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必背诗歌及注解.doc_第1页
三年级必背诗歌及注解.doc_第2页
三年级必背诗歌及注解.doc_第3页
三年级必背诗歌及注解.doc_第4页
三年级必背诗歌及注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凉 州 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赏析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直上”,有人 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万仞山”, 山天相连, 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 “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 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 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 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 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 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 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 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十一)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诵读:整首诗要显得壮阔雄浑。前两句重音落在“依”、“ 尽”、“ 入”、“ 流”几个动词上,读出壮阔的意境、赞美的情感。后两句突出“欲穷”、“更上”,语调中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和进取的精神。注释: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的黄河岸边。楼有三层,前望中条山,下临黄河,为古代登临胜地。因常有很多鹳雀(一种似鹤的飞鸟)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白日:指夕阳。依:靠近。尽:消失。欲:想要。穷:穷尽。更:再。译文:远处的太阳逐渐被群山遮隐,楼下的黄河水依然滔滔向前,流入东海。若想放眼看得更远,那么你就必须再登上一层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也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前两句写登楼所见,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纳入笔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辽远,让人感到胸襟为之一开。后两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既表现了他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含意深远,耐人寻味,使前两句的意境和主旨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十二)春 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诵读: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用平易浅显的语言,勾画了一幅美丽的春晓图,读时语调不可大起大落,要令人觉得仿佛听到了此起彼伏的鸟鸣、淅淅沥沥的小雨,闻到了扑鼻的花香。注释: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眠:睡觉。闻:听。啼鸟:小鸟啼叫。来:传来。译文:春睡中不知不觉天已破晓,只听到处处都有鸟儿在啼叫。想起了昨夜的风声雨声,不知花儿被打落了多少?赏析: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他一生经历比较简单,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多写山水田园、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他擅长写五言诗,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风格自然流畅,意境清远淡雅。(十三)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诵读:读时要带着一种寂寞、忧愁的情绪,表现出诗人流浪异乡的孤寂。重音落在“泊”、“愁新”、“低”、“近”上。注释:宿建德江:在建德江住宿过夜。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浙江省建德市境内的一段。泊:停船靠岸。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日暮:傍晚。客愁新:诗人此时此刻刚产生的新的愁思。客,诗人自指。天低树: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译文:船缓缓移动,停靠在雾气笼罩的小洲边,日暮时分的荒凉气氛引起了离家在外的游子新的愁思。原野空旷,放眼望去好像天比树还要低;江水清澈,俯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离得很近。赏析: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佳作。诗人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将淡淡的愁思与幽清的江边晚景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清丽悠远的图画。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烘托出一种特殊的意境和氛围。诗中虽不见“愁”字,然而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自然而然地使人感到一种淡淡的离愁。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十四)凉州词(唐)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全文注解: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正要开怀畅饮,却又被急促的琵琶声催促着要上战场。如我醉倒在战场上,请君莫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这首诗歌表达了将士们豪爽的性格及征战之前悲壮的感情。作者简介王翰,字子羽,晋阳人。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坐贬道州司马,卒。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代表作有凉州词二首、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古蛾眉怨等,其中以凉州词二首(一)最负盛名。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透露出来的那种豪迈和悲凉真是有回肠荡气,洗心涤魄的感染力,令人三日犹闻其音。古蛾眉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瑰丽奇崛的想象和珠玑满盆的秀词不禁令人联想到李白和屈原的作品,真不愧余音绕梁之仙作也。集十卷,今存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一百五十六)。 王翰少时就聪颖过人,才智超群,举止豪放,不拘礼节。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中进士。张嘉贞任并州刺史时,十分赞赏王翰的才能,常以很好的礼遇相待,王翰则自做歌并于之舞,神气轩昂,气度不凡。王翰性格豪爽,无拘无束,常与文人志士结交,杜甫诗中以“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之句赞叹王翰。他的诗多豪放壮丽之句,可惜很多已散失,传世之作中最负盛名的是他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流露出作者厌战的情绪,也表现了一种豪纵的意兴。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凉州曲这首意蕴深邃的古诗,译为如下白话:葡萄美酒,直向夜光玉杯里倾来,琵琶悠曲,助我们痛饮开怀。忽听得,马上乐已高奏催征,将士们,要喝酒的还不赶快。醇浆急饮,好一阵头晕脚歪,诸君止笑,即令醉倒,又何足怪?不见我足下这千古沙场,早成了战尸狼藉的所在。(十五)出 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诵读:感情基调要悲壮豪迈。前两句语速稍慢,突出“人未还”,表达出沉痛的心情。后两句语速稍快,第三句读出假设的语气,突出“飞将在”,第四句语调上扬,语气坚决。注释:出塞: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原作两首,这是第一首。塞,指边境上险要的地方。但使:只要。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不教:不让。胡马:指匈奴的军队。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度:越过。阴山:山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译文: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还不见回来。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名将镇守边防,绝不会让匈奴的铁骑越过阴山。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从写景入手,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写征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也深含着他对边关将士的怀念和敬佩。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跨越时空,气势磅礴,一气呵成,被赞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十六)从军行(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文注释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诗题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其音凄苦。作者简介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诗今仅存六首,以登鹳雀楼、凉州词等最为出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十七)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诵读:前两句要读出诗人凄清孤寂的心境。后两句语气要亲切,是诗人对友人真诚的诉说,更是在表露自己的心迹。最后一句要重读,语速减慢。注释:芙蓉楼:旧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楼可以眺望长江江景。辛渐:人名,诗人的朋友。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国名,这里指江苏省镇江市一带。平明:清晨,天亮时。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冰心:比喻像冰一样洁白明亮的心。译文: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赏析:这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写的。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十八)采莲曲二首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体裁:七绝(1)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注释】 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芙蓉:即荷花。 一群采莲姑娘身穿和绿色荷叶一样颜色的罗裙,粉红的荷花映照着姑娘们鲜艳的脸庞。她们混杂在池塘中难以发现,听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有人出来的一番景色。(十九)名称:采莲曲年代:南朝 作者:萧纲 体裁:乐府诗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风起湖难度,莲多采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赏析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此诗的起首二句中,用了两个“晚”字,强调了一种特定时间背景:笼罩着软和恬静夕阳余辉的傍晚一个最能引起人的情思,让人沉浸的时刻。“风起”二名转入采莲的描写,从“难度”中透露出采莲女柔弱纤细的形象。“棹动”二名描绘的采莲场面只有两笔写实的白描:采莲的小船在荷丛中穿过,桨儿不时碰落盛开的莲花,一瓣瓣地飞落湖中,惊起了安详地栖息着的只只白鹭,打破了它们的宁静世界。末二句借物写情,别有一种趣味:采莲人欲归了,可是荷丝缠绕着她的柔腕,菱角又牵拽着好的衣裙。实际上是作者留恋这环境,故借采莲人写同。拟人手法运用十分巧妙,全诗情韵顿生。作者简介萧纲(503551),梁代文学家。即南朝梁简文帝。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第三子。由于长兄萧统早死,他在中大通三年(531)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为侯景所害。(二十)鹿 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诵读:语气要连贯,语调要平缓,营造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将听者带入幽深的山林之中。注释:鹿柴:辋川的地名。但:只。闻:听。返景:返照的阳光。景,同“影”,日光。复:又。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译文:空旷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影,只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返照的阳光射进幽深的树林,又映照在青苔上。赏析: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森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后两句以夕阳返照来反衬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了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静美画面。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和他偏于冷寂的审美趣味。王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