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doc_第1页
量词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doc_第2页
量词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doc_第3页
量词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doc_第4页
量词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量词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修辞作用。吟诗作文中如果注意对量词的精心锤炼,往往可达到妙笔生花的效果。 一、巧用比喻修辞,量词可以加强对事物的描绘,使其更加形象生动。 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 这里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用词再准确不过了,极有层次感、对比感的写出了雪后银白世界中的景物。而“一芥”、“两三粒”,则以“小草”、“米粒”作喻体,更加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事物形状、大小。 2.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雍陶题君山) 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的样子。这种联想绝妙奇特,然而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二、巧用移就修辞,量词可以化虚为实。 1.友人来访,不小心碰翻了一杯乡愁,浓浓的气氛四溢弥漫。(曲近诗) “乡愁”是一种思想情绪,摸不着,看不见,而量词“杯”与之结合,便将其化为清香扑鼻的浓茶,浓香四溢,形象地展现出羁旅异乡的游子相聚,互吐思亲怀乡之情的动人场面。真是妙手著春。 2.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新凉”是一种感觉,不具体,作者用“缕”加以修饰,化无形为有形;由于通感作用,仿佛立刻会使人感受到如丝拂身的清凉滋味。 三、有些量词牵动全文,有助于主题的表达,意境的形成 1.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西厢记。长亭送别) “鞭”用的形象贴切,使人仿佛看见四周山色中,渐渐西下的残阳,离山只有一鞭子高了。既写出了离别的时间,更曲折的描绘出了莺莺依依不舍的心理:张生的马已经望不见了,但莺莺那颗依恋的心,却还始终系牵在张生的鞭梢上。同时,“鞭”字还创造出令人销魂的意境:四围山色,黄昏笼罩,莺莺伫立凝望远方,张生的身影由近及远,逐渐消融在残阳晚照中,唯有那道鞭影时隐时现,依稀可辨,从而形象而有效的突出了“送别”这个主题。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前赤壁赋) “叶”,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扁舟的形状特征,而且配合语境赋予扁舟以动人的美感,使其与清风明月、水波相映成趣,构成如诗如画的意境,使人遐想无穷:仿佛自己荡着苏子那轻盈如叶的小舟,凌驾于茫茫无际的江面上,体验着那飘飘然然“羽化而登仙”的感受。 再则,“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境界与“一叶扁舟”相形对照,大江水光更显浩渺无际,而小舟愈见像风中之叶,轻微飘忽,似有若无,自然而然的引出作者“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等一系列的人生感叹。 总之,小小量词不仅能令你的语言形象生动,引人联想,而且常常牵系着整篇文章的意境与主旨,所以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毛泽东虞美人枕上)句中巧借名词“钩”为量词,使句子传神地产生“残月如钩”的修辞效果。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浅谈诗文中量词的妙用(网友来稿) - 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浅谈诗文中量词的妙用(网友来稿) 2004-01-28 临汾一中 常红杰 一、 使诗文内容更加丰富,更富有韵味。 量词的语法作用本来是使不可计数的事物变成可以计数的事物。但量词并非简单地用于计 量,它还可以绘形、绘色,甚至绘情。古人写诗,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 又讲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妙在生动形象, 而一些量词的妙用,不但能增加诗文的画面感,而且也能增添画面的内容,从而使诗文更 富有韵味。 苏轼在一首如梦令中,他说“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本词是写苏轼对东坡 的思念之情,为何用一“犁”字修饰“春雨”?因为他一生都在儒道佛的思想中徘徊,在 “进则兼济天下”人生理想受挫之后,他就用道家的“玩世”和佛家的“出世”思想来平 衡自己,试想诗人曾以“只渊明,是前生”而自许,自然也曾在东坡过着躬耕自食的生活 。而现在,江上一片春意,自然也就想着春耕时分的来临。陶渊明说“归去来兮,田园将 芜胡不归”,而在苏轼看来,那春日的东坡也在盼着自己归耕呢。一个“犁”字,将诗人 多少的怀念之情蕴于其中。 一篇文章中有“今晚的月色很美,煮一壶月光下酒,与谁共饮?”句,试想,月光皎洁, 洒落一地清辉,酒清洌,月清澈,月亮倒映在杯中,然而,对此良辰美景,让人总能想起 李白的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亮在古典诗词之中,常做相思的代名词,比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比如“雁字回时,月 满西楼”。既如此,煮一壶月光,也就是煮一壶相思了,就着月光下酒,也就是对着月光 借酒消愁,消什么愁,自然是“人在何处”的相思之愁了。 还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一朵桃花鱼,以“朵”状鱼,真是神来之笔,“花开溪鱼生, 鱼嬉花影乱,花下捕鱼人,莫作桃花看”。 一树树桃花落英缤纷。水波中片片桃花荡漾 着,就像那一条条玲珑剔透的桃花鱼。花耶?鱼耶?难以分辨,更写出了鱼的美丽和神奇 。 二、 使诗文更富有含蓄蕴藉之美。 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诗文才是真正有魅力的,这种魅力来自于读者的思维参与 ,在隔与不隔之间,能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空间。严羽沧浪诗话论诗,讲妙悟,讲神韵 。钱钟书指出严羽讲:“诗之有神韵者,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不涉理路,不落言诠云云,几同无字天书。”诗有形象藻采,有情有意,再加上言外之音,又跟妙悟配合,这正是对创作诗的要求。而一些量词的加入,正使诗文有了一种空白之美,残缺之美,含蓄之美。 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章中有“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 岸边杨柳由碧玉妆成,秀丽可人,湖中水色澄碧,好像借来杨柳的翠色;泉质芬芳,好像分得两岸鲜花的芬芳。这里用“篙”字,从深度说水,而“脉”则既是写水形,又给人一种流水脉脉的含情之感。这付对联均为写水,却不着一“水”字,而又用“篙”“脉”字隐约带出,真有一种“曲径通幽”之妙。 又如宋代赵令畴的蝶恋花中有“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之句,写怀人而生春恨,何为“秋一寸”?其实此处不只写了思妇因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惨淡春景而伤怀之情,愁者,秋上心头也,思妇正是因春光老去而生韶华不在,生命渐入秋季之愁恨。而同时,一“寸”秋,也是指目,李贺诗有“一双瞳人剪秋水”,思妇怀人,望穿秋水而人不归,盼而不得,思而弥悲,故对春景而感秋意,此处一个“寸”字使得词的韵味更浓,回味更永。 三、 化抽象为形象。 虚实结合,相映成辉是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的文字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而“虚” ,即联想的意义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它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但它也可以使意蕴丰富。而一些量词在诗文中就承担了连接虚实的桥梁,将字直指的意义, 联想的意义巧妙地拼接一起,仅著一字,尽得风流。 晋代陆凯的赠范晔一诗中说: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将一枝梅送给自己的友人,也送支自己的思念。而用“枝”来状“春”,最是此诗 中的绝妙之笔,试想春光烂漫,春意岂能用“枝” 来形容,而在多情的诗人的心中,他 所折下捎给友人的这一束梅花,却已不再仅仅是一朵梅花了,梅是报春的使者,诗人是想要将江南全部的动人的春光捎给远方的朋友,表达自己想要同朋友同游在这动人的春色中的美好愿望,于是,梅又成了相思的象征。 李商隐的诗中有“一寸相思一寸灰”,这是诗人由居室之中沉香成灰而生出的联想,让人可想到那位被锁在“庭院深深”的孤寂的女子,对着那社中的一炉沉香,看着那烟雾轻轻缭绕,绵绵不断正如自己的一腔相思之幽怨。而那沉香也在渐渐地,一一寸一寸地化为灰烬,是的,所有的相思都没有(至少暂时没有)唤回那位浪迹在外的游子,所有的相思都只能同这绵绵的烟雾一样化为灰烬,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凉和绝望?这里的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但一个“寸”字,不但化抽象为具象,将香灰与相思组合在了一起,而且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事物的被毁灭,使全诗有了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还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 张炎的解连环孤雁中有句“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此处用“点”,一语双关,既写出孤雁在浩茫空际的孤单。雁 群在飞行时,常排列成行,队行如字。而且“雁”又常常是人们相思之情的载体,孤雁只有一点,排不成字,而只能带回来一点相思之意。一“点”传达出孤雁离群失侣的孤凄之感与相思之情,将人与雁的羁旅哀怨之情完美地融为一体。 四、 使诗文表情达意更为充分。 诗文是通过语言传情达意的,描绘同一事物时,使用不同的量词,可以反映出程度不同的差异,表述更有层次感,同时,准确地使用量词,还能将作者的情感抒发得更为充分。 李白秋浦歌中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生白发,而白发如何能有三千“丈 ”,庐山瀑布不过才“飞流直下三千尺”吗,可是此处的“丈”字,即是诗中的飞来之神笔,不但表现了李白的狂放的想象,更写出了其愁思之深重。李商隐谒山中有“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一句,浩渺无边的沧海却变成一杯冰冷的春露,这是对宇宙倏忽变化的极度夸张,一个“杯”字将自然规律的无情和诗人无可奈何的心境传达了出来。 赵令畴的蝶恋花中有“庭院黄昏春雨霁。一缕深心,百种成牵系”,这是写张生接到莺莺约他相会的彩笺之前的心曲,天已黄昏,春雨初霁,庭院之中一片苍茫,十分清冷, 这正如此时张生的茫茫心境。这里的“一缕”和“百种”形象地写出了张生的对莺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缕”即细丝,绵延不绝,剪不断,理还乱,而这一缕细丝般的深情居然化为“百种”牵系之心,这真是相思无处不在啊。正因了这样的相思才使得以后的月下相会一折更有了感人的魅力。 又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自己南渡之后的家国之恨,羁旅之悲,身世之恸,独自守着窗儿,一直到暮色降临,窗外,冷雨敲打着梧桐,一点点,一滴滴,也敲打在诗人的心坎上,敲打出点点滴滴的往事,试想南渡之前,李清照夫妻伉俪情笃,猜书斗茶,那时候是多么的愉快,而如今“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此情此景,人何以堪?此处不着“静”字,不写“伤”字,只“点点滴滴” 四字而冷寂无处不在,而愁云惨雾笼罩全词。另外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中用量词“声”“ 点”等来写心中的愁思也同声声慢有异曲同工之处。 张炎的高阳台西湖春感中有句“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用一个“抹”字,将青烟的那种迷朦苍茫极为传神地状写出来,与 前句结合,写尽了湖上春尽的渗淡迷离之景,一个“抹”字也传达出诗人此时心绪的苍茫 。再往深想,寒烟“抹”去了什么,那往昔的繁华与热闹,如今却只留了万绿香泠和几缕淡淡的荒烟,暮春之景惹动了诗人的多少愁思。 老人与海,美国作家海明威著。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圣地亚哥是一位老渔夫,他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但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吃光了,圣地亚哥只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之作就是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以摄象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圣地亚哥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这部小说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纪录:48小时售出530万册! 作品在当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两年后又获得了诺贝尔奖。该书出版仅48小时就销量惊人,当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年,因为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