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控培训ppt课件_第1页
登革热防控培训ppt课件_第2页
登革热防控培训ppt课件_第3页
登革热防控培训ppt课件_第4页
登革热防控培训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培训目录,4 社区登革热防控工作,4 社区登革热防控技术,登革热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流行广泛,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生大流行; 主要临床表现: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 可发生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脑病的重症。,登革热临床分型,典型登革热 登革热 (1997) 登革出血热 登革休克综合症 普通登革热 登革热 2009新指南 重症登革热,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3-15天,一般5-7天),发 热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发热持续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呈双峰热。 常伴畏寒、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 恶心、厌食,乏力等。,皮 疹 初期为多形性皮疹,病程3-6天出现。 1周后转为出血性皮疹。 特征性皮疹:典型的斑疹或斑丘疹发生融合,中间有少量正常皮肤,称为皮岛。,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3-14天,一般5-7天),出 血,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倾向; 束臂试验验阳性; 常见:牙龈鼻腔出血、结膜出血、皮下出血; 少见:呕血或黑便、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 致死:颅内出血;,束臂试验,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3-14天,一般5-7天),淋巴结肿大及其他,颈部、颌下、耳后、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 结可肿大,并有触痛; 肝肿大,少数有黄疸,60%以上病例有ALT不同程度升高; 脾肿大少见。,登革热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另一种 表现病情较重,除上述症状外,病者可发生皮肤大片出血、紫癜、鼻衄、呕血、黑便甚至脑出血或各种组织器官出血,这种病人为登革热出血热。更严重者,皮肤冰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这类病人叫做登革休克综合征,病死率高。,登革热诊断,疑似诊断:流行病学史,典型症状及体征(皮疹),典型血像等;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登革热抗体IgM(+) 确诊:临床诊断+病毒分离/登革热抗体IgG恢复期四倍增高/登革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登革热诊断分类,流行病学资料:疫区,蚊叮咬史; 临床表现:发热,疼痛,皮疹,出血等;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血小板; 病原学:登革病毒;DF抗体;登革病毒核酸; 排它性诊断,流行病学,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病后5日有传染性。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1/3。 在患者中,以轻型病例为主。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传播媒介,我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前者分布于南方沿海,如海南岛等地区,后者则在南北地区广泛存在,以长江以南为普遍。,白纹伊蚊生活习性,是野栖或半野栖蚊种,主要孳生在室内的小积水容器内,如室内外的非饮用积水容器,竹筒、废旧轮胎以及各种丢弃的盆、缸、罐、碗等。 两种伊蚊的食性均是白天吸血的蚊种,均喜吸人血,吸血高峰:上午9:0010:00,下午4:005:00。,全球登革热流行态势,Add your title,Add your title,Add your title,Add your title,当登革热疫情发生时,要控制登革热的蔓延,必须在疑似病例出现后立即进行预防控制工作,如错失时机或预防控制工作不到位,导致二代病例发生,感染人数将会呈现几何级增加,造成疫情迅速蔓延。,白纹伊蚊雌蚊,埃及伊蚊(左)和白纹伊蚊(右)雌蚊,伊蚊卵,库蚊卵,伊蚊幼虫与库蚊幼虫的鉴别,白纹伊蚊幼虫呼吸管,白纹伊蚊幼虫呼吸管短而粗,致倦库蚊幼虫呼吸管细而长,白纹伊蚊生活史各期,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登革热防控技术,(1)登革热防控工作相关定义,1、输入性病例:感染地不在本地的病例。发病前15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南美等),有蚊虫叮咬史的登革热病例。 2、本地感染病例:登革热病人发病前15天内未离开过本地区(以县区为单位),或未到过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其感染地点属于本地。 3、登革热暴发: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居委会、学校、自然村、集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 4、疫点:是指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能够造成周围人群感染的范围。主要是根据伊蚊活动距离,通常以病家或与病家相邻的若干户、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划定半径100米之内的空间范围。 5、疫区:是指当发生登革热暴发或流行时,由于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和蚊媒的活动范围可能引起疫情扩散的区域。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乡镇划为疫区。城市一般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疫区,或根据地理区域划定。,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登革热防控技术,(2)加强蚊媒监测和信息上报,开展登革热疫情风险排查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镇卫生院严格按照关于印发2012年广州市手足口病、登革热等重点传染病防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穗卫疾201212号)的要求,联合街道(镇)社区居委(村委)、爱卫部门,每月定期对辖区内重点区域蚊媒孳生监测和防蚊灭蚊情况进行摸查并及时上报相关数据。 在登革热流行季节(4月-11月)根据当月布雷图等相关蚊媒数据开展辖区登革热传染病风险排查评估工作,科学评估登革热防控工作落实情况。,布雷图指数:每100户有伊蚊幼虫孳生容器数。(阳性容器数/调查户数)x100。布雷图指数是估计密度最常用的指数,因为它包含住户和容器两方面的内容。 “布雷图指数”在5以下,则属于安全范围;如果该指数高于20,则意味着一旦有外部病例输入,就可能在该地区造成登革热的流行。,特别提点,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登革热防控技术,(3)采用多种形式,广泛组织开展“清积水预防登革热”宣传,DF的防控工作并不完全局限于传防工作,必须结合健康教育工作,加强组织动员、依靠群众,将群众的防控潜在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动手”。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栏、黑板报、传单、画报、展板、电子显示屏等宣传阵地。 充分激发责任医生、公共卫生联络员、临床医生、护士等广大医务人员的宣教积极性,尤其是要高度发挥责任医生的作用,深入社区、进入农户,广泛组织开展“清积水预防登革热”宣传,普及登革热防控知识。,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登革热防控技术,(4)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机构一线医务人员的培训,各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开展组织对本单位医疗卫生人员的登革热防控知识强化培训,提高内科、急诊科、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对登革热的筛查诊断水平,提醒一线医务人员做好发热病人的筛查工作,尤其注意轻症病例的鉴别诊断,注意询问流行病史,对可疑病例及时采血送检,及早诊断,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登革热防控技术,(5)从细处着手,完善本单位登革热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各医疗卫生单位制定并完善本单位应对登革热的应急工作预案,建立应急工作机制。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建立执行力强的应急处置疫情队伍,合理安排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开展防控培训和演练,确保发生登革热病例时能够正确、迅速地作出反应,防止登革热二代疫情发生。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应急防控工作人员必须熟悉登革热防控工作流程,便于一旦发生登革热疫情时能迅速协助区CDC开展工作。,边调查、边控制,病例主动搜索和核实,输入性病例,主动追查旅行史,如旅行社名称、导游姓名及所有同一旅行团的所有团员或在同行人中追索可疑病例。 若病例病毒血症期在本省,在本省发病11天(最短外潜伏期加最短内潜伏期)以后,对其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有疑似症状者,均采血送验。需跟踪观察25天(最长外潜伏期加最长内潜伏期)是否有疑似病例发生。,本地病例,调查了解病例在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例如:家人、同事、住家周围半径100米的邻居、曾拜会或相聚的亲戚朋友,有疑似症状者,均采血送验,追查传染来源和追踪传播轨迹。 对疫点、疫区的医疗机构(如社区门诊、卫生站、医院等)搜索近期发病的可疑病例。,返回,流行病学调查和媒介快速评估,返回,1)个案调查。按登革热个案调查表的内容(附件1)进行,调查病例发病前二周至发病后5天的活动地点(如住家、工作地点、公园、学校、市场、庙宇等公共场所)、活动情况、被蚊子叮咬史、就诊经过等。 2)实验室检测。及时采集病人(疑似病人)急性期血清检测登革热病毒抗原、核酸,分离病毒。采集双相血清,检测登革热病毒特异抗体。捕捉伊蚊(成蚊)送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媒介快速评估,1)媒介状况快速评估。为了解疫点内蚊媒密度情况,调查疫点内50100户居民,检查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等。每35天进行一次。,切断传播途径-清积水,灭蚊,返回,疾控与爱卫部门的防控职责 CDC:疾控机构负责对病家及其所在的整栋建筑物的蚊媒控制工作,包括杀灭成蚊和清除蚊媒孳生地。并做好蚊媒预防和控制的卫生技术指导工作,尤其要加强对疫点或疫区的灭蚊技术指导。 爱卫部门:组织实施疫点疫区紧急杀灭成蚊与清除孳生地。 登革热疫情发生时的媒介防治原则 发现登革热疫情后,立即在疫点及其周边范围的室内、室外环境进行迅速地、反复地、覆盖式杀灭媒介成蚊,辅之以翻盆倒罐等清除室内外小型积水容器等控制孳生地的措施。 登革热疫情发生时消杀防控技术,DF消杀防控技术,返回,成蚊控制的技术手段,技术:超低容量喷雾技术 药物:速杀型的、对人、畜及其环境影响小的杀虫剂(剂型)。 器械:超低容量喷雾器(机)。,幼蚊控制的技术手段,在针对成蚊采取控制措施后,若未能及时清除或杀灭孳生地的伊蚊幼虫,成蚊密度会很快恢复,因此,必须辅以清理蚊媒孳生地或杀灭幼虫的措施,以巩固成蚊杀灭的效果。措施包括翻盆倒罐,清除各种容器积水,尤其清除那些无用的积水,这是治本的措施。对于一时难以清除的积水,可采用双硫磷、倍硫磷等有机磷杀幼剂或缓释剂型,亦可用苏云金杆菌变种芽孢等生物杀虫剂进行幼虫控制。,生物最佳直径(BODS)理论,登革热疫情报告要点:,病例报告 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疑似、临床诊断及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24小时内网络直报,同时电话报告所在区县疾控中心。 病情报告 重症、重点和有特殊要求病例的病情报告。,登革热是通过蚊媒而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染源的控制与隔离对登革热疫情的防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染源网络直报的及时性、时效性直接影响到DF疫情防控的效果。,病例诊断和报告滞后客观因素,初次就诊至诊断间隔较长。病人虽及时就诊,但是仍然会导致较迟时间才被报告 登革热的临床体征同别的感染性疾病有重叠,诊断存在一定困难 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部分临床医生对登革热诊断难以判断 血清学实验在登革热的早期通常是阴性的,需要4 5 d 免疫系统才产生充足的抗体量 存在部分隐性感染者和轻型感染者等原因造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