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研究课件_第1页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研究课件_第2页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研究课件_第3页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研究课件_第4页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研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 何新慧,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研究,一、伤寒论六经辨证反映了疾病发生 发展的共性 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揭示了疾 病发生发展的个性 三、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和方法贯穿两书,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 1)六经病的概念与性质 2)六经病中所涉病证及汤方证的涵义与价值 2.六经病证的辨治和传变规律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 1)六经病的概念与性质 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实证,虚证,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 1)六经病的概念与性质 太阳病为外邪侵犯人体的初期,病位在肌表营卫,正气奋起抗邪,欲祛邪于外,症状有涉及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 1)六经病的概念与性质 阳明病为病邪已化热入里,正气积极抗邪,邪正斗争激烈,故阳热亢盛,病位是以肠胃、胃经为中心的全身性的病变。,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 1)六经病的概念与性质 少阳病为里有邪热,但不及阳明病亢盛,正气能抗邪,但略有不足,故以正邪分争为特征,病位是以胆经、胆腑为中心的全身性的病变。,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 1)六经病的概念与性质 太阴病为阳气不足,里有寒湿,病位在脾胃。,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 1)六经病的概念与性质 少阴病为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正气不敌邪气,病位是以心肾为中心的全身性的病变。,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 1)六经病的概念与性质 厥阴病为阳气虚,但有阳气来复而与邪抗争,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作最后的较量,故其表现为阴经病与阳经病的反复交替出现,此过程中易见寒热虚实夹杂证。,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 2)六经病中所涉病证及汤方证的涵义与价值 每经病均有其基本概念和病变性质,然临床上可因病邪的属性,病人体质的情况不同,而出现同中有异的表现,因此,每经病的具体表现可有多个病证或汤方证。,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 2)六经病中所涉病证及汤方证的涵义与价值 太阳病有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太阳中暍,金匮要略中的湿病初起,亦属太阳病范畴,仲景用麻黄加术汤或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 2)六经病中所涉病证及汤方证的涵义与价值 阳明病有白虎汤证和承气汤证,后世称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小柴胡汤证属少阳病。,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 2)六经病中所涉病证及汤方证的涵义与价值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是理中汤证,然根据病人表现及体质的差异,小建中汤亦是可选之方。,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 2)六经病中所涉病证及汤方证的涵义与价值 少阴病有寒化证和热化证,寒化证是主要的,以四逆汤证为代表,重证则用通脉四逆汤。热化证以黄连阿胶汤证为代表。,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 2)六经病中所涉病证及汤方证的涵义与价值 厥阴病的厥热胜复过程中,阳气衰退,遵少阴病治疗,阳气来复,病邪化热,遵阳明病或少阳病治疗。如见寒热虚实夹杂证,则遵乌梅丸证治疗。,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 2)六经病中所涉病证及汤方证的涵义与价值 每一汤方证有其特定的主症、病机、治法、方药,它不仅对某一病证有从属性,更有它的独立性,因此,可有异病同治的情况。,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 2)六经病中所涉病证及汤方证的涵义与价值,白虎加人参汤即可治疗阳明病,亦可治疗太阳中热。,大青龙汤即可治疗太阳伤寒证兼里热者,又可治疗痰饮病中的溢饮。小青龙汤即可治疗太阳伤寒证兼里饮者,又可治疗痰饮病中的溢饮。(金匮要略“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五苓散治疗太阳蓄水证,在金匮中治疗痰饮病“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热痞,在金匮中治疗吐血、衄血,“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甘草泻心汤治疗寒热夹杂痞,在金匮中治疗狐惑病,“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暍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2.六经病证的辨治和传变规律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 六经病证的各自性质反映了疾病变化的六个阶段,六经病证的依次传变顺序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些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均有这些特点。,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2.六经病证的辨治和传变规律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 另外,还有疾病始于阳明病的,即称做本经自发。或太阳病兼有其他经病,或原有其他经病,新感外邪,如阳明中风,阳明中寒,少阳中风,太阴中风,少阴中风,厥阴中风。,阳明中风、阳明中寒,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189)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190),阳明中风、阳明中寒,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阳明中风、阳明中寒,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1),少阳中风、少阳伤寒,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4)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65),太阴中风,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74)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少阴中风,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290)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302),厥阴中风,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327),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2.六经病证的辨治和传变规律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 疾病的发生发展既有一般的规律,又有特殊的情况,这亦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1.脏腑经络辨证基于某病或某病证的辨证论治 2.某病或某病证的辨证论治反映了此病证的个性 3.疾病的个性发展中遵循六经辨证规律,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1.脏腑经络辨证基于某病或某病证的辨证论治 具体的一个病或一个病证可以属于某脏,或某腑,或某经络,亦可涉及多个脏腑,或多条经络。,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1.脏腑经络辨证基于某病或某病证的辨证论治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属肺脏病。,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1.脏腑经络辨证基于某病或某病证的辨证论治 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所论述的病证可涉及心、肺、脾胃等脏腑的病证。,“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 半夏半斤 白酒一斗,“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橘枳姜汤方 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乌头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 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1.脏腑经络辨证基于某病或某病证的辨证论治 水气病篇中更是论述了心、肝、脾、肺、肾五脏之水的不同表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13),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14),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15),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16),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17),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1.脏腑经络辨证基于某病或某病证的辨证论治 伤寒论中的病证亦有此辨证特点,如结胸、痞证、蓄血等,亦包括六经病证在内。,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1.脏腑经络辨证基于某病或某病证的辨证论治 结胸证候的表现可涉及肺、胃、肠、胆、胰等脏腑。,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1),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35),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137),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1.脏腑经络辨证基于某病或某病证的辨证论治 痞证可涉及胃经、脾、胃、肠等经络和脏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2.某病或某病证的辨证论治反映了此病证的个性 对一个病或一个病证的辨证论治需遵循这一病证的性质、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些构成了这一病证的个性,亦是区别于其他病证的要素。,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2.某病或某病证的辨证论治反映了此病证的个性 中风属本虚标实之证,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中经络包括面瘫、身痒瘾疹,痹证等,中脏腑相当于脑血管事件,包括脑梗塞、脑出血。但从处方来看,应是出血停止后的治疗。,“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候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藭三分 桂枝三分,风引汤方:除热瘫痫。 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防已地黄汤方: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一钱 桂枝三钱 防风三钱 甘草二钱 上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呋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2.某病或某病证的辨证论治反映了此病证的个性 胸痹属虚,尤其是阳气虚。胸痹、心痛者,提示病在上焦。,“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2.某病或某病证的辨证论治反映了此病证的个性 胸痹属虚,尤其是阳气虚。胸痹、心痛者,提示病在上焦。 从条文论述、处方以及联系临床实际,胸痹可包括冠心病心绞痛,胃胀满痛,痰饮停肺等病证。,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2.某病或某病证的辨证论治反映了此病证的个性 胸痹包括冠心病心绞痛,胃胀满痛,痰饮停肺等病证。,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3)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4),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 半夏半斤 白酒一斗,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5),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6),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2.疾病的个性发展中遵循六经辨证规律 每个病或病证有其自身的辨治特点和发生发展规律,但其中原则上的规律必定含有和遵循六经辨证中的共性规律。,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2.疾病的个性发展中遵循六经辨证规律 金匮中的痉病、湿病、咳嗽上气病、疟病、痰饮病均与外邪侵犯有关,初起可见太阳病的表现,故均需发汗治疗,太阳病未愈可向阳明病进展,病久则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即三阴病表现。,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2.疾病的个性发展中遵循六经辨证规律 痉病,初起据发热、恶寒、出汗的不同而分别用葛根汤和瓜蒌桂枝汤,病进不愈则用大承气汤。,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2.疾病的个性发展中遵循六经辨证规律 风湿病初起用麻黄加术汤,后病邪化热入里,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发汗力明显减小,此遵循湿病攻下不能太早。,麻黄加术汤证,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0)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麻杏苡甘汤证,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1)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半两(去节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2.疾病的个性发展中遵循六经辨证规律 风湿病初起用麻黄加术汤,后病邪化热入里,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发汗力明显减小,此遵循湿病攻下不能太早。,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2.疾病的个性发展中遵循六经辨证规律 疟病初起脉弦紧,可发汗针灸,后发展到阳明病阶段,但热不寒用白虎加桂枝汤,寒多热少用蜀漆散,病久则虚实夹杂,寒热瘀血交阻,用鳖甲煎丸。,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2.疾病的个性发展中遵循六经辨证规律 痰饮病虽分为痰饮、支饮、悬饮、溢饮四种,但综观全篇,饮证的发生发展有其相同之处,其中肺脾肾三脏是疾病发展转归的关键之脏,然心肝两脏亦是饮证产生的相关之脏,因此篇中对饮证辨治的规律可分为四个阶段。,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2.疾病的个性发展中遵循六经辨证规律 痰饮病四阶段: 太阳病阶段 阳明病阶段 太阴病阶段 少阴病阶段,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2.疾病的个性发展中遵循六经辨证规律 痰饮病第一阶段: 病初起,有表证阶段,即太阳病阶段,取发汗法,用小青龙汤或大青龙汤,原文:“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2.疾病的个性发展中遵循六经辨证规律 痰饮病第二阶段: 进入阳明病阶段,正盛邪盛,可据证候表现分别采用厚朴大黄汤、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己椒苈黄丸。,厚朴大黄汤证,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26)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甘遂半夏汤证,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18)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十枣汤证,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22)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己椒苈黄丸证,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29) 己椒苈黄丸方 防已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2.疾病的个性发展中遵循六经辨证规律 痰饮病第二阶段: 进入阳明病阶段,正盛邪盛,可据证候表现分别采用厚朴大黄汤、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己椒苈黄丸。,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2.疾病的个性发展中遵循六经辨证规律 痰饮病第三阶段: 阳证阶段病未愈,则进入阴证阶段,首先是太阴病,脾胃虚寒证,可用苓桂术甘汤、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桂术甘汤证,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桂苓五味甘草汤证,青龙汤下己,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其气冲。(36)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苓甘五味姜辛汤证,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37)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2.疾病的个性发展中遵循六经辨证规律 痰饮病第三阶段: 阳证阶段病未愈,则进入阴证阶段,首先是太阴病,脾胃虚寒证,可用苓桂术甘汤、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2.疾病的个性发展中遵循六经辨证规律 痰饮病第四阶段: 进入少阴病阶段,出现心肾阳虚的证候,可用肾气丸、木防己汤治疗。,肾气丸证,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17) 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木防己汤证,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24),木防己汤证,木防几汤方 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如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已二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台 茯苓四两,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2.疾病的个性发展中遵循六经辨证规律 痰饮病第四阶段: 进入少阴病阶段,出现心肾阳虚的证候,可用肾气丸、木防己汤治疗。,二、脏腑经络辨证与疾病个性,2.疾病的个性发展中遵循六经辨证规律 痰饮病: 另外,泽泻汤、五苓散、小半夏汤等是痰饮病各种病证阶段据病况均可配用的汤方。亦可看成是辅助治疗。,1.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思想、方法在金匮要略中体现 2.金匮要略辨证论治的思想、方法在伤寒论中蕴含,三、仲景辨治思想方法贯穿两书,1.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思想、方法在金匮要略中体现,三、仲景辨治思想方法贯穿两书,“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7),首辨阴阳,病有发热,为阳经病,属阳证,无发热,但恶寒,为阴经病,属阴证;发热同时伴恶寒,为表证,属阳证,除此均为里证,属阴证。辨表里,是辨病位,辨阳经病抑或阴经病,是辨病性,阳经病属实证,阴经病属虚证,阳经病多热证,阴经病多寒证,热、实属阳,寒、虚属阴。由此可见,发于阳,发于阴,此阴阳乃包含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内容。,辨疾病所涉及的脏腑、经络、上焦、中焦、下焦;辨病所损伤气、血、津液;辨致病的病邪类别;辨疾病的主要表现和鉴别要点;辨汤方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辨治疗疾病的步骤和把握要领;辨判断疾病顺逆转归和预后的要点等等,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体现,1.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思想、方法在金匮要略中体现 伤寒论中的辨治内容在金匮要略中有时是雷同的,尤其是在以症状归类的病证中。如腹满,下利证。,三、仲景辨治思想方法贯穿两书,1.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思想、方法在金匮要略中体现 腹满:,三、仲景辨治思想方法贯穿两书,“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1.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思想、方法在金匮要略中体现 下利:实热者用大黄甘草汤、小柴胡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白头翁汤;虚寒者用吴茱萸汤、桃花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虚实寒热夹杂者用半夏泻心汤。,三、仲景辨治思想方法贯穿两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