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她是一个在美国生活了近四十年的美国华侨,二十多年来,她却一直奔走在中国最偏远最贫穷的山村,资助女童上学、帮助妇女学文化、设立村卫生室和图书室、培训村医、乡村教师、推广适用的生产技术、宣传环保知识二十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及贵州、云南等十一个省的几十个县市,仅支持的女童上学人数就达8万人次;二十年前,她就践行着帮助中国最偏远贫穷的乡村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二十年前她就践行着塑造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乡村综合发展目标,她就是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的付会长杨贵平女士。初见到杨贵平女士,很难把她与美国华侨联系起来,她朴素得象邻居阿姨。她一见面的谈话主题就是对中国目前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实行的“撤点并校”的深深忧虑,说政府如此简单一刀切只会导致更多农村孩子失学、会导致农村的凋敝和乡土文化的瓦解记者很惊讶她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刻认识和了解远远超过绝大多数生活在国内的人,包括记者。她的社会责任感、她的忧患意识、她对底层民众的悲悯之心、她的正义感和良知都让记者无比震惊,记者很难想象对中国农村和农民抱有如此深切关怀的竟然是一个来自台湾的美国华侨,她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参加保钓运动,精英主义观念改变了杨贵平的父亲是台湾文化大学的校长,她从小家庭生活条件优裕,1960年代,杨贵平到美国留学,并与一位美籍华人科学家兼企业家接了婚,过着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同时,她继续就读于南加州大学。乒乓外交后、特别是尼克松访华后,美国校园兴起“中国热”,台湾留学生开始积极了解中国。经人提议,他们成立了一个读书会,学习中国历史,了解中国社会。大家通过研究发现,大陆在过去的20多年,普及医疗卫生和扫除文盲,农村文盲率从1949年的90%降到1970年代的30%,人均寿命从40多岁延长到60多岁,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做得最成功的典范。杨贵平开始关心大陆,主动了解大陆社会。第二次读书会中,一名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台湾留学生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国政府向日本归还钓鱼台(钓鱼岛)”大家一致认为,向国际社会声明钓鱼岛的中国主权是国民责任,于是大家到街上游行请愿,开始了以台湾留学生为主体的保卫钓鱼台运动。一次游行中,杨贵平认识了学生领袖、现在的丈夫董叙霖。当时,董在加州伯克莱大学和一群台湾留学生出版了一份保钓刊物战报,公开反对国民党。他在维斯康星州麦迪逊演讲,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代表中国。董叙霖还在加州旧金山市组织华侨上街游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台湾当局很快吊销了他的护照,为此他20年不能回台湾和亲人团聚。保钓运动改变了杨贵平。她开始关心社会,追求建立平等的社会,以前的精英主义观念打破了,她和丈夫在价值观上的冲突越来越大,最后于1970年离婚。离婚后的杨贵平和董叙霖结合了。从杜兰大学才拿到数学博士的董叙林本来可以有体面的工作和收入,但他却放弃了。为了生存,他们在勃克莱大学门口摆摊卖叉烧包和炒面、炒饭,一天赚5美元,勉强维持生活。晚上,他们把摊子一收,就去参加保钓活动,谈论反对帝国主义、创建新社会。1972年,保钓第三团回国考察。在上海,她看到宾馆里的电梯、被单等各种设备都是中国做的,街上的车也是中国制造的。“母亲说过,她在大陆的时候,火柴、灯泡都是外国人做的。”她觉得大陆20多年的时间能有这样的成就,很不简单。他们去了一些农村公社,觉得农民虽然经济上贫穷,但生活有秩序,活得有尊严,不像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下车都是要饭的。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从心底生出她觉得中国变成了新社会,虽然贫穷,但有希望,值得尊敬。在人民大会堂,他们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回美国后,1974年,董叙霖进入联合国工作。杨贵平197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教育发展专业取得硕士学位以及博士候选人的资格后,到美国东海岸最大的双语学校纽约市立高中工作。几十年来,他们一直都正面地、积极地宣传大陆。为中国做点事,做不了大事,做小事多少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杨贵平总觉得在遥远的东方有一股力量召唤着自己,为中国做点事的念头始终萦绕着她。杨贵平夫妇倡议成立一个基金会,在美国筹款,支持中国贫困地区的发展。1988年,他们邀请了十多位保钓朋友,每人出250美元,一共筹集了3000美元,美国滋根基金会宣告成立,杨贵平任会长。滋根的宗旨是提供人民对人民的援助,支持中国最贫困的民众发展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和推广保护环境的适用技术。支持他们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摆脱贫困、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滋根基金会成立后,明确了发展方向,但怎么做项目,滋根人束手无策,他们对农村、贫困没有一点概念。1988年8月,杨贵平利用暑假来到中国,在从北京飞贵阳的飞机上,邻座叫罗义贤的年轻人得知杨贵平是第一次去贵州、目的是寻找最贫困的地方提供援助项目时,年轻人很兴奋告诉她,他可以帮助她。下了飞机后,贵阳破旧低矮的房屋让杨贵平以为这就是她们要找的小县城,后来才得知贵阳是贵州最发达的地方,他们要去的地方还远着呢。时任贵州铜仁团地委书记的罗义贤带着杨贵平坐了8个小时火车,凌晨2点下火车后坐哐当直响的破吉普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三个多小时,一直到凌晨5点多才到达目的地。杨贵平在农民家里住了一个礼拜,那里的农民,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屋子里人和牛住在一起,她第一次了解到什么是贫穷。农民们清晨要走二,三个小时上山种田,天黑才下山回家,“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他们用自己的劳力改善自己的生活,这种勤劳的美德,让我感动,让我对他们尊敬”杨贵平深情的回忆。回到贵阳,看到辉煌的灯光,反差太大,再从贵阳回到纽约,更让她受到强烈心灵震撼。她觉得她必须为中国做点事,做不了大事,做小事。滋养根本,促进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1989年,杨贵平在贵州考察,贵州省雷山县一名小学代课教师任玉英问杨:“你们为什么不支持女孩上学呢?我们村里,低年级还有女孩上学,到了高年级,只乘下一,俩个。”杨贵平跟任玉英去了雷山县的方祥乡的乌东、格头等好几个村子,整个方祥乡,适龄女童只有27%上学。青壮年妇女中,95%是文盲。经过走访了解,杨贵平认为,女童不上学的原因,一是没有免费教育,二是学校距离村寨太远。要解决女童入学的问题,必须实行免费教育,并且实行就近上学。杨贵平和县教育局协商:“滋根资助一些学校,做到免费教育;教育局将一些学校升为完小,实现就近上学。”从1990年开始,滋根支持方祥乡14个村子所有适龄女童和孤儿的书费和杂费,使他们免费入学。邻村的学校听说滋根支持女童助学金,也来申请,以后邻县的学校也来申请。杨贵平说:“这时我们才了解到女童入学低,不是贵州雷山特有的现象,而是许多贫困农村普偏的现象“经过滋根支持的项目点二十年维持85%100%的女童入学率。滋根支持女童上完初中后,考上高中和大学的继续支持。二十年来,许多女童已从师专,卫校毕业,回村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女老师,第一个女卫生员。更多的初中毕业后,留在家乡成为受过基本教育的农民,建设家乡的主力军。19年以来,滋根总共支持了8万人次的女童和孤儿上学。许多家庭困难的学生一直资助到她们大学毕业。杨贵平说:“回想这二十年,滋根最大的贡献,是支持女童上学,每年回到这些村寨,最大的变化是这些女孩受了教育,更有自信,更有条件发挥自己的潜力,能更有效的参与生产,改善生活和促进家乡的发展,为促进男女平等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除了支持基础教育,滋根还支持在那些项目点培训村医、提供医药器材建立乡村卫生室,解决村民们看病难问题,并在村民中宣传健康卫生营养知识;为了改善农民经济条件,滋根给村民们尤其是滋根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在村民中推广适用的生产技术;致力于建设更干净绿色的乡村一直是滋根的目标之一,滋根一开始就注重在村民中宣传环保知识,在村民中推广节柴灶、沼气池,帮村民挖井、修路、修建卫生环保的新式厕所;滋根不仅仅资助物质项目,还支持当地的民族文化活动,如绣花小组、腰鼓队、山歌小组等等,从物质和资金上支持乡土文化进课堂,在学校中资助绘画、书法、剪纸等兴趣特长小组,滋根给孩子们的兴趣特长小组提供经费、提供绘画颜料、纸品等,给授课老师提供津贴。杨贵平认为,农村是维持文化的根系,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不可能全部实现城市化,环境也承受不了,因此滋根的目标是从根本上支持贫困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农民更有知识、更有尊严,让农村成为安全舒适的家。“如果想要达到村村都是高楼大厦,人人都有私家车,那肯定是乌托邦,如果真做到,那中国和全球的自然资源不要多久都会用光,这是不能持续的。中国农村可持续的发展将是乡村里有干净的饮水和公路,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人民的健康和教育能够得到基本保障,乡村是一个家,出去打工,找不到工了,回来还有个家。”滋根不做撒胡椒面式的援助项目,也不做修个操场、建个教学楼等简单的扶贫项目,滋根不做华而不实的“秀”,滋根只做“滋养根本”的项目。滋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扶贫组织,它致力于理念和精神的传播。最远的地方有滋根1992年,中国台湾滋根成立;1993年,中国香港滋根成立;1996年,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在国家民政部注册。中国滋根主要做项目,美国滋根、中国台湾滋根、中国香港滋根主要负责筹款。“滋根的项目点在什么地方?”杨贵平这样描述:“你坐完了火车,下了汽车,步行到路的尽头,如果有一个小小的寨子,就是我们的项目点,哪个地方实在没有路了,项目就定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将项目点选择到最边远的地方?“最边远贫困的地方,许多援助是不到的,这里的人民最需要帮助也最容易被遗忘,这就是滋根的宗旨,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群”去雷山县方祥乡对滋根会员来说就是个大考验,从县城坐3小时的车出发到35公里处后开始步行,需要翻3座山,过2次河,每次步行都要6个小时以上。在方祥通中巴车之前,杨贵平以及滋根会员在这条小道走了11年。二十年来,杨贵平及滋根会员们一直默默深入最偏远最贫困的乡村进行着乡村综合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选择项目的标准,除了务必是最边远的农村,还要有利于两头参与、易于模仿和推广。这些项目实施的结果,让滋根和基层结成了紧密的伙伴关系,最开始他们计划援助6年,后来延长到12年,到现在已是二十年了。一个合理的社会需要许多人一点一滴的努力从1988开始,杨贵平除了教师工作,每年暑假都会花一至二个月奔波在中国贵州、云南等省份最贫困边缘的山村,”就这么一走就走了二十年“杨贵平说。2003年正式退休后,她立即把家搬到了北京。她在美国筹款,在中国做项目。滋根的会员都是普通工薪阶层,并没有强大的财团支持,滋根的每一笔捐款都得来不易,“化缘”筹款过程中的心酸只有杨贵平自己最清楚。一次宣讲会讲了两个小时,来了五十多个人,只有两三个人捐款,那些人一听给中国捐款,就毫不犹豫拒绝:“中国那些贪官那么有钱,还给中国捐钱,一分都不捐!”遭受这样的奚落白眼几乎是常情。一次杨贵平被邀请,开了8个小时的车去到一个聚餐会,只给了三分钟时间介绍滋根,话没讲完就把杨贵平打住,花了两天时间,只捐了几百元“还不如自己打工”杨贵平笑着说。由于滋根的草根性和民间性,滋根基金会的每一笔开支都要算计着花,滋根在美国、台湾、香港筹款都靠会员做义工,到中国项目点访问都是自费“否则捐到的钱,都给我们用光了,滋根要保证捐到的钱,尽量直接用到项目”在中国的项目联络员的工资也只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开支。滋根致力于办实事、做小项目,不搞华而不实的“秀”,这样员工的工作量很大,由于没有足够的工作人员队伍,不论是美国的筹款,还是在中国做项目,事无巨细,凡事都需要滋根会员义务出力出时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杨贵平就来回奔波在中国和美国之间,不仅她自己一刻也没有空闲,她的儿子、女儿、丈夫、亲戚朋友也统统被她拉到“滋根”这条“贼船”上。杨贵平说,她喜欢旅行、看小说、看电影、写作,还有许多教育论文写作计划,“我是个喜欢自由、追求浪漫的人”,但是自从加入了滋根,二十年来,她所有的人生爱好和计划都放弃了,她就像哺育孩子一样全身心哺育着“滋根”成长,“有时也觉得好累,想歇一下却很难找到接替”,那些项目工作人员很少能长久做下去,刚刚教会她们,她们就跳槽走了,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如何管理和领导新生代员工
- 职位评价的方法要素比较法
- 介入是剪水疗的指标与方法
- 巴黎埃菲尔铁塔介绍
- 体检结论健康宣教
- 会计实训报告幻灯片
- 签订分摊协议书
- 经济适用房的转让协议书
- 2025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月考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西师版五年级物理上册月考考试试题及答案
- 血透高钾患者个案护理
- 综合与实践 进位制的认识与探究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4
- 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养老保险制度影响-洞察及研究
- 货运企业交通安全培训课件
- 医师定考一般程序试题及答案2025年
- 第二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 院感医疗废物知识培训课件
- 葫芦岛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 《管理学》(第二版)课件全套 高教版马工程 第0-16章 绪论 - 组织变革与创新
- 国家电投集团陆上光伏发电工程典型设计
- 肺癌脑膜转移中国专家共识(2025)解读 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