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杂剧的历史剧的悲壮精神.doc_第1页
浅谈元杂剧的历史剧的悲壮精神.doc_第2页
浅谈元杂剧的历史剧的悲壮精神.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元杂剧的历史剧的悲壮精神 摘要:历史剧是元杂剧的主要构成部分。研究它十分必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历史剧的悲凉、壮美的文化内涵,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现实精神。用具体的例子证实悲剧心理的形成,从市井文人、历史传统、民间审美情趣谈论历史剧繁荣的原因;经过分析得出,补偿的需要是壮美产生的关键。最后结论,现实的精神是悲凉与壮美的依据。 关键词:悲凉 壮美 现实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但是,这历史并不平静,而是喧嚣,曲折。罗贯中曾经形容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可见,在这神州大地上,战争不少。据统计,乱多于治。久经乱战,便有统一的要求,却不可能一劳永逸,接着走向分裂、斗争。这就是历史的规律。不断破坏又重建的现实模式,相对应地,民族心理容易沉淀双重的结构,畏惧乱世与渴望太平的悲壮心理结构。 与其他乱世相比,如战国、魏晋、三国,在元代,大有不同。这涉及到民族之间的问题。元代的统治者为蒙古人,一个文明程度较中原文化低的游牧民族。他的铁蹄征服了神州大地,甚至创造了中国领土版图的奇迹。而汉人虽多,却受到外来的压迫、歧视。历史剧中就有很多反映的这种强弱对比,汉族所处的被动地位。最明显的是,马致远的汉宫秋,他根据汉元帝和王昭君的故事改编,在细节上的变动符合现实的要求。汉元帝被塑造成一个唯唯诺诺、受人胁迫的弱者,失去一个大汉天子的尊严,不能保护心爱的妃子。事实上历史不是这样,存在一定的距离。他是金元时期宋王室真实的艺术写照.是社稷的象征。马致远在他的形象上倾注了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在民族的自尊心上留下的长久伤害。 随着民族地位的下降,自尊心的受损,心理产生了消极悲观的情绪。历史剧中花较多笔墨刻画、渲染人物的悲凉心境。梧桐雨成功地展现了唐玄宗由一个为所欲为的帝王到“兵权在手,主弱臣强”,接着退位,孤守西宫。前后巨大的反差,烘托出唐明皇的最后的悲惨日子。剧中第四细腻地抒写了唐明皇的内心世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其实,作家设身处地进入到唐明皇当时的处境,他的感受是马致远的换位体验的结果。同时,作家又能跳出历史,以一个清者的态度,结合现实的经验,做出评判。梧桐雨是一个正面的例子,那么侧面的是赵氏孤儿。它写了一个正义与邪恶作斗争,最终胜利的故事。但是换来胜利的是沉重的代价。程婴之子、公孙杵臼因此而牺牲。正因为他们做出决定的艰难,付出的巨大,产生了壮阔的影响,蕴涵着深厚的悲剧意味。从这些悲凉的历史剧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们怎样的感受。 “ 自1234年蒙古灭金占领中原,并废除科举取士,直至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首次恢复御试,中原地区科举取士制度被废时间长达81年”。加上恢复后的歧视政策,“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体系支离破碎,仕途之路寸步难行。广大士子空有兼济天下的才华和建功立业的雄心,而没有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机会,只好走向市井勾栏,成为“书会才人”,创作了大量的剧本。 迫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宣泄内心郁闷,艺术创作是两全的办法。剧作得到很好的发展,尤其历史剧,其中的原因不能简单说成是中华民族有一个尊重历史的传统。这样理解并不全面。首先,我国有历史记录的源头很遥远,历代也设立专门的部门从事史载,客观上丰富了史料。但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对于不利于统治的事件和现象,实行毁灭政策。不属于自由自觉的环境。其次,所谓民间的好史,也不是基于为后人研究作准备,他们多热中于故事情节,用于娱乐。故事包括正史通俗化、民间传说、稗官野史。这些材料的整理工作由文人来担当。因为中国向来尚文,科举制度下,几家欢喜几家愁,名落孙山的学子就是这项事业的后继人。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失落只存藏与心而不便张扬。在社会底层,客观上不容许认真的处世方式,否则不合俗流。因此,他们只好把对事业功名的渴望寄寓在古人的身上,寻求精神自慰。 历史剧侧重以情动人,而不是以理服人。剧中人物按照人们的需求塑造而不照搬史料,较多细节也是想象、推断的。所谓情,本人认为,是一种志趣、爱好,感性的东西,少受或不受理性支配。借助弗洛伊德的术语,它属于本能的层次。另一方面,它不指传统的抒情文学中的表现手法。即使元杂剧中不乏抒情表现手法。事实上,更倾向叙述,擅长故事情节。这个“情”更适合理解为人欲,人的美好愿望,对理想的向往等。 情,就是历史剧繁荣的第三个原因。历史剧的形式符合他们的审美心理的情感需要。参考西方美学家布洛的“距离”说试做分析。元杂剧的艺术趣味以俗为主。大众是不喜于观看把日常生活搬上舞台的演出,恰恰历史故事的异中有同就能激起观赏的兴趣,达到情感的共鸣。“有一点遥远的生疏,有一点异代的新奇,反而会增添特殊的美色。观众在看历史剧的时候,如果感受的直捷性与看现代剧一模一样,这并不是好事”。选择历史题材而不是现实的,或许被认为是逃避现实的证明。实际上,这是一种审美倾向的要求,借助历史反映现实的目的,起到引人深思的效果,留下深刻印象。历史是被多数人熟悉的,有共性的,而各人的具体生活不同。所以,是一种共同的审美需要。 上述分别说了,中华民族业已存在的历史背景;在元代,民族自尊遭受的打击,并在集体无意识当中形成悲剧心理;分析大量历史剧发展的三方面成因。 一方面历史剧蕴涵悲剧色彩,另一方面,深藏着壮美的审美理想。后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地方:第一,复仇的悲壮美,剧目有赵氏孤儿、伍员吹萧、豫让吞炭、哭存孝、忠义水浒传、西蜀梦、窦娥冤、盆儿鬼、神奴儿等,剧中人为了维护人格尊严,民族气节,伸张人间正义,执着真理、公平。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激励着世代的中华儿女。第二,是英雄的崇高之美。两者没有严格的界限。剧目有:周公摄政、连环计、渑池会、介子推、单刀会、千里独行、不服老、小尉迟等。既有武艺高强、威震八方的武将,也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士。他们都是正义的化身,是人们崇拜的英雄。 这种壮美的审美追求,十分适合生存于元代的大众心理。除了壮美本身给人强大的心灵震撼之外,主要在于两方面:第一,强烈的自尊。孔子说过,“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俗话都说,“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见,主流的文化注重人格尊严,恪守荣辱的原则,倡导光明正大的精神。又有“君子报仇,十年未晚”,看来,仇恨极深。第二,“壮美”补偿了现实的缺陷。俄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曾说:“悲剧的任何一个人物并不属于历史,而是属于诗人,哪怕他取了历史人物的姓名” 。剧作家的在现实得不到的,根据需要在艺术上获得满足。艺术是他们精神寄托的家园。推而广之,整个民族普遍存在压抑感,就像本该自由的东西被困在笼子里,受到各种的限制、扼杀。被困者的力量得不到施展,便转移入内在幻想中完成,天马行空。以致产生以高大、壮阔为特点的审美认同。 悲凉与壮美,看似两种彼此对立的风格,其实是两相补充。它们都源自元代的现实。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产物。后者有特定的内涵,并不等同于唐人的豪放、高昂的壮美,这里是由悲生壮。 元杂剧的历史剧与现实紧密相连,这使历史剧具有深厚的现实精神。从历史落笔,只是一种手法;观照现实才是他的灵魂。这种特质支配着剧作必需表现人们的现实状况和精神追求。 以往的文学特别强调其社会功能。尚书有“诗言志”。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还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即所谓中和之美。唐代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代可以称得上我国传统文学发展的分水岭。从风格上看,俗、真是它的显著特征,与现实精神一脉相承。市井文人比士大夫更客观地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世界和内心活动。而不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来同情苦难的百姓,因为市井文人就是他们中的一部分,同为鱼肉,同为压迫。同时,元代的思想文化较开放传统儒学的地位下降,理学被排斥。随之,作家的心灵获得解放,精神枷锁得到摆脱。不用戴着面具、铐链处世。他们的观点渐渐恢复人性的本镇,以及对人的现实关怀。而不是板着脸说教,宣读陈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