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钩虫、丝虫.ppt_第1页
课件:钩虫、丝虫.ppt_第2页
课件:钩虫、丝虫.ppt_第3页
课件:钩虫、丝虫.ppt_第4页
课件:钩虫、丝虫.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文权 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钩虫、丝虫和广州管圆线虫,2019,-,1,1. 名词解释 生物源性线虫: 发育过程中需中间宿主,称为间接发育型。幼虫需先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后,再经皮肤或口感染人体。,2019,-,2,2.多项选择 下列属于土源性线虫的是() A. 蛔虫 B. 鞭虫 C. 蛲虫 D. 日本血吸虫 E. 丝虫,2019,-,3,病例分析,患者,2岁,出现阵发性腹痛就医,询问病史发现其最近有厌食倾向,并出现营养不良,偶有筷子长度形似蚯蚓的虫子排出。血常规检查发现其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增高。 请问: 1. 该患儿最可能感染哪种寄生虫病? 2.如果要确诊,还需进行哪些检查? 3.如果你作为医生,你会给该患儿及其父母哪些建议来预防该寄生虫病?,2019,-,4,钩 虫 hookworm,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美 洲 板 口 线 虫 (Necator americanus),2019,-,5,患者姓名:小叶子,女,4岁。 症状:身体瘦弱,不爱运动。 医院检查结果:贫血。 可是小叶子吃的挺好的,父母非常注意宝贝女儿的合理营养。,医生建议查一下小叶子的大便; 诊断小叶子是得了钩虫病。 感染钩虫病是由于小叶子家经常在潮湿的土壤上晒衣服被子等。 治疗:吃过驱虫药后,并且改掉晾晒习惯后,小叶子到现在为止身体一直很好,也没有再补过铁。,病 例 1,2019,-,6,1. 钩虫病的病原体是什么? 2. 钩虫寄生为什么可引起贫血? 3. 如何作病原学诊断? 4. 如何预防和治疗钩虫病?,病 例 分 析,2019,-,7,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总称,寄生在人体小肠,引起钩虫病(hookworm disease)。 钩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我国古代的中医将钩虫称为“伏虫”。诸病源侯论九虫侯说:“伏虫,长四分”,“伏虫,群虫之主也。” 钩虫病的主要症状为倦怠乏力,肤色萎黄,面足浮肿,故民间又称“懒黄病”、“黄胖病”、“桑叶黄”。,钩虫 Hookworm,在人体常见的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2019,-,8,(一) 成虫 adult 虫体细长,呈线状,长约1cm,活虫粉红色,死后乳白色,雌虫略大于雄虫。雌虫尾端圆锥形,雄虫尾端膨大形成交合伞。 虫体顶端有口囊,内有钩齿或板齿。虫体前端有头腺能分泌抗凝素等。,一.形态 Morphology,2019,-,9,胃镜下观察钩虫,2019,-,10,两种钩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美洲板口线虫 大小、 体形 稍大、 C形 稍小、 S形 口囊 腹侧有二对钩齿 腹侧有一对板齿 交合伞、 呈圆形。 背辐肋远端, 呈扁圆形。背辐肋基部分 背辐肋 分两支、每支又分三小支 两支,每支再分二小支 交合刺 两端末端分开 一刺末端形成倒钩, 与另一刺末端合并 尾刺 有 无,2019,-,11,外形 椭圆形,卵壳薄 颜色 无色透明 内含物 卵内细胞多为48个,卵壳与细胞之间有明显的空隙。,(二)虫卵 egg,2019,-,12,(三) 幼虫 larvae 杆状蚴: 体壁透明,前端钝圆,后端尖细。口腔细长,有口孔,咽管前段较粗,中段细,后段则膨大呈球状 。杆状蚴有两期:第一期和第二期杆状蚴。,2019,-,13,丝状蚴: 大小约为0.50.70.025mm,口腔封闭,在与咽管连接处的腔壁背面和腹面各有1个角质矛状结构,称为口矛或咽管矛。口矛既有助于虫体的穿刺作用,其形状也有助于丝状蚴虫种的鉴定。,2019,-,14,二. 生活史 Life cycle,成虫 (人小肠),产卵,随粪便排出,虫卵,温度2530 湿度6080,杆状蚴,丝状蚴(filariform larva) (感染阶段),经皮肤(侵入途径),右心,肺,支气管,气管,咽部,吞咽,外界发育,人体内,静脉、淋巴管,(一)生活史循环,2019,-,15,生活史主要阶段 : 寄生部位(小肠) 诊断阶段(虫卵) 感染阶段(丝状蚴) 侵入途径(经皮肤直接侵入) 游移过程(经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二)生活史要点,2019,-,16,丝状蚴特点:抵抗力强;有向温性;活跃的穿刺运动;分泌透明质酸酶和胶原纤维酶 丝状蚴侵入人体 (1)皮肤柔嫩处 (2)口腔粘膜 血液循环 肺 咽部 吞咽 小肠 (3)少数经胃不被消化 直接到肠腔发育为成虫 其中(2)和(3)只有十二指肠钩虫才有此途径,2019,-,17,三. 致病机理 Pathogenesis,(一)幼虫致病 钩蚴性皮炎 由于机械性和化学性的刺激,使皮肤有烧灼、针刺、痒感(奇痒)。皮肤出现斑疹 、丘疹 和水泡 皮疹常见部位:足趾或手指间皮肤柔嫩处,也可见手、足背部。,2019,-,18,肺部症状 由于机械性和化学性物质(虫体代谢产物和死亡虫体分解产物)的作用,可引起局部出血及炎症,诱导人体产生超敏反应。患者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等症状,严重者可产生哮喘。,2019,-,19,(二)成虫致病 贫血 贫血机理:与钩虫本身结构和生理活动有关, 钩虫口囊咬吸肠粘膜,造成出血点及溃疡。 钩虫分泌抗凝素。 失血量 吸血量 钩虫本身吸血及血液迅速经其消化道排出造成宿主的失血。 咬附点渗血量 钩虫吸血时,自咬附部位粘膜伤口渗出的血液。 移位伤口渗血量 虫体更换咬附部位后,原伤口在凝血前仍继续渗出少量血液。 贫血的临床表现:皮肤蜡黄、头昏、乏力,严重者可出现心慌、气短、浮肿等贫血性心脏病等症状。,2019,-,20,影响肠功能 由于钩虫寄生可致肠出血及溃疡,影响消化和 吸收营养的功能,并致肠功能紊乱,可出现上腹不适、 隐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异嗜症 患者味觉发生改变,喜食生米、瓦块、煤渣、泥土等物。 可能与虫体咬附所致的铁质损失有关。 影响儿童和妇女的生理活动 感染严重的儿童可致营养不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妇女患钩虫病可致停经、流产、早产。,2019,-,21,临床病例分析,吴XX 女 48岁 河北三河县农民 病史: 半年来上腹部间断性疼痛,有时稀便23次/日,食欲逐渐下降,由一天能吃12斤主食,后渐减到一天只能吃34两主食。全身疲劳,乏力,两下肢浮肿,近一个月来经常头晕,心慌,恶心,已不能参加劳动,经三河县医院门诊诊断为贫血,原因待查,而收入院。,2019,-,22,检查 : 心跳113次/分,血压13.03/9.98kPa(98/60mmHg),面色蜡黄,睑结膜、口唇、甲床苍白,心尖部可闻III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下肢有明显可凹性水肿,手指和脚趾甲呈勺状。 化验:Hb(血色素)36g/L,红细胞1.21012/L,嗜酸性粒细胞17,粪便检查钩虫卵。,诊断:,钩虫病,钩虫性贫血。,2019,-,23,(一)实验诊断方法 直接涂片法 轻度感染者易漏诊。 饱和盐水浮聚法 检出率高。 钩蚴培养法 约一周 (氧气、温度、湿度、PH) 。 (二)临床实验诊断要点 粪便中排出的虫卵通常为48个细胞阶段,典型虫卵有薄卵壳、胚细胞团和卵壳之间有透明间隙。 如果粪便标本在室温放置超过24h,虫卵发育为含蚴卵,并可能孵出,此幼虫必须与粪类圆线虫幼虫鉴别。,四.实验诊断 Laboratory diagnosis,2019,-,24,在我国,北方以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为主,南方以美洲板口线虫为主,但多属两种钩虫混合感染。 (一)传染源 钩虫病人和带虫者 (二)传播途径 钩虫病的流行与自然环境、种植作物、生产方式及生活条件等因素有关。人们赤手、赤脚在种植桑田、玉米、红薯、甘蔗、烟叶、蔬菜等的田间劳动时易感染,近年发现钩虫卵在水中可发育至丝状蚴,种植水稻也可感染。另外吃生菜也有可能感染。,五.流行 Epidemiology,2019,-,25,(一)查治病人和带虫者 治疗药物阿苯哒唑、甲苯咪唑、伊维菌素、三苯双脒 (二)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 (三)预防感染 减少与泥土直接接触的机会,避免感染。接触土壤 的皮肤可涂1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1.5噻苯哒 唑软膏等,以防钩蚴钻皮肤。,六. 防治原则 Control & Treatment,2019,-,26,丝 虫 filaria,2019,-,27,一、概述,丝虫是由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组织内寄生虫。已知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八种。在我国流行的丝虫有两种-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和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均寄生于人体的淋巴系统,引起淋巴丝虫病Lymphatic filariasis)。,我国曾是世界上丝虫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丝虫病患者满目皆是。,2019,-,28,“邹、滕、峄县,粗腿大蛋”、“沂河两岸,十人九疝”。 长兴有“两大”:西部“大肚皮”,东部“大粗腿。老百姓说:“四人围桌桌,狗都钻不过”。 重庆有首民谣:“秀山米粮仓,本是好地方,十男九肿子,一世不安康,轻者屙白尿,重者见阎王”。 丝虫是个 “夜游神”,“遍地是灯火,到处是歌声”、“千军万马齐上阵,万众一心除瘟神”。2005年,全国基本实现消除淋巴丝虫病的目标,消除这一危害了我国人民几千年的疾病。,2019,-,29,二、形态 Morphology,(1)成虫 外形: 体表光滑、细长,如细丝线;雌虫大于雄虫 颜色: 乳白色 尾部: 雌虫尾部钝圆,略向腹面卷曲。雄虫尾端部向腹面卷曲 2-3圈 生殖器官: 雌虫和雄虫分别为双管型和单管型,2019,-,30,(2)幼虫,微丝蚴 microfilaria 两种丝虫微丝蚴的共同结构有:虫体细长,体外被有一层着色浅的鞘膜,微丝蚴头部钝圆、尾部尖,体内充满体核,其鉴别要点为微丝蚴自然体态、体核大小密度和分布、头间隙长短、以及尾核的有无。,2019,-,31,2019,-,32,丝状蚴 -感染期幼虫,丝状蚴是丝虫的第三期幼虫,又称感染期幼虫,寄生于蚊体内。 虫体细长,活跃。班氏丝状蚴平均长1.6mm,马来丝状蚴平均长1.3mm。尾端有3个乳突。,丝状蚴自蚊下唇逸出,经吸血伤口或正常皮肤侵入人体。,2019,-,33,三、生活史 Life cycle,15条/20mm3至100条/20mm3,蜕皮二次,蜕皮二次,2019,-,34,生活史要点:,终宿主:人 (人是班氏丝虫的唯一终宿主,马来丝虫 有多种保虫宿主) 中间宿主:蚊 感染阶段:丝状蚴 侵入途径:经蚊叮咬 体内移行:小淋巴管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结 寄生部位:马来布鲁线虫多寄生在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班氏吴策线虫除寄生在浅部淋巴系统外,多侵犯深部淋巴系统 。 成虫、微丝蚴寿命:成虫4-5年,微丝蚴2-3月。,2019,-,35,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Nocturnal periodicity) 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在外周血液中出现有夜多昼少的现象。班氏吴策线虫与马来布鲁线虫微丝蚴在外周血液出现的高峰时间分别为10Pm-2Am和8Pm-4Am。,1.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迷走神经的兴奋抑制和微血管收缩有关。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使内脏毛细血管扩张,微丝蚴易从肺毛细血管移行到外周毛细血管中。而清醒时,迷走神经抑制,内脏毛细血管收缩,微丝蚴不能进入外周血液。 2.与宿主血氧含量有关。 3.与微丝蚴体内的自发荧光有关。,2019,-,36,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的生活史鉴别要点,班氏丝虫 蚊体内发育时间: 10-14d 传播媒介: 库蚊 成虫寄居部位: 浅、深淋巴系统 保虫宿主: 无 夜现周期性; 晚10-次晨2时,马来丝虫 6-6.5d 按蚊 浅部淋巴系统 有(猴、猫) 晚8-次晨4时,2019,-,37,四、致病 Pathogenesis,丝虫的成虫、丝状蚴和微丝蚴对人体均有致病作用,但以成虫为主。丝虫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丝虫的种类、感染程度、重复感染的次数、机体对丝虫的免疫应答反应、虫体的寄生部位及有无继发性感染等多种因素。,(一)带虫者(微丝蚴血症) (二)急性期 幼虫和成虫的代谢产物、幼虫蜕皮液、成虫子宫的排泄物及死亡虫体的分解产物 。 病理 淋巴管内膜肿胀,内皮细胞增生,管壁和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及细胞浸润,导致管壁增厚,淋巴管瓣膜功能受损,管内形成淋巴栓。,2019,-,38,症状: 1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呈不定时周期发作,每月或数月发作一次。发作时患者畏寒发热,全身乏力。淋巴结炎局部淋巴结肿大痛疼并有压痛,持续天后,即自行消失。淋巴管炎以下肢为多,常一侧发生,其症状是沿大腿内侧淋巴管有一红线,俗称流火。炎症波及毛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发亮,有灼热烧感及压痛,类似丹毒,称“丹毒样性皮炎”,持续天消退。,2丝虫热:周期性寒战、高热,可自行消退。 3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 主要见于班氏丝虫病。患者自觉阴囊疼痛由腹股沟向下蔓延,可见睾丸及附睾肿大,阴囊红肿,有压痛感。,2019,-,39,(三)慢性阻塞病变期 病理:急性炎症反复发作,使局部形成增生性肉芽肿,病变周围有纤维组织和上皮细胞包绕,导致淋巴管腔狭窄、阻塞,淋巴液回流受阻,引起受阻部位远端淋巴管曲张或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由于阻塞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症状:,2019,-,40,1.象皮肿:浅部淋巴管受阻,淋巴管曲张、破裂,淋巴液聚积在皮下组织,刺激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增厚、变粗、变硬形成象皮肿。,2019,-,41,2.睾丸鞘膜积液:由班氏丝虫所致。精索及睾丸淋巴管阻塞,淋巴液渗入鞘膜腔内形成积液。,3. 乳糜尿: 由班氏丝虫所致。主动脉前淋巴结和肠干淋巴结阻塞,乳糜液经腰淋巴干返流到肾盂和输尿管,淋巴管破损引起乳糜尿,乳糜尿呈乳白色,如伴肾毛细血管破裂,则出现血性乳糜尿。,2019,-,42,(一)病原学检查 1.血液检查:检查微丝蚴采血时间以10Pm-2Am为宜: 厚血涂片法(方法简便,较常用) 新鲜血滴法 微丝蚴浓集法(适用于门诊诊断) 海群生(26mg/kg体重)白天诱出法(15分钟至2小时)(血内微丝蚴密度低,易漏诊,仅适用夜间采血不便者) 2.体液检查 : 鞘膜积液、乳糜尿、乳糜腹水等离心沉淀,检查微丝蚴。,五、实验诊断 Laboratory diagnosis,2019,-,43,(二)免疫学诊断 皮内试验、IFA、ELISA检查抗体,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循环抗原。适用于轻度感染者和慢性病患者的诊断,血清免疫学诊断对来自非流行区的病人更富有意义。,2019,-,44,六、流行 Epidemiology,(一)分布: 丝虫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班氏丝虫呈世界分布,而马来丝虫仅流行于亚洲,主要流行于东南亚。 (二)流行环节 1.传染源:血中有微丝蚴的病人及带虫者 2.传播媒介: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 3.易感人群:对丝虫无免疫力的人群,特别是非流行区人群 进入流行区易感。 (三)流行因素: 温度、湿度等是影响蚊(蚊孳生、繁殖和吸血活动)及蚊体 内丝虫发育和传播的主要因素。,2019,-,45,七、防治原则 Treatment&Control,(一)治疗: 治疗药物有海群生、伊维菌素、左旋咪唑、呋喃嘧酮。 象皮肿可采用烘绑疗法,鞘膜积液手术治疗 (二)预防感染: 海群生盐食用半年(50mg/d)可使中低流行区居民的微丝蚴阳性率降至1%以下; 防蚊灭蚊。,2019,-,46,复习思考题:,1、简述钩虫的生活史及其引起贫血的机理。 2、简述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成虫的形态鉴别特点。 3、班氏丝虫微丝蚴和马来丝虫微丝蚴的形态结构有何区别? 4、简述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及致病机制。 5、什么是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2019,-,47,广州管圆线虫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2019,-,48,2019,-,49,2019,-,50,2019,-,51,2019,-,52,1997年10-11月温州地区各大医院出现一批不明原因的流行性酸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媒体报道称之为“怪病”。 患者主要症状是全身多处疼痛,皮肤过敏,不能触摸,服用各种止痛药物都效果不佳,疼痛不减,以致患者无法入睡。有的还伴有低热、呕吐等。患者主诉皆有在某特定场合生吃(半生吃)某螺肉的饮食史,后经调查该螺系福寿螺。专家及时会诊,根据其发病的聚集性及相关信息、食谱分析、基础和临床结合,确定此次暴发流行为广州管圆线虫病。,2019,-,53,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野鼠肺部血管。最早是我国学者陈心陶(1933)在广东家鼠及褐家鼠体内发现。主要为动物寄生虫,但也可侵入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和脑膜炎。1945年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在台湾发现。,2019,-,54,一、形态 Morphology 成虫 线状 雄虫 体长1619 mm,宽0.210.53mm,尾端略向腹面弯曲。交合伞对称,肾形。 雌虫 体长约2125mm,宽约0.30.66mm,尾端呈斜锥形。子宫双管型,白色,与充满血液的肠管缠绕成红(或黑褐)白相间,颇为醒目。,2019,-,55,第三期幼虫 无色透明,大小约44940283m, 头部稍圆,尾部末端骤然变细 虫卵 无色透明,椭圆形,大小约为64.282.1m 33.848.3m,从鼠肺血液中收集的虫卵,可 见卵内从单细胞至幼虫的各个发育阶段。,2019,-,56,二、生活史 Life cycle 粪便 螺类、蛞蝓 成虫(鼠肺动脉) 第一期幼虫 第三期幼虫 鼠 人(口) (转续宿主) 鱼、虾、蟹、蛇、蟾蜍 中枢 神经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2019,-,57,三、致病与诊断 致病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在人体移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以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为特征。病变集中在脑组织,除大脑及脑膜外,还包括小脑、脑干及脊髓等处。主要病变为充血、出血、脑组织损伤及引起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所组成的肉芽肿性炎症反应。临床症状主要为急性剧烈头痛,曾报道约99的患者因此入院;其次为恶心、呕吐、低或中度发热及颈硬。少数患者可出现面瘫及感觉异常,如麻木、烧灼感等。严重病例可有瘫痪、嗜睡、昏迷,甚至死亡。,2019,-,58,诊断依据: 病史:有接触或吞食本虫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史。 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