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论及其现代价值.doc_第1页
论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论及其现代价值.doc_第2页
论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论及其现代价值.doc_第3页
论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论及其现代价值.doc_第4页
论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论及其现代价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论及其现代价值摘 要在儒家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君子人格学说,他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理想人格,是民族心理和性格的组成,深深的沉淀在民族思想意识的行为规范里。在先秦就已经确定了君子人格理论框架的基本内容,先秦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是最主要的三个大家,他们的论说非常丰富。本文试图结合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论的研究成果,通过比较先秦孔、孟、荀君子人格学说的异同,研究探讨并整理先秦时期儒家学者对完美人格的培养、塑造和完善。本文通过对中国儒家先秦哲学的挖掘,分析儒家君子人格形象的种种,并对比先秦儒家先贤孔子、孟子、荀子对同一理想人格的不同构想,试图找出一种君子人格在现代生活的形象。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研究论述君子人格及他的现代价值。第一部分由引言和第一章组成,引言主要包括国内境外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论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并在第一章阐述并分析了关于人格的定义和理解。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三章,论述了关于先秦儒家君子理论的特质,并对比先秦儒家同一人格形象的不同构想,引出君子人格培养途径。第三部分综合分析了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着重从人格启示和经营伦理方面分析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观和借鉴意义。君子人格思想的社会文化效应不仅仅局限于古代,就是在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君子人格也与中国民族走向现代化息息相关。我们需要认真讨论、研究和整理先秦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从而发掘他在人格特质中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儒家 君子 人格 道德 现代价值Abstract Gentleman personality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culture, but also embodies the ancient Chinese ideal personality, it i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character, deep precipitation in the national ideology of behavior. The basic content of gentlemans personality theory framework in pre-qin period has been determined, Confucius, mencius and xun zi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pre-qin Confucian three people, their idea is very rich. This article tries to combine the pre-qin Confucian gentlemans personality theory research results, through comparing the pre-qi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doctrine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xun gentlemans personality, to explore and organize the pre-qin Confucian scholars of mold design, develop and perfect personalit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pre-qin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digging, the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the Confucian gentlemans personality, and compared the pre-qin Confucian sages Confucius, mencius and xun zi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on the same ideal personality, try to find an image of gentleman to adapt to modern life.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research the gentleman personality and its modern value. The first part is by the composition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first chapter,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includ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about the pre-qin Confucian gentlemans personality theory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 the first chapter states and analyzes the definition and Comprehension about personality. The second part includes the second chapter to the third chapte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qin Confucian gentlemans theory, and compared the pre-qin Confucian same personality image of different idea, raises the gentleman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approaches. The third part of the modern value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gentlemans personality, emphatically from the enlightenment and management ethical personality analysis the gentleman personality of modern values and significance.The domino effect of Gentleman personality thought of ancient social and cultural are not limited to, is in todays high-speed development with each passing day, the gentleman personality also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inas national moder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eriously research and finishing the pre-qin Confucian advocated the gentlemans personality, from it is personality traits to explore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s: Confucian gentlemans personality moral modern value目 录摘要 2Abstract 3前言 5第一章 人格与君子 12 1.1 儒家理想人格:君子 12 1.2 人格的哲学概念 14第2章 “仁”本“礼质的儒家君子特质162.1 君子尚德, 仁为己任 172.2 仁者爱人, 孝悌为本 172.3 恭敬谦让,忠诚守信 192.4 和而不同, 通权达变 212.5 义以为尚, 兼善天下 232.6 见义勇为,舍我其谁 24第3章 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 253.1 孔子、孟子、荀子君子人格观的比较 253.2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论的贡献和缺陷 273.3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论的缺陷 283.4 君子人格的培养途径 313.5 小结 32第4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论的现代价值 324.1 君子人格对当代人格的养成启示 334.2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现代精英伦理价值35参考文献37致谢39前 言两千多年来,传统儒家学说中人格形象的标准一直是君子,高尚,凝重是志士仁人人格修养至君子的重要目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的今天,虽然君子一词被继承至今,但它的含义确是不断的变化的。学者们通过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进行修改、增加或删除来满足学者自身的学术需要或当时的社会需要,使得君子一词应时自己或时代需求。随着时代发展,当然,儒家学说最早提成的君子人格形象也有很多成分已经不能适合当下的时代,我们定然不能一成不变的继承下来。我们如何这种情况下理解君子人格说?判断他的现代价值?本文期望可以解答这些问题。一直以来,儒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研究的已经比较深入和充分,并提供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儒家传统学说中,关于人格理论的成果是非常丰富的,尤其先秦儒家人格理论的研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本文试图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内涵和特质,找到儒家君子人格的培养途径,从中发现先秦儒家君子人格向“现代”转化的过程,从而挖掘其现代价值。另外本文还通过比较先秦儒大家孔、孟、荀对人格关的差异见解,分析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现代贡献和缺陷。儒家传统思想的内容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十分丰富,而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君子人格思想又通过超越自我、抵抗困境、坚守信念等方面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所以批判的继承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中的合理内容,并根据现实需要,创造性的向现代进行转化。君子人格思想在先秦儒家学说中,拥有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后世君子人格思想的认识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参考,本文在研究君子人格思想特质、培养途径等的同时,参考先秦儒大家孔、孟、荀的不同见解,进行研究和比较,期待这样能更深的挖掘先秦君子人格思想的价值贡献和缺陷,让我们在君子人格理论的继承上更为科学的借鉴,古为今用。研究综述1、 国外学者对儒家君子人格的研究成果国外一些学者对于儒家君子人格的研究中,狄百瑞认为君子就是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分子,即便没有实权,也怀有领袖使命感和公众服务责任感。1 【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对他们来说,天命并非王朝的一纸委任,而是要求他们作为个体具有道德良知和政治良知。照这样的理解,君子由最开始的贵族身份,慢慢转变代表另一个全新的阶层,这个阶层把个人美德和智慧为公众服务两方面的培养作为目标。换言之,君子不再是上流子弟,不再享受特权,而道德水准高尚和胸怀宽广的君子忧显得鹤立鸡群,远远超过小人。狄百瑞借用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2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36来说明,这和西方文化中,彬彬有礼的绅士大相径庭,是其远远不及的。因为君子为人客气,且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君子不会畏首畏尾,又为人和善,所以君子可以以强硬的态度坚持原则。因为如此,君子要付出一辈子的努力。看得出来,君子会有莫名的窗体顶端展示人格的成长,这是不可理喻的。安乐哲认为,儒家的人格实现,不主张窗体底端因为维护的责任,君子就会代表天命谴责背道而驰的权力阶级并时刻遵守自己内心的天命。从这个角度看来,儒家学说中的君子形象和西方基督教语境中的“先知”类似。但在旧约中,主题往往都是先知爱民,愤怒及宽恕等。始终表现出上帝强烈地关爱着他的子民,但是。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论语中从来没有看到孔子叱责、谴责过百姓。帝皇和臣子只对天负责,如果百姓受苦,往往只能怪罪百姓。先知之声来自君子只是说给天子和官吏的话而已,良心的谴责从来不会落在天子身上。同样是爱护,儒家学说中就就完全没有天子与百姓“立誓签约”的传统,百姓不会影响世界的大事件,而是功劳和重任都由天子和臣子享受。换言之,所有的责任重担都被君子自我改造和培养来肩负。由此可见,君子的身上肩负着儒家思想沉重的历史重担和历史责任。1【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2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81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3【美】安乐哲.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家与道家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199这从负面表现了孔子的主张,孔子之所以把仔细和克制放在君子身上,且君子大是大非上一丝不苟,就是因为普通的百姓不会听到这样的劝诫和教育,也并没有指望普通人能像君子一样克己复礼或万事谋定而后动。孔子在这方面分裂了君子与百姓的关系,这也许是后世学者研究后抨击否定儒家学说的根源之一吧。美国学者安乐哲:孔子在用新的道德条件来约束君子的时候,并没有无视官衔和政治条件。为孔子所坚持的原则是:政治上的责任和道德上的发展是两个不可分离且互相关联的两面。人格的成长以缺乏社会和政治的责任心的方式来展示,这是不可理喻的。在安乐哲看来,他不主张以严格区分伦理学与政治、个人的事情与社会的事情、私人利益与公众利益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儒家的人格。4【美】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81-3855【加】贝淡宁.中国新儒家M三联书店,2010:56安乐哲在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家与道家认为现在儒家学说发展的状况并不乐观,他说:“说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中没有一个可以做到从心所欲的像孔子那样则是真的。这只能是因为弟子通常都难以超越老师的境界。但这显然不是安慰或者劝人放弃的,恰恰想法是要激发那些视孔子为典范的人重新鼓起勇气。”但他也认为,儒学在今天的式微很大成都是由于理论活力不足,“儒家在历史上一直以来都倾向于墨守成规,以致于僵化为某种意识形态。适当尊崇传统与过度倾向特定集团利益的文化教条之间仅一线之隔。”因为论语中的论述被某些人奉为至上信条而不会去粕存精,从而让儒学变成了一种文化教条,这使得儒家的哲学思想不会成为现今社会的个化思想。同时,贝淡宁还为有人批评儒家学说总是从历史中寻求理论依据进行了辩护。他认为尽管孔子在社会政治理想方面,从不多言未来的倾向,而是对西周时代津津乐道,但是更多是语言上的表达而非真实意思的表达。社会批评家借用过去的立下那个而不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能仅仅是因为,如果 “往圣”的认可改革的呼吁,当权者就更容易接受,仅此而已。 【加】贝淡宁.中国新儒家M三联书店,2010:72如果一定要为儒家学者是在历史中需找灵感辩解的话,也只是因为这可以让道德学习进步的更快,因为道德、伦理的理论还是需要借鉴古人的成果。余英时,美籍学者,他认为,儒学作为一种思想系统,且作用是安排社会秩序的指导思想,所以儒学在现代面临的困境尤为明显。从个人的生老病死到国家兴亡及天下构成,都属于儒学范畴。儒学通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国民生活中根深蒂固,但是传统秩序已经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崩溃,这就意味中断了制度和儒学之间的联系。余英时在现在儒学的困境一书中提到过:“让我们用一个不太恭维但毫无恶意的比喻,儒学死亡之后已经成为一个游魂了。” 【美】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困境M三联书店,2004:57儒家思想在21世纪,特别是在中国一方面受到学者的不断抨击,另一方面受民间社会摧残且无处逃遁的影响。余英时认为,由于长期积累,儒家道德资源已经消耗殆尽,且一直在加速浪费而未曾添新的局面。尽管如此,儒学仍然还是有前景的,这是因为儒学在过去已经随着制度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虽然封建制度崩盘一去不回,但中国文化还是存在的,那么作为文化主导价值观的儒学也不至于荡然无存。但是儒学思想的改变亟不可待,必须应变现在时代的需求。余英时明确指出,儒学只有重拾其人格理论信心,才能走出目前在学术界的困境,并足以与西方道德哲学相比较。美国哈佛大学学者杜维明认为:“在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的今天,对于历史、哲学、文学的研究仍要追溯源头去寻找。.回到论语、中庸、孟子、大学这些智慧的源泉,他们不会再时间的作用下失去他的重要性。”1 【美】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217但杜维明对今天的儒学并没有抱着盲目乐观的心态。他指出,在我国批评自由、个人尊严、理性、权利和理性的人很少有,但却有很多人批评仁、义、礼、智、信。因为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讲,经济和军事的富强才是最大的理念,这种理念“能将所有不接受它的理念、制度、游戏规则给彻底冲垮。”所以儒家传统不经过由内而外的批判与重组,不能建设性的回应西方的价值,那么儒家传统将会在知识、文化、甚至学术界销声匿迹。国外对于儒家君子人格的研究,出发的角度是在个人价值及个体意义,而非中国式的伦理型哲学研究框架,国内学者对儒学的研究将其视为主流价值体系,而国外学者则是从完全不同的视角来阐述。一方面,外国学者关注到了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承担重要角色的君子,肯定了君子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这源自君子对他人及社会的关爱而不是因为血统;另一方面,外国学者难免将重点摆错,更多的去理论合理、平衡及相互制约。不评价这种思考的对错,但明显这样的思考不符合我们所说的儒家君子人格学说思路。当然,中国人更认同哪一种思考及更容易接受哪一种理论则是另外一说了。所以,理论传统习惯在西方更多是将个体价值放在首位,而国内的传统文化研究习惯则是更倾向个人价值拱卫集体价值。两种理论倾向各有利弊,本文则试图通过两种方向互通之处,更实在的去粕存精的分析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描绘君子人格包含中西之长的现代价值意义。2、 国外关于儒家君子人格的研究在今天,国内学者更多的带着仰视、尊崇且带了一丝怜悯的态度对儒家君子人格理论作出研究。张岱年认为:“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理想轮是人生论中的核心观点。人生理想论就是对于人生最高准则的理论。人生理想论被孔子所创造。”1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43“人生理想轮,实是中国哲学之核心部分。中国哲学在此方面的贡献,亦较大。”2 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新华出版社,2004:116儒学既然是以前建立起来的思想体系,那么其中很多内容肯定已经和现代的人类社会脱节,“但是,儒学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也确有所见。”2 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新华出版社,2004:66儒家君子人格理论在现代对人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能帮助人们培养、树立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儒学中的君子代表着一种独立、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格形象。张岱年认为,现在社会的道德就应该肯定个人人格独立和要求个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人和观念使得民族形成很高的凝聚力,孔子有云:“君子和而不同”也说明了“和”不是无差别的统一,而是多样性的统一。4 刘述先.儒家思想的转型与展望M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6这些都是儒家君子思想有现代价值方面,虽然有人抨击儒家君子人格,但只要我们能去其糟粕就可以了,不能因为有人抨击就完全抛弃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刘述先认为:“儒学如今的困境是由于长期被统治阶级指定为主流意识形态,每逢时代更迭,它都会成为众家指摘的目标。但如果除去这道光环,儒家学说不再力图成为现实国家的主要意理,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反而更容易凸显出来。”从个人角度来看,现今儒家人格学说的运用,不要去强求它能适用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应该比较客观的认识它的现代价值,才能体现价值的最大化。葛荣晋认为,设计理想人格是儒家长期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在今天看来,这种人格明显是一种不健全的人格。即便是它肯定了道德价值的作用而且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第一位,但它在今天遭遇抨击的原因也正是这个。对“德”过分强调而对“志”“美”“知”忽视,而在“知”的部分,道德意识和伦理智慧是儒家的主要思想,而“知”中的科技内容则被忽视了,从而影响了理想人格的塑造。我们在肯定儒家人格要素中的合理成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的缺陷,才更利于现今社会的人格塑造。朱义禄认为,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制度中,理想人格往往出于现实的需要。理想人格是一个社会和民族文化中所有人都推崇的模范人格,它一定体现了这个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归纳这些学者们的观点,得出以下几点:第一,光辉不再属于儒学,儒学的尴尬状态在余英时的“游魂”中一次很巧妙的阐述了。我们认可君子人格学说之时,也用“煞有其事”来概括了君子人格学说对现代人的影响。第二,我们需要重新树立现代人的君子观念,虽然十分必要,但是困难也不小。一是因为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现代人格失落的问题,虽然力图解决,但最后的目光还是聚焦在了先秦儒家君子思想身上,张岱年的说法印证了这点。二是我们的发展几乎是模仿西方发达国家,在物质方面或许能行,但在精神思想层面上显得不伦不类。这说明了西方思想文明也有着地域性和局限性,也说明虽然现今中国人表面被西化严重,但内心的文化传统仍然根植未变。三是现代生活方式的表现-人们面对价值选择问题无所适从,也正印证了和传统文化观念之前确实存在脱节。第三,从儒家君子人格学说的理论本身来看,我们并不是要原封不动的还原,而是选择性的继承和应用。刘述先及葛荣晋肯定了这一观点,认为先秦儒家君子人格学说也有很多不足和缺陷。以上各家学说都是从哲学的角度,从发展和现状角度阐述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所以本文试图整理及比较的角度探究,希望能得出新的结论。第1章 人格与君子1.1 儒家理想人格:君子君子人格理论,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儒学对人格理论的主要贡献。不管是儒家的一些经典还是儒家的一些学者著作,他们都是同一个学派的,对人格问题上也有共同的价值取向1 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9很肯定的说,君子就是儒家学说中对人格目标的培养趋向。虽然现在的学者对儒家君子人格理论或多或少有一些增删、润色,但严格说起来,每个时期君子人格的特质和形象都不完全一样,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先秦时期理想人格已经定型为君子。按照我们中国传统式的语言来理解,作为君子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表现体现在“修己”和“治人”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有着微妙的关系,可以君子的这两方面内涵,就是儒家理想人格学说展开的核心。所以成为君子则是“修己”,必须先成为君子则为“治人”,儒学事实上就是“君子之学”。2 【美】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M三联书店:2004:271君子最早仅是一个称呼,它既不是道德理想的体现也不具备道德意味,这个称呼比孔子早许久。但从孔子开始,君子人格作为一种人格范型,它包涵了道德典范的意味,尽管君子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在阶层上还代表了一种层面,但这个层面无疑是品行端正、亲近百姓。纵观论语可以看到,孔子提出的人格典范除了君子还有圣人。在论语述而中:“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3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73从这个记载上可以看出:“圣人”是美好窗体顶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负面来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1换一个角度理解,孔子在描述君子人格形象时,窗体底端的;“君子”是理想的。从逻辑上来理解,凡人的确是可以成为圣人的,但是现实实际上圣人是遥不可及的。孔子认为尧舜那样的圣明君子也不能称“圣”,包括他自己也不以圣人自居,所以他提出的人格典范“圣人”,虽然比君子更完美,但远远比不上孔子理想人格的论述重点。相比之下,孔子是结合日常的生活去对君子进行描述的:“君子和而不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等。4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61-63相比圣人来说,孔子对君子的描述更为平易亲切,因为他对君子的设定本来就更贴近生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剖析君子形象:第一,品德完美才叫君子。我们之所以将理想型人格定义为君子人格,就是因为它已经没有什么值得挑剔,君子顾家的同时将这种关怀推及社会,可以说是严于律己同时也以他人生活美好为己任。直白地讲,君子人格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仁”,其基本内容是“爱人”,而“爱人”的方法就是“忠恕”,从积极方面来看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从消极方面来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1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166换一个角度理解,孔子在对君子人格形象的描述中,更多的是着力让其各种品质保持平衡,不偏不倚,君子的内外思想和行为都保持着中庸,从而达到最好的精神状态。在宗教教义中,君子集众德于一身,对人精神道德的要求是极致的,但孔子在设计君子的人格理想时,君子和圣人相比,君子身上并没有一切极致道德品质,因此君子的形象虽然也崇高但是并不玄远。孔子用“中庸”概括了君子境界,但论语中只有“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2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203直接论及到中庸,但中庸在论语中对君子的描述却处处体现,如“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3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213都是中庸之道的具体体现。从中我们可以从两点来理解中庸品质。其一,中庸即“无过无不及”,从某些方面来讲,达到极致的境界远远艰难于达到平衡的境界,所以才被孔子定义为“至德”。其二,中庸是“内仁外礼”的一种表述。君子语言和行为需要做到表面和内在一致是中庸的人望而不及的,但君子语言行为的动因界定则是“内仁外礼”。在儒家人格思想中,“至德”的内容与“仁”的道德规定是不可分离的,同时作为“至德”,其“至”不是极致,而是适中合度,恰当好处,所以才需要礼来平衡,让其至德。第二,君子另外一个品质是具有忧患意识。达到君子的自我要求与塑造的能力,需要不断的进行自身的人格完善的修行,但这并代表就已经达到理想目标,君子的理想目标是通过自身来改造整个社会风气。但在君子人格思想诞生的时期其实并非天下太平之时,所以先秦儒家君子人格形象常备赋予忧患的思想,在孟子的论说中最为显著。先秦儒家学者认为形成儒家理想型人格的第一步是自身心性道德的完善,而完成这一步是为更重要的天生职责做准备的,所以儒家提倡入世,并大多数积极参政。在实现儒家天下大同,和谐的最终目标过程中,君子往往承担了抵抗外界诱惑,同时也承载着以牺牲自我去坚守气节与操守的责任。儒家这种奉献和坚守精神,正是历史上我国无数志士在危难及紧要关头时视死如归、慷慨捐躯的精神来源。1 葛荣晋.儒学精蕴新释M齐鲁书社,2002:103在论语书中不难发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80第三,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是因为具有社会责任感。我们在分析君子人格形象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君子当下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扮演的社会角色,但这种地位往往十分不堪,君子们通过自我修行不断的完善自我,除去那些天生的贵族以外倒是无所大碍,但若想很容易改变社会就变得很困难。特别困难的是使权贵都遵从圣人的教诲,所以我们不难想象君子的尴尬和窘迫。抛开那些现实以及历史的眼光,当儒家学者赋予君子们这些与生俱来的责任时,单从纯理论角度来看,君子们都非常的孤立和被动,君子的身上肩负着改变社会的责任和重担,而“百姓”和“民”只是一个最终受益者。我们常说“在其位谋其政”,“在位”对乱世负责,他们在当下没有别的需求了除了去同情和怜悯百姓之苦。君子富有过多的责任,也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于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学说中,孔孟给君子赋予了为动乱负责的责任,并将民族的命运仍给了君子。君子一直疲于“修己”和“治人”,如若成功君子是不能居功的,如若无成君子就更得不到他人乃至自己的宽恕和原谅。所以先秦儒家的君子更多的看起来是一生追求天下福祉,自身的得失就都去拱卫集体利益去了,如若君子过多的看到个人的利益而不去关注他人的利益被视为不恰当。所以君子在儒家学者的定义下往往是悲情的,君子被剥离了物欲追求。只留下了“仁”“义”二字。从先秦到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学者研究君子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并且已经有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君子以德立身,这使得其他的好的品质,诸如坚韧、智慧、欣赏美等能力都成为了这种特性的延伸,“仁德”是根本,离开这个根本,君子的其他品质就往往被否定或不被承认。从点来看,君子人格并不是现在语境中一个健全的人,这使得这个人格形象有诸多不被现今认可的硬伤。当然,前面有说,我们不能强求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能适用现今各个领域、地域。对于它的现代价值的部分,也是本文仍在讨论、仍在肯定其中有益的部分,这已经说明了先秦君子人格思想,君子一词的学术及实用价值。1.2 人格的哲学概念君子作为儒家人格形象的理想目标,已经显示其从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素质,而非单一的自身层面平衡即为理想。杨国荣认为,对人格的定义应该从文化、社会与人三者的交互关系角度入手:人格,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制度与传统文化中所形成的、旨在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包括自身)关系的行为准则,以及在实际行为中所凸显出来的精神素质。1 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31在这个定义中,人不仅仅是自身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表现的复合物,而是一种混合物。当人格的形成被我们描述的时候,不能仅仅是看这个人格形成时内部构成因素的先后或是这些因素占比轻重就直接判断定论,因为人主要的内在品格是人格,它从根本上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的行为道德表现;我们只能在具体情境中,人发生了具体行为才能对主体做评价,但是往往有无数种情景可能被行为发生涉及,但是从某些方面来看,前文中说到的情景和行为都是特殊的,无法复制的,所以我们也不能因为某些或某次特别的情景行为就断定主体的内在品格。有鉴于此,杨国荣指出“任何一个人都是具备情感和意志交集的一个综合体,积聚着对自我意识的认识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认识,人们的求真意识以及向善的倾向是它的内驱力。这些意识现象激发出来的精神素质往往是随着智慧的迸发、道德的判断与审美的追求等方面体现出来的”。2 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9他的人格定义中着重强调了“精神素质”,在不同的情景下人们做出一些看起来一致的行为时,通常就是被这些恒定的心理倾向统摄了。当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人看起来就会值得信任和信服,并且展现出潇洒自得、与生俱来的气质气场,同时也被视为一种理想的人格形象所展现出。孔子对于这点也是认可的,人的内在品质由于因素的影响会对人的外在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孔子云:“苟志于仁矣,无恶也。”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35-36不道德的行为可以被保持“仁”的道德操守所规避,而假如不能能保持一如既往的亲善那就是由于内在品格不够稳定的原因,:“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1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35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占有特定的位置,这就叫“社会角色”,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128就是说每个人应该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也呈现了儒家学说中完整的理想人格:使自身具有“仁”的品格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义务。杨国荣对人格的理解将人与周边的各种环境,从生存、到社会到人际环境联系到一起,如果脱离了这些环境,人格也无从谈起,所以君子人格也无法脱离当下的各种环境,这夜解释为何各个时期的君子人格存在一些细微的不同定义。但是在不能只看东方文明的阐释,人格一词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中,显得更为独立。罗杰斯(Rogers)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内在倾向,他指出“有机体有一种基本倾向和驱力:实现自己、维持自己并提高自己。”3 郭永玉.人格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42在罗杰斯看来,不仅仅是人类天性中存在着以上三种需要,甚至在其他有生命的有机体身上,也体现了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而且这种本能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在我看来,人格的形成是是个人生理、心理与社会、家庭、组织等等环境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相互影响的结果,有必要性,也有偶然性。所以孟子肯定人本善是可以证实的,荀子看重后天修行完善自身也是可考的。第二章 “仁”本“礼”质的儒家君子特质道德人格是儒家君子所崇尚的,它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因此,遵循礼,追求并成就仁德的人才是君子。由于君子是道德完善的标准和榜样,仁义礼智信又以道德为善,从这个角度归纳总结出君子仁本礼质的内涵特质。2.1 君子尚德, 仁为己任 君子的第一要义是守“礼”,而君子又以“仁”为己任。中国人被以“仁”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熏染是根深蒂固的,在每个国人心灵深处都都这有这样深深的烙印。“仁”作为君子品德中最根本的要素,它的实质就是爱人,即爱亲人、爱他人、直至爱一草一木、天地万物。而对君子最首要的要求就是守“礼”,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1 程碧英.论语“君子”文化新探J.天府新论,2009:117-120.君子仅修身是不够的,还应把仁德推广于社会及天下,济世安民,实现爱民、惠民、利民、富民的目的。儒家对人的本性的规定为德性, 道德本性的回归与完善应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追求, 仁德作为君子人格最基本的内涵, 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即积德行善。论语里仁中有提到 “德不孤, 必有邻。” 认为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而以求道为满足。孔子称尚德的南宫适为君子, 力求利用一切机会诱导弟子们树立尚德的生活观念。孔子强调君子要把道义的实现作为志向的目标, 其弟子曾参将此概括为“ 仁以为己任” , 儒家认为“仁”为君子最内在的品德,爱人才是它的实质。所谓爱人, 即“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与人”。2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49君子的理想, 君子人格的道德价值, 就是要把仁德推广于天下, 济世安民, 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2.2 仁者爱人, 孝悌为本家庭血缘般的亲情之爱是“仁者爱人”最深厚的根源, 这种爱包含了对他人对社会的爱, 爱人就是爱己和爱亲之心的延伸与扩展, 即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163-169“仁”不仅仅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论,同时它也是最重要的提现君子的人格特质和德性的方式。在儒家伦理钟,“仁”作为判断一个人究竟是君子还是小人的唯一标准。论语里仁中孔子有说过:“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阳货中甚至提高:“君子学道则爱人。”2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八M.中华书局,1992.250孟子则更直接地说:“君子亦仁而已矣。”荀子也强调:君子“唯仁之为守”。可见,在这些先秦儒大家眼中,君子的实质就是“仁”,如果没有“仁”,君子就变得名不副实。可以把君子所拥有的“仁”的精神可以细分为:具备仁的人热爱世人,乐于帮助世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仁”是源自内心的呼唤或者可以称之为一种从内散发的道德品质,有一种情感叫“爱人”。这里的爱人不是名词是一个动词,什么叫“爱人”呢?第一,“仁”发出的爱主要是对人,而不是对物。在论语乡党中记载当厩燃烧时,孔子第一句问“伤人否?”而没有说“伤马乎”。可以看出孔子心中想的是人以及人的身体的安危,这个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换句话来说,人道精神的表现是珍爱他人的身体以及生命。第二,“仁”表现出来的爱是别人,即爱的对象是他人。用董仲舒所说就是“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后出的“从人从二”,也蕴含着“爱人”的行为及实现必然涉及他人。第三,怎么样去爱别人?简单来说,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四,“仁”之爱人有三种境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一种的爱人,体现在敬业,即认真对待工作。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在社会关系中人敬业即是对他人负责。第二种的爱人,指让他人安乐,这里的他人指上层阶级,按钱穆的观念,这类人主要指朝廷百官与己接触者。第三种爱人,指使所有百姓(社会基层)安乐。其中以“以安百姓”为最高,即使尧舜也没有完全做到,有点类似子贡表达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但这一种爱人恰恰正是君子济世安民,体现了君子最高的人道精神。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关系的基本要求是孝悌, 孝悌也成为君子人格的重要特征之一。“孝”是孝顺。孝顺父母和长辈,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更高层次的理解,可以看做是对国家尽忠,也是大“孝”的体现。孝有着基础的感恩之心,是慈悲,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所以,有“百善孝为先”“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之说,就如父母当初无条件地养育儿女一样的用心,我们对父母应该孝敬尊重且无条件。“悌”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应该想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这样人和人之间矛盾才会缓和消除,相互谦让。“孝悌为本”指尊敬顺从父母, 悌指尊重兄长, 子曰: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1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44有若(孔子弟子)则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作为“仁”的最基础和根本:“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 以至后来儒家都用爱亲敬长来解释。2.3 恭敬谦让,忠诚守信 君子以“仁”为本, 以“礼”为质。礼作为一种无形的道德要求, 恭敬与礼让则成为了礼的基本精髓。恭敬即谨慎、虔诚, 无论对待人生、他人和社会, 都必须严肃认真, 谨小慎微。对己而言, 正心须有诚意;对人而言, 事父母须孝敬、事君须忠敬、与朋友交须诚敬; 对自己的职责, 必须“ 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 坚持一定道德原则中的不争和礼让, 才能养成谦逊的美德。在过去的礼仪中来看,人与人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以亲亲、尊尊、长长为基础的,它们就像两个砝码重量有微妙不同一样,使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自然表现出一种向一方倾斜的状态,因为礼作为道德标准,是我们都应共同遵守的,尽管“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规定非常繁琐和复杂,但其实质不外乎恭敬、撙节、退让这三个词。孟子就把恭敬辞让之心看作是礼之端,孝经广要道章称:“礼者,敬而已矣。”左传昭公二年也说:“忠信礼之器也,卑让礼之宗也。”总之,以礼调节一般的人我关系,就意味着“自卑而尊人”;在为人子与祖祢的关系中,同样体现的是“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所以,通过礼构造的社会关系平衡,其实质就将恭敬礼让的规范作为普遍要求,将恭敬之心作为与他人交往的根本。从感情层面看待恭敬,一直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论语季氏中说,“貌思恭”,“事思敬”,礼记正义引用何胤的说法,称“在貌为恭,在心为敬。”这是将恭敬分别归属于礼容和内心的感情两个方面,是主体相同的情况下来说的。但是恭与敬又并非是自我的造作,无论是实实在在的人,还是高高在上的神明,恭敬始终存在于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之中。 辞让是与敬恭紧密相联的另一种表现人的德性的行为,也称为退让。在礼记正义中,“应进而迁曰退,应受而推曰让。”1 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M.上海三联书店,1996,158-161.这种退让在礼表现得最为突出是在迎送、授受之仪中。凌廷堪的礼经释例中称,凡入门将右曲揖、北面揖、当碑揖,谓之三揖。同样,凡升阶,又三让,宾主尊卑相同时,一同升阶,宾主尊卑不同时,则尊者先升。凌廷堪将它们作为重要的礼例而予以归纳,可见退让在礼中是极普遍的。2 李富侠.凌廷堪的礼经释例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3:33仪礼土冠礼称:“至于庙门,揖入,三揖。”郑玄注:“入门将右曲,揖;将北面,揖;当碑,揖。”揖是一种拱手致意,但这里更多体现对他人的关注与尊重,礼仪中无论是主或宾都希望被相互关注而非漠视。各种礼仪三揖的程式都不可少,“凡入门三揖者,以其入门,宾之将欲相背,故须揖。宾主各至当涂,北面相见,故亦须揖,至碑,碑在堂下,三分庭之一在北,是庭中之节,故亦须揖。”仪礼士昏礼称:“揖入,至于庙门,揖入,三揖,至于阶三让。”郑玄注:“入三揖者,至内霤将曲,揖;既曲北面,揖;当碑,揖。”3 王辉.仪礼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1-14这就是说作为礼中迎送规定的三揖,在于养成互相尊重的习惯及日常训练中自求变化气质。在升阶的过程中退让的表现最明显:主人三让,宾客三辞,正是在这一让一辞中,体现了辞者对尊卑原则的把握,体现了让者对他人的尊重。仪礼士冠礼中:“至于阶三让,主人升立于序端,西面;宾西序,东面。”郑玄注:“主人宾俱升,立相向。”这种宾主一同升阶之例,在仪礼士婚礼中亦有记载:“三揖至于阶,三让,主人以宾升,西面;宾升西阶,当阿,东面。”1 王辉.仪礼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29这说明他们虽然三让三辞,但尊阶相同,这样做其实是为了让彼此感觉到被尊重。尽管主人或尊者应该先行登上登堂的台阶,但是,客主正是在这种辞让中体现了各自的教养与风度。儒家主张君子于言必忠信, 真诚是人与人相交的前提基础。孔子有“言忠信, 行笃敬”的教诲, 子曰: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2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189 , 主张把诚信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君子要守诚信,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诚信是君子的根本准则。所谓“信”,就是信用,即言行一致、恪守诺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重诺笃信,提倡“言而有信”,把忠信作为立身之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