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 脊 髓,spinal cord,位置:椎管内,上:枕骨大孔,下:第1腰椎体下缘,长:4245cm,宽:1 1.2cm,形态,6条沟:,2个膨大:颈膨大 腰骶膨大,1个脊髓圆锥,一条终丝,31个脊髓节段,31对脊神经:,前根,后根,脊髓节段平对椎骨的位置关系 脊髓节段 椎骨 C1C4 C1C4 0 C5C8 C4C7 -1 T1T4 C7T3 -1 T5T8 T3T6 -2 T9T12 T6T9 -3 L1L5 T10T12 S1S5 和 C0、T12L1,二、脊髓的内部结构,内部结构,灰质,白质,中央管,终室,(一)灰质 Gray matter,结构:,前角(前柱),后角(后柱),中间带,灰质前连合,灰质后连合,网状结构,前角,后角,1.前角 Anterior horn,前角运动细胞, 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Renshaw 细胞,抑制 运动细胞,2.后角 Posterior horn,后角头,颈,基底,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3.灰质中间带,胸核:C8L3,脊髓小脑后束,中间内侧核,接受内脏感觉,中间外侧核,T1L3,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S2S4,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二)白质,Whiter matter,后索,外侧索,前索,白质前连合,1.上行(感觉)纤维束,后索内,薄束:T5以下的,楔束:T4以上的,传导:本体感觉 精细触觉,(1) 薄束和楔束,(2) 脊髓小脑后束,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3)脊髓小脑前束,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4) 脊髓丘脑侧束,传导躯干四肢的痛觉、温度觉,外侧索内,前索内,(5)脊髓丘脑前束,压觉,躯干四肢的粗略触觉,传导,2.下行(运动)纤维束,外侧索,(1)皮质脊髓侧束,(2)红核脊髓束,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调节屈肌的肌张力,前 索,(3)皮质脊髓前束,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4)内侧纵束,联系平衡觉、眼球运动和头颈部运动,(5)前庭脊髓束,调节躯干四肢的伸肌张力;,身体平衡反射活动,(6)顶盖脊髓束,参与完成视听觉防御反射活动,(7)网状脊髓束,调节骨骼肌(外侧索和前索内)的肌张力,3.其他传导束,固有束,位于后索内,联系脊髓各节本身或各节间的反射活动,背外侧束(Lissuer束),位于后索内,传导痛温觉、内脏感觉,三、脊髓的功能,反射功能,传导功能,躯体反射,内脏反射,脊髓C4节半横断损伤了哪些传导束?会有何表现?,1.薄束、楔束,同侧 C4 以下躯干和上下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消失。,2.脊髓丘脑束,对侧 C4 以下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觉消失。,3.皮质脊髓前束,同、对侧躯干肌和颈深肌都不受影响。,4.皮质脊髓侧束,C4 以下同侧四肢肌瘫痪,白质前连合损伤(空洞),白质前连合交叉为两侧后角固有核来的浅感觉纤维,损伤平面双侧浅感觉障碍,深感觉正常。,前角损伤,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脊神经前根,支配同侧的骨骼肌,故同侧支配区肌瘫痪。,总 结 本 次 课 内 容,一、主要概念 1.反射 2.反射弧 3.灰质 4.白质 5.神经 6.纤维束 7.神经核 8.神经节 9.网状结构 二、基本理论 1.神经系统的组成、区分 2.脊髓的位置、内部结构及功能,第二节 脑 encephalon or brain,端脑 间脑 小脑 中脑 脑桥 延髓,脑干,脑组成,概 述,脑室系统,中脑,脑桥,延髓,小脑,大脑,背侧 丘脑,脑干的外形 腹侧面,(1)延髓,迷走神经根,锥体交叉,舌咽神经根,副神经根,橄榄,舌下神经根,锥体,延髓脑桥沟,(1)脑桥,基底沟,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小脑中脚,(3)中脑,滑车神经,动眼神经,脚间窝,大脑脚,脑干的外形(背侧面),(1)延髓,小脑下脚,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薄束结节,楔束结节,(2)脑桥(背侧观),上外侧边界:,薄束结节,楔束结节,下外侧边界:,小脑上脚,小脑上脚,菱形窝(第四脑室底),(3)中脑(背侧观),上丘,下丘,滑车神经,(二)脑干内部结构,概 述 与脊髓比较,脑干有下列特点: 1.由于中央管在延髓上部和脑桥背侧敞开成为第四脑室底,运动核与感觉核从在脊髓的背、腹关系变成为内、外关系。 2.灰质被交叉的纤维分割成不连续的细胞团块(神经核)。 3.脑干纤维投射更复杂。 4.脑干网状结构更复杂。,1、灰 质,(1)脑神经核,躯体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核,内脏感觉核,一般躯体感觉核,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三叉神经中脑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 疑核 副神经核,蜗神经核 前庭神经核,一般内脏运动核,特殊躯体感觉核,1一般躯体运动核,2特殊内脏运动核,3一般内脏运动核,4内脏感觉核,5一般躯体感觉核,6 特殊躯体感觉核,薄束核,下橄榄核,脑桥核,黑质,红核,楔束核,2)非脑神经核,薄束和楔束的终止核。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呈弓状绕过中央管,在其腹侧左、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形成内侧丘系.,薄束核、楔束核,与纹状体有往返纤维联系黑质细胞内含黑色素和多巴胺.,黑质,接受来自小脑和大脑皮质的传入纤维,并发出红核脊髓 束,相互交叉 后到对侧,下 行至脊髓 .,红核,白 质,上行纤维(感觉)束,内侧丘系 由薄束核及楔束核发出的传导本体觉和精细触觉的传入纤维,呈弓状绕过中央管的腹侧,左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组成内侧丘系继续上行,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躯干及四肢的温、痛、触觉的脊髓丘脑束进入脑干组成脊髓丘系。脊髓丘系行于延髓的外侧内侧丘系的背外侧,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和脊髓丘脑束,上行纤维(感觉)束,外侧丘系 由蜗神经核的蜗腹侧和蜗背侧核发出的纤维,在脑桥被盖部腹侧附近,横行穿过内侧丘系,相互交叉后至对侧,形成斜方体。斜方体的纤维折向上行,称为外侧丘系,止于间脑的内侧膝状体,传导听觉信息。,上行纤维(感觉)束,三叉丘系 由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发出的传入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行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上行,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传导对侧头面部的温、痛、触觉.,下行传导(运动)纤维,1.锥体束:由大脑发出的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下行纤维束,途经内囊后肢和膝、中脑大脑脚底的中3/5部,进入脑桥基底部后继续下行入延髓锥体。锥体束分为皮质核束和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在下行过程中止于各脑神经运动核。,皮质脊髓束在延髓形成锥体。皮质脊髓束的大部分纤维在锥体下端处互相交叉,形成锥体交叉。3/4的纤维交叉后在脊髓外侧索内下行,称为皮质脊髓侧束;其余1/4的纤维不交叉,在脊髓前索内下行,称为皮质脊髓前束。,4.内侧纵束,2.脊髓小脑前、后束,3.前庭脊髓束,参与本体感觉活动,协调眼外肌之间的活动,在脑干中,纤维纵横交错,其间散在着大小不等的细胞团,这些区域称为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接受来自几乎所有感觉系统的信息,其传出联系则直接或间接地可达到中枢神经系统各个地方。功能涉及脑和脊髓的运动控制以及各种内脏活动的调节。,脑干网状结构,位于脑干中缝附近的狭窄区域内,可分成数个核团总称为中缝核。神经递质5-羟色胺。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睡眠等有关。,内侧核群,外侧核群,中缝核,接受广泛投射,并投射到内侧核群,发出长的上、下行传出纤维,功 能,参与上行激动系统,调节肌张力,调节内脏运动呼吸、心血管运动中枢,参与睡眠,参与下行抑制系统,镇痛。,生命中枢,上丘平面,下丘平面,三叉神经根平面,面丘平面,橄榄中部平面,丘系交叉平面,锥体交叉平面,典型断面,橄榄上部平面,锥体交叉平面,主要结构:,1. 锥体交叉 2. 薄束和楔束 3. 三叉神经脊束及核 4. 脊髓丘脑束 5. 脊髓小脑束,丘系交叉平面,主要结构:,1. 内侧丘系交叉 2. 薄束、楔束及其核 3. 三叉神经脊束及核 4. 孤束及核,迷走神经背核,疑核 5. 舌下神经核及舌下神经 6. 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束,橄榄中部水平切面,主要结构:,1. 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 2. 三叉神经脊束及核, 疑核 3. 前庭核 4. 下橄榄核 5. 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束 6. 绳状体,橄榄上部切面,面丘平面,主要结构:,1. 面神经核,展神经核,前庭核 2. 三叉神经脊束及核 3. 上橄榄核,斜方体及核 4. 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束 5. 小脑中脚,三叉神经根平面,主要结构:,1. 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运动核、中脑核 2. 丘系带,下丘平面,主要结构:,1. 下丘 2. 中央灰质 3. 滑车神经核 4. 三叉神经中脑核 5. 丘系带 6. 大脑脚,上丘平面,延髓锥体交叉横切面,延髓内侧丘系交叉横切面,内侧丘系交叉,迷走神经核,舌下神经核,副神经核,延髓下橄榄中部横切面,延髓下橄榄上部横切面,疑核,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蜗神经核,前庭神经核,下橄榄核,面神经丘横切面,经三叉神经运动核横切面,展神经核,面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下丘横切面,上丘横切面,滑车神经核,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三叉神经 中脑核,红核,黑质,三叉神 经中脑核,二、小 脑,位于颅后窝,在延髓和脑桥的后方,借小脑下脚、中脚和上脚与脑干相连。,位置,(一)小脑的外形,小脑蚓,原裂,小脑 (上面),小脑 (下面),小结,绒球,蚓垂,蚓锥体,水平裂,小脑扁桃体,小脑分叶,前叶,绒球小结叶,后叶,小脑 (上面),小脑 (下面),绒球小结叶 包括半球上的绒球和小脑蚓前端的小结,其间有绒球 脚相连.又称古小脑。,分子层,小脑皮质的细胞构筑特点,梨状细胞层,颗粒层,白质,齿状核,栓状核,顶核,球状核,顶核 接受旧小脑的纤维,它发出的纤维经小脑下脚止于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球状核和栓状核 此二核接受新、旧小脑皮质的纤维,发出纤维和齿状核发出的纤维一起组成小脑上脚。,齿状核 接受小脑半球皮质的纤维,并发出纤维组成小脑上脚的主要部分。,2.小脑核,3、小脑髓质,(3)小脑借三对脚与延髓、脑桥和中脑相连。,小脑中脚 (脑桥臂),小脑下脚 (绳状体),小脑上脚 含有来自齿状核、栓状核、球核的全部传出纤维以及一小束来自顶核的纤维。,小脑中脚 由发自脑桥核的纤维组成。,小脑下脚 含有来自脊髓和延髓的纤维,包括脊髓小脑束、三叉小脑束、楔小脑束、网状小脑束和橄榄小脑束。,小脑上脚 (结合臂),(1)小脑皮质粒状细胞的轴突止于小脑核和小脑核投射到小脑皮层的纤维,(2)小脑内的联络纤维,小脑的功能,接受大脑皮质通过脑桥核中继的信息,主要参与对大脑皮质起动的精巧的随意运动的调节,是锥体外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接受前庭神经与前庭核来的纤维,调节前庭刺激引起的肌张力变化以维持身体平衡。,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的纤维,此束传导深部的感觉,与肌张力的调节密切相关。,大脑小脑,前庭小脑,脊髓小脑,1.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 共济失调,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2.原小脑综合征,3.新小脑综合征, 平衡失调, 眼球震颤, 肌张力下降, 共济失调, 意向性震颤, 眼球震颤, 意向性震颤,三、间 脑,分部,下丘脑,背侧丘脑,后丘脑:内、外侧膝状体,上丘脑,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丘脑髓纹、后连合,底丘脑,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中间为第三脑室。,(一)背侧丘脑(又称丘脑),(一)外形,为一对卵圆形灰质团块,借丘脑间粘合相连,前为前结节、后为丘脑枕。内部为内髓板。,(二)神经核,1、按位置分为:,组成,前 核,外侧核,内侧核,背外侧核,腹外侧核,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中线核、网状核、板内核,2、丘脑神经核按功能分为:,(1)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古丘脑),大脑皮质,(2)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三叉丘系、孤束核,腹后内侧核,躯体感觉中枢,内侧丘系、脊髓丘系,腹后外侧核,(3)联络性核团(新丘脑),参与情感意识的辨别分析能力、学习记忆,嗅 脑,网状结构,下丘脑,纹状体,中线核板内核网状核,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包括:前核、内侧核、背外侧核,(二)后丘脑,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接受来自下丘臂的听觉传导通路的纤维,(三)上丘脑,位置,间脑背侧部和中脑顶盖前区相移行的部位,结构,松果体,缰联合,缰三角,丘脑髓纹,后联合,内含缰核,(四)下丘脑,1、外形和分区,1)构成:包括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2)界限:前为终板和视交叉;后续中脑;上为下丘脑沟;下为灰结节、漏斗、乳头体。,3)分区:分为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和乳突体区,2、主要核团,1)视上区:视上核、室旁核、下丘脑前核,2)结节区:漏斗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3)乳突体区:乳突体核、下丘脑核,3下丘脑的纤维联系,4功能,(1)神经内分泌中心,完成神经体液调节,(2)皮质下植物性中枢,调节体温、摄食、生殖、水盐代谢及内分泌活动,(4)与边缘系统联系密切,参与情绪行为反应,(5)视交叉上核可能是人类昼夜节律(生物钟)的起搏点,(3)通过血液接受有关信息,进行调节,(五)底丘脑,位置,间脑与中脑过渡区,结构,内含底丘脑核,与黑质、红核和苍白球之间有密切的纤维联系,参与锥体外系功能,损伤,舞蹈病,底丘脑核,四、端脑,端脑是脑的最发达部分,被大脑纵裂分为左右两个大脑半球,大脑纵裂深面有胼胝体相连。每侧大脑半球内含有空腔,称侧脑室。大脑半球的表面灰质为大脑皮质,深部为大脑髓质,髓质内的灰质核团,称基底核。,大脑表面形成许多脑回,其间被沟或裂分隔。每侧大脑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并借几条主要沟(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将其分为5个脑叶,即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和岛叶。,(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颞上沟,额中回,额上沟,中央后沟,顶枕沟,岛长回,岛环状沟,岛短回,岛中央沟,岛阈,顶叶,额叶,枕叶,颞叶,胼胝体压部,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前连合,胼胝体嘴,胼胝体膝,透明隔,穹隆,胼胝体干,扣带回,扣带沟,额上回,中央旁小叶,胼胝体沟,楔前叶,楔叶,顶枕沟,距状沟,舌回,侧副沟,枕颞内侧回,枕颞沟,枕颞外侧回,嗅脑沟,海马回,钩,小脑,(二)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Brodmann 52个区,第一躯体运动中枢,第一躯体感觉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视中枢,听觉 中枢,书写 中枢,说话 中枢,眼球协调运动中枢,内脏调节中枢,嗅觉中枢,额叶皮质:躯体运动、头眼运动、发育和语言以及高级思维活动 顶叶皮质:躯体感觉 颞叶皮质:听觉 枕叶皮质:视觉,位于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的前部,包括Brodmann4、6区。管理全身骨骼肌运动。特点为:上下颠倒,但头部正立。交叉支配,即一侧运动区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但一些与联合运动有关的肌则受两侧运动区支配。运动越精细、越复杂的部分皮质代表区也越大。,1、第躯体运动区,2、第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包括Brodmann3、1、2区。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传来的对侧半身的痛、温、触、压以及位置和运动觉。身体各部投影特点为:上下颠倒,但头部正立;左右交叉管理;身体感觉敏感的部位在投射区面积大,如手指、唇、舌的投射区大。,(1)运动手指足趾时的运动觉和运动方向的感觉; (2)能准确辨别身体上受刺激的地点; (3)同时触及间隔很小的两点,能辨别出是两点的能力; (4)感觉三维空间的能力; (5)能认出别人在他手上、面部、躯干、腿上写的字; (6)区别物体轻重的能力; (7)同时刺激躯体左右侧,能同时感受到双侧受刺激; (8)辨别物体软硬程度。,第二感觉区与第一感觉区有点对点的局部定位关系,并投射至运动皮质。,第一感觉区的功能,3、视觉区,在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并达到枕极凸面,相当于Brodmann17区。定位排列:右侧视皮质代表双眼左侧视野,左侧视皮质代表双眼右侧视野。来自视网膜黄斑的冲动终止于17区皮质的后部和枕极凸面,来自视网膜其它部位的冲动终至17区皮质的前部。17区受损时出现对侧视野的同向性偏盲。,第一躯体运动中枢,第一躯体感觉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视中枢,听觉 中枢,书写 中枢,说话 中枢,眼球协调运动中枢,4、听觉区,位于颞横回,隐藏于外侧沟中。相当于41、42区,接受来自内侧膝状体的纤维,每侧听区接受来自两耳的冲动,因此,一侧听区受损,不致引起全聋。,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视中枢,听觉 中枢,书写 中枢,说话 中枢,眼球协调运动中枢,第一躯体运动中枢,第一躯体感觉中枢,5、平衡觉区,位于中央后回下端,头面部感觉区附近,6、嗅觉区,在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其附近,7、味觉区,在中央后回下部,舌和咽的一般感觉区附近,8、内脏运动中枢,在边缘叶,9、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44区):额下回后部,损伤,书写区(8区):额中回后部,损伤,视觉性语言中枢(39区):角回,损伤,听觉性语言中枢(22、40区):颞上、中回后部和缘上回,损伤,运动性失语,失写症,听觉性失语,失读症,第一躯体运动中枢,第一躯体感觉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视中枢,听觉 中枢,书写 中枢,说话 中枢,眼球协调运动中枢,端 脑,大脑皮质,大脑白质,基底神经节,侧脑室,(Telecephalon),(Cerebral cortex),(Cerebral white matter),(Basal ganglia),(Lateral ventricle),(三)端脑的内部结构,1、基底神经节,尾状核呈弓形,围绕豆状核和背侧丘脑,全长都与侧脑室相邻,分为头、体、尾三部,尾部末端连接杏仁体。,豆状核位于岛叶深面,尾状核和背侧丘脑的外侧。豆状核分为苍白球和壳两部分。苍白球称旧纹状体,尾状核和壳称新纹状体。,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 底 神经节,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壳核,苍白球,内侧部,外侧部,新纹状体,旧纹状体,纹状体,原纹状体,运动调节中枢,侧副三角,丘脑内侧核,内囊后肢,丘脑腹外核,胼胝体压部,后角,禽距,穹窿脚,尾状核尾,最外囊,外囊,屏状核,内苍白球,外苍白球,壳,穹窿柱,尾状核头,内髓板,豆状核,丘脑前核,内囊膝,内囊前肢,尾状核头,透明隔,前角,侧脑室后角,侧脑室下角,尾状核,胼胝体,侧脑室,背侧丘脑,视辐射,听辐射,杏仁体,豆状核,前连合,内囊,透明隔,屏状核,2、侧脑室,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延伸至半球的各个叶内,分为四部分:中央部位于顶叶内;前角伸向额叶;后角伸入枕叶;下角伸至颞叶内。室腔内有脉络丛。侧脑室经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3、大脑皮质,特点: * 面积大(2.0 2.5 x 105 mm2),数量多(26亿) * 分层及分型具有多样性 * 具有多个功能分区 * 从进化角度分为三种类型:古皮质(海马) 旧皮质(梨状叶) 新皮质,大脑皮质的分层,新皮质分为6层: 分子层: I 外颗粒层: II 外锥体层: III 内颗粒层: IV 内锥体层: V 多形层或梭形细胞层: VI,传入层,传出层,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 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 细胞层,多形细胞层,(1) (2) (3),(1)银染法示神 经元形态 (2)尼氏染色示 6层结构 (3)髓鞘染色示 神经纤维分布,大脑皮质构筑的新概念功能柱(columns),近几十年来,生理学和相关的研究强调皮质的组构是通过皮质全层的与软膜呈直角的柱或单位实现的。 “柱”的一词的来源是由于下述的观察:被垂直穿过皮质的微电极所记录的所有细胞都对外周的同一刺激发生反应。,感觉柱:在躯体感觉区,一个细胞柱内的所有神经元都对同一感觉类型发生反应,并有大致的感受野。 运动柱:在躯体运动区,某一运动区的细胞与脊髓的某一部位运动神经元群相联系,一个运动柱可控制同一关节的几块肌肉的活动,而同一块肌肉有可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各细胞柱之间无胶质分隔,细胞柱是机能单位,不是形态学单位。,(四)大脑髓质,大脑半球内部的神经纤维分为三种。联络纤维联系同一侧半球皮质区域,如弓状纤维、钩状束、上纵束、下纵束、扣带束等。连合纤维连接两侧大脑半球。主要有胼胝体、前连合和海马连合。投射纤维由连接皮质和皮质下中枢的上行和下行纤维组成,大部分经过内囊。,1联络纤维,2、连合纤维,是脑内最大的连合纤维,胼胝体,胼胝体嘴,胼胝体膝,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联系两侧 颞叶(颞中回和颞下回),前连合, 嗅球,终板旁回,内外侧 纵纹,嗅结节,隔核,杏仁体,海马回,乳头体,脚间核,齿状回,海马,海马伞,束状回,终纹,缰核,丘脑髓纹,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扣带回,前连合,胼胝体 下区,嗅球,3、穹隆连合(海马连合):,海马的传出纤维,海马伞,穹窿脚,穹窿体,穹窿柱,乳头体,纤维交叉至对侧,穹窿连合,两侧海马间的联系,胼胝体,前连合,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水利安全员(水安)考试题库附答案
- 财会类专业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对口财经专业试题及答案
- 对口专业机电试题及答案
- 专业知识的试题及答案
- 上海预拌砂浆买卖合同2篇
- 安大思修考试试题及答案
- 农业科技园研发成果转让协议
- 多项目资源分配优化决策支持工具
- 基于多方法融合构建麻醉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开源社区治理机制优化-全面剖析
- 2025年铁路货装值班员(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转让叉车协议书模板
- 2025交通无障碍技术规范
- 《传统中医手诊》课件
- T-FSF 003-2024 杂交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规范
- T-CIRA 41-2022 同位素生产回旋加速器液态靶验收规范
- 伊斯兰教完整版本
- 计量经济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安徽农业大学
- 《西方的文官制度》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