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第五章父母子女关系课件_第1页
婚姻法第五章父母子女关系课件_第2页
婚姻法第五章父母子女关系课件_第3页
婚姻法第五章父母子女关系课件_第4页
婚姻法第五章父母子女关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一、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一)抚养义务 1.婚姻法第21条中的“抚养”指的是经济上支付抚养费,是经济上的责任. 2.父母抚养义务的对象 (1)未成年子女 (2)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婚姻法司法解释(一) 第20条,第五章 父母子女关系,第一节 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21,解释(一)第20条:婚姻法规定的“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是指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或者丧失或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 第21条:婚姻法第21条所称“抚养费”,包括子女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费用。 (二)教育义务,31,二、父母对子女管教与保护权利和义务 婚姻法 第23条 管教与保护的性质权利与义务双重性 1.管教是指父母对子女不轨行为的约束 2.保护是指父母应防范与排除来自 自然界或他人对子女人身与财产的侵犯,以及自己对未成年子女的侵害。,41,3.赔偿责任(强调几点) (1)婚姻法第23条后半段,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承担民事责任的义务 该“责任”是基于父母的身份而承担的,不是基于父母有过错是无过错责任原则 侵权责任法 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替代责任,适用于行为人无财产时。 B) 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补充责任 C)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这是有条件的减责规则,但不是免责规则。,51,(2)几种特殊的父母赔偿责任 父母离异,子女随一方生活,若未成年人侵权,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与其共同生活的一方承担责任。共同生活一方没有能力承担责任的由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承担责任。 父母将孩子托付给其他人的,孩子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原则上由父母承担责任,受托人有过错的,有受托人适当承担责任,有协议的,按协议。 学校与幼儿园的责任承担过错责任。 成年子女责任。,61,三、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一)概念 赡养主要指经济义务;扶助主要是精神上的安慰、生活上的照料劳务上的付出。 (二)主体 1.宪法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2.婚姻法21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71,(三)赡养的条件 1、父母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 2、子女须成年且有赡养能力 (四)期赡养扶助的期限 (五)赡养扶助的程度 (六)赡养扶助的方式 根据实际需要作出安排 注意: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是条件、无期限,子女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以父母未尽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为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也不得以分家析产为前提向父母履行赡养义务。,81,(七)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后果 1.义务人不履行义务时,需要赡养的父母可以要求其履行责任 2.构成遗弃罪、要承担刑事责任 四、父母子女之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继承法 第10条 五、子女应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91,附:大陆法系关于亲权与监护的规定 (一)亲权 1.概念父母对未成年子女保护与教养的权利与义务 2.特点 (1)亲权是父母基于其身份,依法律规定而当然发生的 (2)客体是未成年的子女 (3)具有权利义务双重性 (4)具有利他性 (5)性质:是绝对权,101,3、亲权的内容: (1)人身照顾权 管教保护权、教养; 姓氏决定权 居住所指定权; 子女交还请求权; 身份法上的代理权和同意权 惩戒权;,111,(2)财产照顾权 财产管理权; 特有财产无偿取得的管理权 非特有财产劳动或有偿取得子女可自行管理使用 父母对子女的财产的使用收益权; 法、日:父母有使用收益权 德:收益剩余归子女 父母对子女财产的处分权 ) 财产法行为上的代理权和同意权 解除亲权或子女成年时的财产交回义务,121,(二)大陆法系国家亲权与监护的区别 1.两者产生的基础不同 2.国家对亲权人与监护人采取的态度不一 3.调整亲权与监护的法律不同 4.亲权与监护的内容不同,131,一、婚生子女 婚生子女的概念有两种立法例:(1)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受胎所生的子女(日本);(2)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生的子女(德国、英国)。 (一)须其父母有婚姻关系存在;(二)须其子女为夫之子女(受胎由夫之所为)最难证明;(三)须其子女为妻之所生;(四)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中受胎 二、受胎期间推定,第二节 婚生子女,141,1、从孩子出生日向前溯及181302天,若该日期夫妻关系存续,则推定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受胎。世界上许多国家立法都有受胎期间的规定。但各国规定的长短和方式不尽相同。 2.重复推定。所谓的重复推定,即对于出生于前婚姻解消302天内,后婚成立181天以后的子女,既可推定为在前婚存续期间受胎,又可推定为在后婚存续期间受胎,这种现象称之为重复推定。在国外立法例中,除非有否定之诉的提起,其子女一般推定为属于后夫。,151,3.例外情形 主张在婚姻成立181天内或者在婚姻解除302天以后出生者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受胎者,负举证责任。如意大利民法典第233条规定:“如果配偶一方或子女本人不否认生父的身份,则认为自婚礼举行之日起未满180日出生的子女为婚生子女”。意大利民法典第234条规定:“任何一方配偶及其继承人都可以举证证明自婚姻被撤销、解除或者丧失民法效力之日 起300日后出生的子女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受孕的子,161,女。” 三、婚生推定。妻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受胎者(或者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生育的子女),推定其所生子女为婚生子女,称为婚生子女的推定。该制度的目的在于为子女确定法律上的双亲,共同生活的家庭。人工生殖。异质人工受精;女同的配偶的同意。 四、婚生否认。法律基于对妻子的信任,设定婚生推定制度,但夫如证明在受胎期间未与妻同居者,得提起否认之诉。,171,1.否认权人。各国规定不尽相同。现在一般至少包括两类人:丈夫本人和子女。 2.否认之诉的相对人 德国:子女 日本、韩国:子女或行使亲权之母 3.否认的原因 只要可以提供子女不是自己的证据即可,但不可以妻子通奸为由否认婚生子女 4.否认权的存续期间 一般最长是2年,从知悉子女出生日起 起算2年,有些国家规定是1年。,181,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二条 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并已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张成立。 当事人一方起诉请求确认亲子关系,并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一方的主张成立。,191,案例 黄X生(男),1961年杀害前妻韩X(案未发),1962年与王X结婚,于1963年生有一子黄X伟,1967年因经济问题被审查,自己交代杀人问题,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王某于1969年与其离婚,带黄X伟于1972年与张X结婚,黄X伟改名张XX。1984年考入军校,现在北京工作。 黄X生1985年出狱,留在劳改农场工作,后退休回老家开一诊所。 2010年黄X生(年龄74岁)到北京西城区法院起诉,因赡养费状告张X伟(48岁)。 黄X胜现有四子,长子程XX:与杀害前妻所生(随其姨、姨夫生活);次子张XX;三子:黄甲(黄X生继子);四子:黄乙(黄X生与现在妻子所生),均已成年。,201,一、非婚生子女的概念和生父母身份的确认 是指没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的子女。包括未婚男女所生子女,有配偶者与第三人发生性行为所生的子女,无效婚姻、被撤销婚姻所生子女,妇女被强奸后所生子女。 (一)生母的确认 1.谁分娩,谁是母亲 法律上的母子关系自子女出生时建立。 人工生殖情形下,各国一般认为,生孩子的母亲是法律上的母亲。 (二)生父身份的确认。血缘主义。认领主义。 包括认领和准正。,第三节 非婚生子女,211,二、非婚生子女的准正 是指非婚生子女生父母结婚从而使费婚生子女取得婚生子女资格的法律制度。德国就没有这个制度。 1.结婚准正 (1)一条件说。即只要有生父母结婚这个条件即可。如比利时、秘鲁。 (2)两条件说。具备父母结婚且认领。如瑞士、日本、法国。 2.宣告准正 未婚先孕,但由于婚姻障碍,不能结婚,或一方死亡而请求法院宣告准正,221,三、认领 包括自愿认领和强制认领。 (一)自愿认领 指父亲对于非婚生子女承认为其父而领为自己子女的行为。自愿认领为生父之单独行为,无须非婚生子女或母之同意。该权利性质上属于形成权。 其条件: (1)认领人须为非婚生子女之生父本人 (2)被认领者须为非婚生子女 (3)认领人与被认领人有事实上的父子关系 注意:认领后不能任意撤销。,231,(二)强制认领 指生父不主动认领时,利害关系人有权诉请法院,经诉讼程序责令其认领。 1、请求权人 (1)非婚生子女本人法国、秘鲁、瑞典。社会福利机构代表孩子。 在瑞典一个认为自己是生父的无权提起强制认领之诉。他的利益被认为已经由社会福利机构的责任代表。 (2)本人、生母、其他法定代理人瑞士、日本 (3)本人、生母、其他法定代理人以及生父 2、条件 只要能够证明非婚生子女与该男子存在事实上的父子关系即可,241,只要能够证明非婚生子女与该男子存在事实上的父子关系即可。如亲子鉴定结果。同居证明。 四、我国关于非婚生子女的确认制度 司法解释三第二条第二款: 当事人一方起诉请求确认亲子关系,并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一方的主张成立。,251,五、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婚姻法 第25条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261,一、概念 夫与前妻,妻与前夫所生的子女,即为后妻、后夫的继子女。其类型有: 1.继子女的生父母再婚时,子女成年了姻亲关系 2.继子女的生父母再婚时,子女未成年,但未受到继父继母的照顾姻亲关系 3.继子女的生父母再婚时,子女未成年,一直和继父母生活的,将会产生父母子女关系拟制血亲 4.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存在收养关系拟制血亲,第四节 继子女,271,收养法第14条 继父或者继母经继子女的生父母同意,可以收养继子女,并可以不受本法第四条第三项、第五条第三项、第六条和被收养人不满十四周岁以及收养一名的限制。,281,二、如何认定产生父母子女关系? 1.支付抚养费 2.人身照顾说 3.共同生活说(只要在一个家庭生活即可) 中国的司法实践:兼采第一种和第二种的观点 思考:一般仅从继父母对继子女是否履行了抚养义务来认定,如果继子女对继父母履行了赡养义务该如何认定?如果继父母对第三代进行照顾的如何认定?,291,三、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一)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不得虐待和歧视(适用于上述的4种类型的子女) 婚姻法第27条 (二)继父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于本法对父母子女有关的规定(适用于上述的第三种类型的子女),301,(三)终止(已形成抚养关系的) 1.双方自愿终止(成年子女) 2、关系恶化,诉讼终止(成年子女) 以上两种情形应给予继父母补偿 3.在子女未成年时,双方离婚,继父母表示不愿意抚养继子女,则关系终止 4.在生父(母)死亡后,生母(父)要求自己抚养的,则生母(父)较继母(父)有优先抚养权,311,一、法律规定 二、类型 (一)人工体内受精 1.同质人工受精不需要法律来规范 2.异质人工受精 (二)人工体外受精的 1.采夫妻的精卵在体外受精 2.采妻卵与第三人精子在体外受精 3.采供体卵与丈夫精子在体外受精,第五节 人工生育子女,321,相关学说: 1.生母为亲生母亲 2.血缘真实主义 3.意思主义 通说采取妻为母亲说 (三)胚胎移植 1.第三女性供卵与夫之精子结合 2.卵与精均来自第三人 (四)代孕母,331,一、祖孙之间的关系 (一)祖孙之间的抚养与赡养的关系 1.抚养关系 (1)被抚养人的父母双方死亡或一方死亡,另一方确实无能力抚养 (2)被抚养人必须是未成年人 (3)抚养人必须有负担能力,第六节 其他家庭成员,341,2.赡养关系 (1)被赡养人的子女已经死亡或者子女无能力赡养 (2)被赡养人需要赡养 (3)赡养人必须有经济能力 (二)祖孙之间的遗产继承关系 1.祖父母、外祖父母都是孙子女的第二顺序继承人(反之就不成立) 2.孙子女、外孙子女不是第一、第二顺序继承人,但是会发生代位继承,351,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一)兄弟姐妹之间的扶养关系 1.兄姐对弟妹的抚养 (1)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无力抚养的 (2)弟妹必须是未成年人 (3)兄姐是有负担能力的 2.弟妹对兄姐的抚养 (1)弟妹是由兄姐带大的 (2)弟妹是有扶养能力的 (3)兄姐缺乏劳动能力又丧失生活来源的 (二)兄弟姐妹之间的继承关系 兄弟姐妹互为第二顺序继承人,361,一、收养的概念和特征 (一)作为法律事实的“收养”与作为法律关系的“收养” 收养是指自然人收养他人的子女为自己的子女,依法创设拟制血亲的亲子关系的法律行为。作为法律事实的收养 (二)收养法律行为的特征 1、收养是一种身份法律行为 (1)收养是一种法律行为 (2)收养是一种身份法律行为。 收养这一特征使其区别于国家机关对孤儿、弃儿的收容养育,第七节 收养,371,2.收养关系的当事人须为法律特定的人 (1)收养关系的当事人依我国收养法第11条规定是收养人和送养人。收养人满10岁的,应当征得被收养人同意。 (2)收养只能发生在非直系血亲之间 3.收养是一种要式法律行为 4.收养是变更亲属身份关系的法律行为 (1)收养区别于寄养 (2)收养与供养 二、收养制度的历史沿革,381,(一)中国古代的两种收养关系 1.立嗣无子之人将他人之子立为自己的嗣子 (1)同宗同姓,辈分相当,只限于男性 (2)只有没有儿子的才能立嗣 (3)嗣子的地位高于他种收养的被收养人 (4)立嗣行为可由须立嗣者生前进行,也可在其死后由其配偶或其他尊长进行。 (5)要立过继文书 (6)效力:与嗣父母产生亲子关系,原则上其与生父母的关系归于消灭,但也有特殊收养,如 “一室挑两间”,391,2.乞养收留三岁以下的乞儿 (1)收养人是否有后代并不影响乞养 (2)虽法律规定为三岁,但是实际操作不限于3岁 (3)发生义父母子女关系 (二)收养制度的历史发展 1.为族之收养 2.为家之收养 3.为养亲之收养 4.为子女之收养,401,三、收养的基本原则 (一)养子利益原则 如:第5条、第6条:送养人的条件、收养人的条件,第9条未婚男性收养养女的年龄限制等 (二)平等自愿原则 1、收养人与送养人的自愿 2、建立收养与解除收养自愿 3、10周岁以上的被收养人自愿 4、公证自愿 (三)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则 如第6、8条:收养人无子女以及只能收养1名子女的限制,411,四、收养的条件 (一)收养人的条件(只能是自然人) 收养法第6条: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无子女; (二)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 (三)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四)年满三十周岁。,421,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不受被收养人不满十四周岁的限制。华侨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的限制。 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一名的限制。,431,(二)送养人的条件(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组织) 收养法 第5条 1.孤儿的监护人 第13条 监护人送养未成年孤儿的,须征得有抚养义务的人同意。有抚养义务的人不同意送养、监护人不愿意继续履行监护职责的,应当依法变更监护人。 2.社会福利机构 3.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 (1)生父母送养子女,须双方共同送养(包括须经已离婚的原配偶同意);一方不明或查找不到时,可单方送养(如果生父母双方确有困难无力抚养子女,而,441,而其中一方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法准确征得其意愿的,也应当允许另一方单方送养)。 (2)配偶一方死亡,另一方送养未成年子女的,死亡一方的父母有优先抚养的权利。 (法第18条) 是生存的父或母送养子女的法定障碍 (3)未成年人的父母均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该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不得将其送养,但父母对该未成年人有严重危害可能的除外。 (法第12条),451,(三)被收养人的条件 下列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 (1)丧失父母的孤儿 (2)查找不到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3)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461,(四)收养条件中的五大例外 1.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社会福利院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父母的弃婴或儿童,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的限制 2.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 3.公民收养3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可以不受某些限制: (1)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2)送养人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3)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在40周岁以上 (4)被收养人不满14周岁的限制,471,4.华侨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的限制 5.继父母收养子女,也可以不受某些限制(第14条) (1)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2)送养人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3)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 (4)收养人无子女 (5)收养1名,481,(五)收养关系必须建立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 1.收养人自愿。收养人有配偶的,需经配偶的同意 2.送养人自愿 (1)送养人是父母的,双方需都自愿,当一方失踪时,才可单方送养 (2)被送养人是福利院的,需福利院领导的同意 (3)被送养人是孤儿的,需所有监护人的自愿 (4)被送养人的父母一方死亡的,另一方想要送养孩子,需征得死亡一方父母的同意 (优先收养权) 3.被送养人自愿 10周岁以上的被送养人,须征得其同意 亲子公案 收养同意的意思表示能否默示?,491,五、收养的形式要件 (一)各国立法例 1、司法程序德、法、英、美 2、行政程序日本、瑞士、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 (二)我国的收养程序 我国的法定程序是收养登记程序,同时以收养协议及收养公证为补充。 1.登记管辖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 2.登记程序,501,六、收养行为的无效与撤销 收养法第二十五条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和本法规定的收养行为无法律效力。 收养行为被人民法院确认无效的,从行为开始时起就没有法律效力。 据此收养行为在具备下列条件时无效: 1、收养人或送养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