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专题》练习题库参考答案分析.doc_第1页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题库参考答案分析.doc_第2页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题库参考答案分析.doc_第3页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题库参考答案分析.doc_第4页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题库参考答案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古代汉语专题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填空1.许慎,说文解字,14篇,30卷,540部首,9353单字,1163重文。2.尔雅,释诂,释言,释训。3.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4.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5.部首,笔画。6读若(读如),直音,反切,反切。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8.王引之经传释词,杨树达词诠,刘淇助字辨略,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9.阮元经籍纂诂。10.刘熙释名。11.方言。12.顾炎武,段玉裁,三十部。13.王先谦,郭庆藩。14.陆法言,193韵,陈彭年。15.流水对,借对16.精清从心邪,知徹澄娘。17.仄仄平平仄仄平。18.颔联,颈联19.诗经,楚辞 。20.切韵。21.帛,金。 二、单项选择填空。1.C。 2.A 3.C。4. D。5. A。6. A。7. D。8. B。9. C。10. D。11. C。12. C。13. A。14. C 。15. A。16. D。17. D。18-27:A、A、A、D、C 、A、D、A、C、A 三、名词解释。1.省声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声符。2.省形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形符。3.亦声汉字中合体字的意符兼有声符的作用。4.反切用两个字来拼另一个字之音读的注音方法,其原理是:切上字与被注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注字韵母、声调相同。5.同源词由一个母词所派生出来的词群,它们之间有音义相同或相近的关系。6.阴声韵古代学者称纯元音韵母为阴声韵。7.阳声韵古代学者把鼻音韵母称作阳声韵。古代的阳声韵有n、m、n三类韵尾,现代普通话则只有n、n两类韵尾。8.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双声,判定古代汉语的双声现象,一般应以上古音为依据。9.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叠韵,判定古代汉语的叠韵现象,一般应以上古音为依据。10.重唇音指双唇音帮旁並明四个声母。11.舌头音指舌尖中音端透定泥四个声母。 12.浊音发音时声带颤动的音。13.古无轻唇音上古不存在轻唇非敷奉微四母。这条论断是钱大昕提出来的,见十驾斋养新录。 14.七音指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七类发音部位。15.清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音。16.全清古代学者把不送气的清音声母称作全清。例如:“帮非端知见”之类。 17.洪音古代学者把开口、合口一、二等韵称作洪音;后世把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称作洪音。18.平分阴阳中古的平声到后来分化成了阴平和阳平,“平分阴阳”就是指的这种情况。这种分化在近代就已形成,一直延续到现代。19.平仄:前人着眼于中古声调而划分的两大部类: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20.韵目广韵之类韵书中,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21.声训又称音训,是一种根据字(词)音疏通词义、探求语源的方法。22.疏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这种注解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1.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2.饭:给饭吃。3.坐:获罪。4.饁:送饭。5.坚:硬度。6亟:急忙。7.谒:禀告。8.载:开始。9.宇:屋檐。10.恨:遗憾。11.叔:拾取。12.坟:土堆。13.滋:培植。树:栽种。14.务:务必。15.鸟:像鸟一样。鹿:指帝位。16.常:通“尝”,曾经。差:差别。17.会:聚合。18.朋:两杯。19.离:通“罹”,触犯。20.慢:傲慢。21.购:悬赏收买。22.寤:通“牾”,逆,倒着。23.闻:听见。24.绥:安抚。25.骤:屡次。贼:杀。26.越:坠落。毙:倒下。27.防:赌住。28.草具:粗劣的食物。29.亲:指父母。30.颠:跌倒。31.如:或。32.荷:扛。33.隐:怜悯。34.归:通“馈”,赠送。35.介:给予。36.羌:楚辞中特有的语气词。37.听:治理,处理。38.婴:缠绕。39.遵:沿着。40除:任命。41.垂:流传。42.课:督促。43.被:披。五、说明下列句中加点代词的用法。1.孰:带选择性,哪一个。2.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3.何: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什么。4.何:疑问代词作状语,为什么。5.恶:疑问代词用在介词“乎”前面,哪里。六、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副词的类别和意义。 1.辄:时间副词,常常。2.稍:时间副词,渐渐。3.少:程度副词,稍微。4.仅:范围副词,将近。5.曾:语气副词,竟然。6.相:指代性副词,互相。七、比较说明下列各句中否定词的用法,并指出其词性。1弗食不知其旨也。2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3、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1.弗:否定副词,其后面的动词不带宾语。不:否定副词,其后面的动词可带宾语。2.无:否定副词,不要(同“毋”),用于祈使句,其后面的动词可带宾语。勿:否定副词,不要,用于祈使句,其后面的动词不能带宾语。3.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不,否定副词。八、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用法,并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1.以: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2.以: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3.以:连词,表目的,译为“用来”。4.以:介词,表原因,省介宾。5.为:介词,表行为涉及对象,译为“对”。6.为:介词,表行为涉及对象,替,省介宾。7.以:动词,认为。为:表肯定的动词,译为“是”。8.以:介词,用。为:动词,治理。九、说明连词“而”、“则”在下列各句中的用法。1.而1:连接主谓结构,表示转折;而2:连接分句,表示递进。2.而1:连接分句,表转折。而2:连接主语与谓语,表逆接。3.而:连分句,表条件和结果。4.则:连接紧缩复句中的分句,表条件与结果。十、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也”、“焉”所表示的语气。1.矣:表已然语气;也:表确认语气。2.矣:表将然语气。3.耳:表确认,同“也”。十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1.弱:形容词使动用法。2.目:名词用作一般动词。3.小、小:形容词意动用法。4.犬:名词作状语。5.客:名词意动用法。6.走:动词使动用法。7.来、来:动词使动用法;安:形容词使动用法。8.狼、虎:名词作状语。9.肘:名词用作一般动词。10.药:名词意动用法。11.奴、虏:名词作状语。12.将:名词使动用法。13.饮:动词使动用法。14.智:形容词意动用法。十二、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一)判断句1.臣之子皆下才也。2.若皋之所观,天机也。3.此诸臣之不肖也。4.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5.非子所能治也。6.夫扁鹊,天下之良医。7.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不知也。8.制,巖邑也,虢叔死焉。9.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10.今京不度,非制也。11.射其御者,君子也。12.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13.同乘,兄弟也。(二)被动句1.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2.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乎?(三)宾语前置1.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句式:宾语用代词复指。2.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句式:宾语用代词复指。十三、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谓语前置,谓语是“败矣”。2.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何”,疑问代词作宾语。3判断句,主语 + 谓语。4.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利”,宾语用代词复指。5.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己”,否定句代词作宾语。6.判断句,主语 + 副词 + 谓语 + 也(表示肯定判断)。7.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何陋”,宾语用代词复指。8.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方城、汉水”,强调介词的宾语。9.判断句,主语 + 谓语。10.被动句,“于”字句。11.被动句,“被”字句。12.判断句,主语 + 者 + 谓语 + 也。13.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奚”,疑问代词作宾语。14.被动句,“为”字句。15.判断句,主语 + 谓语 + 也。16.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胡”,疑问代词作宾语。17.判断句,主语 + 判断词“是”+ 宾语。18.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一言”,强调介词的宾语。19.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吾”,否定句代词作宾语。20.判断句,(主语)+ 副词 + 谓语(表示否定判断)。十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1委婉。2并提。3譬喻(包含两个暗喻)。4互文。 5对偶。 6委婉。7互文。 8夸饰。9代称“三闾”以官代人。 10代称。,“三尺”代剑,数量代物。十五、翻译(一)上古时代,人少而禽兽多,人们经受不住禽兽虫蛇的侵害。有圣人兴起,在树上构成巢(作住处),来躲避各种伤害,人们悦服他,使他作天下之王,称他为有巢氏。(二)古代男子不用耕种,植物的果食就够人吃了;女子不用纺织,动物的皮子就够人穿了。不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给养充足,人少而物资有余,所以民众不争斗。因此厚赏不需施行,重罚不需使用,而民众能够自然安定有序。(三)在高山里居住而要到深谷(才可以)汲水的人,遇到节日的时候把水作为礼物相馈赠;在沼泽低洼处居住苦于水患的人,出钱雇人疏通水道放水。所以荒年的时候,自己的幼弟也不送给食物;丰年的时候,关系疏远的过客也一定会招待。并不是疏远自己的骨肉而喜爱过客,而是因为粮食的多少不同。(四)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而成为天下的王,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这是因为仁义(可以)用于古代而不(可以)用于今日呀。所以说:时代不同了,事就不同了。十六、论述题1、什么叫假借字,假借字有哪些分类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 “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2、什么叫古今字?古今子的形体如何构成?古今紫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与假借字有何关系?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3、 词义变化的类型有哪些?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4、 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5、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我们可以依据什么来探求词的本义?二者的有何联系?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