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礼仪与文化互融.doc_第1页
罗马礼仪与文化互融.doc_第2页
罗马礼仪与文化互融.doc_第3页
罗马礼仪与文化互融.doc_第4页
罗马礼仪与文化互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罗马礼仪与文化互融*为正确实施礼仪宪章37-40条第四道训令(Varietates Legitimae,礼仪及圣事部,1994年1月25日)摘自赵一舟译,罗马礼仪与文化互融,台湾,1994年,1-45页;香港教区礼仪委员会于2006年参照美国主教团提供之英文译本,稍作整理。 *译者注:此训令译自英文罗马观察报,N.14(1335)-6 April 1994原名为The Roman Liturgy and Inculturation。此标题中之Inculturation一词,最近十数年来,应用于教会一些文件中,但多译为本地化或本土化等,基督教用的本色化可能也是这同一词的翻译。这些译名似乎均未能将其本义译出,因为这几个译名只表达礼仪单方向的适应,而Inculturation却亦指双方向的适应,亦即罗马礼仪与本地文化的相互同化(Mutual Assimilation)。这层意义可由本训令中的解释清楚地显示出来。教宗将此名词用在福传工作上时,称此名词指福音降生(Incarnation)在本地文化中,同时将这些文化引进于教会生活中。清楚地表示出此名词的双层意义。故在本训令的译文中暂译为文化互融或简称互融,意指互相融合、和协;两种文化相遇,各有所取、各有所舍,而仍保持各自的本质。这是本训令中Liturgical Inculturation的主要意义。我教会先进、学者如有更好译名,请不吝赐教。(译者:赵一舟,1994年8月8日)导言1.在罗马礼中合法的差异在过去是被许可的,梵二大公会议在礼仪宪章中,特别为传教区也预期此种差异參梵二禮儀憲章38及40:3條。即使在礼仪中,只要不影响信仰及全体公益,教会无意强加严格的一致化同上,37條。教会中在过去有过,现在仍然有许多不同的(礼仪)模式及礼仪族系,并且认为此种差异,绝不会有害于礼仪的统一性,反而加强其价值參梵二東方公教會法令2條;禮儀憲章3及4條;天主教教理1200-1206,特別1204-1206條。2.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其宗座诏书第二十五年中,曾谈到:使礼仪植根于不同文化中的尝试,乃是为礼仪革新一项重要的工作參若望保祿二世,宗座詔書第二十五年(Vicesimus quintus annus,1988年12月4日)16條:宗座公報(Acta Apostolicae Sedis (AAS),下同)81(1989)912。此种工作在以前的几项训令及礼书中已预测到,如今在经验的光照下应予以继续,如需要时,纳入某些文化价值,只要这些价值与真实而正确的礼仪精神相符合,并尊重罗马礼的基本统一性,一如礼书中所表达的同上。即可。(一) 本训令的性质3.礼仪及圣事部奉教宗之命,准备了此项训令:礼仪对于不同民族的习性及各种情况之适应准则,这些准则载于礼仪宪章37-40条中,在此予以界定;在这些条文中以笼统词句所表达的一些原则,更确切的予以解释;将一些指示以更适当的方式予以限定;应该遵从的次序也清楚地予以规定,如此为将来的(适应工作)这将被认为是唯一正确的程序。由于跟信仰及互融问题有关的神学原则仍须做深度的研究,本部愿意帮助主教们及主教团对各册礼书中预计的适应,依法予以审量,或予以实施;对已经做过的措施再予以严谨地审察;再者,倘若在某些文化中,牧灵的需要要求那种礼仪宪章称之为较深度的、并且认为较困难的礼仪适应方式,也为之订定一些措施,以便依法实施。(二) 首先注意事项4.礼仪宪章曾谈到礼仪适应的不同方式參梵二禮儀憲章37-40條。以后教会训导采用了一个新名词文化互融(Inculturation),更确切地把福音降生到本地文化中,同时将这些文化引进教会生活中若望保祿二世,斯拉夫人的使徒通諭(Slavorum Apostoli,1985年6月2日)21條:宗座公報77(1985)802-803;宗座文化委員會全體大會講詞,(1987年1月17日)5條:宗座公報79(1987)1204-1205。这句话予以定义。互融意指各种真正的文化价值,藉着其整合于基督教义中,并藉着基督教义植根于不同的人类文化中,而产生的一种深度的转化若望保祿二世,救主的使命通諭(Redemptoris missio,1990年12月7日)52條:宗座公報83(1991)330。词汇的改变,即使在礼仪的领域中,也是可以了解的。源自传教区域的词汇、适应一词能导引人误以为那只是一些过度及外在性质的改变參同上,及主教會議最後報告Exeunte coetu secundo(1985年12月7日),D4。互融是一个较好的名词,它指出两种动向:教会藉着文化互融使福音降生于不同的文化中,同时把不同的民族及其文化引进在自己的团体中若望保祿二世,救主的使命通諭(Redemptoris missio,1990年12月7日)52條:宗座公報83(1991)330。一方面,福音深入于一个既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而使每个民族固有的精神特质及天赋获得内在的效益(),使这些特质富有活力,使之更完美并且在基督内使之复兴梵二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58條。另一方面,当这些价值与福音互相融合时,教会也予以同化,以加深对基督喜讯的了解,并在礼仪中、在信者团体生活中各个不同层面上,为福音提供更有效的表达方式同上。如此在互融工作中,这双重动向表达出降生奥迹之构成要素之一參若望保祿二世,宗座勸諭要理傳授(Catechesi tradendae,1979年-10月16日)53條:宗座公報71(1979)1319。5.如此所了解的互融在礼仪生活中,以及在教会生活其他领域中均有其位置參東方教會法典584條2款:要如此為教外人傳福音;在持守信德及倫理的完整性之餘,要使福音都能在各民族的文化中表達,亦即在要理講授、在專用禮儀、在聖藝、在專用法律以及在整個教會生活方面表達。此互融构成福音互融各层面之一,它在每个民族的信仰生活中,要求某一种文化之持久性价值的真正整合參若望保祿二世,宗座勸諭要理傳授(Catechesi tradendae,1979年-10月16日)53條:宗座公報71(1979)1320:關於一般的福傳工作,我們能說,這是一項召喚,去把福音的力量帶進文化及多種文化的中心。()是以這種方式能把那隱藏的奧秘提供給各種文化,並協助他們,使他們自己的生活傳統成為生命、慶典及基督徒思想的獨特的表達。,而并非其短暂的表达方式。因此,互融工作应该与一种更大的行动,一种统一的、顾及人类情况的牧灵策略完全结合在一起若望保祿二世,救主的使命通諭(Redemptoris missio,1990年12月7日)52條:宗座公報83(1991)330:互融(Inculturation)是項緩慢的進程,它伴隨著整個傳教生活,並涵蓋所有從事向萬民傳教的工作人員,以及在發展中的基督徒團體。宗座文化委員會全體大會講詞(1987年1月17日):宗座公報79(1987)1205:我強烈地再度肯定,動員整個教會以創造性的努力去對民族及文化從事福音新傳的工作是有必要的。只有大家攜手共同努力,教會才能把基督的希望帶入各種文化及現代思想方式的核心。一如在福传工作一切方式中,此种需要耐性及复杂的事业要求有规律的研究及前进的分辨參宗座聖經委員會,聖經光照下的信仰與文化(Foi et culture a la lumiere de la Bible,1981);國際神學委員會,論信仰與文化互融(Commissio theologica,1988-10-38)。基督徒生活及礼仪庆典中的互融应该是民族信仰上逐渐成熟的效果參若望保祿二世,向薩衣耳主教們的講詞(1983年4月12日),5:宗座公報75(1983)620:一個真正成熟、深入而堅強的信仰,如何就不能在與你們非洲同胞確實相關的要理講授、神學反省、祈禱、禮儀、藝術、制度等方面自我表達?只指出一點,就是對重要而複雜之禮儀問題的鑰匙。在這一方面令人滿意的進步只能是信仰逐漸成長的果實,這種成長與精神的辨認、神學的清晰、普世教會意識密切相關。6.此训令考虑到各种情况。首先有些国家并没有基督徒的传统,或者在近代才由传教士在那里传报福音,同时把罗马礼带去。教会由于与不同文化的接触,应该欢迎民族传统中能与福音相融的一切,把基督的富裕带给它,并且教会也藉世上各国许多不同的智慧形态而丰富自己。若望保祿二世,宗座文化委員會全體大會講詞,(1987年1月17日),5:宗座公報79(1987)1204:在與各文化接觸時,教會應歡迎各民族傳統中與福音相符合的一切,把基督的富裕給予它們,同時也因世界各國不同的智慧豐富自己。7.有些国家则情况不同,它们拥有很久的西方基督徒的传统,那里的文化已经长久地被罗马礼中所表达的信仰与礼仪生活所渗透。这一点有助于礼仪的革新在这些国家受到欢迎,礼书中所提出的适应措施,就整体而论,为能发展合法的地区性的差异(参以下53-61条),已经足够。但是也有一些国家中,特别是由于移民的关系,几种文化共存,则必须顾及此事实所产生的特殊问题(参以下49条)。8.同样也必须注意到在具有基督徒传统的国家中,以及其他对宗教漠视或缺乏兴趣的国家中逐渐发展的情形參若望保祿二世,宗座文化委員會全體大會講詞,(1987年1月17日),5:宗座公報79(1987)1205;宗座詔書第二十五年(Vicesimus quintus annus,1988年12月4日)17條:宗座公報81(1989)913-914。面对此种情形,所谈的与其说是互融的问题,因为这假定在该地区存在着某些宗教价值,而能使其福音化;勿宁说是如何强调礼仪培育參梵二禮儀憲章19及35:3條。,以及如何找到接近人心灵的极合适方法问题。一、整个救恩史中之互融过程9.有关罗马礼之互融所提出的问题,可借助救恩史予以说明。互融过程是以多种方式发展的一种过程。以色列民族在其全部历史中保存了确定的知识:它是天主的选民,在万国之中为天主的行为与爱作证人。它从邻居的民族中取得了某些敬神方式,但是它对亚巴郎、依撒格及雅各伯之天主的信仰,使其借用的这些敬礼经过深度的改变,主要的是意义上的改变,但是多次也有形式上的改变,就如它曾把此借用的成分编入在其宗教的习俗中,以便为纪念天主在其历史中所行的奇妙事迹举行庆典。犹太世界与希腊智慧的相遇,产生一种新的互融形式:圣经的希腊文译本将天主圣言引进到一个原本与圣言隔绝的世界,同时在天主的默感下也使圣经更为丰富。10.梅瑟的法律书、先知书、圣咏(参路24:27, 44)是为天主子降来世间的一种准备。旧约涵盖了以色列民族的生活及文化,也是救恩史。天主子来到世上时,他生自一位妇女,生在法律之下(迦4:4),他把自己与盟约之民族的社会及文化条件结合在一起,他曾与此民族一起生活和祈祷參梵二教會傳教工作法令10條。在成为一个人时,他也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一份子,并且在某种方式下,他也因此把自己与全体人类结合成一体梵二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22條。因为我们大家在基督内是一体,我们人类共有的本性也是在他内取得生命。就是为了这一点,他被称为新亚当聖濟利祿,亞力山卓(St. Cyril of Alexandria),若望福音詮釋(In Ioannem) I,14:希臘教父(Patrologia Graeca(PG))73,162c。11.基督曾希望分担我们人类的处境(参希2:14),为众人舍生,是要把分散的天主的儿女聚在一起(参若11:52)。他愿意藉着他的死摧毁那使人类分离的墙壁,使以色列与各国成为一个民族。藉着他复活的力量,他吸引所有人民归向他,把所有人民再造成一个新人(参弗2:14-16;若12:32)。一个新世界在基督内诞生(参格后5:16-17),每个人也能成为一个新受造物。在他内黑暗给光明让位,许诺成为事实,人类之一切宗教的愿望得到满足。耶稣基督藉他用自己的身体所行的祭献,一次而为永远(希10:10),完成了以精神及真理举行的完美敬礼,这是他愿意其门徒们以后要作的(参若4:23-24)。12.在基督内()我们有了对天主的完美敬礼梵二禮儀憲章5條。在他内我们有选自众人中的大祭司(参希5:15;10:19-21),他的肉身被处死,就神魂方面却复活了(参伯前3:18)。身为基督及主,他使(所建立的)新民族成为一个司祭的国度,事奉他的父天主(参默1:6;5:9-10)參梵二教會憲章10條。基督藉流血牺牲创始了逾越奥迹參羅馬彌撒經書(感恩祭典),聖週五救主受難紀念,5:第一式禱詞:他傾流聖血,訂立了逾越奧蹟。,此逾越奥迹组成基督徒敬天礼仪的基本要素參保祿六世,宗座憲令逾越奧蹟(Mysterii paschalis,1969年2月14日):宗座公報61(1969)222-226。,但在此之前,基督愿意建立感恩祭,纪念他的死亡及复活,直到他再来时。在此应找到基督徒礼仪的基本原则,以及其以仪式所表达的核心。13.复活的基督回到他父那里的时刻,曾保证与其门徒们同在,并派遣他们去为所有受造物宣报福音,使万民成为门徒并给他们施洗(参玛28:15;谷16:15;宗1:8)。五旬节那一天,圣神降临在人类之中,创建了一个新团体,将大家团结在一起,不顾语言的差异,此种差异是分裂的记号(参宗2:1-11)。从此之后,天主的奇事将会被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各个民族所知晓(参宗10:44-48)。那些被羔羊之血所救赎以及在兄弟共融中所团结在一起的人(参宗2:42),是由各支派、各异语、各民族及各邦国中(参默5:9)被召唤而来的。14.对基督的信仰,能为所有国家提供可能性,使之成为天主恩许的受益者,及盟约选民之遗产的分享者(参弗3:6),并不需要放弃自己的文化。在圣神的默感下,随从圣伯多禄的榜样(参宗10),圣保禄打开教会之门,使福音的遵守不须侷限于梅瑟的法律范围内,而要遵守他亲自接受的那来自主的传授(参格前11:23)。如此,教会自开始就对那些未受割礼的皈依者,除那必须者外,不加给他们其他重担,这是当时在耶路撒冷宗徒大会的决定(参宗15:28)。15.初期基督徒团体在一周的第一天,亦即以后称为 主日 的一天,行分饼礼(参宗20:7;默1:10)。他们是在服从耶稣的命令:他是在犹太人举行的逾越节纪念礼中,建立了他苦难的纪念。为延续此唯一的救恩历史事件,基督徒采用了犹太人敬天礼的形式及经文并予以适应,以表达基督徒敬天礼中完全新的成分參天主教教理1096條。在圣神的指引下,他们在犹太人的敬天礼传统中分辨出,何者应予保留,何者应予舍弃。16.福音传播到世界各地时,受到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来自外邦的各个教会中就产生了其他型态的礼仪。在圣神不断的指引下,教会分辨出不同成分:有些源自外教文化而不能与基督宗教相容的成分,其中也有些成分与宗徒传统相符合并且忠于救恩的福音,则是可以接受的。17.基督徒庆典之形式的创新与发展,在福音所传到的几个较大的文化区域,依照当地的情形,逐渐展开。如此西方及东方教会中产生了不同的礼仪族系。它们的丰富遗产 (传统) 忠实地保持着基督徒的传承,臻于圆满之境參同上,1200-1203條。西方教会在其礼仪中,有时也从东方礼仪族系的遗产中采取一些成分參梵二大公主義法令14-15條。罗马教会在其礼仪中,曾采用了人民的生活语言,先是希腊语,后改用拉丁语,并且在敬礼中,一如其他拉丁教会所为,也曾纳入某些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项,并赋以基督徒之意义。在历史的过程中,罗马礼也曾知晓如何在礼仪中运用来自不同出处的经文、歌曲、手势、仪式文詞:參羅馬彌撒經書之禱詞原始資料、頌謝詞及感恩經。歌曲:如1月1日主受洗日,9月8日之對經,聖週五之譴責詞,時辰禮儀(日課)之讚美詩。手勢:如灑聖水、上香、單膝跪、合掌。儀式:如聖枝遊行、聖週五朝拜十字架,大祈禱。,并在传教地区使其适应当地文化參在過去,聖大額我略(St. Gregory the Great),給Melitus的信;若望八世,Industriae tuae詔書(880年6月26日);拉丁教父(PL)126,904;傳信部給中國及印度支那宗座代牧的訓令(1654年):傳信部Collectanea,I,1,羅馬(1907年)135條;Plane Conpertum訓令(1939年12月8日):宗座公報92(1940)24-26。,虽然有些时期,使礼仪一致化的愿望曾模糊了这项事实。18.在我们这个时代,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重申:教会 促进并采纳各民族的优长及善良风俗。采纳时,教会予以净化、加强及提升()。教会的工作就是要使人心灵中与各民族的礼教文化中所蕴藏的美善,不仅不受损失,反而得到净化、提升并达于极致,使天主受光荣,魔鬼败兴,人类得幸福梵二教會憲章17及13條。因此教会的礼仪对每个国家、民族或个人不应该像是舶来品,同时它也应该超越种族与国家的特异性。它应该能够在每个人类文化中表达自己,而同时又能藉着忠于来自主的传授而维持其本有的特性參若望保祿二世,宗座勸諭要理傳授(Catechesi tradendae,1979年10月16日)53條:宗座公報71(1979)1319-1321;救主的使命通諭(Redemptoris missio,1990年12月7日)53-54條:宗座公報83(1991)300-302;天主教教理1204-1206條。19.礼仪,一如福音,应该尊重各种文化,但同时邀请其作自我净化与圣化。犹太人藉信德皈依基督时,仍忠于旧约,此旧约导向耶稣以色列的默西亚。他们知道耶稣完成了梅瑟的盟约;他自己成为那新而永久之盟约的中介,这盟约是用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而盖印签订的。他们知道,耶稣藉他唯一而完美的祭献,成为真正的大祭司及最后的圣殿(参希6-10),因而割礼的规定(参迦5:1-6、安息日(参玛12:8)參聖依納爵安提約基,致馬尼西人書(St. Ignatius of Antioch, Letter to Magnesians),9:Funk ,I,199:那些依照舊的方式而生活的人,現在到了新的希望之中,不再遵守安息日,而遵守主日。以及圣殿的祭祀(参希10)就只有相对的重要性了。来自异教的基督徒,当他们皈依基督时,是以较彻底的方式放弃偶像、神话、迷信(参宗18:18-19);格前10:14-22;哥2:20-22;若一5:21)。基督徒不管他们来自何种族群、何种文化,他们必须承认在以色列历史中的、有关他们得救的恩许、预言和历史。他们必须接受旧约及新约的每本书,视之为天主之圣言參梵二啟示憲章14-16條;彌撒讀經規程範本第二版(Ordo Lectionum Missae, editio typica altera, 1981)導言,5條:當教會在舉行禮儀,宣讀新舊約時所宣報的是同一基督的奧蹟。的確,新約隱藏於舊約中,新約中揭示了舊約。因為基督是全部聖經以及整個禮儀慶典的中心與圓滿;天主教教理,120-123,128,130,1093-1095條。他们欢迎圣事性的标记,这些标记只有在圣经的背景中及教会的生活中,才能被充分的了解參天主教教理1093-1096條。20.初期的基督徒,无论他们是来自选民的,或是来自异教背景的,所面对的挑战就是:对基督的信仰要求他们作许多弃舍,也要对自己隶属之民族传统及文化保持忠贞,此二者应如何相协调。这也将是为各个时代基督徒的挑战,圣保禄的话肯定这一点:我们宣讲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这为犹太人是绊脚石,为外邦人是愚妄(格前1:23)。在教会历史中所运用的分辨力仍然是必须的,好使基督完成的救赎工程,透过礼仪,藉圣神的力量,能在不同的国家、时代以及不同的人类文化中,忠实地在教会内延续下去。二、为进行礼仪与文化互融的要求及先决条件(一) 从礼仪本质所显示出的要求21.在作任何关于互融的研究之前,必须常记住礼仪的本质。礼仪 事实上是一个可获得特恩的场所,基督徒在此与天主和他所派遣的那一位耶稣基督相遇(参若17:3)若望保祿二世,宗座詔書第二十五年(Vicesimus quintus annus,1988年12月4日)7條:宗座公報81(1989)903-904。礼仪同时是基督大司祭的行动,也是他的身体教会的行动,因为他为了完成那藉有形之记号、所达致的光荣天主、圣化人类的工作,常使教会与他联合在一起,教会经由他并在圣神内,向天主父呈献使他欢心的敬礼參梵二禮儀憲章5-7條。22.礼仪的本质与教会的本质密切相关;的确,教会的本质首先是在礼仪中表现出来參同上,2條;若望保祿二世,宗座詔書第二十五年(Vicesimus quintus annus,1988年12月4日)9條:宗座公報81(1989)905-906。教会有一些特点,使教会与其他所有聚会及团体有所不同。教会不是经由人的决定而聚集在一起,而是蒙天主在圣神内召唤,教会以信德答覆天主这出自善意的召唤(教会ekklesia源自Klesis意指召唤)。教会此一特点藉着司祭子民的团聚,尤其在主日的团聚时,藉着天主向其子民所讲的话,并藉着领受圣秩之司祭的服务显示出来,司祭是以基督元首的身分行动參梵二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2條。因为教会是至公的,它克服使人类分离的种种障碍:众人藉着洗礼都成为天主的子女,并在基督耶稣内形成一个民族,在其中 不再分犹太人或希腊人,奴隶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迦3:28)。如此,教会蒙召去把所有民族聚合在一起,说各种语言,渗透各种文化。最后,教会是在地上作为行旅的教会,仍与主远离(参格后5:6):它在圣事中并在它的各机构中仍带着现时代的记号,但是却在欢愉的期盼中,等待耶稣基督光荣地来临(参铎2:13)參梵二教會憲章48條;禮儀憲章2及8條。这一点在许多求恩祷词中表达出来:它指出我们是天国的公民(参斐3:20),但同时也注意到人类与社会的需要(参弟前2:1-4)。23.教会靠那写在新旧约中的天主圣言来滋养。当教会在礼仪中宣讲圣言时,它欢迎此圣言,视其为基督亲临的一种方式:因而教会内恭读圣经,实为基督亲自发言梵二禮儀憲章7條。为了这个理由,天主圣言在举行礼仪时是如此重要參同上,24條。,不应以其他任何经文来取代圣经,不论该经文如何受人尊敬參彌撒讀經規程,範本第二版(Ordo Lectionum Missae, editio typica altera, 1981)導言,12條:在舉行彌撒時,不可刪減聖經選讀以及取自聖經的歌詠。絕對禁止以非聖經之誦讀取代聖經選讀。是透過聖經中天主的聖言,天主繼續向他的子民發言(禮儀憲章33條),天主的子民透過熟悉聖經,在信德的光照下藉聖神而變得順從,使能以他們的生命及生活方式,在整個世界面前為基督作證。同样,圣经是礼仪所用语言、标记、祷词,特别是圣咏中之祷词的不可缺少的泉源參天主教教理2585-2589條。24.由于教会是基督之祭献的果实,礼仪常是对基督逾越奥迹的庆祝,以光荣天主父,并藉圣神之能力圣化人类參梵二禮儀憲章7條。全世界的基督徒,每个主日,环聚于祭台前,在司祭领导下,举行感恩祭、聆听天主圣言并追念基督之死与复活,同时也期待着他光荣地来临參同上,6,47,56,102,106條,參羅馬彌撒經書總論1,7,8條。,是在此时 , 基督徒敬天之礼找到其最基本的表达方式。环绕着此集中点,在举行每件圣事时,逾越奥迹以不同方式呈现出来。25.整个礼仪生活,首先环绕在基督赐与教会的感恩祭,及其他圣事周围參梵二禮儀憲章6條。教会有责任谨慎地、忠实地把这些传递给每一世代。教会以其牧灵权威,依照环境、时间、地点,为信友的好处,能作某些安排參特倫多公會議,第21會期,第2章,2:DSchonm 1728;梵二禮儀憲章48條ff,62條ff。但是对于那些直接与基督遗志有关,并构成礼仪之不能变化的部分,教会却无权改变參梵二禮儀憲章21條。破坏圣事与其建立者基督之联系、以及与教会之起源的联系參信理部,Inter insigniores聲明,1976年10月15日:宗座公報69(1977)107-108。,则不再是使圣事与文化互融,而是挖空它们的本质。26.基督的教会在一定的地方、一定的时间,藉各个地方或个别教会呈现出来,并深具意义,地方教会是透过礼仪将教会真正的本质启示出来參梵二教會憲章28條;及26條。这是个别教会应该与普世教会团结与合一的理由,不只在信仰与圣事方面要合一,并且有些透过教会所接受的习惯,而这些习惯被视为未曾中断之宗徒传统的部分,在这些习惯上也要合一參聖依勒內,駁斥異論(St. Irenaeus,Adversus haereses)III,2,1-3;3,1-2:Sch211,24-31;聖奧思定(St. Augustine),給Januarius的信54,I:拉丁教父(PL)33,200:但是關於一些其他習慣,我們及全世界都遵守的習慣,它們雖非源自聖經,而是源自傳統,我們要了解,它們是由宗徒們或由大公會議所制訂或所推薦的,他們的權威在教會內不容置疑;若望保祿二世,救主的使命通諭(Redemptoris missio,1990年12月7日)53-54條:宗座公報83(1991)300-302;信理部給全教會主教們的信,論教會被了解為共融的一些觀點,共融的概念(1992年5月28日)7-10條:宗座公報85(1983)842-844。这习惯包括:例如每日祈祷參梵二禮儀憲章83條。、主日的圣化及一周的节拍、逾越节(复活节)的庆祝和礼仪年内对基督奥迹的揭示參同上,102,106條及附錄。、作补赎及守斋參保祿六世,宗座憲令你們要悔改(Paenitemini,1966年2月17日):宗座公報58(1966)177-198。、入门圣事、主的纪念庆典、圣道礼仪及圣祭礼仪之间的关系、罪的宽赦、晋秩职、婚姻以及病人傅油。27.教会的信仰在礼仪中是以象征及团体方式表达:这一点说明:为神圣敬礼之组织、经文的准备以及所举行的礼仪等都需要一个立法架构參梵二禮儀憲章22,26,28,40:3及128條;天主教法典2條。在历史的过程中,直到今天,这种立法具有命令式特点,其理由是为保证敬礼的正统性:就是说,不仅要免除错误,而且要完整地传递信仰,好使教会的祈祷法则(Lex Orandi)符合信仰法则(Lex Credendi)參羅馬彌撒經書總論前言2;保祿六世,對禮儀憲章實施委員會講詞(1966年10月13日):宗座公報58(1966)1146;(1968年10月14日):宗座公報60(1968)734。互融无论进行得多么深,礼仪不能没有法律,和教会内负责者的监督:即宗座,以及依法律规定,每地区的主教团和每教区的主教,为所属地区參梵二禮儀憲章22條;36條3及4項;40:1, 2條;44-46條;天主教法典447ff及838條。(二) 礼仪互融的先决条件28.教会的传教传统常常寻求以传教地区之语言去为该地之民族传福音。的确,多次是一个国家的首批使徒写下了该地的语言,此语言到那时只是口语。这种作法是对的,因为只有藉那能传达民族之思想方式与文化的母语,才能触及其人民的心灵,以基督的精神予以塑造,使其更深入地参与教会的祈祷參若望保祿二世,救主的使命通諭(Redemptoris missio,1990年12月7日)53條:宗座公報83(1991)300-302。在初传福音后,于礼仪庆典中,用当地国家的语言宣读天主圣言、为当地的人民仍然是非常有益的。在礼仪与文化互融的过程中,圣经的翻译,或至少礼仪中所用经文的翻译,是第一个应进行的必要步骤參梵二禮儀憲章35條及36條2-3項;天主教法典825條1項。为了使人以正确而有实效的方式接受天主圣言,必须培养对圣经的喜爱,这是东方与西方礼仪的古老传统所共有的见证梵二禮儀憲章24條。如此,礼仪的互融假定圣经先被接纳于一既有的文化中參同上;若望保祿二世,宗座勸諭要理傳授(Catechesi tradendae,1979年10月16日)55條:宗座公報71(1979)1322-1323。29.教会所面对的不同的情况,为判断礼仪中必要之互融可达的程度,是一项极重要的因素。有些国家在数世纪以前接受了福音,并且基督信仰仍然影响着其文化,其情况则不同于那些晚近接受福音的国家,或是那些福音尚未深深渗透其文化价值的地区禮儀憲章特別使人注意38及40條:尤其是在傳教區。另一种不同情况是基督徒只是人口中之少数的教会。比较复杂的情况是在一个国家之人口中,存在着不同的语言与文化。为达到满意的解决,对情况作一准确的评估是必要的。30.为准备作礼仪与文化的互融,主教团应依赖对罗马礼之礼仪传统,以及对本地文化价值之认识,均有充分了解的人士。必须先作历史、人类学、解经学以及神学等方面的研究。但是所有这一切,均须在本地圣职,尤其于本国出生之圣职牧灵经验的光照下,予以查验參梵二教會傳教工作法令16及17條。国家中有识之士,他们的智慧需藉福音之光照更形丰富,他们的建议因而也具有价值。礼仪的互融应试图满足传统文化的需要參同上,19條。,同时也要考虑到那些受到都市及工业影响者的需要。(三) 主教团的责任31.由于是有关本地文化的问题,可以了解到礼仪宪章在这事项上将特别的责任指派给合法组成的地区性各种主教团组织梵二禮儀憲章22條2項;參同上,39及40:1, 2條;天主教法典447-448條ff。关于此事,主教团应仔细慎重考虑,在各民族的传统与文化之中,有何成分可适于引进于敬天之礼中參梵二禮儀憲章40條。在民族的风俗中,有些与迷信及错误无关连的成分()只要符合真正的礼仪精神,教会也有时采纳在礼仪中同上,37條。32.一个民族的社会及宗教仪式,也组成他们文化之生活部分;如果借用其中一些成分而纳入礼仪中,此种作法是否能增加他们对礼仪的了解,而不会对他们的信仰与虔敬产生负面的效果,这可由主教团依照以下(参62条及65-69条)所提供的程序予以确定。主教团常应谨慎地避免引进一些不妥之成分的危险,致使信友看来又回到接受福音以前的一个时期(参以下47条)。总之,如果断定一些仪式或经文的改变是必要的,这些改变应与整个礼仪生活协调,并且在实施之前,尤其在使其成为强制性的之前,首先应介绍给圣职人员,然后再介绍给信友,且要避免使他们无正当理由地感到困扰的危险(参以下46及49条)。三、罗马礼进行互融时的原则及实际规范33.个别的教会,特别那些新兴教会,生自罗马教会,也从罗马教会接受了礼仪的遗产,当他们对此遗产深入地了解时,他们也依次在他们的文化遗产中能发现适当的仪式,如果认为有益或必要,可将该仪式整合在罗马礼中。礼仪宪章要求信友及圣职人员接受礼仪的培育參梵二禮儀憲章14-19條。,此种培育应有助于他们对现行礼书中经文及礼节之意义的了解。这也多次意指,源自罗马礼传统的一些成分并不必要去改变或予以删除。(一) 一般的原则34.在对罗马礼计划并实行互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互融的目标;(2) 罗马礼的基本统一性;(3) 主管权限。35.目标应指引罗马礼与文化互融的进行,此目标已由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订定,作为礼仪全盘重整的基础,对经文及礼节应如此予以整理,好使其所意指的神圣事物更明白地表达出来,并使基督子民尽可能易于了解,而且能完全地、主动地、以适于团体的方式参与仪式同上,21條。礼节也需要适应,要适合信友的理解能力,为了解应不需要许多解释參同上,34條。,但是应常把礼仪的本质铭记于心;亦要记住,礼仪的结构及其特别的表达方式具有圣经及传统的特点(参以上21-27条)。36.进行互融时应维持罗马礼的基本统一性參同上,37-40條。这种统一性通常表现在以教宗权威公布之礼书的范本中,以及在由主教团为本区域批准并由宗座认可的礼书中參若望保祿二世,宗座詔書第二十五年(Vicesimus quintus annus,1988年12月4日)16條:宗座公報81(1989)912。互融的工作并不预期会有新礼仪族系的创始;互融是为回应某一个别文化的需要,而导致某些适应,此种适应仍然属于罗马的一部分參若望保祿二世,對禮儀及聖事部全體大會講詞(1991年1月26日)3條:宗座公報83(1991)940:這並非向個別教會建議,隨著禮儀革新的應用,他們要接受新的工作,就是,適應或互融(本地化)。也無意把互融(Inculturation)用來指創造另一種新禮儀。()是指合作的問題,以使羅馬禮在維持其本有特性(Identity)之同時,也可以納入一些合宜的適應。37.罗马礼的适应,即使在互融的范围内,完全属于教会的权力之下。此权力隶属于宗座,其运用是透过礼仪及圣事部參梵二禮儀憲章22條1項;天主教法典838條1及2項;若望保祿二世,宗座法令善牧(Pastor Bonus)62條;64條3項:宗座公報80(1988)876-877;宗座詔書第二十五年(Vicesimus quintus annus,1988年12月4日)19條:宗座公報81(1989)914-915。;在依法规定的范围内,此权力也隶属于主教团梵二禮儀憲章22條2項及天主教法典447條ss及838條1及3項;若望保祿二世,宗座詔書第二十五年(Vicesimus quintus annus,1988年12月4日)20條:宗座公報81(1989)916。,及教区主教參梵二禮儀憲章22條1項,及天主教法典838條1及4項;若望保祿二世,宗座詔書第二十五年(Vicesimus quintus annus,1988年12月4日)21條:宗座公報81(1989)916-917。任何其他人士,即使是司铎,决不得擅自增、减或改变礼仪的任何部分梵二禮儀憲章22條3項。互融不是留给主礼者个人去创新,亦不是留给聚会团体以集体方式开始进行但以下情形則不同,即當依照禮儀憲章所出版之禮書中之導言及禮規,曾指出可作之適應以及主禮者為牧靈需要可作選擇時,比如:當禮規說:如果適當,用以下或類似的話,或,依照情形,如果方便,通常,可選擇最適宜的方式。主禮再作選擇時,應追求會眾的利益,要顧及參禮者靈性的準備及想法,而非為了自己的喜好或求省事。在為特別團體舉行禮儀時,仍有其他的可能性。雖然如此,常需要明智與謹慎,以避免在地方教會中造自我封閉的小教會或聖堂。同样,对某一地区所给予的准许,即使某一主教团认为有足够的理由,在自己的地区采用该准许,如果没有必需的授权,则不可延伸到其他地区。(二) 能作的适应38.为了要使一项礼仪行动进行互融,在分析该行动时,必须考虑到该行动各种成分的传统价值,特别是它们以圣经或教父作为根源的关系(参以上21-26条),因为只分辨何者可改变与何者不可改变,是不够的。39.语言是人民间彼此沟通的主要方法。在礼仪庆典中,其目的是向信友宣报救恩的福音參天主教法典762-772條,特別769條。,并向上主表达教会的祈祷,同时也表达信仰的真理,以及所庆祝之奥迹的伟大和神圣。因此,在民族语言中哪些成分适于引进到礼仪庆典中,特别是(在礼仪中)采用非基督宗教的表达方式是否适当,关于这事的确定,应予以谨慎的考虑。同样重要的是:在礼仪中所用的不同文学类型:圣经原文、主礼祷词、圣咏、欢呼词、对经、答唱咏、赞美诗以及祷文也都须考虑到。40.音乐与歌唱表达人的心声,在礼仪中占有崇高的位置。因此应促进歌唱,首先要歌唱礼仪原文,使信友的声音在礼仪进行的行动中也能被听到參梵二禮儀憲章118條;及54條:在聖歌方面雖然給予本國語言以合適的地位,但應採取步驟使信友也能以拉丁念或唱彌撒中那屬於他們的常用經部分,特別天主經;參羅馬彌撒經書總論19條。在世界若干地区,尤其在传教区,某些民族有其固有的音乐传统,在他们的宗教与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对其音乐应给予应有的尊重及适当的位置,不仅为培养他们对宗教的态度,也为使敬礼适应其民族特性梵二禮儀憲章119條。一件值得注意的重要事项就是:一端歌唱的经文比诵读的经文更能深入地铭刻在记忆之中,意思是:那些预定要歌唱的经文,关于它们圣经及礼仪方面的启发以及其文学素质,必须予以特别的要求。音乐形式、曲调,以及一些乐器均可用于神圣敬礼中,只要适合或可以使之适合神圣用途,并且符合敬礼场所(圣堂)的尊严,又确能使信友获得益处同上,120條。即可。41.礼仪是一个行动,因此手势及姿态特别重要。那些属于圣事之主要仪式者,并且是为圣事之有效性所必需者,应依照教会最高权威所批准或确定的那样予以保留參天主教法典841條。 主礼的司铎之手势及姿态应表达其特别角色:他是代表基督主持聚会參梵二禮儀憲章33條;天主教法典899條2項。 聚会团体的手势及姿态是其团结的记号,表达其积极的参与,并培养参礼者心灵上的态度參梵二禮儀憲章30條。每个文化可选择人类在天主面前应表达之态度的那些手势或身体姿态,赋以基督徒的意义,如果可能,使之与圣经中的手势及姿态有某种关连。42.有些民族中,歌唱时,参礼者自然地伴以拍手、有节拍的摇摆、以及舞蹈的动作。此种外在的表达方式,在这些民族之礼仪行动中也能有其位置,只要这些方式常能表达团体的祈祷:朝拜、赞美、奉献及求恩的祈祷即可,而不应是纯粹的表演。43.礼仪庆典藉艺术的运用能更形丰富,艺术有助于信友举行庆典、与天主相遇并祈祷。教会是由一切民族及国家所组成,艺术在教会中,只要能增加建筑及礼节的优美,并对之保持应有的尊重与敬意參同上,123-124條;法典1216條。,应该享有表达的自由。艺术在民族的生活与传统中也应该确实具有重要性。同样原则也应用在祭台的形状、位置及装饰上參羅馬彌撒經書總經259-270條;天主教法典1235-1239條,特別1236條。,宣读天主圣言參羅馬彌撒經書總論272條。及付洗的地方參祝福禮典,聖洗池(間)的祝福,832-837條。,一切礼仪陈设品、器皿、服饰、颜色參羅馬彌撒經書總論287-310條。等用品上。应优先采用当地所使用的材料、样式和颜色。44.礼仪宪章坚决地维持教会常久以来的习惯:鼓励信友敬礼基督、圣母及圣者的像參禮儀憲章125條;教會憲章67條;天主教法典1188條。,因为尊敬圣像就是尊敬它代表的那位尼西亞第二屆大公會議;DSchonm,601;參聖巴西略(St. Basil),論聖神XVIII,45:Sch 17,194。在不同的文化中,信徒藉着注视某些艺术品,可在他们的祈祷与灵修生活上获得助益:该类艺术品应依照民族的天赋,试图表达出神圣的奥迹。45.在某些个别教会中,有各种不同的民间热心敬礼,与礼仪庆典并行,并且与之相关。这些敬礼多次是由传教士在开始传福音时所引进的,并且往往是按照地方习俗而发展的。在互融的藉口下,将热心敬礼的习惯引进到礼仪庆典中是不能给予许可的,因为就其本质而言,礼仪远超过热心敬礼參梵二禮儀憲章13條。 编组这样的热心敬礼、并予以推行,以支持基督徒的生活与信德;必要时予以净化,因为常需要藉此使之渗入福音的精神參天主教法典839條2項。,这一切均属于地方教会教长的权限若望保祿二世,宗座詔書第二十五年(Vicesimus quintus annus,1988年12月4日)18條:宗座公報81(1989)914。他将注意保证,勿使这些热心敬礼代替礼仪庆典,或者与礼仪混合在一起參同上。(三) 必要的明智46.除非教会真正及确实的利益要求革新,则不可进行革新;同时也应注意,所采用的新仪式应由现行的仪式中,有系统地发展而来梵二禮儀憲章23條。这是礼仪宪章关于礼仪重整所给予的准则,此项准则在一定范围内也可应用到罗马礼的互融工作上。在这一方面,所做的改变应是渐进的,并须给与适当的说明,以避免被舍弃的危险,或纯粹成为在旧仪式中的一种不自然的移植。47.礼仪是信仰与基督徒生活的表达,因此必须保证:礼仪的互融不会带有宗教上混合主义(Syncretism)的色彩,即使只是表面的。倘若敬礼的场所、礼仪用品及服饰、手势及姿态使基督徒庆典看起来,其仪式恰似具有与接受福音前的同样的意义,以上的情形就会发生。倘若圣经选读及歌曲(参以上26条),或祷词,用其他宗教的经文所取代,即使这些经文含有不可否认的宗教及伦理价值,这将是一种更坏的混合主义這些選讀文用作講道資料可能有益,因為講道的任務之一就是指出天主啟示之智慧與人類高貴思想之間的共同點,以不同的方式去追尋真理:見若望保祿二世,宗座詔書主的晚餐(Dominicae Cenae,1980年2月24日)10條:宗座公報72(1980)137。48.礼仪宪章曾提到,适合地方习俗的一些礼节或手势可纳入到入门圣事、婚姻及殡葬等仪式中65,77,81條,參基督徒成人入門聖事禮典(Ordo initiationis christianae adultorum)導言,30-31,79-81,88-89條;婚姻聖事禮典範本第二版(Ordo celebrandi Matrimonium, editio typica altera)導言,41-44條;殯葬儀式(Ordo exsequiarum)導言,21-22條。这是互融的一个阶段,但是也存在一种危险,就是基督徒礼仪的真理及基督信仰的表达,在信友的眼中,可能轻易地被消减了。对于传统习惯的忠实,应伴以净化过程,并且,如果需要,应与过去断绝关系。此同样准则,例如,将外教庆节或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