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doc_第1页
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doc_第2页
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doc_第3页
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doc_第4页
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 A.具体的物质形态 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2近年来,由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的许多宇宙间的物质新形态,比如像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等,在地球上有的已经有局部的发现,有的并没有普遍的存在。这些发现表明A现象世界并没有统一的本质 B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C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断得到自然科学的证明 D那些未经证实的新发现往往成为科学进步的干扰因素3.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4.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之所以强调要尊重劳动,从唯物论角度看,是因为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 生产力发展是客观的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劳动创造了人本身5.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据此回答67题。6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后,已经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7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不断发展,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这说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一成不变的事物是存在的 C静止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有存在着相对静止8党的十七大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对党章既有保留又有修改。从哲学看,这体现了A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B现象与本质的统一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量变与质变的统一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5.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A B C D10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挎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A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C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11、2007年9月20日,13号超强台风“韦帕”在上海登陆。此前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上海市强台风警报和暴雨蓝色预警。全市各类工地临时用房、危房简屋内的人员以及一线海塘外人员约20万人已陆续组织撤离转移。提早预测台风的到来,并做好防台风的准备。这表明A、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B、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指导实践C、改造世界必须尊重规律 D、规律是人意志的产物12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13光明日报载文指出,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后,中部六省正以昂扬的姿态,以追赶和超越的勇气,全力谋求新的发展。这主要说明中部六省 A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正确意识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正确意识决定着事物的发展142009年1月3日,是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四周年。“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使教育、制度、监督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过去的基础上又取得新的成效。这表明 A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C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D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15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这些人其中不少大人由于缺乏防震知识,“慌不择路”、盲目逃生所致。这启示我们 A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B要注重用正确意识来指导C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16党的十七大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这说明A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17就其根源讲,意识是 A人脑的机能,来源于人脑 B物质的反映,来源于物质 C自然界的产物,来源于自然界 D社会的产物,来源于社会18 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在回答发展科学、做学问的主要经验时,经常讲:“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 从哲学上看,敢于“好高骛远”是指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不切实际的幻想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19上述两句话结合起来就是要求我们 A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B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C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D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条件20广东煤矿规模小,煤炭质量低,全省煤炭年产量仅800多万吨,在全省经济中所占份额很小,且大部分煤矿证照不齐全,开采技术落后,安全生产条件差,环境资源破坏严重。据此广东省政府决定依法关闭小煤矿、违规煤矿的唯物论道理是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D认识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21.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22.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不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里所讲的行是指 A对事情要有耳闻 B对事情要亲眼见之 C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要亲身实践2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4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共中央对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提出建议,主要目的是对下一个五年的发展提出指导思想和重大原则,明确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以统一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同心同德为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奋斗。中共中央上述做法体现了 A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B人们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和发展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之一 D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25传说大禹治水时,在左手执“准绳”,右手拿“规矩”;“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此数所由生也”。这个传说表明 A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B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6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法。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也来源于合理想像 D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27随着中国航天业的向前推进,一些新的课题又等待着我们去突破。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8温家宝总理在首届东亚峰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为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作出不懈努力。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的哲学依据是 A人类实践或动具有客观性 B人类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C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D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29“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社会的共识,但杨陵人认为这还不够,他们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并认为这是他们成功的经验。这个经验体现了这样的哲学道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知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 A. B C D30某地农民过去误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存在盲目施肥现象。现在,他们根据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况精确设计配方,对症施肥,效果显著。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31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32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从95号的镅(Am)开始,后序的20多种元素均是人造元素,这一科学事实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意识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 B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已不再重要了C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受到了冲击 D意识的力量带来了物质的成果33.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A它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性 B它揭示了真理是无限发展的C它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它否认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34. “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 B C D35、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 A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2010年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姓名 班级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答案题号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答案36、材料一: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二 :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8分)37.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10分)38、材料一:美国侨报21日称:中共十七大的亮点之一是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实施改革开放29年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而提出的。它将成为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为中国前进指明了发展方向。材料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自然界是紧密相连的,自然界生产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实践证明:黄化:荒漠化-生产资源枯竭贫困化是一种循环,绿化:环境美化生态资源富足-小康化也是一种循环。 阅读材料,结合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说明材料一中所蕴涵的哲学道理。(4分)(2)分析造成材料二中两种不同循环的原因是什么。(4分)(3)上述两则材料,对我们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何哲学启示?(4分) 2010届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答案DCBABCDCAABDCCBCBA题号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答案BBCDADABBCADDDBDB36从材料一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3分)材料二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3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2分)37.(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