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铜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王位世袭制C. 分封制D. 宗法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禅让制是在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B.王位世袭制与D.宗法制是解决权力的继承问题;周天子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拓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因此选C。考点:分封制点评:分封制对西周政权起到什么作用?西周前期,分封制起到了巩固周朝统治,扩大周朝疆域的作用。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壮大,周王室衰微。不能以分封治国。分封制度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便利其实力发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以血缘关系也不能保持长久的政治关系及政治统治的稳定。2.“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该文表明作者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A.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的统治B.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 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材料主旨,即强调统一对黎民百姓的重要性。据此,排除BC两项无关项。A项属于误选项,“人民脱离了诸侯的统治”,与题干主旨不相吻合。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发展秦国统一全国及其意义3.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A.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 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D.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的关键词是进步作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导致腐败,因而容易激化阶级矛盾,故选A。4.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A.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 设立三省,分散相权C. 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D. 设立内阁,强化相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期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与材料不符,排除A。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B项正确。宋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与材料不符,排除C。D表述错误,明朝在废除丞相后,设立内阁,排除。点睛:本题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切入点,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同时要求学生熟悉宋朝二府三司、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等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熟悉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内容,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三者之间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使军国大权日益集中到皇帝手中,从而有效地巩固皇权。5.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 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扩大了统治基础,故正确;当时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故正确;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秦朝就有,故排除;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在秦朝郡县制就有,故排除。故组合错误,故A排除。组合错误,故B排除。组合正确,故C正确。组合错误,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三省六部制6.唐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说唐太宗A. 善于用人 B. 虚心纳谏 C. 科举取士 D. 勤政爱民【答案】C【解析】【详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指的是唐太宗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官,使得读书人埋头读书,故选C;AB反映唐太宗知人善任,排除;D反映唐太宗治国上有作为,排除。7.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A. 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 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C. 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 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除了科举制,其他选拨官员的制度也可以为国家选拔官员,故A项不是实质,排除。推行科举制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但无法推断为庶族地主掌握政权提供条件,排除B。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笼络了人才,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文化,D项因果倒置,排除。8.古代中国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决定因素是A. 法家思想的影响B. 儒家思想的影响C. 皇权意识的增强D.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他们的利益,镇压人民的反抗,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正是这一政治和经济要求的反映。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9.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 B. C. D. 【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诞生之际就存在两个重要矛盾,其中之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中央政府通过不断细化地方行政层级来加强中央集权。从秦朝的郡县二级制到东汉的州郡县三级制再到元朝的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地方权力被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故项正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矛盾。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通过分割相权逐步加强君权,如唐朝设置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项正确。秦汉以来,中国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日趋严密。西汉设立西域都护,首次实现对西域的管理;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天山南北的控制;元朝设立宣慰司,对边远民族地区进行管理;清朝设立理藩院,作为管理周边民族的重要机构,故项正确。秦汉以来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的发展变化。中央政府通过完善选官制度掌握了对全国官吏的选拔权和任免权,从而强化了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同时,从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开始,官吏监察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表明对官吏控制和监视的加强,故项正确。故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10.为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治,元政府决定A. 确立册封制度 B. 设立三司、六部C. 推行行省制度 D. 设置理藩院【答案】C【解析】【详解】册封制度早在夏商周就已有了,排除A。三司设于明初,六部设在隋唐时,排除B。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北部和西部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排除D。元朝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地统治,提高效率,改变了原来的在地方上推行的郡县制为核心的体制,改为行省制,故选C。11.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 )A. 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B. 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C. 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D. 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答案】A【解析】【详解】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明太祖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司各行其职,互不统辖,都直接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从而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正确。行省制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排除B;“废行省,设三司”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与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12.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A. 隋唐时期B. 北宋时期C. 元朝时期D. 清朝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问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从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军队地方的权力加以制约,北宋时期很好的解决了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问题,北宋之后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地方威胁中央政权问题的出现,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北宋而非隋唐,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北宋而非元朝,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北宋而非清朝,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问题13.清朝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A.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B. “率循祖制,咸复旧制”,废内阁,恢复内三院C. 选调翰林等官员入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咸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对选项所传达的信息要与课本中内容相对应,A是皇太极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C是康熙时设南书房,D是雍正时设军机处,相比较而言,军机处的设立是清前期最重要的加强皇权的措施,也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14.左图和右图是清朝军机处和军机处内景。其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A. 决定军国大事B.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 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D. 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故D项正确;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故A项错误;B项是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是中书省的职责,排除。15.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A. 西周分封制 B. 唐朝三省六部制 C. 元朝行省制 D. 清朝军机处【答案】B【解析】【详解】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辖六部,具体执行。三省互相牵制,各司其职,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故选B;AC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清朝军机处是清朝最重要的权力中枢机构,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没有实权,并非分权制衡,排除D。16.2008年的中秋节,中央电视台,把晚会主会场设在山东荣成,台湾也设立了分会场,这体现了海峡两岸珍惜亲情渴望团聚的情结,这一切与宗法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B.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绝对的C. 有利于统治集团的内部团结 D. 等级森严,小宗要服从大宗【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宗法制的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A;宗法制等级森严,小宗要服从大宗,但大宗和小宗又是相对的,故排除D,选B;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排除C。17.明成祖时的内阁与清雍正帝时的军机处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是()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负责日常事务C. 掌管军事,担任安全保卫 D. 参与政务,没有决策权力【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内阁与军机处的职责。明废除丞相后由皇帝统领六部,故排除A项;内阁与军机处是为了加强皇权,但不参与决策,故排除B项;明内阁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清朝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加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军政要务,但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排除C项;内阁与军机处可以参与机要政务,但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故选D项。18. 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 秦朝郡县制 B. 西汉郡国并行制C. 元朝行省制 D. 清朝军机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汉初戒于“亡秦孤立之败”,分封一些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但“有心裁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这些诸侯国的势力膨胀,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A、C、D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均可排除。故选B。考点: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点评: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其结果导致王国越分越小,实力削弱,无力与中央相抗衡,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从而完成了汉代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19.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 宗法制得以恢复 B.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 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 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为了解决郡国并行带来的弊端而实行的推恩令。推恩令的推行可以使地方诸侯的势力越来越薄弱从而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所以本题选B,A、C、D三项不符合史实。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汉代的推恩令。20.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看,讨论的是节度使制度。唐初以防丁、行人为主,军城镇戍为辅的防御体系,逐渐形成了节度使制度。随着边疆战争剧烈化,出现了行政权、监察权与军权合一的状况。各道节度使拥有了自调兵食、总管内征发,任免管内官吏等权利。出现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局面。这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问题,所以选择A选项。B选项属于君主专制范畴;C、D选项与材料无关。点睛:回答本题关键是要理解材料中“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的含义,我们可能无法理解整句话的含义,但是可以从关键词入手。唐代“藩臣”和“王臣”之间的问题体现在中央集权问题上,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了解到本题讨论的内容就是藩镇割据问题。21.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C. 科举制 D. 恩 荫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相关制度演变脉络的把握。由材料关键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汉代以来察举制度演变,衍生出了比较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排除。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名师点睛】关于中国的选官制度,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宏观方面来说,即从世官制度,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再到当今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从微观方面来看,要注意挖掘细小的知识点,注意古代中国三大选官制度的联系与区别,诸如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九品中正制等,要做到灵活运用。要明确“九品中正制是由察举制衍生出来的”。 从“举孝廉”到“偏重于门第”,这是一种退步,本质上体现出“世官制度”的回潮。22.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A. 荐举制 B. 封邦建国制C. 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意思是:优秀的人可以通过某种制度参与政权,更替阶级成分,不会存在特权阶级。这表明,此种制度可以使下层人进入上层社会,打破了贵族特权的仕途垄断。而只有科举制以考试选拔人才,庶族子弟、寒门子弟皆可参加,依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冲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不会存在特权阶级,故选C。荐举制受地方实权派操纵,具有半封闭的特征,难以保证“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排除A;封邦建国制即分封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而非选官制度,排除C;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而非选官制度,排除D。23.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 分封制B. 三省六部制C. 君主专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很容易导致诸侯混战的局面,排除;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B项是C项的一个表现,排除B、C;D项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有助于维持长期的文明统一的局面,故选D。24.范仲淹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通判负责监督 B. 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C. 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D. 知州管理地方行政【答案】B【解析】参知政事不是监察机构,不能行使地方监察权,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通判的职能就是负责监督,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枢密使的设置是加强君权的产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知州是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所以可以管理地方行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5.地方行政制度是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西汉建立不久,异性王被一一铲除,通行弟子被分封到各地,与此同时全国还要约15个郡的土地归中央直接管理。郡国并行制成为汉初基本政治制度,然而到文景时期,同姓王势力坐大,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景帝武帝等采取以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同诸侯王开展了一系列斗争。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中国政治制度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特点。【答案】(1)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2)郡国并行;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4)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控制和管理,中央集权加强。【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和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是: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第二小问,“世卿世禄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秦、楚等国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进步之处在于: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2)第一小问,由材料“郡国并行制成为汉初基本政治制度”根,可见汉代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由材料“文景时期,同姓王势力坐大,威胁到了中央集权”,可见其弊端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3)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行省制的特点是: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中央集权的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地位角度入手。(4)材料一体现的是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材料二是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材料三是元朝的行省制,结合这些地方行政机构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分析出来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省紫金县2026届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情景转述课件
- 2026届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实验班化学高一上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威海市重点中学2026届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园林绿化个人年度工作方案
- 医院医生年度工作方案
- 成功的茶叶营销策划方案
- 社区三八妇女节活动方案
- 识字试卷测试题及答案
- 鼻肠管留置操作流程
- 施工技术管理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研究
- 《电磁感应现象解析》课件
- 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的护理课件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要点》课件
- 门诊分诊知识培训课件
- 武汉市2025年高三语文四调10篇高分作文范文:去过与感动过
- 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培训课件
- 射阳县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2024
- 普通铣床基础知识
- 《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课件
- 2025年策划资金注入框架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