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优化方案》word版.doc_第1页
《头痛优化方案》word版.doc_第2页
《头痛优化方案》word版.doc_第3页
《头痛优化方案》word版.doc_第4页
《头痛优化方案》word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沭阳县中医院科中医优势病种头痛中医脑病科优化方案(2009)疾病名称(TCD:BNG060)中医:头痛西医:偏头痛该病种完整的诊疗方案一.诊断标准1、概述:偏头痛是一组常见的血管性头痛,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引起,临床是以反复发作性一侧或双侧剧烈搏动样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为特征;发作前可有视觉,肢体感觉,运动障碍,情绪改变等先兆.多在青春期发病,常有家族史。在头痛间歇期一切正常。中医文献,把偏头痛归于“头风”范畴。2、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排除器质性疾病。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二版(:ICHDII)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1)偏头痛不伴先兆A、至少5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B、每次疼痛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无效)a.C、至少具有下列之中两个特征:单侧性;搏动性;程度为中度或重度(日常活动受限或停止);因日常的体力活动加重,或导致无法进行日常运动(如走路或爬楼梯)。D、发作期间至少具有下列的一项:恶心和或呕吐;畏光和怕声。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2)偏头痛伴典型先兆A、至少2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B、先兆包括以下症状至少一种,但没有运动机能减弱: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点状色斑或线形闪光幻觉)和/或阴性的表现(如视野缺损);完全可逆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的表现(如麻木);完全可逆的言语困难性语言障碍。C、以下标准至少二项:双侧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历时/5分钟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相继出现历时/5分钟:每种症状持续5分钟且60分钟。D、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的标准B_D,开始时伴有先兆症状发生,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以内出现。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3)偏头痛其他类型二.中医分型1肝阳上亢证: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巅顶,面红耳赤,耳呜如蝉,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2气血两虚证:头痛而晕,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咣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3痰浊内阻证: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4肝肾亏虚证:头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5. 瘀血阻络证: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三.治法方药 1. 肝阳上亢证:症状: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巅顶,面红耳赤,耳呜如蝉,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治法:平肝潜阳熄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或柴胡加龙牡汤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磁石平肝熄风潜阳,山栀、黄芩、丹皮、菊花、桑叶、龙胆草、夏枯草苦寒清泄肝热,桑寄生、生地、首乌、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石斛、杜仲补益肝肾,牛膝、益母草、白芍活血调血,引血下行,夜交藤养心安神。也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2气血两虚证:症状:头痛而晕,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咣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代表方:加味四物汤加减。本方功用养血调血,柔肝止痛,可用于治疗因血虚头窍失养而引起的头痛。当归、生、熟地、白芍、首乌、枸杞子养血滋阴;川芎、菊花、蔓荆子清利头目,平肝止痛;五味子、远志、枣仁养心安神。3. 痰浊内阻证:症状: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本方功能燥湿化痰,平肝熄风,用于治疗脾虚生痰,风痰上扰清空所导致的头痛。半夏、陈皮和中化痰;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天麻、白蒺藜平肝熄风;蔓荆子散头面之风邪。4. 肝肾亏虚证:症状:头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治法: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代表药:大补元煎加减。本方功能滋补肾阴,可用于肾精亏虚,肾阴不足证。熟地、枸杞、女贞子滋肾填精;杜仲、川断补益肝肾;龟板滋阴益肾潜阳;山萸肉养肝涩精;山药、人参、当归、白芍补益气血。5. 瘀血阻络证:症状: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痛。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本方功用活血化瘀,通窍止痛。可用于瘀血阻滞脉络所致的头部刺痛,唇舌紫黯诸证。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活血化瘀止痛;当归养血活血;白芷、细辛辛散通窍止痛。四.中医外治治疗1一般头痛可按摩太阳,推印堂,拿风池,点按合谷穴。2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或远道取穴、或两者兼用,方法有耳针、腕踝针、电针等。主穴:风池、太阳、百会、合谷。配穴:瘀血头痛可配合阿是穴、血海、三阴交;痰浊头痛可配合头维、丰隆、阴陵泉;肝阳头痛可配太冲、太溪;气血两虚头痛可配心俞、脾俞、胃俞、足三里;阴虚阳亢头痛可配肾俞、肝俞、太冲、太溪。五.其他疗法可选用耳穴埋子等方法加强疗效.六.难点分析难点分析:顽固性偏头痛的止痛,偏头痛发作期的治疗以控制症状为目的,在发作先兆期迅速给予药物以图阻止发作,在发作期给予药物以图减轻头痛程度和缩短发作持续时间,临床上尚能达到一定的疗效。但顽固性的偏头痛痛性剧烈,需多次重复使用止痛药物,或长期使用预防性治疗药物,这些药物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副作用,如由于血管收缩剂的使用,可使患者更易发生心肌梗死、肾动脉狭窄、脑梗死、外周小动脉闭塞引起坏疽,或部分病人可发生纤维化疾病;前列腺素抑制剂阿司匹林,主要有胃肠道刺激症状,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慢性中毒;若使用可待因、吗啡、哌替定等麻醉止痛剂,止痛效果较好但易成瘾,导致其使用受到限制。解题思路:发掘中医药参与治疗的优势,关键在于合理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早期先用止痛药控制病情,同时施以辨证论治,这样既可以见效快,又可巩固疗效,减少止痛药的剂量及减轻其副作用。中医药治疗不可拘泥于使用止痛药,而应以中医整体观念对本病辨证论治,辨经用药,坚持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长期与短期治疗相结合,以能全面调整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之间的平衡,使人处于最佳状态。 对偏头痛目前尚缺少高效、速效的中药止痛剂,应采用中成药口服、针灸、外治等综合疗法进行止痛(参照“治疗”部分的内容)。其中针灸治疗可调理经络气血及脏腑功能,达到迅速止痛的效果。外治法可通过敷、熨、滴鼻、塞鼻或蒸熏使药物迅速起效以止痛。七.疗效评价发作期疗效评价参照以下标准(参考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EFNS)2006年(EFNS guideine on the drug treatment of migraine report 0f an EFNS task Force)、2009年(guideline on the drug treatment of migraine revised report of an EFNS task force):(1)治愈:用药24小时内疼痛消失,其后48小时内头痛无再次发作。(2)有效:用药24小时内头痛症状从中度、重度减轻到轻度,其后48小时内并维持疼痛减轻。(3)无效:用药72小时内头痛无明显缓解。通过口服中药,针灸及按摩等治疗结合耳穴埋子等,其有效率较前有所改善,治愈率提高3.1%,有效率提高4.8%.八.优化方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在中医主证的前提下,通过注重基础上注意相关变证及兼加症的药物调整,完善即定处方的灵活性及适应性,借此以便提高治疗效果.沭阳县中医院脑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头痛中医优化方案(2010)疾病名称(TCD:BNG060)中医:头痛西医:偏头痛该病种完整的诊疗方案一.诊断标准1、概述:偏头痛是一组常见的血管性头痛,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引起,临床是以反复发作性一侧或双侧剧烈搏动样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为特征;发作前可有视觉,肢体感觉,运动障碍,情绪改变等先兆.多在青春期发病,常有家族史。在头痛间歇期一切正常。中医文献,把偏头痛归于“头风”范畴。2、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排除器质性疾病。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二版(:ICHDII)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1)偏头痛不伴先兆A、至少5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B、每次疼痛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无效)a.C、至少具有下列之中两个特征:单侧性;搏动性;程度为中度或重度(日常活动受限或停止);因日常的体力活动加重,或导致无法进行日常运动(如走路或爬楼梯)。D、发作期间至少具有下列的一项:恶心和或呕吐;畏光和怕声。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2)偏头痛伴典型先兆A、至少2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B、先兆包括以下症状至少一种,但没有运动机能减弱: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点状色斑或线形闪光幻觉)和/或阴性的表现(如视野缺损);完全可逆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的表现(如麻木);完全可逆的言语困难性语言障碍。C、以下标准至少二项:双侧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历时/5分钟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相继出现历时/5分钟:每种症状持续5分钟且60分钟。D、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的标准B_D,开始时伴有先兆症状发生,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以内出现。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3)偏头痛其他类型二.中医分型1肝阳上亢证: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巅顶,面红耳赤,耳呜如蝉,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2气血两虚证:头痛而晕,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咣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3痰浊内阻证: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4肝肾亏虚证:头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5. 瘀血阻络证: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三.治法方药 1. 肝阳上亢证:症状: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巅顶,面红耳赤,耳呜如蝉,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治法:平肝潜阳熄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或柴胡加龙牡汤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磁石平肝熄风潜阳,山栀、黄芩、丹皮、菊花、桑叶、龙胆草、夏枯草苦寒清泄肝热,桑寄生、生地、首乌、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石斛、杜仲补益肝肾,牛膝、益母草、白芍活血调血,引血下行,夜交藤养心安神。也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若因肝郁化火,肝火炎上,而症见头痛剧烈, 目赤口苦,急躁,便秘溲黄者,加夏枯草、龙胆草、大黄。 临证备要偏头痛,又称偏头风,临床颇为常见。其特点是疼痛暴作,痛势甚剧,半侧头痛,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呈胀痛、刺痛或跳痛,可反复发作,经年不愈,痛止如常人。可因情绪波动,或疲劳过度而引发。偏头痛的病因虽多,但与肝阳偏亢,肝经风火上扰关系最为密切。偏头痛的治疗多以平肝清热,熄风通络为法,选用菊花、天麻、黄芩、白芍、川芎、白芷、生石膏、珍珠母,藁本,蔓荆子、钩藤、全蝎,地龙等药。肝火偏盛者,加龙胆草、夏枯草,山栀,丹皮等;若久病人络,证见面色晦滞,唇舌紫暗瘀斑者,可合人血府逐瘀汤,并酌加全蝎、蜈蚣、广虫等,以散瘀通络,搜剔熄风。2气血两虚证:症状:头痛而晕,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咣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代表方:加味四物汤加减。本方功用养血调血,柔肝止痛,可用于治疗因血虚头窍失养而引起的头痛。当归、生、熟地、白芍、首乌、枸杞子养血滋阴;川芎、菊花、蔓荆子清利头目,平肝止痛;五味子、远志、枣仁养心安神。加减:若因血虚气弱者,兼见乏力气短,神疲懒言,汗出恶风等,可选加党参、黄芪、白术。3. 痰浊内阻证:症状: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本方功能燥湿化痰,平肝熄风,用于治疗脾虚生痰,风痰上扰清空所导致的头痛。半夏、陈皮和中化痰;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天麻、白蒺藜平肝熄风;蔓荆子散头面之风邪。加减:若痰湿久郁化热,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可加黄芩,竹茹,枳实、胆星。4. 肝肾亏虚证:症状:头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治法: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代表药:大补元煎加减。本方功能滋补肾阴,可用于肾精亏虚,肾阴不足证。熟地、枸杞、女贞子滋肾填精;杜仲、川断补益肝肾;龟板滋阴益肾潜阳;山萸肉养肝涩精;山药、人参、当归、白芍补益气血。加减:若头痛而晕,头面轰热,面颊红赤,时伴汗出,证属肾阴亏虚,虚火上炎者,去人参,加知母、黄柏,以滋阴泄火,或方用知柏地黄丸。5. 瘀血阻络证:症状: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痛。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本方功用活血化瘀,通窍止痛。可用于瘀血阻滞脉络所致的头部刺痛,唇舌紫黯诸证。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活血化瘀止痛;当归养血活血;白芷、细辛辛散通窍止痛。加减:若头痛较剧,久痛不已,可加全蝎、蜈蚣等搜风通络止痛。四.中医外治治疗1一般头痛可按摩太阳,推印堂,拿风池,点按合谷穴。2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或远道取穴、或两者兼用,方法有耳针、腕踝针、电针等。主穴:风池、太阳、百会、合谷。配穴:瘀血头痛可配合阿是穴、血海、三阴交;痰浊头痛可配合头维、丰隆、阴陵泉;肝阳头痛可配太冲、太溪;气血两虚头痛可配心俞、脾俞、胃俞、足三里;阴虚阳亢头痛可配肾俞、肝俞、太冲、太溪。五.其他疗法可选用耳穴埋子等方法加强疗效.六.难点分析难点分析:顽固性偏头痛的止痛,偏头痛发作期的治疗以控制症状为目的,在发作先兆期迅速给予药物以图阻止发作,在发作期给予药物以图减轻头痛程度和缩短发作持续时间,临床上尚能达到一定的疗效。但顽固性的偏头痛痛性剧烈,需多次重复使用止痛药物,或长期使用预防性治疗药物,这些药物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副作用,如由于血管收缩剂的使用,可使患者更易发生心肌梗死、肾动脉狭窄、脑梗死、外周小动脉闭塞引起坏疽,或部分病人可发生纤维化疾病;前列腺素抑制剂阿司匹林,主要有胃肠道刺激症状,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慢性中毒;若使用可待因、吗啡、哌替定等麻醉止痛剂,止痛效果较好但易成瘾,导致其使用受到限制。解题思路:发掘中医药参与治疗的优势,关键在于合理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早期先用止痛药控制病情,同时施以辨证论治,这样既可以见效快,又可巩固疗效,减少止痛药的剂量及减轻其副作用。中医药治疗不可拘泥于使用止痛药,而应以中医整体观念对本病辨证论治,辨经用药,坚持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长期与短期治疗相结合,以能全面调整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之间的平衡,使人处于最佳状态。 对偏头痛目前尚缺少高效、速效的中药止痛剂,应采用中成药口服、针灸、外治等综合疗法进行止痛(参照“治疗”部分的内容)。其中针灸治疗可调理经络气血及脏腑功能,达到迅速止痛的效果。外治法可通过敷、熨、滴鼻、塞鼻或蒸熏使药物迅速起效以止痛。七.疗效评价发作期疗效评价参照以下标准(参考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EFNS)2006年(EFNS guideine on the drug treatment of migraine report 0f an EFNS task Force)、2009年(guideline on the drug treatment of migraine revised report of an EFNS task force):(1)治愈:用药24小时内疼痛消失,其后48小时内头痛无再次发作。(2)有效:用药24小时内头痛症状从中度、重度减轻到轻度,其后48小时内并维持疼痛减轻。(3)无效:用药72小时内头痛无明显缓解。通过口服中药优化调整,及针灸,按摩手法调整等治疗结合耳穴埋子等,其有效率较上一年有所改善,治愈率提高2.1%,有效率提高3.2%.八.优化方案仍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处方口服中药内容进一步调整,再者结合中医浅针疗法,完善中医治疗的多变性及灵活性,借此以便提高治疗效果.沭阳县中医院脑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头痛中医优化方案(2011)疾病名称(TCD:BNG060)中医:头痛西医:偏头痛该病种完整的诊疗方案一.诊断标准1、概述:偏头痛是一组常见的血管性头痛,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引起,临床是以反复发作性一侧或双侧剧烈搏动样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为特征;发作前可有视觉,肢体感觉,运动障碍,情绪改变等先兆.多在青春期发病,常有家族史。在头痛间歇期一切正常。中医文献,把偏头痛归于“头风”范畴。2、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排除器质性疾病。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二版(:ICHDII)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1)偏头痛不伴先兆A、至少5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B、每次疼痛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无效)a.C、至少具有下列之中两个特征:单侧性;搏动性;程度为中度或重度(日常活动受限或停止);因日常的体力活动加重,或导致无法进行日常运动(如走路或爬楼梯)。D、发作期间至少具有下列的一项:恶心和或呕吐;畏光和怕声。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2)偏头痛伴典型先兆A、至少2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B、先兆包括以下症状至少一种,但没有运动机能减弱: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点状色斑或线形闪光幻觉)和/或阴性的表现(如视野缺损);完全可逆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的表现(如麻木);完全可逆的言语困难性语言障碍。C、以下标准至少二项:双侧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历时/5分钟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相继出现历时/5分钟:每种症状持续5分钟且60分钟。D、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的标准B_D,开始时伴有先兆症状发生,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以内出现。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3)偏头痛其他类型二.中医分型1肝阳上亢证: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巅顶,面红耳赤,耳呜如蝉,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2气血两虚证:头痛而晕,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咣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3痰浊内阻证: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4肝肾亏虚证:头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5. 瘀血阻络证: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三.治法方药 1. 肝阳上亢证:症状: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巅顶,面红耳赤,耳呜如蝉,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治法:平肝潜阳熄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或柴胡加龙牡汤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磁石平肝熄风潜阳,山栀、黄芩、丹皮、菊花、桑叶、龙胆草、夏枯草苦寒清泄肝热,桑寄生、生地、首乌、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石斛、杜仲补益肝肾,牛膝、益母草、白芍活血调血,引血下行,夜交藤养心安神。也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若因肝郁化火,肝火炎上,而症见头痛剧烈, 目赤口苦,急躁,便秘溲黄者,加夏枯草、龙胆草、大黄。若兼肝肾亏虚,水不涵木,症见头晕目涩,视物不明,遇劳加重,腰膝酸软者,可选加枸杞、白芍、山萸肉。临证备要偏头痛,又称偏头风,临床颇为常见。其特点是疼痛暴作,痛势甚剧,半侧头痛,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呈胀痛、刺痛或跳痛,可反复发作,经年不愈,痛止如常人。可因情绪波动,或疲劳过度而引发。偏头痛的病因虽多,但与肝阳偏亢,肝经风火上扰关系最为密切。偏头痛的治疗多以平肝清热,熄风通络为法,选用菊花、天麻、黄芩、白芍、川芎、白芷、生石膏、珍珠母,藁本,蔓荆子、钩藤、全蝎,地龙等药。肝火偏盛者,加龙胆草、夏枯草,山栀,丹皮等;若久病人络,证见面色晦滞,唇舌紫暗瘀斑者,可合人血府逐瘀汤,并酌加全蝎、蜈蚣、广虫等,以散瘀通络,搜剔熄风。2气血两虚证:症状:头痛而晕,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咣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代表方:加味四物汤加减。本方功用养血调血,柔肝止痛,可用于治疗因血虚头窍失养而引起的头痛。当归、生、熟地、白芍、首乌、枸杞子养血滋阴;川芎、菊花、蔓荆子清利头目,平肝止痛;五味子、远志、枣仁养心安神。加减:若因血虚气弱者,兼见乏力气短,神疲懒言,汗出恶风等,可选加党参、黄芪、白术;若阴血亏虚,阴不敛阳,肝阳上扰者,可加入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等。3. 痰浊内阻证:症状: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本方功能燥湿化痰,平肝熄风,用于治疗脾虚生痰,风痰上扰清空所导致的头痛。半夏、陈皮和中化痰;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天麻、白蒺藜平肝熄风;蔓荆子散头面之风邪。加减:若痰湿久郁化热,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可加黄芩,竹茹,枳实、胆星。若胸闷呕恶明显,加厚朴、枳壳、生姜。 4. 肝肾亏虚证:症状:头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治法: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代表药:大补元煎加减。本方功能滋补肾阴,可用于肾精亏虚,肾阴不足证。熟地、枸杞、女贞子滋肾填精;杜仲、川断补益肝肾;龟板滋阴益肾潜阳;山萸肉养肝涩精;山药、人参、当归、白芍补益气血。加减:若头痛而晕,头面轰热,面颊红赤,时伴汗出,证属肾阴亏虚,虚火上炎者,去人参,加知母、黄柏,以滋阴泄火,或方用知柏地黄丸。若头痛畏寒,面色咣白,四肢不温,腰膝无力,舌淡,脉细无力,证属肾阳不足者,当温补肾阳,选用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5. 瘀血阻络证:症状: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痛。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本方功用活血化瘀,通窍止痛。可用于瘀血阻滞脉络所致的头部刺痛,唇舌紫黯诸证。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活血化瘀止痛;当归养血活血;白芷、细辛辛散通窍止痛。加减:若头痛较剧,久痛不已,可加全蝎、蜈蚣、地鳖虫等,搜风通络止痛。四.中医外治治疗1一般头痛可按摩太阳,推印堂,拿风池,点按合谷穴。2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或远道取穴、或两者兼用,方法有耳针、腕踝针、电针等。主穴:风池、太阳、百会、合谷。配穴:瘀血头痛可配合阿是穴、血海、三阴交;痰浊头痛可配合头维、丰隆、阴陵泉;肝阳头痛可配太冲、太溪;气血两虚头痛可配心俞、脾俞、胃俞、足三里;阴虚阳亢头痛可配肾俞、肝俞、太冲、太溪。 (3)浅针疗法取百会、合谷(双侧)、上星、神庭、太阳(双侧)、列缺,宜先补后泻。久病者,宜补多泻少。若偏头痛,加风池(双侧)、丝竹空(双侧)、足三里(双侧),用平补平泻;痰多,加尺泽(双侧),用平补平泻;风邪外感,加外关(双侧)、风府、大椎,用泻法;湿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