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耀良读柳宗元诗杂感.doc_第1页
伍耀良读柳宗元诗杂感.doc_第2页
伍耀良读柳宗元诗杂感.doc_第3页
伍耀良读柳宗元诗杂感.doc_第4页
伍耀良读柳宗元诗杂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伍耀良:读柳宗元诗杂感杂感之一:一把手之重要在中国干什么事情再难,只要一把手出来就不难。封建时代皇帝老儿有时想搞点新意思,一些革新措施或可推行。反过来,如果他哪天不乐意或改主意了,或下了台,则很可怕,如车裂商鞅、赐死王叔文,张居正死了还被抄家,慈禧砍了谭嗣同六君子的头,康有为幸亏跑得快,不然也上了菜市口。当干部最怕什么?最怕关键时刻站错队上错船。永贞革新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立李纯为太子的问题上,王叔文集团竟然持反对态度。几个月后李纯上台,开始了疯狂的打击报复。李纯并非反对革新,他继续实行一些革新措施就是明证。他恨的是反对他当太子的王叔文集团。他甚至下诏:对这伙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连死刑犯都可赦免,但就不放过你,怎么样?柳诗中始终弥漫一种绝望情绪,盖缘于此。杂感之二:资望不够历史惊人相似,王叔文的永贞革新与戊戌变法都很短命,草草收场。参与者都遭到无情的打击报复。其中一个失败原因也相似:参与者资望不够。王叔文,皇帝当太子时一教下棋的,其实就是个陪玩。现在带上几个小年轻就想干票大的。其实王叔文自己也知道资历不够,便推出韦执谊来当宰相。宦官、藩镇两座大山那么容易扳倒吗?年青人带兵打仗、杀人放火或许行,但从政特别是搞改革则难说了。不然许多国家也不会规定元首候选人必须35岁以上。现在25岁提个科级、28岁提个副处,满堂蚂拐叫网上骂声一片。当时柳公32岁就担任监察部六品高官,难免招人羡慕嫉妒恨,看柳宗元自己写的长安夜店生活浑鸿胪宅闻歌效白纻就知道什么叫少年得志。浑鸿胪这样的马屁精当时大有人在,他家开pat,邀请柳宗元等参加。灯火辉煌,美酒美人,歌声绕梁,有如赖昌星的红楼,专门拉拢腐蚀高官。除了前朝重臣、宦官、籓镇结成神圣同盟外,还有患红眼病的人投井下石,这帮人也可怕。升迁太快,资历不够,社会认可度差,又缺乏政治和人生经验,关系网络也未形成。一旦挫折,极少援手。当然,柳宗元刘禹锡的人品没说的。卿本佳人,奈何资望。杂感之三:柳宗元是人不是神为搞经济和旅游,现在地方政府常把古人神化。连西门庆大流氓的家乡也被抬了出来。缺少文化底蕴的柳州,2000多年来好容易逮了个进士、京官、老市长柳宗元。什么事情一过度就走味。一些宣传资料中,柳宗元已变成一个好干部。他积极投身改革大业,失败仍不改初衷,坚持自己理想,来到地方后以多病之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释奴婢,开学堂,种水果最后倒在自己的岗位上。然而事情总有另一面。柳宗元是人,也有人性中的弱点。他少年得志、刚直激烈,缺少圆润委婉,含有某种露才扬己、得理不让人的自傲。他一方面推崇佛学,一方面又用世之心极深。在对待永贞革新问题上,他既坚持理想,不改初衷,也曾自悔、罪感(如诗“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等),甚至对革新领袖怀疑动摇,多次指王叔文为罪人。常借机大拍宪宗马屁,表示自己年少无知受蒙蔽云云,总之就是一个目的:想调回长安。等到在永州得北还诏书,以为有戏,便对皇帝老儿感激涕零,肉麻地把皇帝比作阳光雨露什么的。他到死都不明白,整他的正是唐王朝的一把手李纯,或者他明白,装糊涂而已。然而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柳宗元,一个活在一千多年的士大夫。因为真实而可信,而可爱可敬。杂感之四:入戏太深病一场我把柳宗元柳歌翻译成现代诗,其过程特别压抑,缘于柳公遭的罪太多。干这活的时候,仿佛自己成了另一个柳宗元尽管这不大符合我的达观性格,如同让葛优出演悲剧一样滑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主张体验,演员要与角色合一。这个什么斯基不知害了多少人!过去一个演黄世仁的,曾被观众枪击过。现在居然害到我头上,这次译诗我不能如往常一样,边听音乐边写作。就这样,数月来沉浸在柳公的痛苦之中,我把毕业后在乡下的孤苦体验以作借鉴漆黑的深夜,往南看天空尽头有一片红光,我知道那是故乡的灯火。灯光下面生活着我的亲人朋友,还有家后边的柳江,仍是那么的温婉地把我等待。然而我不能回去打油诗曰:译罢柳诗病一场,恍如与君在南荒。历朝革新非易事,败则罪臣胜为王。杂感之五:同情的成分居多柳宗元几乎经历了人间所有苦难:改革失败,长期被贬蛮荒。遭权宦猜忌、世人白眼,精神异常孤独郁闷。期间母亲去世,不能护柩归丧。有身份的女人不愿嫁他。环境恶劣,水土不服,百病缠身他甚至曾想过自杀,没死成,最后客死他乡。现在所谓的弱势群体的苦比他如何?细究起来,所有这些都因为他支持的人当不上太子,参与的永贞革新失败了。玩政治如同玩股票,高风险又高受益。但倘若柳公没吃这些苦,也成不了唐宋八大家,我们也无法读到他传世之作。正如男人帮里莫小闵所说的,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这样,努力追求一样东西,拼了命去争取,但到头来得到的却是另一样东西。诗写得好不如口碑好。那时柳州偏远落后,物以稀为贵,不容易来了一个稍为正直的父母官,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柳州人纪念他,我认为还是同情的成分居多。毕竟他没有贪墨或乱搞女人,古今老百姓最恨的是这种官。杂感之六:不是信仰是防空洞古代士大夫有一个癖好,闲时爱谈佛论道,以示精神高尚、知识渊博,不同于一介武夫或引车卖浆者流。但真让他剃光了头天天念经吃素不碰女人,绝不会干。柳宗元南贬之后,愤懑憋屈,极度失落,这时需要宗教来安抚心灵,帮助他逃避现实,希冀虚幻,使痛苦中的自己不那么痛苦。同时,佛僧多有文化且对世俗是非不干预,柳宗元在与他们交往中稍觉平等、舒服,常有诗信酬答,甚至和尚朋友死了,他嚎啕大哭(见韩漳州书报彻上人亡因寄二绝)。永州期间,他索性入住寺庙。我不知道他的伙食如何安排,估计不会素食,经常吃肉喝酒是免不了的。何以见得?从柳诗的题目可知。请看法华寺西亭夜饮,不打自招地承认在寺庙喝酒。 寺庙内,一群和尚念经吃素,另一伙人在喝酒吃肉猜枚投壶。看似滑稽可笑,其实正是佛学主张的和谐共生,从柳公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所知,一个姓娄的秀才想出家做道人,按常规你想修道去道观啊,但娄秀才偏偏住进佛寺,还得管饭管看病。佛陀教导众生宽容大量,它自己也起带头作用。和尚自己不吃肉,不能要求别人也不吃肉;同时当别人吃肉的时候,能经得起诱惑的,才是真信仰。柳公有时也去念经,如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最后两句“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颇有禅宗意味。失意者或老年人爱求佛问道,古今亦然。佛学中出世消极的一面,正好吻合柳公被贬后的情绪,充当了精神防空洞。杂感之七:精神家园读柳诗,深切感到柳公无时不刻对长安的依恋。“故园”、“故乡”、“帝京”、“北望”比比皆是。什么景物都能引起他的思乡之情。长安是柳公的精神家园,犹如皇村之于普希金,柳州之于我。柳公真正祖籍在山西,然而长安却承载着他太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