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思路研究.docx_第1页
新常态下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思路研究.docx_第2页
新常态下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思路研究.docx_第3页
新常态下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思路研究.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常态下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思路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阶段,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阶段,经济结构注重优化升级,消费需求成为经济拉动主体,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本文分析了新常态阶段为中部地区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指出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的四大竞争优势,重新审视了中部地区的战略定位,立足中部地区面临的发展新环境和新优势,提出了“三区一枢纽”的战略定位,据此研判了新常态下中部地区的六大战略思路。 关键词中部地区;竞争优势;战略思路 DOI10.13939/j.c中部地区地处我国腹地,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山西六省,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10.7%和28.1%。中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水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及能源基地,也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中部崛起战略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中部地区已在经济社会等领域取得了飞速进展,成为我国经济活跃发展的重要区域。然而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常态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阶段,经济结构注重优化升级,消费需求成为经济拉动主体,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面对新形势,如何从全新的战略高度科学合理地确定中部地区的发展思路,将直接影响到中部地区更好地参与国际新经济秩序下的合作分工,影响到中部地区与其他区域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影响到中部地区内需潜力的进一步释放,更影响到中部地区真正实现“中部勃兴”的宏伟战略目标。 1 新常态发展阶段为中部地区带来机遇和挑战 1.1 我国全面进入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期,要求中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从要素供给看,我国已从劳动力相对过剩和资本严重短缺的局面正转向劳动力结构短缺和资本相对过剩的局面,这就要求我国在未来很长的时期必须以制度创新、结构转型和要素升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近年来,在中部崛起战略的大力推动下,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较之前有了明显好转,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较仍比较粗放。目前,中部地区形成了以农业、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资源开采方式粗放,对资源的加工主要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十分有限,这种初级化产业结构本身存在着低附加值的问题,影响了中部整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在工业内部也存在重工业偏高,轻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重工业则主要集中在以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为核心的传统重工业领域,导致了中部地区的能源消耗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图1所示,2003年全国GDP能耗为1.41吨标准煤/万元,中部地区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3个百分点,2012年,全国GDP能耗将为0.77万吨标准煤,中部地区也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这就要求中部地区必须彻底改变“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进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阶段,加速由工业主导型的经济转向服务业主导型的经济,由传统产业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由投资主导型的经济转向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2 我国将开启改革红利全面释放新周期,为中部地区加快改革和对外开放迎来了重大机遇 长期以来,我国充分利用和享有了丰富的要素资源所带来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储蓄红利”,红利的释放大大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时至今日,这些资源要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本正不断增加,所创造的效益也正在递减。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国政府提出了“改革红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的战略理念,旨在通过制度创新,破除制约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进一步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这将改革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由此可见,未来一段时期将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我国开启改革红利全面释放的新时期。 目前,中部地区制度性约束因素仍较多,体制改革尚需深化,开放合作机制有待完善。以开放合作为例,中部六省仍然以行政板块治理为主体架构,以各自的地区增长为基本动力,对于深化开放与合作的思想认识不足,开放与合作在各省的工作中只是象征性的成分占主导,并没有引起政府层面的真正重视,从而制约了中部地区开放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同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仍未理顺,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仍然较多,行政性审批方式在资源配置方面还占据很高地位;户籍制度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也仍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广大农民没有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中部地区应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大力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市场机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并使广大人民享有“改革红利”全面释放带来的活力和更多的实惠。 1.3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扩大内需的最大引擎,中部地区必将成为内需增长极具潜力的区域 近30多年来,我国以出口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外部形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格局已处于深刻调整中,2010年中央正式提出扩大内需战略,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从国际经验看,以内需为主也是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点,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2013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3.7%,这一水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城市化率,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都在60%以上,因此,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依然明显滞后。由于城镇化发展具有扩大投资、促进消费等特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新型城镇化进行了规划引导,并提出了“十三五”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的战略目标。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中部六省城镇化率为48.6%,低于全国4.1个百分点,处于城镇化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需求旺盛,城镇化发展潜力巨大。不仅如此,中部地区拥有3.6亿人口,当前正面临着消费升级换代的重大机遇,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因此,中部地区必将成为内需增长极具潜力的区域。 因此,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导向,着力推动机制体制改革,在继续推进“三基地、一枢纽”建设的基础上,以市场整合、产业整合、政府整合、空间整合为基点,推动中部地区经济要素整合、重构,坚持互利与共享、发挥优势与错位发展、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新时期力争把中部打造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样板区、东部产业转移最重要的承接区、区域经济协调战略的重要枢纽,即“三区一枢纽”的战略定位,主要定位依据如表2所示。 4 新常态下中部地区的战略思路研究 结合当前国内外环境背景条件,依据中部崛起的战略思路导向原则,新常态下中部地区应全面实施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的内需增长战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促进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推进开放型经济建设,升级“中国经济新版图”的空间优化战略,提升中部崛起的综合承载力,全方位释放城镇化红利、市场红利、开放红利、生态红利、要素升级红利和体制改革红利,实现中部崛起。 4.1 大力实施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的内需战略,构筑中部崛起的内原动力 在外需乏力的背景下,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点也必然从外需主导转向内需主导,内需导向最大潜力在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城镇化建设带动房地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建设,直接扩大对第二产业中的冶金、建材、建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的需求;同时还将扩大对房地产、现代物流、设计规划、咨询服务、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需求,从而能够极大地刺激投资需求。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提高居民收入,带动全方位消费需求。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购买力不足,购买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收入低,新型城镇化将通过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必然带动消费者全方位的需求。据预测,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未来十年,我国居民消费率有望提高15个百分点,使居民消费率从35%提高到50%左右。三是新型城镇化能够推动产业升级,从而扩充新市场需求。新型城镇化能够吸引大量的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城镇市场规模由此不断扩大,一些新型的服务业态也会加速发展,激发更大的新市场需求。新型城镇化的内原动力在于重点完善基础设施,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释放农村内需潜力,形成以中部地区各城市群为主体,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提升各类城镇承载能力。 4.2 大力实施以产业转移和“三基地”建设相融合的产业升级战略,夯实中部崛起的内部支撑力 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产业转移能有效促进中部地区产业升级,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产业转移可以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二是产业转移能够为中部地区注入自身稀缺的资金、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从而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准备基础的要素条件,促使产业结构的升级。三是产业转移也会为中部地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有助于劳动力从劳动报酬率低的农业等产业转向劳动报酬率较高的产业,最终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变。“三基地”建设是产业转移的重要落脚点和着力点,也是中部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的主导方向,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中部地区才能形成崛起的强大内部支撑力。内部支撑力的构建重点在于,找准产业承接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加快沿江产业梯度转移;继续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延伸资源深加工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巩固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升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不断优化投资软硬环境,为产业发展搭建有利平台。 4.3 大力实施以“走出去”为导向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增强中部崛起的外部驱动力 内陆开放型经济相对传统的外向经济,更加突出内陆地区的发展特点,着重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由大进大出的低附加值外向型经济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型经济转变。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能够从根本上撬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放型经济的建设能够促进中部地区要素、商品与服务在不同区域间自由流动,从而实现全域范围内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益。二是开放型经济建设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更加注重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通过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有利于提升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整体功能,从而更好地结合外部力量促进本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将会促进中部地区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和区际开放所形成的地区间经济融合,减少外部国际市场的影响,能够更坚实地支撑中部崛起。外部驱动力的构建重点在于,不断探索新型开放模式,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加强东西双向对外开放和区域联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开放合作;探索自由贸易区发展制度建设,积极申报建设自贸区,支撑内陆经济开放开发。 4.4 大力实施空间优化布局战略,形成中部崛起的发展合力 空间结构是区域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组合的综合反映,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中部地区各省份之间存在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乃至制度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提高整体的生产水平,就必须推进各区域之间的分工合作,优化空间布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通过优化中部地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