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doc_第1页
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doc_第2页
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doc_第3页
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doc_第4页
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战国春秋战国是我国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公元前1121年至公元前249年。这个时期中国由个小国组成,名义上这些小国都由周朝管,但是周朝的周天子(那时还没有皇帝这种称呼)无能,不能有效指挥这些小国。一、完璧归赵(蔺相如) 蔺(lin)相如和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最有名气的人物,蔺相如是文官,廉颇是大将军(国家最高军事指挥官)。故事概况:战国时,蔺相如不畏强秦(秦国),运用自己智慧,成功将“和氏壁”(一种环状的玉器,属稀世珍宝)带回赵国。二、围魏救赵(孙膑) 孙膑又称孙武,是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家。故事概况:战国时,魏国派庞涓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国派田忌、孙膑率军救援。孙膑带兵不去邯郸解围而是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三、退避三舍(重耳)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故事概况: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待他如上宾。重耳承诺:以后如果晋国与楚国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三舍(90里地即45公里),如果楚国不退兵,我也只好战斗下去!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国与楚国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 “退避三舍”来比喻对人让步或有所回避,以避免冲突。四、毛遂自荐(毛遂) 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亲王平原君(赵国国王的弟弟)手下的一位谋士(参谋或是出计谋的人)。有一句俗话说“是金子总会闪光”。在中国有一句成语叫“毛遂自荐”,指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故事概况:战国时,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国包围,危在旦夕。为解救邯郸,赵国国王(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联合大国楚国共同抗秦。平原君从自己数千名家臣(谋士)只挑选出19名(共选人),毛遂自荐补缺。毛遂在平原君家呆了已有三年,但平原君并不认识他。毛遂说了一番世人耳熟能详的话“不是我没有特殊才能,而是你没把我装在囊中。若早把我装在囊中,我的特殊才能就像锥子那样脱颖而出了。”最后正是因为毛遂的慷慨陈词说服了楚王。从此,毛遂的名字在赵都邯郸便家喻户晓了。现在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一个有才能的人勇于向别人推荐自己。五、负荆请罪(廉颇) 故事概况:战国时期有七个大国,分别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大将军廉颇不服,常常刁难蔺相如;但蔺相如一直忍让。蔺相如的说:“我连强大的秦王都不怕,所以我不怕廉颇。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廉颇知道后非常惭愧,于是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六、纸上谈兵(赵括)故事概况: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结果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从此赵国沦为弱国。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七、一鼓作气(曹刿)选自曹刿论战,曹刿鲁国将军故事概况:战国时期强大的齐国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曹刿的将军率部队与齐国交战。当时作战以擂鼓作为进攻号令,当齐军擂第一遍鼓时,曹刿按兵不动,齐军擂第二遍鼓时,曹刿还是没下令,齐军第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十分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大家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齐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战斗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刚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进军的鼓后,才出军?”曹刿说:“打仗,最重要的靠勇气。擂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减退;擂第三次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没了。这时我军再擂鼓进攻,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八、千金买骨(郭隗)郭隗战国时期的贤人故事概况:战国时期燕国发生了内乱,齐国乘机出兵,侵占了燕国的部分领土。 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夺回失去的土地。虽然燕昭王有这样的号召,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怎样才能得到贤良的人。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可是过了3年也没有买到。这位国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这个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可是,等他赶到这一家时,马已经死了。于是,他就用500金买了马的骨头,回去献给国君。国君看了用很贵的价钱买的马骨头,很不高兴。买马骨的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3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上面的故事,又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消息传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表示愿意帮助燕昭王治理国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强盛起来,终于打败了齐国,夺回了被占领的土地。 现在河北易县和定兴搭界处,有一个金台陈村。据说这个村就是当年燕昭王修筑黄金台的地方。九、讳疾忌医(蔡桓公)扁鹊(qu)(原名秦越)是古代一位名医。故事概况:扁鹊有一天见蔡桓侯,见他有病缠身说“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 蔡桓侯鄙视他。十天后,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依然不听。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时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还是不听。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十、卧薪尝胆(勾践)勾践战国时期越国国王故事概况:吴国与越国发生战争,吴国失败,吴王被俘,数年后获释回国。勾践给吴王夫差(chai)送上美女西施,并送财富以迷惑吴王。勾践天天睡在柴堆上并在房梁挂一个苦胆,每天都要尝尝,用痛和苦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当俘虏的耻辱。经过10多年的休息发展,最终战胜吴国。(古代四大美女是:杨玉环唐朝、貂婵三国时代、王昭君汉朝、西施战国时期)十一、杀妻求将(吴起)吴起战国时期鲁国的名将故事概况:齐国入侵鲁国,想派吴起带兵抵抗,但又怕他忠心(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为了消除别人的怀疑,吴起杀死妻子,于表示绝不与齐国有感情。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十二、惊弓之鸟(更羸)更羸是战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故事概况: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更羸并没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十三、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钟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人,著名音乐家;俞伯牙春秋时期楚国人,任职晋国上大夫,著名音乐家。故事概况:春秋时期,俞伯牙弹琴为一绝。一日,他坐在高山之上弹奏,路过的樵夫钟子期驻足倾听。俞伯牙原本内心对其有些许不屑,心想着一个樵夫怎么会懂得我的琴声。结果,钟子期很容易就猜出了他的心思:“琴声慷慨激昂,先生志在高山”;“琴声清澈婉转,先生志在流水”。俞伯牙万分惊讶,于是与钟子期成为知心好友。后人也说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据说后来钟子期过世,俞伯牙愤而摔琴,说:“子期一死,还弹给谁听呢?!”秦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集权制国家。一、 一字千金(吕不韦)吕不韦战国末期,卫国的大商人,后来成为秦国宰相。故事概况:吕不韦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让这些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各种见解写成文字,并把它们汇集起来,编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题名吕氏春秋。 该书是一部杂书,内有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治理人世等各方面的内容。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不韦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各方人士有谁能在书上增加一个字或者减少一个字的,就赏一千金。”谁不知道吕不韦是秦国最有权势的人,谁敢对这部书增删一个字呀!二、指鹿为马(赵高)赵高是秦朝秦二世统治时期的丞相。故事概况:一次赵高叫人牵了一头鹿上朝,对皇帝说是马。所有不是说马的人最终全部被杀。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三、焚书坑儒(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他缔造了中华民族第一个大统一的国家。(龙川赵佗正是这个时期开发国家疆域的将领之一,先在龙川县佗城镇建立南越国,后来迁都广州。)故事概况:秦始皇为消除各种不同的意见,将文化形式集中,从公元前213年开始的焚毁民间诸子百家典籍和214年坑杀方士的事件。四、穷图匕见(荆轲)荆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杀手故事概况:荆轲借献地图的机会,试图刺杀秦王。地图翻完后,匕首也露了出来。(刺杀不成功,荆轲被杀。)五、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孙敬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故事概况:孙敬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苏秦是战国时期出名的政治家故事概况: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汉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一、一饭千金(韩信)韩信汉朝最著名的将领,是汉朝开国最主要的功臣。故事概况:韩信小时生性顽劣,不学无术,生活穷困潦倒。韩信没有别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边去钓鱼,用鱼来充饥。有一天,韩信碰到一个老婆婆。老婆婆见他饿得骨瘦如柴,面无血色,便把自己的饭分一些给他吃。一连几天,这位老婆婆每天都给韩信饭吃,韩信十分感激,便对老婆婆说:“您这样照顾我,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老婆婆说:“我不要你报答。只希望你要努力自立啊!”韩信满脸羞愧。从此,他认真读兵书,练习武艺,决心做个有用的人。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回到了故乡,派人去找给他饭吃的老婆婆。韩信见了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谢,并送给她一千两黄金。如此知恩图报的情怀,值得我们学习。二、四面楚歌(项羽)项羽是秦末与刘邦争天下的两号人物,最终战败自杀于乌江边。故事概况:刘邦军队将项羽军队围在垓下(地名),并命令士兵唱楚地的歌曲,项羽以为刘邦已占领楚地,因此丧失斗志,最终战败。(楚地是项羽起家的地方)三、约法三章(刘邦)刘邦军队攻占咸阳后,为了稳定民心,宣布三条规定:杀人要偿命、伤人要抵暃、盗窃也要判暃。四、孺子可教(张良)张良是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是汉朝的政治家。故事概况: 张良逃难到下邳(地名)。一天张良出门散走到一座桥头时,见一位老人坐在那里。 老人见张良走过来,把一只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年轻人,我的鞋子掉在 桥下了,去把它给我拣上来。 张良先是一愣,他怎么用命令的口气呢?又一想,他这么大年龄了, 就没有和他计较,马上到桥下,把鞋子给他拣了上来。 老人把脚一伸,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心里想:这个老人真是得寸进尺 啊。既然已经把鞋子拣上来了,就替他穿上吧,于是张良跪下来给他穿上鞋。 老人穿上鞋子,站了起来,看了一眼张良就走了。张良看见老人的举动 有一点奇怪,呆呆地看着他的背影。 老人走了一段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还算懂事, 是可以培养教育的,过五天后,你在天亮时,到这里来见我。 张良见老人是有些古怪,但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希望能从老人那里学到 一些本领。 到第五天张良一大早就来到桥头,只见老人已经先来了,正坐这等他呢。 老人表现出生气的样子说:你这个年轻人比我这个老头子来得还晚,过五天再 来找我。 张良只好回来。过了五天,天还没有亮,张良就来到桥头,这次又老人 先到了。老人再次责备他,又让张良五天后再来。 又过五天,这一次张良没有到半夜就来到桥头。这次老人还没有来。 张良等了一会,老人才提着灯笼来。 老人见张良感到满意,说:年轻人就应该是这样。之后,将一本 太公兵法送给了张良。 此后,张良认真读它,反复读它,反复钻研。终于帮助刘邦打败秦王朝, 建立了汉朝。张良成为开国功臣。 五、背水一战(韩 信)故事概况: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六、破釜沉舟(项羽)故事概况:项羽担任了援赵大军的主帅,下令士兵每人带足三天的口粮,然后又下令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大军渡过了漳(zhng)河,项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战士们一看退路没了,这场仗如果打不赢,就谁也活不成了。 结果在胜。七、手不释卷(刘秀)刘秀汉光武帝故事概况:三国时期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光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八、暗渡陈仓(韩信)故事概况:刘邦自知兵力不如项羽,只得忍气吞声。在去封地的路上,他采用张良的计策,将长达好几百里的栈道全部烧掉,以示再无回关中之心,从而使项羽对其疏于戒备。同年八月,有人起兵反项。刘邦认为这是个出兵关中的好时机。大将韩信提出了明修栈道_暗渡陈仓的计策建议派人去修栈道以迷惑敌方,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开始修复栈道。守卫关中的秦降将章邯讥笑刘邦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实际上,韩信暗地里正为攻打陈仓积极地作准备。不久,韩信迅速出兵,攻下了陈仓。章邯得知后非常恐慌,但为时已晚。借道于陈仓,刘邦军队很快攻打并占领了关中,为以后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九、十面埋伏、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故事概况:韩信率军三十万攻占了苏北,把项羽的楚军围在垓下,还专门针对项羽的骁勇采用了步步为营的战术,终于打败了项羽的楚军。故事概况:项羽战败逃到乌江边,有一船夫想送他回江东,但项羽说:“我在江东率八千子弟起兵,如今只剩我一人回去,有什么颜面见江东父老呢?”十、投笔从戎(班超)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故事概况: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最终成为东汉著名的将领。十一、马革裹尸、老当益壮(马援)马援东汉初的名将,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故事概况:马援名言“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 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马援63岁时,因长期辛劳,患了重病,在军中死去,从而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誓言。马援名言:“大丈夫立志,越是穷困,越要坚强;越是年纪大,越要不服老(原文是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十二、多多益善(韩信)故事概况: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十三、萧规曹随(萧何、曹参)萧何是汉高祖刘邦认定的第一功臣,官至宰相位列韩信之上。故事概况:萧何跟随刘邦打天下,忠心耿耿为刘邦制定治理江山的政策与法规,为巩固西汉政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萧何死后,曹参担任相国,完全执行萧何的法规制度。汉惠帝不满,问曹参为什么自己没有建树。曹参认为以前的法规很好照办就是。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十四、凿壁偷光(匡衡)匡衡是西汉大学问家,官至丞相。故事概况: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书的机会。”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三国三国时代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特殊时期,当时的中国分裂为三个独立的国家。分别是魏国(曹操集团统治,占据中国北方)、蜀国(刘备集团统治,占据四川、甘肃等地),吴国(孙权集团统治,占据长江以南的各地)三国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成为我国人民最为熟知的历史时期。但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虚构成份很多“三分实七分虚”;真正能反映历史事实的是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一、鞠躬尽瘁、初出茅庐、七擒七纵(诸葛亮)诸葛亮(也叫孔明)是三国时期最为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散文家、发明家。受刘备(蜀国皇帝)邀请出仕(从政、当官),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223年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为蜀汉皇帝,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最重要的实际领导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故事概况: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率军平定了南方、建立巩固的后方,并抓住了曹魏兵败祁山、孙吴兵挫石亭的时机,挥师北伐,拟夺取魏的凉州(今甘肃部分地区),向后主刘禅(又名阿斗,是中国历史少有的笨人,“阿斗丢江山”是骂败家子最常用的语句)上了两道表文,即出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表示,自己受刘备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一定要为 “兴复汉室”竭忠尽智,效死不渝。后出师表是在街亭失利后,诸葛亮又一次上疏的一份表文。流传千古的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出此表中。故事概况:诸葛亮刚从隆中的茅草房加入刘备集团,恰好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此次战斗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使关羽、张飞等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初出茅庐的意思是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故事概况:诸葛亮在率兵平定南方时,有一少数民族首领名孟获被擒,但孟获不服。诸葛亮一共擒拿孟获七次、放了七次,最终孟获心服口服。二、三顾茅庐、如鱼得水(刘备)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蜀国)的缔造者是第一任皇帝。人没有多少能力,但是会用人,会哭博同情。故事概况:刘备前后三次去南阳亲自请诸葛亮,诸葛亮被其诚心所感动,遂出山帮刘备成一方霸业。故事概况:诸葛亮出山后刘备经常与他在一起,而且很是尊重他,关羽、张飞不服。刘备说:“我得到了卧龙先生(即诸葛亮),就象是鱼得到水一样。”三、煮豆燃萁、七步成诗、才高八斗(曹植)曹植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诗人,是曹操第五子,才高八斗(八斗之才)、七步成诗等词之语源。其诗歌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才华也颇受后世诗人推崇;与父亲曹操、兄长曹丕并称“三曹”,不过与其父兄不同的是曹植一生并未担任重要军政职务。故事概况:南朝大诗人谢灵运赞曹植:“天下才共一石,子建(即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成语才高八斗便是由此得来。故事概况:曹丕(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一位皇帝,曹操至死都没有当皇帝)妒忌五弟曹植的才,想加害他,但是又找不出杀他的借口,杀之怕众不服,于是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即是在走七步之内要作出一首诗),作不出便于钓名沽誉将其治暃。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七步诗”取譬之妙,用语之巧,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四、只欠东风或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周瑜是东吴集团最负盛名的将领,18岁便当上了将军,不过因过早病逝,没能看到东吴建国。故事概况:赤壁之战(三国最有名的战役)时,曹操驻军东江北。战船连成一片给孙刘联军(孙权与刘备联合抵抗曹操)可趁之机,计划用火攻的方法,可是苦于当时季节只刮东南风。周瑜因此闷闷不乐,诸葛亮问其原因,周瑜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于是诸葛亮上演了一场“借东风”的好戏。最终“借”东风成功,由黄盖诈降,火烧操营,自此曹操再也没有能力在长江附近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其实,诸葛亮借东风是假的。只是诸葛亮长期生活在长江附近,对此地的天气变化非常了解,掌握了这地区的风向规律,知道什么时候刮东风。故弄玄虚而已,也是三国演义为了突出核心人物而采用的一种写作手法罢了。五、刮目相看(吕蒙)吕蒙三国中后期吴国名将。关羽正是在死在他手下。故事概况:吕蒙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全凭勇气作战,取得骄人的战绩。吴国国主孙权劝他多读兵书,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胜利。吕蒙接受了,从此一有时间便读书。军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议,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果然吕蒙所谈的内容非常有见地,着实让鲁肃吃惊,有话赞吕蒙“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六、乐不思蜀(刘禅)刘禅蜀是三国时期(蜀汉)国第二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笨的皇帝之一。故事概况:诸葛亮死后,蜀国灭亡。后主刘禅投降了司马文王司马昭。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刘禅看得津津有味,司马昭问刘禅感受如何,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讥笑他麻木不仁。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七、言过其实(马谡)马谡三国时期蜀国的一名大将,因失街亭(军事要塞)被诸葛亮处死。这件事也有一个典故“挥泪斩马谡”。 故事概况:刘备前将蜀国的重任和辅佐幼主的事托付了给诸葛亮,并且告诉他说:“马谡是虚浮不实的人,他所说的话,往往夸大,言过其实,今后丞相任用他时,要格外的谨慎。”后来,司马懿出兵攻打街亭,马谡向诸葛亮请求自愿去镇守街亭,结果因为自作主张,战术错误,弄得街亭失守。诸葛亮以马谡不听军令,将他处死。这时候,诸葛亮突然想起了刘备临终的遗言,很后悔没有谨守嘱咐,而大哭了一场。八、封金挂印、 单刀赴会、大意失荆州、千里走单骑(关羽)关羽(也叫关云长)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将领,以忠心而著称。是典故“桃园结义”三个主要人物之一(三人分别是刘备、关羽、张飞)。现代人有很多人在家里供奉他。、封金挂印故事概况:白马、延津二战役后(官渡之战中的二大战役),关羽得知兄长刘备在袁绍那里,并且收到袁绍部下送来的刘备亲笔信,当时就写了回信,由来人带回。 关羽把刘备兄长的消息告知嫂夫人以后,就到丞相府向曹操告辞。曹操知道他的来意,在大门上悬挂了回避的牌子,关羽一连去了好几次,都见不到曹操。张辽也推托有病不接见。关羽知道他们的用意,就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相府。然后把历次所收受的金银都封存起来,把汉寿亭侯的大印悬挂在大堂上,带着以前的部将,护送着两位嫂夫人,向着官道进发,去投奔刘备了。、单刀赴会故事概况:孙权想除掉关羽,请关羽到吴国来吃饭,趁机把他抓起来,逼迫关羽交出荆州,不然的话就杀死他。关羽接到邀请信后,笑着说:“我才不怕他们,我一个人去,看他们敢把我怎么样?”第二天,关羽乘船来到吴国。鲁肃早已经布置好了军队,只要关羽不答应,马上就把他抓起来。在酒席上,鲁肃笑嘻嘻的提出归还荆州的事,关羽就说:“我今天是来喝酒的,国家的大事我们不谈”但鲁肃还是一个劲儿地提起荆州。 过了一会儿,关羽站起来拉住鲁肃说:“我有点醉了,荆州的事以后再商量吧。”说完就拉着鲁肃向江边走去。吴国的士兵怕误伤到鲁肃,不敢对关羽下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关羽拉着鲁肃走出去。关羽一直把鲁肃拉到江边才放开手。等吴国军队来追赶时,关羽的船已经开出很远了。、千里走单骑故事概况:关羽“封金挂印”后,带着以前的部将,不远千里护送着两位嫂夫人(刘备之妻)与刘备汇合。值得一提的是:关羽虽有千里寻刘备之事,但由于曹操成其之志,并未派兵追赶或设卡拦阻。此行可谓路途坦荡、一帆风顺,所以“千里走单骑”是真,但“过五关斩六将”不过是三国演义中的杜撰罢了。、大意失荆州即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失去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故事概况为:赤壁之战后,荆州七个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刘备入蜀(四川),留关羽镇守占据的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相当于还了南郡)。后来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导致荆州三郡失陷。大意失荆州,现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有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意思。九、宝刀不老(黄忠)黄忠字汉升,荆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汉族。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故事概况:当年魏将张郃攻打蜀国的汉中地区,守将告急。老将黄忠请缨出战,并且让同是老将的严颜当副将。到了关上,两军对峙,张郃便笑黄忠这么老了还出来打。黄忠怒道:“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不老。”(小子欺负我年老,可是我手中的宝刀不老。)十、一身是胆(赵云)赵云蜀汉五虎上将之一。(蜀汉五虎上将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故事概况:三国时期刘备和曹操在汉水一带交战。刘备的老将黄忠前去曹营劫粮,被曹军团团围住。黄忠左冲右突,没能突出重围。刘备的大将赵云带了几名骑兵赶来营救。赵云杀进重围,救出黄忠。赵云回到营地,埋伏了大批弓箭手,然后大开营门。自己单枪匹马,站在营门外。追过来的曹军见了,不敢前进一步。只见赵云枪一挥,营里的箭好似飞蝗般射向曹军。赵云和黄忠乘势追杀,获得大胜。第二天,刘备来到前线视察。他夸奖赵云“一身是胆”,意思是胆量极大。十一、望梅止渴(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故事概况:一次急行军,军队由于长时间没有水喝,个个疲惫不堪;这时曹操故意说前面几十里处有一梅林,有大量新鲜的杨梅,士兵听后个个顿觉不渴,顺利完成行军。晋(分为东晋与西晋) 一、入木三分(王羲之)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故事概况: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兰亭集序,37岁写黄庭经,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语本说郛卷八七引 唐代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王羲之 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二、 闻鸡起舞(祖逖) 祖逖是东晋人,他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常常希望能够收复中原失地。故事概况:夜半时听到鸡鸣,祖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于是起床练剑。渡江以后,他招募勇士,铸造兵器,打算将胡人逐出中原。三、东山再起(谢安) 谢安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故事概况:谢安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四、洛阳纸贵(左思) 左思是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文人墨客争相传诵与抄写,导致洛阳城的纸张奇缺无比,价格不断上涨。也是所谓的“洛阳纸贵”了。五、狗尾续貂(司马伦)司马伦西晋晋惠帝时期的赵王,司马伦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后来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故事概况:由于靠宫廷政变当上相国,司马伦整日忧心忡忡,害怕众人不服。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甚至连听差的奴役也给以爵位。当时规定,凡宫内高级官员的官服,都是统一式样。如帽子上都插着貂尾做装饰。不同官职,插的位置也有区别。侍中插在左边,常侍插在右边。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一种珍稀的动物,貂皮大衣就是用这种动物的毛皮制成的)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后来,人们用“狗尾续貂”来比喻以坏续好,美丑不相称。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简称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国土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一、草木皆兵(苻坚) 苻坚(f)是五胡十六国前秦皇帝。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故事概况: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兵败,远望东晋驻军之地八公山(地名)。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