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测含解析.docx_第1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测含解析.docx_第2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测含解析.docx_第3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测含解析.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班级 _ 学号 _ 得分_ 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非选择题(5*20=100分)1(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司徒雷登,原名JohnLeightonStuart,直译是约翰雷登斯图尔特。1876年,生于中国杭州。1918年,他受美国教会指派,筹建燕京大学(后并入北大),并任该校校长达20年,在中国近代史有重要影响,以下是其年谱重要节选: 1933年,受美国总统罗斯福召见,听取他对中国时局的意见。1940年,司徒雷登不幸坠马受伤,毛泽东亲自发电慰问。1946年,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同年,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授予杭州市荣誉市民。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周恩来曾当面称赞其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1949年4月,他没有随国民政府南下广州,而是留在南京试图与中共接触。8月,毛泽东发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司徒雷登受到毛泽东的猛烈批判与嘲讽,不得不悄然离开中国返回美国,随即退休。不久在美去世。20世纪八十年代,应其遗愿及其后人的多次申请,中央政府批准司徒雷登骨灰归葬燕园,但北大教师联名反对,作罢。2008年,司徒雷登骨灰归葬杭州,几乎没有遇到阻力。(1)结合材料,归纳1940年到1949年,中共对司徒雷登的评价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2)结合材料,分析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到2008年司徒雷登归葬中国两次不同结果的原因。【答案】(1)由肯定到批判。原因:1946年以前:司徒雷登组建燕京大学,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他向罗斯福提供的对中国时局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向中国提供援助起了推动作用;重庆谈判时期,希望美国促成国共和谈,实现和平建国等。 【解析】【详解】 (2)从材料“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毛泽东与邓小平两种义利观不同的原因:毛泽东的义利观形成于民族危机严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是首要任务;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的时代,经济建设、强国富民是国家的中心和首要任务。4中印两国有着传统友谊,两国关系影响世界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调解英印矛盾,加强中印合作,1942年2月蒋介石密访印度,并与甘地会晤探讨英印、中印的合作问题。甘地在之后的信里谈到了他对与蒋会面的印象,他认为蒋介石这次是空手来、空手归,而他本人也从这次会面中毫无所获。甘地深知蒋介石的目的,他也深切地明白自己的目标。对中国抗战,他可以表示同情与支持,但他认为对英国让步与支持中国是两码事,对印度来讲最重要的是把握时机、获得独立。而蒋介石认为印度能够帮助中国的就是在战时搁置与英国的矛盾。蒋把两者看成等同的事情。这就是两人矛盾之所在。摘编自(日)伊原泽周论太平洋战争期中的中印关系以蒋介石访问印度为中心材料二1953年12月至1954年4月,中印两国关于西藏问题的谈判在北京举行。中印谈判开始的第一天,周恩来在接见两国代表团时就提出,“两个大国之间,特别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但只要根据“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这次中印谈判及其所达成和签署的协议,是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的第一个成功范例。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蒋介石出访印度的历史背景,并简要指出蒋介石与甘地产生的矛盾。(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举行中印会谈的主要意图,并简要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答案】(1)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成立,蒋介石任最高统帅;日军袭击珍珠港之后,向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发动进攻。矛盾:蒋介石期望印度与英国合作,共同对付日本法西斯;而甘地主张英国退出印度,与英国殖民当局不合作。 (2)主要意图: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积极谋求建立新的、稳定的国际关系;解决中国西藏问题。影响: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推动中国外交走向国际舞台;推动亚非拉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解析】【详解】(2)第一小问,由中印会谈的时间19531954年,可知当时我国但是正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印会谈所涉及的西藏问题是要妥善处理中印关系,解决中国西藏问题。第二小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它推动中国外交走向国际舞台,有利于实现亚非拉国家的联系与合作。5(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王国维在1903年发表的论著论教育之宗旨开篇就强调了什么是教育的宗旨问题,他说:“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日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调和之发达。”材料二 他认为,“故教育之时,亦不能加以区别。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以上材料 均摘自王国维体育教育观及其启示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国维的教育理念。(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国维教育理念的意义。【答案】(1)教育理念:关注教育中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