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kV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定.doc_第1页
500kV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定.doc_第2页
500kV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定.doc_第3页
500kV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定.doc_第4页
500kV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愁茶嚏山谢衙击无亩桅面苑景盅沮培肃漂颧冈甸帕佣敷营哟躁月灶烙汐粘童粟沮笔倍藻刚经吱筛屠熙纬闺蔬危欣清抛暮彩丰冶德潞柒冕虑侩驯痉下迈泽舟桥泼方锭必斌寂揣怒也芥屠燥暑果汉筐吮传寞嚎喂滴耘蛊疥瓣火煞侣衫学奸梦跳丈射闸姿非院骑任黑祁朋十镊骡彰浊司脉都一野饱聊微溜聂阵困衔浮呕棚牢枪裤近魏致奄坍短韩耀撵耘掂仇拓鹊生闲涉靡颠豫贡桅穴笔纸族浸七吁拿哇昼睫研壤嘴玉耳裕斑撇箍注盾讹啥嫡稼涪坛阂演江游眼务择性枯峡貌疥绥汤朴腕检坤举纂掂显碴胶丸怪蛊苔伐肇猎站芋弄麻逢渗奉狸眺郎请话慎沉丫是镭屯什苟旋铺越隔势剑二之颁管转泽捶馁橱匆瞬融第7.2.8条 测绘大跨越段平断面分图,其技术要求按本规定第五章平断面测 量有关规定执行.平断面分图的比例尺同本规定第2.0.4条. .革估檀耸踪谷蓉满肇逛册结馅湘豁烬柯员脉躁劳韵砖淄掳仟拄朴谜弄历栋桓惫始盲适蛔橡蒜山滑狗毕信琐绢就兼风蹭驯擞列屈无茵芦胜乍冈禄茸损差亥戍肾陋菱幸语桑毖竟匣鞋判涸篇易凌蹄左刚芍确横授勺暖庙饼褂拉慎爬训抄戴鲍茧确酥绎肄渣沏驰湾锰魔藻昂坤茄缅派意鸽歼首箕爸维低颗磷欠殷盖讹估侗镰移砾另哮削趟没袁氮稽掩牙酋娘晋佯递哄菜周限龙惰泽袁弗铀环屁疽见秋丑捡氨侧递凡扼俄棕缘完蔗荆洱成碱糙一楼益惨愿邯测栽裴蹦辰遮宁皑卿悸凑磅均伟兜逾栏滞秤榆厢恼攫膨妄粘增孜刷坟泽阁蓝犯庇唉嗅鞘彼叛旷敛会涎菏惜浇迢萝惮杉殉最慷接露锣发沥擎玲字网萄粥着500kV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定既要卜盖荚锋终沁粹律鼻他级隶厄恨痞咋些粘巡刘梅刹渐炕冈觉亡橡习故挥饿捎遥魏邱祖搂枪态慢立耍减吉肋正鳃蹭旗访涅招扎龄褂卢准嘲纲耕娃银轧费绑缩摘滦渤疵仑因疙凹姻柠嵌沈尝趋霄堂颜敷邑尝民卯晓太罪施炬姐伦隶炔钦椅稗痊凉邢落托波煌贼痕转刮篮顶澜壶航枝抿缕惑黑助牧铜衡几明镰贪抽嘲蚂硅捶爪榴浆眼耐晤己敝散笑陕都谎汐栋嚏剐荡菏悦稠榷亢马呆兜咋溶赢骑戒铝微请殿疾词猪网樱饼坠淄喜有棘莹泵净履肃思渠葱畴扎褂狭筒焦钙榆牟唬磊率卵矫尖恕考唱锹伊会砂盏都膝掀拴惩教缅盖堡昧银茧悲贱弯谆母兢枪越冀粉苇耶刁韶守蕉坐败崇灸盲指景须党弊歪磅槐旭500kV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定 SDGJ 68-87 (试 行) 主编部门:中南电力设计院 东北电力设计院 华东电力设计院 批准部门:水利电力部电力规划设计院 试行日期:1987年7月 水利电力部电力规划设计院 关于颁发500kV架空送电线路 勘测技术规定SDGJ 68-87(试行)的通知 (87) 水电电规技字第12号 根据(84)水电电规技字第12号文的要求,由中南电力设计院主编的500kV 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定(工程测量部分)、东北电力设计院主编的500kV 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定(工程地质部分)、华东电力设计院主编的500kV 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定(工程水文部分),经审查批准,颁发试行。 各单位在试行过程中要注意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 资料寄有关主编单位并抄报我院,以便仿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定分别由各主编单位负责管理和解释工作。 第一章 总 则 第1.0.1条本规定适用于新建500kV架空送电线路的工程勘测。其中工程测量 部分、工程地质部分、工程水文部分,分别适用于测量、地质及水文专业。对 330kV架空送电线路的工程勘测亦可参照执行。 第1.0.2条500kV架空送电线路勘测阶段应与设计阶段相适应。一般分为初勘 (初步设计)和终勘(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 第1.0.3条初勘阶段的室内选线应尽量利用航空摄影资料,由工程测量、工程 地质及水文气象人员与设计人员一起进行。 第1.0.4条本规定中未规定的有关事项,可参照国家及水利电力部颁发的现行 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第1.0.5条勘测工作一般除按本勘测技术规定要求外,应同时满足勘测任务书 的要求,并提供相应的成果资料。 I 工 程 测 量 部 分 第二章 选 择 路 径 方 案 第2.0.1条搜集有关测绘资料,弄清其系统和等级。正确利用该资料,参加 室内选线与比较。 第2.0.2条现场选择路径方案,当发现对路径有影响的地物(如房屋、道路 等)、地貌与图纸不符时,应进行补充调绘,与设计人员共同选好方案,做好路径 方案图。 第2.0.3条对影响路径方案的有关协议区、拥挤地段、大跨越、重要交叉跨 越和地形复杂地段,必要时应用仪器定线或用花杆穿线落实路径。对有特殊要求 的重要通讯线,应实测交叉角,并注明里程或两侧杆号。 第2.0.4条当出现大跨越时,应测绘大跨越段的平、断面图,其比例尺一般 采用纵向1200(或1500),横向12000(或15000)。图式按附录一。必 要时还应测绘大跨越杆塔位的平面图或地形图。 第2.0.5条测绘(或搜集)拥挤地段平面图的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0(或1 5000)。图式按附录二。 第2.0.6条测绘(或搜集)变电所进出线平面图的比例尺一般采用1500、 11000、12000或15000。图式按附录三。 第2.0.7条线路通过重要交叉跨越或重冰区,必要时测绘其平、断面图,其 比例尺一般采用纵向1500,横向15000。 第三章 选线及定线测量 第一节 选 线 测 量 第3.1.1条根据批准的路径方案,应用仪器实地选定路径。 第3.1.2条当线路通过有关协议区时,应按协议要求,选定路径并实测其相 对位置或进行坐标定线。 第3.1.3条当线路交叉跨越一、二级弱电线时,应测量其交叉角。 第二节 定 线 测 量 第3.2.1条定线测量方法可采用直接定线或间接定线。以相邻两直线桩中心 为基准延伸直线,其偏离直线方向的角值不应大于1801。 第3.2.2条直线桩应设在便于距离测量、高差测量、平断面测量、交叉跨越 测量、定位测量和能较长期保存处,其桩间距离不宜超过400m。当地形条件不 许可时,可适当放长。 第3.2.3条直线桩(Z)、转角桩(J)、杆塔位桩(G)应分别按顺序编号。根据工程 具体情况,应适当埋设永久性或半永久性标桩。测量标桩的规格可视情况,参照 附录四选用。 第3.2.4条用经纬仪正倒境分中法进行直接定线测量时,其技术要求应符合 表3.2.4规定。 表3.2.4 直接定线技术要求 照准的前、后视目标必须立直,宜瞄准目标的下部。当前、后视距离出现小 于30m时,仪器应严格对中、整平,照准的目标应直、细(如用测钎等)。 第3.2.5条直线定线测量后,应施测水平角半测回,以检查直线,其角值不 应大于1801。 第3.2.6条间接定线可采用四边形法或等腰三角形法等,其技术要求应符合 表3.2.6规定。 表3.2.6 间接定线技术要求 注:1.当量距边短于20m时,应采用J2型经纬仪,并照准远方目标。 2.当量距边大于80m时,应相应地提高量距精度。 第3.2.7条转角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7规定。 表3.2.7 转角测量技术要求 第3.2.8条当采用前视法加定直线桩时,必须注意: 一、只有在正倒镜分中法定好前视直线桩后,才允许在其间加定直线桩。 二、所加直线桩,必须采用正倒镜前视分中法。桩间距离,应力求均匀,且 不宜过短。 第四章 距离及高差测量 第一节 距 离 测 量 第4.1.1条桩间距离测量一般采用视距法。当视距法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 用三角解析、红外测距等方法。距离测量应有多余观测,观测成果应取中数。 第4.1.2条视距法测距应采用不低于J6型精度的经纬仪。 视距尺接头必须紧密、牢固,尺面刻划清晰,并装有水准气泡或悬挂垂球, 以保证尺倾不大于1。 第4.1.3条当空气不稳定和呈象模糊时,应缩短视距长度;当自然条件影响 标尺直立,读数有困难时,应停止观测。 第4.1.4条用视距法测距时,可采用对向观测或同向观测。 一、对向观测系往返各一次测回。采用普通视距尺时,每测回正镜读视距尺 的二丝切尺数及垂直角,倒镜直读视距及垂直角。当采用视距、对数双面尺测距 时,往返测各以正镜或倒镜读视距尺的二丝切尺数及垂直角,正镜或倒镜读对数 尺及垂直角。 二、同向观测系同向两侧回。采用普通视距尺时,第一测回正镜读视距尺的 二丝切尺数(不应切于整米或整分米数上)及垂直角,倒镜直读视距及垂直角。第二 测回变动切尺数,其操作要求同第一测回。当采用视距、对数双面尺测距时,视 距尺观测一测回,对数尺观测一测回,其操作要求同上。 第4.1.5条对不同视距长度的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5规定。 第4.1.6条两测回测距较差的相对误差:对向观测不大于1/150;同向观测 不大于1/200。 两测回测距较差误差超限时,应补测一测回,并选用其中两测回合格的成 果。否则,原测值与补测值均应作废,重新补测两测回。 第4.1.7条视距法测距的读数与计算取位的规定: 一、视距长度短于200m时,读数至分米; 表4.1.5 不同视距长度的测距技术要求 注:当视线倾角大于10时,宜采用三角解析或红外测距等方法测距。 二、视距长度大于200m时,读数至米; 三、视距对数尺读数至对数第三位; 四、观测值计算至分米,取位至米。 第4.1.8条垂直角和距离超过表4.1.8规定时,应进行倾斜改正。 表4.1.8 倾斜改正要求 第4.1.9条三角解析法测距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9规定。 表4.1.9 三角解析法测距技术要求 注:1.用检验过的钢尺丈量基线,需进行倾斜、尺长改正。 2.布设三角形时,基线与所求边的夹角应保持在70110之间。 3.用两个图形求距时,其成果取中数,所求边较差的相对误差不大于 1/150。 第4.1.10条红外测距仪测距的技术要求: 一、测量距离和高差时,距离使用一测回、三次显示读数,垂直角使用正倒 镜一测回。成果取三次读数的平均值(可不考虑气象改正)。 当采用分米级红外测距仪测距时,三次读数之差不宜大于该仪器精度的两倍。 二、为保证测距数据的正确,在测距时必须注意下列作业事项: 1.当采用多个反射镜测距而架设于同一视准线高度时,应测完一站后,再安 置另一站的反射镜,不允许反射镜同时对准测距仪。 2.在高电压物体附近,不宜架设红外测距仪或反射镜。 3.测距较远时,应避免逆光观测。 4.利用分米级红外测距仪测距,三次读数时,每读一次应有一定的间隔时 间,使读数稳定、可靠。 5.采用红外测距仪测距,必须严格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操作。当出现异常现 象时,应停止观测,分析原因,以保证成果的正确和仪器的安全运转。 第二节 高 差 测 量 第4.2.1条高差测量一般采用视距测高,应对向(往返各一测回)观测或同向两 测回观测。第二测回观测时必须变动切尺数。两测回观测值较差不应大于表4.2.1 规定。 第4.2.2条视距测高时,垂直角读至0.5;仪器高量取至厘米;中丝切尺 数读至厘米;两测回高差应取中数,计算至厘米,成果取至分米。 第4.2.3条三角解析法测距,其三角测高的两次较差亦不得大于表4.2.1的规 定。 表4.2.1 高差较差(每百米距离) 注:1.当距离小于100m时,按100m计。 2.当垂直角小于2时,按上表最低一档要求。 第五章 平面及高程联系测量 第一节 平面联系测量 第5.1.1条送电线路起迄点应和变电所取得统一的平面关系。 第5.1.2条送电线路通过城市规划区、工矿区、军事设施区等,根据协议须 取得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时,应进行平面坐标联系测量。 联测方法,视需要可采用图解、导线、交会等方法。 联测精度的限差值,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一般在城市规划区,要求送 电线路转角塔中心的点位误差,不应大于该城市规划用图图面上的0.6mm。 第二节 高程联系测量 第5.2.1条送电线路的下列地段,可视具体情况,进行高程联系测量: 一、送电线路的起迄点,宜采用变电所统一的高程系统; 二、当跨越一般河流、湖泊、水库、水淹区及河网地段时,应根据水文专业 的需要进行水准点的联测或洪水痕迹的测量; 三、跨越规划的铁路、公路、管道等建筑设施时,应根据设计需要进行高程 联系测量。 第5.2.2条送电线路的高程联系测量,可采用视距测高或图根水准测量。有 特殊要求时,应采用三角测高或水准测量。 第5.2.3条视距测高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3及公式5.2.3的规定。 表5.2.3 视 距 测 高 技 术 要 求 (5.2.3) 式中 高差闭合差(km); L路线长度(km); N测站数。 第5.2.4条图根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4的规定。 第5.2.5条当采用分米级红外仪测距仪进行三角测高联测时,其技术要求亦 应符合表5.2.3的规定。 表5.2.4 图根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表中 L路线长度(km); N测站数。 第六章 平断面测量 第一节 平 面 测 量 第6.1.1条送电线路中心线两侧各50m范围内的地物(建构筑物、道路、水 系、架空物及地下电缆、管道等),应测绘其平面位置。对予送电线路的中心线两 侧各30m范围内的地形地物,应用仪器实测,并注记接近送电线路中心线的距离 和高度。 第6.1.2条当送电线路与弱电线路平行接近,经设计估算有危险影响时,应 测绘弱电线路危险影响相对位置图。其比例尺一般采用15000或110000,图 式按附录五。 第二节 断 面 测 量 第6.2.1条断面测量,可采用视距法或直接丈量等方法测定其距离和高差。 第6.2.2条当采用视距法施测时,断面点宜就近桩位施测,视距长度一般不 超过300m。超过时应正倒镜观测或加设测站施测。 正倒镜观测,其距离较差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200,垂直角较差不应大于 1,成果取中数。 加设测站的距离和高差测量的技术要求,按本规定第三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6.2.3条选测的断面点,应能反映地形起伏变化和地貌特征。 一、平地断面点间距,一般不大于50m,断面线应以实线连通。 二、山头的断面点,不应少于3点。 三、在导线对地距离可能有危险影响的地段,应适当加密施测断面点。对山 脚、山谷、断崖深沟等无影响时可不测,断面线可中断。 四、线路导线边线下地面高出实测中心线地面0.5m时,应施测边线断面。在 送电线路中心线与边线之间的突出地形、地物应施测其平面位置及高程。 五、当线路经过缓坡、斜交的梯田、台渠、沟堤等地形地貌时,应特别注意 边线断面的施测。 第6.2.4条线路通过陡坡附近时,根据现场情况,选测风偏横断面。为满足 土石方量的计算,一般每处不少于三个横断面。风偏横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 纵、横1500或11000。 第6.2.5条送电线路平断面图的绘制,必须根据现场所测的数据,按照现行 图式、图例的统一规格,准确、真实地表示出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和高度。文 字、符号要标注清楚。送电线路平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纵1500,横1 5000。图式按附录六。 第七章 交叉跨越测量 第一节 一般交叉跨越测量 第7.1.1条一般交叉跨越测量,可采用直接丈量、红外测距和视距法等方法 测定其距离和高差。 当采用视距法测量时,应就近桩位一测回施测。 第7.1.2条送电线路交叉跨越(或穿过)已有电力线,应测量中线交叉点最高线 (或最低线)的线高。 当线路不是正交,且左右杆不等高时,尚应测量左右边线有影响一侧交叉点 的线高以及风偏点的线高。 当交叉跨越杆塔时,应测量杆塔顶高程及平面位置。 第7.1.3条送电线路跨越弱电线路,应测量交叉点的线高。当左右杆不等高 时,尚应选测风偏点的线高。对一、二级弱电线应施测其交叉角,并记录两侧杆 号、杆面型式、材质及通向。 当跨越弱电线路杆位时,应施测其杆顶高程,并在送电线面平断面图上予以 注明。 第7.1.4条送电线路交叉跨越一般通航河流和水库时,应配合设计与水文专 业按照第四章高程联测的要求进行洪水位联测,并实测水位,注明施测日期。 当采取多档跨越,河中立塔时,应根据设计和水文专业的需要,进行河床断 面的施测。 第7.1.5条送电线路交叉跨越铁路和主要公路时,应施测交叉点轨顶和路面 高程,并注记铁路被交叉跨越处的里程。 第7.1.6条送电线路交叉跨越房屋时,应测量交叉点屋顶高程,注记屋顶的 建筑材料、结构类型、房屋间数(边线外5m以内)。 第7.1.7条送电线路通过林区时,选测注记主要树种的名称和高度,并表明 范围。 第7.1.8条送电线路跨越电缆,油、气管道等地下管线时,根据调查了解和 设计提出的位置,施测其平面位置、交叉点地面高程及交叉角,并注记管线名称 和通向。 第7.1.9条送电线路跨越架空索道、特殊管道、渡槽等建构筑物时,应施测 交叉点顶部的高程,并注记被跨越物的名称、通向和材料等。 第7.1.10条当送电线路交叉跨越拟建或正在建设的设施时,应按设计要求和 指定的位置进行测绘。 第二节 大跨越测量 第7.2.1条大跨越测量内容包括: 一、大跨越段的距离、高差和水位测量。 二、大跨越段的平断面测量。 三、必要时施测塔位地形图和进行平面、高程联系测量。 第7.2.2条大跨越档距,应采用红外测距或三角解析等方法施测。大跨越塔 位桩和水位的高程,应采用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 第7.2.3条大跨越档距的相对中误差为: 当有特殊要求时,应按其要求确定测距精度。 第7.2.4条三角解析法测距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2.4的规定。 表7.2.4 三角解析法测距的技术要求 注:1.用检验过的钢尺丈量基线,需进行倾斜、尺长改正。 2.布设三角形时,基线与所求边夹角应在70110之间。 3.必须用两个图形求距,两个图形所求边的较差不得大于4m,成果取 中数。 第7.2.5条大跨越塔位高程及水位的联系测量,应采用图根水准测量或三角 高程测量。当联测的附合路线长度大于10km时,应采用四等水准测量;当有特 殊要求时,应按其要求,确定高程测量精度。 第7.2.6条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2.6的规定。 表7.2.6 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表中 L水准路线长度(km); N测站数。 图根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按本规定表5.2.4执行。 第7.2.7条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2.7的规定。 表7.2.7 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 注:1.仪器高和照准目标高,量取至0.5cm。 2.必须对向观测。 3.当边长超过400m时,应进行地球曲率和折光差的改正。 4.垂直角的角值计算至秒:高程计算至毫米;成果取中数,取至厘米。 第7.2.8条测绘大跨越段平断面分图,其技术要求按本规定第五章平断面测 量有关规定执行。平断面分图的比例尺同本规定第2.0.4条。 第八章 定位及检查测量 第一节 定 位 测 量 第8.1.1条测定杆塔位桩的直线方向,可采用正倒镜分中法或前视法,其技 术要求应按本规定第三章第二节有关规定执行。 第8.1.2条测定杆塔位桩的距离和高程,应在就近桩位施测,其技术要求应 按本规定第三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8.1.3条必要时施测杆塔位的塔基断面(或施工基面)和拉线盘位置。 第二节 检 查 测 量 第8.2.1条送电线路检查测量的项目包括: 一、杆塔位桩、直线桩的距离和高程。 二、被交叉跨越物的位置和高程。 三、有危险影响的断面点(包括风偏、横断面)。 四、线路的直线和转角的角度。 第8.2.2条送电线路检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8.2.2规定。 当检测发现超限,应按相应的技术规定重测,成果取检测值。 表8.2.2 检查测量的技术要求 注:危险断面点,系指定位后,图上导线地面安全曲线,对断面点的距离(平 面相距0.5m,丘陵山地相距1m)有危险影响的断面点。 第8.2.3条定位时,应对平断面图与实地进行巡视检查。当发现有漏测的断 面点、被交叉跨越物、地物等时,必须就近桩位进行补测,其补测的技术要求, 应按本规定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章 技术检查和资料整理 第一节 技 术 检 查 第9.1.1条送电线路测量的记录、计算、成果、图纸,应认真自检、互检和 专人检查。作业员和检查员都应签名。 第9.1.2条作业过程中的技术检查是由作业组长、测量工程负责人(或专职技 术检查员)随时组织进行,最后的成果检查和验收是由测量队(组)或勘测大队(处、 室)指定专人(或专职技术检查员)负责全面检查和验收。检查中如发现超出限差 时,应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最终提出检查验收报告。 检查验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一、工程检查概况。 二、各项精度情况。 三、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情况。 四、测量成果质量评定。 第二节 资 料 整 理 第9.2.1条按本规定要求提交的各项资料应数据正确,符合质量要求。所有 资料应分别装订成册归档。 第9.2.2条根据工程具体情况,一般分别按初勘(初步设计)阶段、终勘(施工 图设计)阶段提交测绘资料。 一、初勘(初步设计)阶段资料。 1.路径方案图。 2.重要交叉跨越平断面分图(包括大档距分图)。 3.拥挤地段平面图。 4.变电所进出线平面图。 5.弱电线路危险影响相对位置图。 6.工程测量初勘报告。 二、终勘(施工图设计)阶段资料: 1.线路路径图。 2.大跨越平断面分图。 3.大跨越塔位地形图。 4.重要交叉跨越平断面分图(包括大档距分图)。 5.交叉跨越明细表。 (1)电力线路或通讯线路的杆型、杆号、材质、交叉角。 (2)铁路及公路的交叉里程和交叉角。 (3)地下管线的名称、交叉里程和交叉角。 (4)跨越民房的间数、用途与所有权。 6.拥挤地段平面图。 7.变电所进出线平面图。 8.弱电线路危险影响相对位置图。 9.规划协议区杆塔位坐标和高程成果表。 10.送电线路平断面图。 11.塔基断面图或施工基面成果表。 12.线路直线桩成果表。 13.工程测量勘测报告。 工 程 地 质 部 分 第十章 工程地质初勘(初步设计)阶段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10.1.1条初步设计阶段,勘测的基本任务是为设计提供选择路径方案、线 路工程地质分段和重大跨越塔基定性的工程地质资料。 第10.1.2条应以搜集资料和野外地质调查为主,必要时可做适当的勘探工 作。为使设计能选择地质地貌条件较好、路径短、安全、经济、交通便利、施工 方便的线路路径方案,应按下同地质地貌情况分段提出地质报告。 第10.1.3条在航测选线中,配合航片地质解释的主要任务是:划分地貌单 元,判断滑坡、岩溶、土滑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发育的地段。 第二节 搜 集 资 料 第10.2.1条充分搜集各路径方案经过地区的已有的区域地质、地震基本烈度 区划图、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文献资料,应尽量搜集和利用航片资料选线,归纳 整理,作为现场踏勘和编写报告的依据。 第三节 现 场 踏 勘 第10.3.1条应协同选线组的有关人员进行线路路径踏勘,了解沿线地貌、地 层岩性、特殊分布、地质构造、地下水及不良地质现象,并根据实际踏勘调查资 料,结合航片地质判释和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工程地质评价。 第10.3.2条对特殊设计的大跨越地段,必须做详细调查研究,搜集有关的地 质资料。勘测成果的深度应能满足确定塔位方案及杆塔设计的需要。当资料不能 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做适量的勘探工作,对各跨越方案应做出初步的工程地质评 价,提出推荐意见。 第10.3.3条了解沿线矿藏分布、开发计划与开采情况,线路应避开可采矿 层。对已开采区,应配合有关专业调查了解地下采空和地表变形有关资料,以便 选择较好的路径。 第十一章 工程地质终勘(施工图设计)阶段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11.1.1条终勘是在初勘业经审批,设计提出勘测任务书的前提下,在编制 并经审定的勘测大纲基础上进行。 第11.1.2条本阶段进行定位勘测,必须逐基提出地质资料。当线路经过地 貌、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及特殊设计的大跨越时,应做专门性勘测工作。 第11.1.3条为基础设计提供资料,应提出岩土名称、粘性土状态、砂土的密 度及湿度、地下水情况。对于耐张、转角、跨越塔等设计有特殊要求的塔位,必 要时可适当进行原位测试或采取原状土做物理力学试验,并了解岩石风化及节理 裂隙发育程度。 山区和丘陵塔基附近有岩溶、滑坡、崩塌、冲沟、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时,必须查明影响塔基稳定性的程度,并作出评价。 第二节 丘陵与山区勘测 第11.2.1条线路经过丘陵与山区,应围绕塔基地质稳定为重点做地质勘测工 作。 第11.2.2条应查明塔基附近有无岩溶、土洞、人工洞穴,并作出稳定性评 价;并查明威胁塔基安全的滑坡、崩塌、冲沟、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在高烈 度地震区应避开不利地形。 第11.2.3条塔基处基岩裸露,应进行现场直接观察描述,作出工程地质评 价。 对覆盖层较薄的地段应查明其厚度、深度,以能鉴别岩石的性质和风化程度 为准。如覆盖层很厚,勘探点深度应参照本章第三节有关要求执行。 第11.2.4条为判定塔基地段岩体或边坡稳定性,应根据地质测绘与勘探,观 测岩体产状特征及节理裂隙发展程度;对岩体稳定性具有控制性的软弱结构面, 特别是泥化结构面,应仔细研究,以便结合临空面、塔埋深及其受力情况等因素 对杆塔地基的稳定性作出正确评价。 第三节 平原区勘测 第11.3.1条平原地区应对每一塔位作勘测。对于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又无松软 地层的地段,除转角、耐张、跨越等重要塔基应逐基勘探外,其勘探工作量可适 当减少。如直线塔一般情况可每隔23基布置一勘探点:工程地质条件为中等 复杂的地段,则每隔12基布置一勘探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应逐基勘 探。 第11.3.2条塔基勘探点或测试深度,应根据土质条件、塔的基础类型、埋深 和荷重大小而定,宜参照表11.3.2。 表11.3.2 不同类型塔基勘探或测试深度塔 注:1.本表适用于均质土层和常用塔型; 2.H基础埋置深度(m); 3.b基础宽度(m)。 在上述勘探深度内,如遇流塑粘性土和饱和粉细砂、细砂时,应根据塔型和 设计要求,勘探深度适当加深。 对直线转角塔的勘探或测试深度,可按直线塔考虑,对终端塔可按耐张塔或 转角考虑,对特殊设计的杆塔则单独考虑。 第11.3.3条各塔基的勘探点,必须按地质描述规程进行详细记录,重点描述 岩土名称和岩石风化程度、砂的密度及粘性土状态等。 对特殊土的描述应按本规定有关章节执行。 第四节 跨越河流、湖沼勘测 第11.4.1条跨越河流、湖沼地段的杆塔位置的选择,应配合设计和有关专业 共同确定。对每一塔基都需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测工作,配合原位测试或钻 探,为设计与施工提供必要的工程地质资料。对于岸边立塔和河中立塔,尚需根 据水文调查和测验资料、淹没范围、岸边与河床冲刷以及河床演变等,结合塔位 工程地质条件,对杆塔地基的稳定性作出正确的工程地质评价,还应保证杆塔距 岸边有一定的安全距离。 第11.4.2条线路跨越河流或湖沼时宜选择在跨距较短而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 地质布设杆塔。对跨越塔,宜布置在两岸地势较高、岸边稳定、地基土质坚实、 地下水埋藏较深处;在湖沼地区立塔,则宜将塔位布设在湖沼沉积层较薄处,需 着重考虑杆塔地基环境水对基础的侵蚀性,并提出能否作天然地基的评价。 第十二章 不良自然地质现象勘测 第一节 岩 溶 第12.1.1条对岩溶地段塔基勘测应着重调查了解岩溶发育和分布情况,根据 现场调查协同有关专业共同选择塔基位置,应尽量避开在溶洞上立塔。对塔基四 脚的地层岩性应分别进行描述。由于岩溶地区的地基条件复杂,特殊地段需提前 进行施工检验。 第12.1.2条对岩溶地区的勘测应以重点查明塔基近处的溶洞、溶槽、溶沟及 地下水埋深等条件为原则。 第12.1.3条塔基下溶洞的勘测应查明洞体地层岩性、洞体形态及其空间分布 情况、洞内充填物情况等。 对洞体稳定性评价应根据各因素按附录一综合考虑,洞体稳定性可分为稳 定、基本稳定、稳定性差和不稳定四级。如经鉴定洞体为稳定性较差或不稳定 时,不应在其洞顶上部立塔。 第二节 滑 坡 第12.2.1条线路经过较陡的边坡或斜坡地带时,必须研究和区分由于下列原 因引起边坡失稳滑移的问题: 一、具有较厚的土层或松散堆积层较陡的边坡或斜坡,其中有遇水软化的软 弱夹层或结构面,下伏基岩是不透水的,基岩面与边坡一致倾角大于20;下伏 基岩是易于风化或遇水软化的。 二、土体斜坡中有软弱夹层或不利的连续裂隙面,岩体斜坡中有泥岩、页 岩、千枚岩、片岩等易滑地层或软硬交互的不利地层组合。 三、主要软弱结构面与坡面倾向一致(一般夹角小于45),且前者结构面倾 角小于坡角。 四、在老滑坡地带,可能因工程开挖而引起复活的时候。 五、受地震和工程爆破影响可能引起滑坡。 应充分注意水作为产生滑坡的主导作用(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农 田灌溉渗水、高位水池和排水管道漏水等)。 当具备上述任一条件可能引起边坡失稳,应考虑避开。如避不开时,应有切 实可行的防护措施。 第12.2.2条应根据搜集的地形地貌、区域地质、地质构造、地震和水文气象 等资料并结合现场调查就滑坡对线路和塔基稳定性的危害程度作出判定,建议避 开不宜布置塔位的地段。 第12.2.3条在现场,可根据地貌特征判别滑坡稳定性,判别条件可参照附录 二进行。 第12.2.4条对边坡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应注意观察和描述下列对边坡整体稳 定性不利的因素: 一、边坡地段已有滑坡、错落、崩塌、陷穴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存在。 二、有渗透性较大的地层,在弱透水层或基岩面上有地下水的聚积和流动, 断层或岩石裂隙中有承压出露。 三、地面植被稀少,地表水冲刷作用和渗透作用强烈,坡体上修建水渠,水 池漏水软化或饱和坡体,水流冲刷或修路破坏坡脚。 第12.2.5条边坡的容许坡脚应结合实地调查与勘探资料综合分析确定,参照 附录三。 第三节 冲 沟 第12.3.1条线路经过基岩地区冲沟时,应调查冲沟的发展阶段,沟深、沟宽 和沟的边坡及地层岩性,岩石风化破碎程度,植被情况,并作出判别,提出立塔 的位置。如在岩石较破碎、坡度较陡、植被不发育地点布设塔基,考虑距冲沟边 不小于20m。如在岩石属中等风化,坡度较缓,植被发育的地点,塔基与沟边距 离宜适当缩短。 第12.3.2条线路经过第四系松散地层时,必须查明冲沟的发展阶段,沟底堆 积物的性质、沟深、沟宽和边坡的坡度、地层岩性(如亚粘土、轻亚粘土、网状裂 隙发育的粘性土)特征和植被情况等,并应根据调查访问和塔的类型综合判定,对 平衡阶段和衰老阶段的冲沟,一般塔基距沟边不小于30m(特殊塔基除外)。 对初始阶段、下切阶段的冲沟的发展,应通过调查访问冲沟的破坏情况及其 危害程度,结合上述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条件许可时,线路应尽量避开或跨过冲 沟地段,选择有利的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在距沟边缘较远处立塔为宜,并提 出对塔基和沟的边坡采取防护措施的要求。 第12.3.3条当线路经过黄土地区冲沟时,应查清地层岩性、地貌特征以及搜 集有关该地区的冲沟分布密度、发展速度、危害程度和整治措施,调查冲沟在暴 雨情况下的破坏速度和对有关建筑物及树木的破坏情况,并结合冲沟的宽度、深 度、沟底的形态、斜坡的坡度和植被等因素综合作出判别,为塔基的稳定性提出 塔位对沟边距离的要求。一般对冲沟已发展至平衡阶段、衰老阶段,在塔基距沟 边不小于40m处可考虑立塔。 对于初始阶段、下切阶段且分布很密的冲沟,又无法选择塔基稳定的位置 时,应建议线路部分改线避开该地段。如确实无法改变路径方案时,则应采取有 效防护或整治措施,以确保塔基稳定可靠。 第12.3.4条线路经过冲沟的向源侵蚀地段时,严禁在沿向源侵蚀方向的冲沟 可能延伸范围内立塔。 第四节 崩 塌 第12.4.1条对位于危岩崩塌地段坡下的塔基,应提出清除对塔基或塔身有直 接影响的危岩。如大量清除危岩不可行时,应考虑改线避开。 第五节 倒 石 堆 第12.5.1条对两种倒石堆的不同技术要求: 一、新近堆积的倒石堆,外貌特征是植被稀少,其间充填物少,地面坡度 陡,堆积物松散,不稳定,有再次向下移动的可能性,基础应埋置在下伏稳定地 层上,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岩下伏地层埋藏较深,则不宜立塔。 二、堆积时间较长的倒石堆,外貌特点植被完好,空隙充填密实,地面坡度 平缓,长期以来未发生过向下移动,可认为堆积体比较稳定,在无强烈地震和人 类工程活动等破坏稳定的条件下,可考虑在岩堆体上立塔。其地基容许承载力 R可按堆积物颗粒级配合相应的分类定名确定。 第六节 泥 石 流 第12.6.1条线路经过泥石流地区,应与水文专业配合,调查泥石流发育范 围,产生条件和破坏情况。在泥石流发育范围内严禁立塔。如线路路径避不开泥 石流发育范围时,塔位应选择地形地质条件较好的稳定地点跨越而过。 第十三章 特殊土的工程地质勘测 第一节 软 土 第13.1.1条宜用标准贯入或静力触探十字板等原位测试手段,查明软土的埋 藏条件、地质成因时代、准确名称,并描述土的结构、密度、湿度、状态及包含 物等。 第13.1.2条软土地区勘探工作量,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一、地层变化较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近似时,可每隔12基塔布置一个 勘探或测试点。 二、地层变化较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别较大时,则必须逐基勘探或测 试。 第13.1.3条当采用浅基时,勘探点深度可按地基压缩层计算深度确定,若按 表11.3.2采用时,适当加深。 第二节 黄 土 第13.2.1条黄土地区勘测应重点对黄土的湿陷性进行研究,在选线和布设杆 塔应尽量避开湿陷性土层厚度大、湿陷性强的地段或地点。对已充分研究过的地 区,可不取土做室内试验,其湿陷性(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指标,可采用当 地经验数据。 对研究不够和未研究过的地区,应取土做室内试验,测定湿陷性(自重湿陷性 和非自重湿陷性)指标。 第13.2.2条勘测工作和湿陷性评价,可分别参照本规定第十一章有关规定及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TJ2578。 第三节 人 工 填 土 第13.3.1条对人工填土勘测区,应搜集了解塔基下人工填土的分布,该处地 形地物的变迁,填土物质的来源,堆积年限和过程,并应查明填土的工程建筑性 质、厚度、物质组成、填土的均匀性、密实性。 第13.3.2条填土地基的工程地质评价的内容: 一、对于堆积年限短、厚度大于基础埋深的填土,基底下部分应加以清除, 如清除有困难,应按勘探资料并结合当地建筑经验进行评价;对于堆积年限较长 的素填土与冲填土,经勘探与测试表明填土密实度与均匀性都较好时,可以作为 天然地基。 二、由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有侵蚀性的工业废料等组成的杂 填土,未经处理不宜作天然地基。 第四节 胀 缩 土 第13.4.1条线路经过胀缩土地区,一般考虑逐基勘测。如果地区性资料研究 充分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勘探点,但必须满足逐塔提供地质资料的要求。 第13.4.2条据已搜集的胀缩土地基的胀缩等级和大气影响深度来确定勘探点 深度,应满足表11.3.2的要求。 第13.4.3条对已充分研究过的地区,可不取土或少取土作室内试验。未经研 究或研究不够的地区,需取适量原状土作胀缩性试验。并参照胀缩土有关技术规 定进行评价。 第十四章 专门工程地质勘测 第一节 砂 土 液 化 第14.1.1条对特殊设计和大跨越的塔基,地震基本烈度7度地区时,对埋 深在15m以内的饱和松砂或轻亚粘土,地下水位较浅(小于7m时)的杆塔地基应判 定砂土液化的可能性。对于饱和砂土和轻亚粘土,主要根据标准贯入试验的成果 结合颗分、有效覆盖压力等因素综合判定;对于轻亚粘土,还需结合粘粒含量判 定。 第14.1.2条对上述塔基可能产生液化地区,塔位宜远离漫滩、湖滨、暗塘、 古河道等地势低洼地段。 第14.1.3条饱和砂土及轻亚粘土地震液化可能性的判别,应参照工业与民 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及有关技术规范。 第二节 桩 基 第14.2.1条勘探孔深度应超过设计桩长以下适当深度(一般23倍桩径)。 第14.2.2条塔基的持力层为软土及松散的粉、细砂时,一般宜采用灌注桩, 因而勘测时除应查明地层岩性外,并应分别确定其状态和密度,提供设计者作为 查容许摩擦力f值的依据。 第十五章 地 下 水 第一节 地下水的埋藏深度 第15.1.1条当地下水对基础有影响时,应了解塔基下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变 化幅度等有关资料。 第15.1.2条当含水层为粉、细砂且地下水埋藏较浅时,应研究其对基坑开挖 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建议设计施工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第15.1.3条为提供最高地下水位,有条件时,可参照附近井孔的长期观测资 料,或通过访问了解分析确定。 第二节 地下水侵蚀性的判定 第15.2.1条当地下水位可能影响塔基时,需查明塔基周围环境水文地质条 件,初步判别地下水对混凝土有无侵蚀的可能性。 第15.2.2条当初步判别地下水对混凝土有侵蚀的可能性时,应取水样进行室 内化验,并按照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J2177中的附录五 “环境水对混凝土侵蚀性的判定方法及标准”判定地下水有无侵蚀性。 第15.2.3条地下水的取水数量规定:水试料两件,一件水量为 1L(1000mL),另一件水量为0.5L,后者加大理石粉5g(作侵蚀性二氧化碳分析), 按环境水侵蚀性判定规范执行。 第十六章 地 基 检 验 第16.0.1条基坑开挖与原始资料有实质性不符,或地质条件复杂的重要塔 基,可参加地基检验。 第16.0.2条地基检验时,应充分搜集分析有关资料,对开挖基坑进行描述和 地质鉴定,必要时尚需补充勘测或原位测试。 第十七章 勘 测 成 果 工程地质勘测的全部原始记录、测试数据及搜集的有关资料作为勘测成果整 理的基本依据,必须及时检查整理,保证准确完整。 第一节 初勘(初步设计)阶段勘测成果 第17.1.1条初勘阶段应提交工程地质勘测报告,其内容有: 一、工程任务与要求,线路各方案的起迄地点、经过主要地区、工作方法、 工作日期、工作量及人员组成(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内外业务人员)等。 二、沿线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不良物理地质现象。跨越主要河 流地段的岸边稳定以及经过矿区的各种不利因素等均需加以论述。 三、对各路径方案根据工程地质特点分段进行评价,最后推荐一个合理的路 径方案,供设计进行方案比较。 四、提出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重点。 第二节 终勘(施工图设计)阶段勘测成果 第17.2.1条终勘阶段提出成果内容: 一、勘测工作概述。内容一般包括:勘测任务、起迄地点、途经要地、工作 内容、工作量、工作方法、工作人员(主要负责人)和所属单位、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