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华中古语词的异化与还原——以《徐陵集校笺》为例.doc_第1页
吴金华中古语词的异化与还原——以《徐陵集校笺》为例.doc_第2页
吴金华中古语词的异化与还原——以《徐陵集校笺》为例.doc_第3页
吴金华中古语词的异化与还原——以《徐陵集校笺》为例.doc_第4页
吴金华中古语词的异化与还原——以《徐陵集校笺》为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古语词的异化与还原以徐陵集校笺为例吴 金 华古代汉语的研究,跟古文献学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就中古文献的整理研究而言,如果整理研究者对中古汉语没有丰富的“语感”,说白了,就是对中古汉语的特点缺乏必要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文献中的一些“中古语词”就会遭受“异化”的命运而脱离了广大读者的视域。当我们对南朝陈徐陵集中的语言现象略加考察的时候,发现许逸民先生的新著徐陵集校笺(中华书局2008年8月第1版)不仅为人们考察“异化”现象提供了丰富而新颖的资料,还为未来的“异文分析”及“语词还原”等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重要线索。限于篇幅,本文仅从徐陵集校笺中略举六例,就徐陵集语词异化的缘由与还原的方法谈一点粗浅的想法。徐陵集语词异化的主要原因,显然在于整理者对梁陈时代的语言不十分熟悉,一遇到诠释学与校勘学的纠纷就难免陷入误区,(注1)诠释学的问题往往被当成校勘学的问题加以处理。比如说,由当时常用的单音词组合成新的复音词,是中古汉语复音词加速繁殖的内容之一。例如徐陵集早期文本中“戎尘”、“酷辱”等等,就是这个时代的新词。明代以后的徐陵集的辑录者不懂得这种类型的语词属于打上了中古文化烙印的复音词,也不肯严守“底本文字可改可不改的,一律不改”的原则,于是凭着自己的“语感”把“戎尘”、“酷辱”之类改成“戎臣”、“幽辱”之类,造成了中古新词的异化。再如,借用经典中的古老语词,沿用前代文章中的新词新语,是六朝文士求雅追新的特点之一。徐陵集早期文本中“冢卿”、“坐甲”、“匹马无遗”等等,就属于这种类型。明代以后的徐陵集的辑录者把上述词语改成“冢宰”、“主甲”、“匹马无违”,有的看上去似乎“比原来的好懂了”,有的则变得“不知所云”了。又如,根据社会上流行的经典创造“典故词”,(注2)也是中古汉语复音词不断增长的内容之一。例如徐陵集早期文本中的“亭育”,就是根据老子“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创造出来的。明代以来,徐陵集的辑录者不知这个“典故词”的生命一直延续到近代,居然把它异化成畸形语词“伫育”。由此可见,对于被异化的词语做一番还原工作,不仅是徐陵集整理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更是中古汉语的研究的重要任务。前面说过,徐陵集校笺为被异化词语的还原工作提供了许多线索。所谓线索,就是校记中罗列的版本异文。为了方便读者,这里对有关版本的简称做如下说明。校记中“明抄本”指明代“文漪堂”辑抄的徐孝穆集,“屠本”指明屠隆评点的徐孝穆集,“张燮本、张溥本”指明張燮所輯漢魏七十二家集及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的徐仆射集,“吴本”指清吴兆宜徐孝穆集箋注。还原工作的方法,就是坚持“无徵不信”的原则(注3),展开实证研究,为确认中古汉语真相提供共时性的证据与历时性的证据。(一)戎臣/戎尘(注4) 徐陵集校笺卷四为始兴王让琅邪二郡太守表:自甘泉通火,细栁屯兵,旁带戎臣,颇同疆埸。(325页)校记:“臣”,艺文类聚作尘,今据明抄本、屠本、张燮本、张溥本、吴本改。”(326页)上引校记中“今据明抄本”云云的“今”,似乎是针对汪绍楹所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而发的。汪校本艺文类聚的底本是宋本(上海图书馆藏绍兴刻本)。校笺为什么用明、清辑本的“戎臣”迳改艺文类聚的“戎尘”?校记只说明了“改正情况”,而关于“改正的理由”则没有任何说明。对照校笺的凡例第四条第(二)款,我们不难发现,“戎尘”在校勘者眼中属于底本文字“明显存在讹误”的一类。 我们认为,艺文类聚的“戎尘”属于诠释学的问题,它不属于明显的讹误,因而不能用校勘的方法来处理。 第一,“戎尘”并不是“不改就讲不通”的畸形词语。就语词的结构和意义而言,它跟“胡尘”属于同一个类型。所不同的是,“胡尘”见于汉语大词典,是现代读者不难理解的语词,而“戎尘”则不见于大型辞书。其实,我们只要对“戎尘”做一番历时性的考察,就可以模仿汉语大词典的“胡尘”为之补充下面一条:【戎尘】戎地的尘沙。有时指戎地兵马扬起的沙尘,喻戎兵的凶焰。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五七魏虏传史臣曰:“太祖创命,未及图远,戎尘先起,侵暴方牧。”艺文类聚巻五十职官部六太守引录陈徐陵为始兴王让琅琊二郡太守表:“自甘泉通火,细柳屯兵,旁带戎尘,颇同疆埸。” 宋胡寅子剧赠威德军节度使封嘉国公:“谓宜寿禄,遽尔湮沦。当戎尘暗阙之时,未皇劭恤;念祖父流芳之绪,良为伤。” 此外,唐白居易首夏诗有云:“旧国无来人,寇戎尘浩浩。”其中“寇戎尘浩浩”如果改成“四言诗”,应当是“戎尘浩浩”或“寇尘浩浩”。由此可见,“戎尘”对南朝及唐宋时代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并不罕见的语词。第二,“旁带戎尘”一句,指藩国与“戎尘”接近,所以下句有“颇同疆埸”之叹。以“戎尘”对“疆埸”,谁曰不宜?此处以“戎尘”喻指边警不可忽视,故下文云“应思马骏之功”、“宜慕曹彰之勇”,前后呼应,文理密察。第三,共时的语料表明,“戎尘”在徐陵的笔下也不止一例。校笺卷十二载册陈王九锡文有云:“虽金陵佳气,石垒天严,朝暗戎尘,夜喧胡鼓。” 徐陵以“戎尘”对“胡鼓”,其义甚明。在这里,校笺没有沿袭卷四的办法把“尘”字迳改为“臣”,是正确的。这里的“戎尘”,可作为校笺卷四的“戎臣”属于后人臆改“戎尘”的内证。(二)幽辱/酷辱校笺卷七为贞阳侯与陈司空书:乘舆幽辱,既陷凶徒;黎献崩腾,莫不沦没。(719页)校记:“幽”,文苑英华作“酷”,今据屠本、张燮本、张溥本、吴本改。(721页)宋人编录的文苑英华作“酷辱”,明人辑录的屠本、张燮本、张溥本等均作“幽辱”,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初步考察的结果表明:当我们以文苑英华为底本时,“酷辱”属于诠释学问题;当我们以明、清辑本为底本时,“幽辱”属于校勘学问题。校笺用后出文本的“幽辱”迳改早期文本的“酷辱”,造成了诠释学与校勘学的错位。“酷辱”虽然也不见于辞书,但它不仅跟见于汉语大词典的“幽辱”大意相同,都指受到侮辱,并且也都是屡见于中古文献的语词;所不同的,就是“酷辱”在唐以后的文献中难以见到,这大概就是明人把“酷辱”改成“幽辱”的客观原因。就主观原因而言,明人治学,不十分注重实证研究,而又好改古书;被臆改的古文,往往是表面上越来越好读了,实际上离古文的原貌却越来越远了。明人大量校改徐陵集的地方之所以往往不是后出转精,而是后不如前,就是因为校改者对中古汉语的特点缺乏了解。中古时期是汉语复音词的大量增殖期之一,“酷辱”应属新生的复音词。“酷”作为单音词是惨痛、困苦的意思,跟“辱”合成复音词,在结构上当属并列联合的型式。本文的“乘舆酷辱”,指梁元帝被俘后,为萧詧所“诘辱”。“酷辱”一词不是仅见于文苑英华。晋书卷七一熊远传载其上疏云:“即宜命将至雒,修复园陵,讨除逆类。昔宋杀无畏,庄王奋袂而起,衣冠相追于道,军成宋城之下;况此酷辱之大恥,臣子奔驰之日!” 当时传闻“北陵被發”,故熊远把帝王的陵园被发掘称之为朝廷的“酷辱”。新唐书卷一七九李训传曰:“训恐为宦人酷辱,祈监者曰:得我者有赏,不如持首去。乃斩之。” 李训宁可死于一刀,也不愿意生受“酷辱”;这个语词见于宋人所编撰的新唐书,可见宋人对它并不陌生。(三)冢宰/冢卿校笺卷七 为陈宣帝答周武帝论和亲书:知以冢宰执政,擅同渊薮,令尹当朝,妄专征伐。(818页)校记:“宰”,文苑英华作“卿”,今据明抄本、屠本、张燮本、吴本改。(819页) 校笺把文苑英华的“冢卿”改成“冢宰”,事属可商。“冢卿”作为先秦时代的古词,本指中央“六卿”中的首席,也就是总揽国政的“上卿”。左传昭公四年载南遗称鲁国的执政者季孙为“冡卿”,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这个古词跟同义词“冢宰”相比,虽然在两汉魏晋时代似乎成了隐没无闻的角色,但它并没有绝迹。例如唐大诏令集巻五二载杜佑诸道盐铁等使制云:“周制国用,委于冢卿;汉调军食,资于相府。”元柳贯过铁峰书台感而为赋云:“分无藜杖过天禄,尚有花书记冢卿。未必后来能识此,只教人说汉西京。”明名臣琬琰续录卷二一载王王氏先塋之碑云:“维帝圣明,曰予旧老,豈无宠章,覆其祖考,秩之冢卿,爵之宫保,两国之封,载锡嘉号。”清褚人穫坚瓠首集铨部有云:“冢卿無計定官衡,枯竹拈来却有灵。”既然“冢卿”在徐陵身后仍然为文士所借用,怎么能遽定文苑英华的“冢卿”属于校勘问题?(四)主甲/坐甲 校笺卷六为贞阳侯与太尉王僧辩书:今荆陕沦覆,正是江北数县,即东南藩翰,万里而遥。主甲治兵,舻舳相接,长波天限,方汉城池,修徳绥民,中兴可待。(632页)校记:“主”,文苑英华作“坐”,今据屠本改。(633页)六朝的文章为了增加古雅的色彩,不惜借用罕见的古词。“坐甲”跟“冢卿”一样,也是从先秦文献中借来的语词。“坐甲”始见于左传文公十二年“裹粮坐甲,固敌是求”。唐孔颖达疏曰:“甲者,所以制御非常,临敌则被之于身,未战且坐之于地。”从六朝文人使用“坐甲”一词的情况来看,它在中古时代指“披甲而坐”的状态,这是业已全身武装的将士所处的临战状态。下面是中古文献中的一部分用例。 东晋孙盛晋阳秋:故秣马坐甲,每见吞并之威。(见世说新语方正“诸葛亮”条梁刘孝标注)晋书卷二六食货志:魏明帝不恭此后关东遇水,民亡产业,而兴师辽阳,坐甲江甸,皆以国乏经用,胡可胜言。南齐书卷七东昏侯纪:众皆怠怨,不为致力。募兵出战,出城门数十步,皆坐甲而归。魏书卷九五羌姚兴传:太祖知兴气挫,乃南绝蒙坑之口,东杜新坂之隘,守天渡,屯贾山,令平水陆路绝,将坐甲而擒之。宋人所编文苑英华卷六七七的“坐甲”,文从字顺;明屠隆的徐孝穆集作“主甲”者,如果不是抄刻之讹,恐怕属于武断臆改。(五)匹马无违/匹马无遗校笺卷七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城主书:玄天所伐,匹马无违,翻见怨尤,一何非理!(750页)校记:“违”,文苑英华作“遗”,今据明钞本、屠本、张燮本、张溥本、吴本改。(752页)底本作“匹马无遗”,并不难诠释。诠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述评秦晋崤之战云:“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这就是“匹马无遗”的典源。第二,用“匹马无遗”形容全军覆没,不是徐陵首创的新语,宋书卷五二袁豹传载其为朱龄石伐蜀作檄文曰:“侵扰我蛮獠,揺蕩我疆垂,我是以有冶洲之役,丑类尽殪,匹马无遗。”这就是徐陵的范文。校笺据后出辑本的误文迳改早期的文本,使“匹马无遗”异化为“匹馬無违”,这样一来,本来可以诠释的内容变得无法理解了。(六)伫育/亭育校笺卷七 为陈宣帝答周武帝论和亲书:夫圣君明辟,司御兆民,则天象地,伫育黔首。(819页)校记:“伫”,文苑英华作“亭”,今据明抄本、屠本、张燮本、吴本改。(819页)校笺取后出文本之“伫”,出人意外。利用当时社会所流行的“经典”来创造形形色色的“典故词”,是六朝文士的拿手好戏。文苑英华作“亭”是对的,明人把“亭”改成“伫”,使大文豪徐陵的文集中出现了“伫育”这样的畸形语词,实在该批而不该取。老子云:“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这就是中古典故词“亭育”产生的温床。“亭育”虽然诞生于六朝,但它从梁到清,屡为文士所用。梁书卷三武帝纪下载普通二年亲祠南郊诏:思随乾覆,布兹亭育。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艺文类聚卷三三载陈沈烱为陈武帝与王僧辩盟文:我高祖灵圣聪明,光宅天下,劬劳兆庶,亭育万民。杜甫鸡诗:气交亭育际,巫峡漏司南。旧唐书卷八玄宗纪上载唐隆元年六月立平王为皇太子诏:朕恭临宝位,亭育寰区,以万物之心为心,以兆人之命为命。册府元龟卷四二载后唐明宗长兴三年五月敕:春夏之交,长育是务,眷彼含灵之类,方资亭育之功。宋张方平上仁宗乞因郊禋肆赦招怀西贼:夫王者以天下为度,含生之类,罔不亭育。明杨慎古音骈字卷下仄韵二沃:亭育:亭毒,古老子。清常徳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皇仁御宝宇,四海安亭育。汉语大词典收录了“亭育”和“亭毒”,说明这两个复音词的意义是养育、培育,并指出其典源是老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语大词典还收录了“停育”,指出“停”,通“亭”,并揭示书证南朝梁刘孝绰 谢给药启:“一物之微,遂留停育,名医上药,爰自城府。”又指出“停”在艺文类聚卷八一中作“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设想:徐陵文中的“亭育”,在传抄过程中或许有写成“停育”的文本,明钞本等后出文本的辑校者不知“停”、“亭”通用,又不熟悉“亭育”这一类似乎眼生的“典故词”,于是乎就把“停”字改成了形近的“伫”;至于“伫育”是不是固有的语词,那就任从读者随意猜测罢了。附注:(1)(3)西方诠释学(Hermeneutik)是关于如何理解和对所理解东西如何解释的学问,它的基本理论与我国训诂学的原理有许多相通之处。比如说,诠释学家认为“前理解”(或称“先见”Vorurteil)是历史赋予理解者或解释者的生产性的积极因素,它为理解者或解释者提供了特殊的“视域”(Horizont);而训诂学家则认为 “学术眼光”和“专业敏感”主要来自古文献和古汉语基础。又如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强调“能够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这跟训诂学家强调“汉语史”研究对古籍整理有特殊意义的精神颇为相似。我国传统的校勘学发展到上个世纪的中后期,已从丰富无比的学术遗产中总结出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例如“无徵不信”的原则,也就是西方校勘学所强调的实证研究的原则,要求校勘者在判断古籍文句的是非时,寻求共时性的证据与历时性的证据,力求“本证”与“旁证”齐备,并要求校勘者坚持“底本文字可改可不改的,一律不改”的原则。这跟西方校勘学的现代理论可以互相映衬。例如西方折中式校勘法要求校勘者在外部证据和内部证据的基础之上选择异文,并形成了“取难不取易”、“取短不取长”、“取异不取同”、“取俗不取雅”等经验法则。(参见Bruce M. Metzger等新约文本pp.3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