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船尖文化底蕴的最新解释.doc_第1页
搁船尖文化底蕴的最新解释.doc_第2页
搁船尖文化底蕴的最新解释.doc_第3页
搁船尖文化底蕴的最新解释.doc_第4页
搁船尖文化底蕴的最新解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门九锁搁船尖就是佛教密宗的“十相自在坛城”“搁船尖” 儒、释、道三教归一之最究竟法门,更是“天一生水,万法归一”的最经典体现。六甲地区三层体系的三教分析:儒家:六经、六德,孔子十门,三圣、三纲(伏羲、孔子、孟子)道家:六甲、六丁,天干地支,三清、三帝(玉清、太清、德清)佛家:六 道 轮回,观心十门,三圣、三德(普贤、文殊、观音)1500多年前,北齐宝志禅师天目开示:江南有山,龙飞凤舞,恰两峰对峙,高耸入云,犹如龙之双角,清凉无比,名清凉峰和清凉顶,观周边区域,古木参天、十道天然石门层层围绕中的清凉顶,形胜须弥山,乃天然坛城也(龙树菩萨道场)。“和尚皇帝”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崇尚佛教,图谶风行,喜欢遍访名山大川。以经纬六书,结合佛教大千世界的基本元素(须弥山和六道),建立六道轮回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立体坛城(“天本一而立,一为数源,地配生六”, 48党+7庙=55 乃天地之数也。古人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为55。)创造性的将儒、释、道3种顶尖文化融合,以奇门遁甲作为军事应用设置了九宫八卦阵法,整个区域定义取名六甲(六道),又以佛教48愿将所属村子划分成48党(500户为一党),各党均按皇帝七庙机制建庙。(有诗为证:上有搁船之尖,下有帝王之地;外有十门就锁,内有金尊金梁。梁武帝下旨各庙宇都有大藏钟,立皇帝牌位: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内有龙树菩萨的意思,梁、树也)。在有佛祖足迹(菩提心、菩萨脚印)的地方设立祖庭,以金刚经的“筏喻”,结合“三密”,溶三圣尊(普贤、文殊、观音)定名-搁船尖:六道轮回的最终解脱法门。以密宗法典大云经和观音心经定义庙名:云心寺,因广布善缘信徒千万而被尊为密教江南祖庭。后被摩尼教利用,逐渐发展成为浙西明教总舵密址,并隐喻为明教光明之顶。在900后,成就了又一个和尚皇帝朱元璋的大明王朝(1368年-1644年),也是被他湮灭了这块圣地而被遗忘了600年。(六甲就是一个坛城形象,以五甲为中心,众山环绕四周;搁船尖也是一个坛城,以云心寺为中心;而云心寺本身又是一个坛城,以主祭坛为中心;同样,主祭坛也是一个坛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6甲7界10菩萨地36法门48党60妈祖灵签源于大云经。6甲灵山:取自整个地区按照奇门遁甲设计成九宫八卦阵。石门九锁:10门为10地菩萨,菩萨从最初发心经历十地,完成三大劫的修行,才能入诸佛位。往上走是关,往回走是门。谶语:石门九不关,只出仙人不出官。“石门九不锁”(龙树菩萨)解“天门夜不关”(月称菩萨)析 5层解释对外:六甲48党,石门九锁,三圣母(观音、妈祖、仙姑)第一道:九天狮子门 第二道:百鸟朝凤门 第三道:九天玄女门 第四道:赤帝火神门 第五道:五虎上将门 第六道:六甲聚宝门 第七道:七夕天泪门 第八道:万佛朝宗门 第九道:送子观音门 第0道:马到功成门 (千古幽关一日开,天罡地煞出泉台)对儒:六经、六德,孔门十哲、三圣、三纲(伏羲、孔子、孟子) 第一道:颜渊 门 第二道:闵子骞 门 第三道:冉伯牛 门 第四道:仲弓 门 第五道:宰我 门 第六道:子贡 门 第七道:冉有 门 第八道:季路 门 第九道:子游 门 第0道:子夏 门对道:六甲、六丁,天干地支、三清、三帝(玉清、太清、德清)第一道:天干地支门 第二道:天地阴阳门 第三道:三纲五常门 第四道:四季如春门 第五道:白虎通义门 第六道:六甲六丁门 第七道:七七开天门 第八道:八卦易经门 第九道:九五至尊门 第0道:万法归一门对佛:六 道 轮回,观心十门、三圣、三德(普贤、文殊、观音)第一道:万法归宗门 第二道:凤凰涅槃门 第三道:文殊菩萨门 第四道:四大皆空门 第五道:三界五趣门 第六道:六道轮回门 第七道:龙树菩萨门 第八道:八面如来门 第九道:维摩经法门 第0道:马鸣论师门 对密:密宗修行 十不二法门 三圣尊 灌顶 三谛圆融的解脱法门第一道:色心不二门 第二道:内外不二门 第三道:修性不二门 第四道:因果不二门 第五道:染净不二门 第六道:依正不二门 第七道:自他不二门 第八道:三业不二门 第九道:权实不二门 第0道:受润不二门 (十不二法门 一念三千界)“黄白游”【 黄山(原名黟山)、白际同步游:黑白徽州的神秘起源】已成为黄山旅游新产品,现有“黄山归来不看岳,要看就上搁船尖”之美誉。白际山脉由于石头全是白色而得名,又源于皂汰。皂:黑白文化的关键字。黑多山,指黄山,白多山指白际,徽州的黑瓦白墙和程朱理学,就是来源于这个文化底层,而,这个白,就是白际山脉,最高峰就是搁船尖,搁船尖下最古老的村就是皂汰。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着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搁船尖三字“三德”如意宝藏,就是:解脱(搁:放下)、法身(船:经书)、般若(尖是最顶尖的智慧)-筏喻。搁船尖:六道轮回的解脱法门,亦是明教的光明顶。三圣尊:搁指普贤师利、船指文殊菩萨、尖指观音菩萨 搁:是十方普贤菩萨的“放下”一切皆空的空界: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船:文殊菩萨无尽十种甚深大愿=般若船,佛法如船。尖:观音菩萨“回小向大”的救苦弘扬,慧尖。 舍下正法,终成正果。放下船,舍下法身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佛。搁船尖的止观论:止是禅定,观是般若,修止必须同时修观。马鸣菩萨说:“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搁-止是禅定,船是佛经、是心、是观,搁船尖就是止观论,是止观双修的最高智慧。为什么只说停船,没有说行船呢,“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怎么停船?在哪里停船?才是最重要的,天台宗的佛学理论讲究的是顿悟。 佛教修习的重要方法。“止”,梵文音为奢摩地,意为“止寂”、“禅定”等,谓止息妄念,专心一境;“观”梵文音为毗婆舍那,意为在“止”的基础上所发生的智慧。“止观”,即“禅定”和“智慧”的合称。佛说大安般守意经有所谓“六妙法”,即数、随、止、观、还、净,已有 “止”、“观” 之说。隋代慧远大乘义章卷十中说:“止者,外国名奢摩地,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名为止。止心不乱,故复名定。观者,外国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观。于法推术,简择名观。观达称慧。”就是说,慧为“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中国佛教天台宗提倡“止观双修”(或谓“定慧双修”),以此概括一切修习方法。智摩诃止观说:“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虽言初后,无二无别,是名圆顿止观。”意谓“止”、“观”虽有先后之分,但并非两回事,两者是不能分离的,这是最圆满的修习方法。天台宗把由定生慧视为修习的根本方法,故智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说:“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涂。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禅宗从“体用”关系角度阐发止观即定慧学说,谓“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并以此作为本宗教理论和实践的基础。经中描述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这种不可思议的宿世妙缘,是佛化家庭的最早典范,维摩居士则堪称是佛陀时代第一居士。搁船尖标志的解释宝志和尚整日提著的锡杖般舟三味:是一种标示修成佛道的极具神秘力量的图符和方法,它由10谶语文字加上日、月、慧尖(即宝焰、火焰珠)符号组成,是龙树菩萨道场。天干地支:干者犹树之干也,支者犹树之枝也。天干地支二者的组合,产生了六十甲子。外面的龙和中间的“十相自在“像颗树,合指鼻祖-龙树菩萨,隐含了华夏子孙最经典的龙马精神(马头墙),又隐含了徽州人杰地灵的9条帝王龙脉思想,成圆意为逢9归0的大圆满,源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观法大体。龙马在搁船尖又有龙树菩萨和马鸣菩萨的意思。十不二门:为十种不二法门,以显示观心大纲。“石门九锁”的本原性。宝志和尚整日提著的锡杖(龙杖,中间的树就是锡柄,也就是那穿越10门的溪流)“尖”上挂着“刀、尺、拂、镜”,这锡杖预示“佛船”,搁船尖上就搁这四样东西(搁船尖最早起源于这故事),据说是用谐音暗示四个朝代:刀切削整齐,预言齐朝;尺用于丈量,预言梁朝;拂可掸尘,预言陈朝。镜子预言朱元璋的大明朝。他整日斜背着的麻袋里面装着“葶、榴、皂、镰、梳”,这麻袋预示“传代”,麻袋里面的五样东西,是用谐音暗示的五个龙王:葶:红婷子,浙西明教总舵主-李红瑶。镰:火镰-齐天圣公,火神方腊教主;榴:吴越钱王钱留。皂:皂荚树:文佳皇帝-九天圣女陈硕真。刀、尺、拂、镜 (葶 榴 皂 镰 梳) 麻搁船尖的佛教始创于北齐宝志禅师,据现有的遗留元素依据分析,“十不二法门”、 一念三千、三谛圆融、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