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doc_第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doc_第2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doc_第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doc_第4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一)广州中医药大学 邱鸿钟 梁瑞琼 黄时华 马利军 任滨海 龚文进 图雅(广州机场路12号,广州 510405)摘要 目的:了解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途径和方式,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实证依据。 方法:使用自编问卷对我校2005级、2006级、2007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国际医药贸易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759名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知有明显的提高。在在诸多影响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式中, “与同学交往”、“社会实践”、“个人阅读” 和“心理类课程”四种途径最为重要。 结论:系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调查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1。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开设了内容全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为了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和途径,征求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作为改进该门课程教学的依据,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结合的方式,特地组织了本项调查。1 研究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接受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我校2005级、2006级、2007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国际医药贸易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759名学生。其中2005级226人,2006级254人,2007级279人。发出问卷759份,收回759份。其中男生120人,女生467人。全部被调查对象均接受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6课时)课程的系统教育,该课程由六位教师参与教学,主要内容涉及到自我意识、人格、人际关系、学习心理、性心理、择业等教学单元。1.2 方法采用自编的教学效果认知调查问卷。本问卷主要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知、人际交往、人格完善以及精神病预防知识等十五个方面的认知情况,分收获很大、收获较大、收获一般、收获很少、没有收获五个等级进行评价;第二部分是了解心理类课程、团体心理辅导、听老师个人教诲、与同学交往、社团活动、个人阅读、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等不同途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分为影响很大、影响较大、影响一般、影响较小、没有影响五个等级进行评价。每个调查对象独立完成问卷。对收回的全部问卷进行核实检查后,应用SPSS15.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2.1 学生学习后收获的总体情况学生在学习各教学单元后,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适应问题、心身问题等方面的认识,收获很大、收获较大、收获一般的累计人数为9938,占87.3%,而收获很少的为1207,占10.60,尤其是没有收获仅311,所占的比例为2.73,提示总体教学效果良好,如表1所示。表1 学生学习后收获的总体情况(n,%) 项目/ 评价 收获很大 收获较大 收获一般 收获很少 没有收获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218(28.7) 285(37.5) 214(28.2) 27(3.6) 15(2.0)对适应问题的认识 130(17.1) 307(40.4) 264(34.7) 48(6.3) 10(1.3)对心身的认识 141(18.6) 302(39.7) 260(34.2) 47(6.2) 9(1.2)对需要和动机的认识 133(17.5) 273(35.9) 279(36.7) 64(8.4) 10(1.3)对学习心理的认识 117(15.4) 291(38.3) 277(36.4) 62(8.2) 12(1.6)对人际关系的认识 153(20.1) 311(40.9) 229(30.1) 56(7.4) 10(1.3)对自我意识的认识 140(18.4) 305(40.1) 248(32.6) 45(5.9) 21(2.8)对人格及其培养的认识 116(15.3) 301(39.6) 257(33.8) 66(8.7) 19(2.5)对情绪情感的认识 131(17.2) 293(38.6) 253(33.3) 62(8.2) 20(2.6)对性心理的认识 83(10.9) 246(32.4) 286(37.6) 108(14.2) 36(4.7)对自杀心理的认识 111(14.6) 278(36.6) 269(35.4) 75(9.9) 26(3.4)对网络心理的认识 83(10.9) 235(30.9) 308(40.5) 107(14.1) 26(3.4)对精神病预防的认识 91(12.0) 238(31.3) 292(38.4) 109(14.3) 28(3.7)对择业心理的认识 67(8.8) 215(28.3) 288(37.9) 141(18.6) 46(6.1)对团体心理辅导的认识 113(14.9) 234(30.8) 273(35.9) 115(15.1) 23(3.0)累计合计 1827(16.05) 4114(36.14) 3997(35.11) 1207(10.60) 311(2.73)2.2 年级、专业、性别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知均值的影响通过对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并进行多因素单变量方差分析(只分析主效应),主效应间水平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显示专业对心理健康重要性认知有显著性(p0.01),心理专业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知明显高于国贸、管理专业;年级对心理健康重要性认知中,05级明显高于06级(P0.05),05、07则无显著性;性别对心理健康重要性认知无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2、表3、表4、表5、表6。 表2 年级、各专业的男女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认知均值的影响(S) 年级 专业女男人数均值人数均值07级 国贸572.950.91372.540.93管理433.000.82513.040.98心理602.880.67312.971.0506级国贸852.591.00272.811.00管理502.460.95362.780.93心理313.000.93252.960.7305级国贸452.800.76443.110.97管理312.971.11142.291.07心理653.180.81273.370.93表3 年级、专业、性别对心理健康重要性认知的logistic回归源III 型平方和df均方FSig.校正模型22.240(a)54.4485.226.000截距5887.00915887.0096917.037.000年级9.88724.9435.808.003专业8.21524.1074.826.008性别.7631.763.897.344误差640.870753.851总计6936.000759校正的总计663.109758表4 07、06、05三个年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认知的两两比较 (I) 年级(J) 年级均值差值 (I-J)标准误Sig.(a)差分的 95% 置信区间(a) 下限上限下限上限下限07级06级.130.084.124-.036.295 05级-.057.088.517-.231.11606级07级-.130.084.124-.295.036 05级-.187(*).093.044-.369-.00505级07级.057.088.517-.116.231 06级.187(*).093.044.005.369表5 国贸、管理、心理三个专业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认知的两两比较 (I) 专业(J) 专业均值差值 (I-J)标准误Sig.(a)差分的 95% 置信区间(a) 下限上限下限上限下限国贸管理.046.088.603-.127.218 心理-.260(*).085.002-.427-.093管理国贸-.046.088.603-.218.127 心理-.306(*).092.001-.487-.125心理国贸.260(*).085.002.093.427 管理.306(*).092.001.125.487表6 性别对心理健康重要性认知的两两比较(I) 性 别(J) 性别均值差值 (I-J)标准误Sig.(a)差分的 95% 置信区间(a) 下限上限下限上限下限女男-.004.072.953-.146.138男女.004.072.953-.138.1462.3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途径与方式的总体情况在校期间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式有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个人自学与师生互动,阅读与体育锻炼等。调查结果显示,影响程度排前四位的依序是:“社会实践”、“与同学交往”、“心理类课程”、和“个人阅读”,提示实际生活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比理论教学大,结果见表7。表7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途径与方式(n,%)影响途径与方式 影响最大 影响较大 影响一般 影响较小 没有影响心理类课程 156(20.5) 249(32.8) 269(35.4) 64(8.4) 21(2.8)团体心理辅导 77(10.1) 280(36.8) 256(33.7) 112(14.7) 34(4.5)听老师个人教诲 83(10.9) 261(34.3) 285(37.5) 107(14.1) 23(3.0)与同学交往 132(17.4) 413(54.3) 176(23.2) 35(4.6) 3(0.4)社团活动 82(10.8) 300(39.5) 269(35.4) 82(10.8) 25(3.3)个人阅读 167(22.0) 361(47.5) 172(22.6) 43(5.7) 14(1.8)体育锻炼 81(10.7) 289(38.0) 269(35.4) 96(12.6) 23(3.0)社会实践 205(27.0) 358(47.1) 147(19.3) 43(5.7) 5(0.7)3 讨论与建议3.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国家教育部2001年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立足建设,重在教育。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的内容要求广泛涉及人格发展、人际交往、学习成才、交友恋爱、情绪调节、求职择业、自我管理等方面。然而,通过实施教育,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知识在不同的教学单元的收获是不尽均衡的。这种差异既反映了大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的需求性之大小,也可能反映了教师在不同知识点所给予的关注之大小。其原因可能与不同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及同学在校时间长短等因素有关。合并计算“收获很大”和“收获较大”两项,结果显示,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后,依收获程度大小排列,依序是“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对心身问题的认识”、“对适应问题的认识”、“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对情绪情感的认识”。表1、表2中结果提示:大学生对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在成才创业中的重要性认识日渐增强。相对而言,高考前比智力,大学后比心理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与此同时,随着同学之间的比较与竞争,个体自我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并没有完结,相反比中学阶段更加突现。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说,重新评价自我的性格和能力是一个具有冲击性的问题。此外,升入大学,离开熟悉的家乡人文环境,新的人际关系的建构与沟通能力的提高是不可回避的问题。3.2 营造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氛围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尤为迫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发展中的青年学生,绝大部分是心理健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为,每一个人与生俱来就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合并计算“影响最大”和“影响较大”两项,表7结果显示,在诸多影响途径和方式中,“与同学交往”、“社会实践”、 “个人阅读”和“心理类课程”四种途径和方式最为重要,表明教育部文件呼吁建构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渠道,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网络和体系是符合高校大学生实际情况的。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之间的交往,尤其是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与模仿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甚至可以说,同学之间的行为示范和模仿所致的潜移默化比教师的知识灌输的作用还要大。3.3 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心理素质的内化尤为重要心理卫生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它不仅传授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等实际作用。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受教育者的实践体验和认知方式的内化比单纯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常言说得好,知道了不等于会做了,会做了不等于已经实践了,实践了不等于已经内化或改变了。由表2可见,高年级在各项的认知上明显优于低年级,正好证明了大学生生活的实践时间对于心理健康素质提高的作用。3.4 强化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我校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系统全面,对于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自我,预防精神疾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认知作用。除此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