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幸福的必要条件.doc_第1页
论幸福的必要条件.doc_第2页
论幸福的必要条件.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幸福的必要条件 摘要:自古希腊时期,由于惊奇人类开始思考自然,最终思考都会落在人自身。人是怎样一种存在?人从哪里来?该到哪里去?应该怎样生活?应该追求什么?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一个终极概念:幸福。这是无数思想家思考的主题,从古至今,与人类的思想史一样长久,所有的哲学家几乎都会多多少少涉及这个主题。什么是幸福,获得幸福的条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思想家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我国提倡建立幸福中国,幸福是人们的重要追求,但是幸福本身我们了解并不清楚,获得幸福的条件我们也模模糊糊,所以今天的社会人们生活盲目,丢失在经济高速发展中,被物质所奴役。为了使我们更好追求生活的意义,追求幸福生活,本文尝试论述幸福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追求;幸福;条件 社会在变迁,时代在更迭,然而幸福的概念依旧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之一。人类在对外界事物的研究中,总是会回到自身,发现似乎一切事物都有目的,那么人的目的是什么呢?研究目的的过程中又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不管有什么问题,幸福作为人类的终极追求似乎是没什么疑问,只不过达到幸福的条件各有差异。产生差异有很多原因,个人原因、社会原因、自然原因等等。但是不管差异有多大,幸福的条件中似乎有一些是必要的,作为根本的,无论是谁都不能否定。以下开始探寻幸福的必要条件。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由于惊奇而对自然进行各种思考,试图对自然的各种现象进行解释,但是结果却不甚理想。他们的思想到了普罗泰格拉却变成了诡辩,相对主义摧毁了人们的信念与信仰。苏格拉底为了重新确定人类的信念及普遍性,将从自然的研究回到人自身。研究人必然涉及到人的生活,而没有信念没有普遍性的生活是坏的生活,人们的道德会变坏。苏格拉底就思考怎样有好的生活,好的生活就是幸福概念的开始。幸福在苏格拉底等古希腊哲学家那里的必要条件是:灵魂的健美、身体的健美和财富。苏格拉底是通过一系列的向人问问题引导人们得出普遍必然的知识,以反对相对主义。在柏拉图的相关文章中,就有苏格拉底用催生术引导人们得出问题的答案。其中就有关于幸福的问题。一个人有很多财富,但是却不幸福,身体也没什么问题,经过一番对话,才知道它的灵魂不健美,精神生活不充足。在这里,幸福的三条件缺一不可。像犬儒学派的第欧根尼那样有太阳晒就是幸福,这是一种难得境界,是灵魂达到一种很高的程度,可以忽略财富与身体,但是这却不是普遍的情况。像第欧根尼和颜回等人是需要专门的修行及天赋才可以,是特殊的例子,但是也证明了灵魂对于幸福的重要性。灵魂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看来是不朽的,人死亡灵魂就会转世到新生的人类生命里,每一次转世灵魂都回遗忘过去的知识,要重新回忆,所以知识是有普遍性的,不是想法可以改变的,都是已有的存在灵魂的东西。那些人灵魂不健美,就是因为没回忆起知识,无知造成做坏事,造成不幸。灵魂不光受回忆的影响,降落在人的身体里,在苏格拉底等人看来,是一种堕落,会受身体的制约。身体不健美会影响人的灵魂的健美,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干,心情很糟糕,而身体健康的时候,想问题也会积极很多。所以这些哲学家们主张灵魂降落在肉体是为了赎罪,从而摆脱肉体的束缚,重新回到自由。这也是西方原罪的思想,贯穿整个西方思想史。特别是在柏拉图的思想中以及中世纪基督教思想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好的生活就是要追求灵魂的健美,做道德的事,回忆起灵魂的知识。但是作为拥有身体的灵魂,因为无法离开身体,所以必然要保持身体的健美,以使灵魂可以正常工作。而要灵魂与身体的正常的工作甚至健美,就需要有一定的财富,没有财富或财富不足则无法确保灵魂和身体的健美。由于没有财富,人需要吃住,很可能会导致偷窃。财富保障身体,身体保障灵魂,这是最基本的。财富也会为灵魂插上翅膀,让灵魂看的更多,更远,更好的回忆起理念世界的东西。心灵、身体、财富在苏格拉低等人看来是三种重要的条件,对于幸福。但是,可以说他们也是必要的,可能有的人会说,有些人少了一样或两样,一样幸福。是的,有这样的情况,但是对于更多的大众来说,那不是一般的情况,或者经过一定的发展,人类的理性足够发达,或许可以达到那一步。 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好的论证,他说一切行动都是为了某个别的事物的观念(我们想挣一美元来购买食物,我们想填饱肚子)。可是,既然不能存在,那必定有某个终极目的。亚里士多德考察了作为人的自然之善的终极目的的两个盛行概念:快乐和成功。他对快乐和成功都做了驳斥,因为它们都不是因其自身而被欲求的。确切地说,幸福才是一切人因其自身而被追求的东西,它是人的自然之善。善的概念是历史悠久的概念,人们一直在追求着善,善是人类追求的至高的概念,一切好的东西都称可之为善。相对的一切不好的称之为恶。这一对概念是在人类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生活探索中慢慢对两种终极的概念形成清晰的界定。幸福就是属于至善的一种,亦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却是经常搞不清楚的概念。人们经常以为快乐就是幸福,成功就是幸福,到最后却发现不是这样。快乐只是一种短暂的非持续的人类情感,一个人可能突然的快乐,也可能因一点小事而不快乐,不具有持久的深刻的心理体验。而幸福则不然,幸福感是持久的深刻的体验,是需要一定的感悟和经历,不可能突然而来,突然而去。幸福是对快乐的反思,快乐是幸福的表象。幸福的人肯定是快乐的,快乐的人却不一定是幸福的。很多人不清楚幸福的概念,把快乐和成功等当做幸福,是因为人类经常没分清楚需要、欲望等概念。我们很容易把欲望当幸福,或者把需要当幸福。欲望是显性的,具体的而且是很多的,欲望是最基本的,成功就是人的一种的欲望,还有吃的欲望、穿的欲望、胜利的欲望等等,人类通常会对自己不具有的东西有欲望,特别与身体有关的,欲望是感性的。社会不发达,人类力量还弱小,人类的需要特别是最基本的生存、安全等需求还很难全面满足,所以人类的欲望很大,很容易的就把欲望当做幸福了。还有需求,需求是来自于欲望,从欲望中抽象出来的,需求是隐性,隐于欲望中,是一般性的,是一,是属于理性的因素。著名的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就勾勒出了人类的各种需求,如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尊重与爱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都是从欲望中抽象出来的。如生存需求就有吃的欲望、喝的欲望等,安全需求就有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等欲望,尊重与爱的需求就是成功、恋爱等欲望,自我实现就是满足自己能力发挥的欲望等等。欲望和需求也有不同,有时候是有需求没欲望,因为欲望太容易满足,虽然有需要,却不会有什么欲望,因为欲望都是因为没得到满足,还有就是因为欲望太难满足,所以也会有有需求和没欲望的时候。很显然,这些都不可能是幸福,无论快乐还是成功还是爱情,都只是欲望和需求,涵盖不了幸福。幸福可与说既是需求也是欲望,更是超出二者,是个圆满的理念,用柏拉图的观点来说,是完美的理念,现实中很难达到。 幸福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现实。但是很明显的是,幸福很难实现,它是一种心灵的持久洗礼的结果,也是身心平衡的成就,幸福需要身体的健美,灵魂的健美,还有财富,这些都是它的基础,它的必要条件,就现时而言,就一般性而言。幸福不是欲望,也不是需求,却涵盖二者。休谟、卢梭会反对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幸福只是一种感觉的问题,幸福只存在于感性之中,身体不一定要健美,灵魂也不一定健美,更不一定要有财富,幸福可能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感觉来了,就来了。经验主义就是重感觉,认为理性是有限的,一切知识的来源是感觉,理性只是辅助的作用。大陆理性主义的一大标志性人物康德则持反对意见,但他对身体灵魂和财富的三大条件也并不太认可,康德的幸福与经验派不同也与苏格拉底等人不同。康德讲的每个个体的幸福,幸福与理性相分离,但是幸福也不只是感觉的,幸福的来源不是感觉,虽然幸福是感性的。幸福是感性的,这点与休谟相同,但是来源或者说幸福的条件二者的观点不一致。休谟认为幸福的来源是感觉,而康德认为幸福的条件是上帝、灵魂不死和自由意志。康德主张德性配享幸福,德性在康德哲学中是一个很高的概念,认识与德性是其理性两大最重要的主体,而理性又是被康德唯一推崇的,毕生研究的东西。道德是人类理性的内容,而且是人类的义务,人类必须要服从理性的命令,道德的行为。由于人类理性的本质,必然是要道德的实践,所以幸福与德性无关,但是德性却配享幸福,就是说,有德的人应该幸福。这与斯多葛学派的观点有差异,斯多葛学派主张道德即幸福,就是通过道德获取幸福,道德于幸福是有着直接的关系,强调灵魂,财富与身体侧重点比较轻。与其同时代的伊壁鸠鲁学派则主张快乐即幸福,主张快乐主义,即身体的愉悦,感性的愉悦,较少侧重灵魂与道德。到后来更是成了享乐主义,极端之后又禁欲。所以幸福不能只是注重身体或灵魂,重灵魂则会造成禁欲,则身体则容易成享乐主义。身体、灵魂和财富应该和谐一致。回到康德,康德的道德是命令式的,是理性的直接要求,所以德性之人配享幸福,而不是道德的人就能幸福,与斯多葛不一样。感性的幸福与理性的道德在康德那里是分开的,因为幸福是短暂的感觉的东西,而道德则是纯粹理性的,一个是经验世界,一个是先验世界的。但是他虽然认为二者没关系,但是同时主张有德之人却应该配得幸福,有德之人不能是痛苦的和悲惨的,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让人无法接受的,因为幸福必然是人的终极追求,追求任何东西都是回到幸福这个终点上,作为现实的人。那么有德之人如何得以幸福,康德举出了著名的三大悬设,灵魂不死、上帝和自由意志。灵魂不死使得今世没得幸福的人还可以来世可以获得幸福,现实中有这样的情况。而上帝是保证来世可以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没有上帝如何可以使人类在来世能获得幸福。而自由意志的存在人类才有追求幸福的可能,没有了自由意志如何有幸福与不幸的区分,又如何有道德于不道德的问题,因为都不自由。所以康德认为人类幸福的必要条件是灵魂不死、上帝与自由意志。康德完全将欲望、需求等排除在外,还有理性。功利主义反对康德的观点,认为康德仅仅是在讲个体的幸福,而不是整体的幸福,而且在现实中,理性和幸福是分不开的。所以功利主义的观点是寻求最多数人的最大的幸福,将幸福量化,主张为幸福而什么,而不仅仅是理论,并且要尊重没跟人的幸福的权力,不去损害别人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众多哲学家形形色色的观点,但幸福到底是什么,可以总结的一点是,幸福是一种感性追求,并且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不单单是欲望和需求。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呢?哲学家们重点偏向不一,但是却有共同点,都涉及到灵魂、身体,理性属于灵魂,感性属于身体。这两者是研究的焦点,这与苏格拉底们的思想有异同。差异在于关于灵魂的方面更具体化更深入,不单单是健美,涉及道德等等方面,而且也不仅仅是身体健美,也是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