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中医学基础第1章-绪论.ppt_第1页
药学-中医学基础第1章-绪论.ppt_第2页
药学-中医学基础第1章-绪论.ppt_第3页
药学-中医学基础第1章-绪论.ppt_第4页
药学-中医学基础第1章-绪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与中药学基础,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简介,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中医学导论,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源于中国古代的研究生命规律、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科学。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古代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为指导,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第一章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第一节: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2.难经-成书于东汉时代,在脉诊等理论方面有新的发展。,(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春秋战国汉),第一节: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3.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医圣张机(字仲景)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纲领。 4.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战国时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载药365种。,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春秋战国汉),(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怎样形成的?,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 博采众长、确立体系-黄帝内经 因机证治、基于解剖-黄帝内经、难经,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长期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经验的积累 52种病,247种药-五十二病方 180余种病-易经、诗经等十三经 38种病,100余种药-周礼.天官 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 诸子百家:天文地理、数学历法 (四)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 指导思想:唯物论和辩证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1 基础医学:黄帝内经难经脉经 诸病源候论 2 临床医学: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经效产宝妇人大全良方诸病源候论刘涓子鬼遗方世医得效方外科正宗小儿药证直决洗冤录 3 药物学: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开宝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 4 方剂学:五十二病方肘后备急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方医方集解 5 针灸学:黄帝内经灵枢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二、承前启后(晋隋唐),1.诊法:脉诊:脉经(晋代医家王叔和著) 第一部脉学专著 2.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隋代医家巢元方著) 第一步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3.药物:新修本草(唐代李绩、苏敬著) 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4.临床: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著) 中医学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第一节: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三、医学流派(宋金元),1.病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南宋陈无择著) 2.药物: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政府颁发成药药典) 3. 流派: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 “金元四大家” 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从正、 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震亨,第一节: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明代: 温补学派赵献可、张介宾景岳全书-命门学说 温病学派吴有性瘟疫论- 温病学派 异气 李时珍本草纲目-明代以前本草大总结 清代: 温病学派叶桂温热论-温病学派 卫气营血辨证 温病学派吴瑭温病条辨-温病学派 三焦辨证 吴谦医宗金鉴-太医院教科书 王清任医林改错-瘀血理论,四、理论研究(明清),第一节: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 中西汇通学派: 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恽铁樵- 群经见智录,五、中西汇通(近代),第一节: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品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六、传播影响(现代),第一节: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临床医学: 妇科-千金要方 经效产宝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 儿科-小儿药证直诀(宋代医家钱乙著) 传染病-明清温病学派 法医-洗冤录(金代宋慈),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药物学: 第一次大总结- 神农本草经 第二次大总结- 神农本草经集注(南朝陶弘景) 第三次大总结-新修本草(唐朝苏敬)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第四次大总结-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唐慎微) 第五次大总结-本草纲目(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 第六次大总结-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 炮制-炮炙论(南北朝时代雷敩) 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宋代),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方剂学: 战国五十二病方-280首,古朴经验 东汉黄帝内经-13首,组方原则,奠定基础 东汉伤寒杂病论-112首,融理法方药为一体,“方书之祖”。 晋唐肘后备急方-急症 唐代 千金要方-5300首 唐代外台秘要-6000首,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方剂学: 宋代太平圣惠方-16834首 宋代圣济总录-2万多首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00首,第一部成药典籍 明清普济方 、医方考、 新方八阵、 医方集解、 汤头歌诀、 古今名医方论 等-方论、分类和方歌 新中国方剂大辞典-方剂学的发展更加迅猛,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针灸学: 春秋战国时期-针灸疗病 东汉黄帝内经灵枢-系统总结 汉难经-奇经八脉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铜人模型 针灸大成-汇集历代成果 医宗金鉴 刺灸心法要诀-当时第一部针灸教材,第一章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辨 证,论 治,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概念:中医学把对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人 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称之为整体观念。 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内容: 1.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内容 1: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含义: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心、肝、脾、肺、肾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精、气、血、津液是功能活动的产物也是物质基础。,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内容 1: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 具体体现: (1)生理整体观: 脏腑、形体、官窍、经络、精、气、血、津液协调统一、密切配合 (2)病理整体观: 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整体(肝气郁结-全身气机) 脏、腑、形体官窍 有特定的影响方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具体体现: (3)诊断整体观: “有诸内必形诸外”:局部病变与全身的虚实有关; 局部症状是整体失调的局部体现。 中医诊法的创举 :察脉、验舌等方法 (4)治疗的整体观: 局部病变,整体调治,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内容 2: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依据: 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与自然环境物质同一 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自然环境中有生存条件,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内容 2: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体现: 1.生理:阴阳、气血、津液的运行和代谢 季节更替、昼夜晨昏、地理环境 2.病理:疾病的性质 季节气候、地理环境 3.诊治:诊:四诊合参、内外兼顾 治:地理、气候 4.预防:适应和改变,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内容 3: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体现: 1.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 富贵之疾,宜于补正; 贫贱之疾,利于攻邪。 安定与动荡 剧烈变化 2.社会进步,竞争激烈 有害物质 身心疾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辨证论治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疾病): 概念: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如感冒等) 反应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 病与证的关系: (鸡尾酒) 病的全过程可以出现不同的证 同一证可见于不同的病种,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辨证论治 辩证 证(证候): 概念: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概括。 构成:一组能够反映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举例:感冒的表寒证、表热证等,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辨证论治 辩证 症(症状和体征): 概念: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与医者所诊察的各种异常表现。 同一种症状可由不同因素引起,可以出现在不同疾病和证候中 一种症不能反映某一病或证的本质,所以不能仅仅对症治疗,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辨证论治 病、证、症 症是基本要素 证是阶段本质 病是全程本质,证,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辨证论治 中医学诊治和疾病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法。 根据四诊获得的临床资料,明确病变本质,拟定治则治法,辨证论治,辩证:,论治:,分析疾病 寻找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找出的主要矛盾进行治疗,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辨证论治 辨证: 概念: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症状、 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证候的思维方法,是中医临床认识与诊断病征的重要方法。 论治: 概念: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方法和方药。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辨证论治 辨病: 概念:针对某一疾病采用专方专药的治疗。 特点:针对性强;解决无证可辨的问题。 举例:常山截疟;黄连止痢; 肠痈用大黄牡丹汤;脏躁用甘麦大枣汤。,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辨证论治 同病异治: 原因:一病多证。 不同的证候反映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异病同治: 原因:一证多病。 相同的证候反映相同性质的矛盾,可用相同的治疗方法,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针对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的原则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现多提倡“病证结合”,第三节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一、主要内容,第三节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一、主要内容 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指导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通路,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联系着六腑、形体官窍的有机整体,共同维系了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二章),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第三章),第三节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一、主要内容 诊法:四诊等方法对疾病全面了解的感性认识过程 辩证:对四诊搜集的资料进行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医对疾病的认识(第4,5,6,7章),第三节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一、主要内容 养生:保养生命,使人长寿。 防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重于治。 康复: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治标治本、正治反治、 和三因制宜等治则;病后调养。,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第8章),二、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方法 定位高、眼界宽、眼光远 指导思想要正确 学习方法要科学 对中西医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对待,第三节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只要你不放弃,中医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小结,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参 考 文 献,1.中国医学史 2.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 黄帝内经: 1.内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