宝玉挨打3含1伤逝受戒3合计36含32七、建议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建议教材王志林、修宏梅主编 . 大学语文第一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主要参考书目1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第八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2温儒敏主编高等语文第一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3夏中义主编新语文大学读本第一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2003年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三)课程编号:030001 课程性质:公共课 总学时:36 总学分: 2 开课学期: 第一学期 适用专业: 全院所有非中文专业 课程性质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中国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设置目的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通过该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一)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二)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三)了解和学习中外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学内容及要求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包括三大方面: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文学审美能力;培养人文精神,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三文”:文字文学人文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大学语文首先要提高大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对这一问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并非说大学语文全部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是大学语文的一个内容,大学语文还肩负着传播文学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等其他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重点,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却不是重点;二是大学语文绝非中小学语文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听说读写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比如,在说的方面,大学语文的重点不是去教学生如何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个任务在中学就完成了,而是教学生如何表达得有感情,有技巧,有说服力,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在大庭广众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够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沉着应对。在读的方面,大学语文的重点不是去教学生如何读懂文章,而是教会学生赏析文学作品,具有欣赏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写的方面,大学语文重点不是去教学生如何写记叙文、议论文,而是教学生如何写常用应用文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学术论文。总之,大学语文应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提升当代大学生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培养文学审美能力中小学语文也是借助文章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