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嵊泗渔歌唱响校园.doc_第1页
让嵊泗渔歌唱响校园.doc_第2页
让嵊泗渔歌唱响校园.doc_第3页
让嵊泗渔歌唱响校园.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嵊泗渔歌”在校园唱响渔歌,顾名思义,就是渔民捕鱼、织网、晒网等劳动或休息时口头传唱的民歌。它是民歌,也属于民谣。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于舟山民间的渔歌,就是舟山渔民根据渔业生产的特殊性和流动性,逐步积累和创作出来的一种口头文学,它不仅富有浓郁的海洋气息和渔乡风情,而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知识。嵊泗渔歌作为舟山渔歌的一种,是由嵊泗海岛渔民在生活生产时所创作、传颂的歌曲,是最富原生态的海洋音乐。2009年,嵊泗渔歌成功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品名录。发展至今,嵊泗渔歌的种类主要包括“渔民号子”、“渔歌小调”和“新渔歌”三种。作为嵊泗本土文化的一块瑰宝,对它的保护势在必行。特别是渔歌中的原生态渔歌号子,它是一种活态的遗产,通过口传心授流传,随着民间渔歌手日渐衰老且纷纷过世,传承者日趋减少,几近绝响,在传统木帆船作业被机械化渔船所代替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原生态渔歌号子的生存环境遭遇了极大冲击,传统渔歌实际上正处在一个消亡的过程。 在渔歌渐行渐远的今天,我们应抱有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作为一个海岛土生土长的音乐教师,作为海岛的学子,应该把保护、传承和发扬嵊泗渔歌视为己任,让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熟悉和传唱,让他们从小就树立对本土乡音文化的传承意识,让学校成为“嵊泗渔歌”传承和推广的主渠道,把“嵊泗渔歌”作为本土乡音教材带进学校的音乐课堂,充实音乐课堂,让我们淳朴的学生们正确认识渔歌,让“嵊泗渔歌”得以在下一代身上继续传承和发扬。一、在学校普及“嵊泗渔歌”,让学生正确认识渔歌,培养并树立保护和传承意识未来是年轻人的,一旦渔歌在学生中普及开来,那么渔歌的未来会更加明朗。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对“嵊泗渔歌”有个正确的认识,才能让他们正确看待渔歌,不再认为是种“老土”的东西,培养并树立保护和传承意识。1、了解嵊泗渔歌的历史沿革嵊泗渔歌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千百年来嵊泗的先民们为了满足几近于本能的温饱和生存需要,在惊涛骇浪中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并且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创造的艺术结果。在春秋战国时期,嵊泗岛上已有舟楫飞舞,是人鱼交欢的海上热土和海洋发祥地之一。由于海岛特殊的地理环境,嵊泗先民以打鱼为生,渔业生产的群体劳动必须统一的行动,这就需要有一个号令,这样就有了最具原生态的“渔民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就逐渐发展成了海岛特有的渔歌,如渔歌小调和新渔歌。嵊泗渔歌的个性十分鲜明,这种个性的形成与它的歌者渔人的个性密切相关,渔人的每一个劳动状态,每一句生活语言,每一串乐音歌符,都透射出一种强烈的、鲜亮的海文化个性。特定的生产劳动条件及恶劣的生存环境铸造了嵊泗人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文化品格。随着时代的变迁,向人们展示了“嵊泗渔歌号子”高亢豪放(如起网号子),“渔歌小调”的委婉细腻(如五更调)和新时代“新渔歌”的坚毅自信与欢快甜美(如带鱼煮冬菜)等不同的风格特征。嵊泗渔歌是嵊泗精神的一种体现,是嵊泗文化的一个反映,作为嵊泗本土文化的一块瑰宝,对它的保护势在必行。2、嵊泗渔歌的现状近年来,嵊泗县文艺工作者在嵊泗原生态渔歌的基础上,通过挖掘与再创造后,使“嵊泗渔歌”更富有海洋特色与艺术美感,如舒信虎同志创作的哥是舢板妹是缆、东西南北风、带鱼煮冬菜等“新渔歌”作品,屡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其中渔歌东西南北风在2007年“舟山群岛中国渔歌邀请赛”中获一等奖,并作为舟山籍奥运火炬手李科平的宣传资料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录制,为其成功入选奥运火炬手起到重要作用。渔民号子摇船橹子获2007年金钟奖流行音乐华东赛区原生态组金奖;摇橹谣于2008年荣获“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银穗奖。这些荣誉和成就无不向人们展示了我县渔歌的独特魅力及舟山海洋文化的独特气息。我们的广大学生很有必要去了解“嵊泗渔歌”所取得的成就,作为土生土长的海岛学子,更有责任把家乡的这一乡音文化继续传承、发扬。特别是那朴实无华、海韵深浓的天籁之音 渔歌号子,它是渔民发自内心的一种呐喊毫无矫揉造作之意。二、渔歌唱响校园,让学生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嵊泗渔歌”的艺术美把“嵊泗渔歌”作为乡土音乐教材带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在课堂教学中,遵循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审美为核心,通过以聆听、感受、体验、学唱、模仿与表现“嵊泗渔歌”的审美活动来体现音乐课堂的基本价值,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的美、丰富的情感及独特的表现力,为音乐所表达的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审美过程中被家乡的音乐文化所吸引,并乐意学习、体验、感受这一音乐,从而达到主动传承和推广本土文化的目的 。1、音乐教师作为主导者,应该以艺术的眼光审视我们自己的乡音文化,向那些老一辈的传承人虚心学习,了解嵊泗渔歌的相关知识,学唱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嵊泗渔歌,深切体验渔歌所表达的情感,俗话说:“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教师自己的感同身受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然后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环节,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实施嵊泗渔歌的音乐教学。2、通过视频欣赏,了解嵊泗渔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嵊泗渔歌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和强烈的海洋生活气息,充满了渔家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雄壮豪迈朴实奔放个性。渔歌号子,渔歌小调及新渔歌可以通过传统代表曲目(如拔蓬号子起网号子船魂五更调)与新生代渔歌作品(如带鱼煮冬菜等)让学生对比欣赏,从音乐要素方面入手总结其音乐特点与风格。通过欣赏、感受、体验不同的渔歌作品,总结它们的不同特点:形式短小不一,曲调随劳动强度变化,节奏规整有力,高亢激昂是渔民号子的风格;委婉细腻是渔歌小调的特性,其内容由生产生活情境体现;坚毅自信、健康乐观是新渔歌的特征。即兴自由、一唱众和是它们的综合特征,而且都用方言演唱,以“阿拉雷”、“阿驾里罗”“嗨唷”等语气词为主的曲调较多。让学生在音乐审美中,既享受审美愉悦,又可培养热爱家乡的民歌,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模仿,表演以及说方言、唱方言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乡音的亲切,渔歌的美,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学习、唱响并保护它,传承我们自己“根”的文化。 3、邀请一些专家如我们舟山的“渔歌王”(洪国强洪国壮两兄弟)、当地有丰富经验的老渔民,和我县渔歌的创作者给学生授课,聆听他们最具原生态的声音,亲身感受与体验乡音文化透射的独特魅力,认真虚心听取讲座,学习当前渔歌创作者的创作心得,通过欣赏学唱他们的作品,并结合嵊泗当地的自然生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把原生态音乐融入现代的渔歌中,让我们嵊泗渔歌不断在全国乃至世界唱响。三、聆听“最浙江的声音”,培养学生强烈的乡土意识,由衷地热爱“嵊泗渔歌”用真实生动的事例感染学生,让他们对家乡独特的乡音文化感到自豪,从而热爱它、重视它,进而继承和发扬。2007年10月19日的钱江晚报上记录着这样一则消息:浙江省原生态民歌擂台赛决出金奖最浙江的声音是舟山渔歌和洞头渔歌,我们舟山渔歌放在第一位。洪国强、洪国壮这两位出生嵊泗的渔民老兄弟一曲嘹亮淳朴,极具震撼力的拔篷号子赢得了最高的荣誉,这激动人心的消息,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它感到骄傲和自豪呢?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传承和保护它呢?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去唱响它、推广它并让它发扬光大呢?渔民号子尽管因社会生产工具的发展、进步。在实际劳作生产中已基本失去了功能性的作用,但作为其内在所凸现的粗犷、豪放的东海人精神,那原始的、发自于生命自然质感的声音,是非常令人震撼和难忘的,原生态渔歌号子那种独特的大海气质般的声音值得我们去传承。四、在“嵊泗渔歌”中汲取知识,培养学生丰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嵊泗渔歌”不仅富有浓郁的海洋气息和渔乡风情,而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知识。许多歌谣,是渔民专为传授知识而创作的,它紧扣“海”字主题,运用艺术手法,以歌谣形式一代一代往下传。如传授航海知识的渔歌不仅在渔民中流传,也在广大交通运输业的船员中流传,如流传很广的水路歌舟山渔场蛮蛮长等,歌词精炼,简单明了;如传授生产知识的歌谣也很多,嵊泗是个大渔场把嵊泗渔场一年四季生产的鱼类品种、生产海域、礁岛洋地,都唱得条理分明:“正月里,小黄鱼要拢场,南洋抲起抲北洋,一直抲到佘山洋”;如传授鱼类知识的也有很多,抲鱼调中一口气唱出几十种鱼名和它的特性:“黄鱼黄甏甏,鲳鱼铮骨亮,鳓鱼刺多猛,带鱼眼睛交关亮。除了这些,当然还有很多。总之,广大渔民就用这种歌谣形式,传唱出识别不同鱼类的知识。我们的学生在学唱“嵊泗渔歌”的同时,又能了解这么多的海洋知识,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意识,而且丰富了他们的人文知识,从小确立继承和发扬嵊泗列岛海洋文化的超前意识。 五、“嵊泗渔歌”充实学校音乐课堂,深化音乐课堂教学,同时促进教师个人专 业成长 “ 嵊泗渔歌”进课堂,正好弥补了当前“现行中小学艺术教育远离民族地域文化艺术传统的滋养,与当地文化、经济建设脱节,课堂教学内容单调、贫乏,缺少特色和活力”这一现象,也同样充实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本土渔歌文化的系统教育,能使课堂教学更具生机和活力。在学校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渔歌演唱、表演、创作等比赛,肯定也会有所成效。另外在小岛建立一些传承基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原生态”的声音,并鼓励学生创新发展,多让他们有实践的机会,体验以前渔民的捕鱼生活。毕竟,原生态是扎根于生活的。教师同样可以学到很多,促进个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