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4号线事故方案.doc_第1页
3年4号线事故方案.doc_第2页
3年4号线事故方案.doc_第3页
3年4号线事故方案.doc_第4页
3年4号线事故方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铁四号线事故分析与处理一、工程概况 浦东南路站到南浦大桥站区间隧道上行线长2001M,下行线长1987M,其中江中段440M。区间隧道底部最大埋深为37.35M。盾构从浦东向浦西推进,在穿越黄浦江后经防汛墙、外马路、文庙泵站、音像制品批发交易市场进入中山南路,在穿越多稼路后隧道上下行线逐渐由水平同向推进转为垂直同向推进直至浦西南浦大桥站(图1)。 图1 图2中用深颜色表示的就是本次事故的发生区域。 事故的发生点位于隧道的联络通道处(又称旁通道),联络通道采用冰冻法进行施工(风井采用逆作法施工,已完成)。2003年7月1日凌晨4时许,建设中的本市轨道交通4号线突发险情,其区间隧道浦西联络通道施工现场发现渗水,随后出现大量流沙涌入,引起地面大幅沉降。地面数幢建筑遭到破坏,其中中山南路847号一幢八层楼房的裙房于1日上午9时许部分倒塌。至7月2日上午9时许,进水的联络通道已被基本封堵完毕,解除了因险情造成的对整个轨道交通4号线的威胁。另外,发生倾斜、倒塌的地面建筑正在被火速拆除。不过,新的险情又发生了董家渡外马路段长约30米的防汛墙受地面沉降影响,发生沉陷和开裂!隧道风井旁通道垂 直 通 风 道地下连续墙18.25m33.5m13.3m4.2mD5.5m积水坑图2 去年刚建成的造价1亿元的泵站(左侧粉红色建筑)现已淹在水里倾斜楼房即将爆破二、事故原因分析1.工程地质发生事故的联络通道所处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处在第7层承压水地层中。2.事故原因 施工单位在用于冷冻法施工的制冷设备发生故障、险情征兆出现、工程已经停工的情况下,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险情,现场管理人员违章指挥施工,直接导致了这起事故的发生。同时,施工单位未按规定程序调整施工方案,且调整后的施工方案存在欠缺。总包单位现场管理失控,监理单位现场监理失职。专家组认为: 冻结法施工方案调整存在缺陷,施工中冻土结构局部区域存在薄弱环节,并又忽视了承压水对工程施工中的危害,导致承压水突涌,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开挖过程中承压水冲破土层,而发生流砂,流砂的产生带动土层扰动、移位,造成隧道结构破坏,引起地面土体沉陷,继而发生地面建筑物倾斜、部分倒塌,防汛墙沉陷、坍塌等险情。三、抢险措施专家组一致认为:阻止险情发展最重要的措施是封堵隧道,向隧道内灌水,尽快恢复和保持隧道内外的水土压力平衡。 7月2日起动紧急防汛抢险预案 :1、封堵隧道、向隧道内灌水、尽快形成和保持隧道内外水土压力平衡。钢筋砼封堵墙位置示意图浦东南路站南浦大桥站上行线长2001米下行线长1987米黄浦江钢筋砼封堵墙钢筋砼封堵墙水泥封堵墙水泥封堵墙随着水泥封堵墙完成和钢筋砼封堵墙施工,从7月2日晚开始在消防的配合下及时跟进向隧道内灌水,不断促使隧道内外的水土压力平衡,保护隧道管片,并通过水压自动监控系统,实时检测水位、水压和流量。 为防止隧道塌陷延伸,7月4日7月5日在塌陷范围西南侧区域处上下行线隧道顶钻孔,并向隧道内灌注砼。2防止黄浦江水和地表水进入事故区段 (1)抢筑防汛围堰(2)对风井实施加盖、封闭 包括:加盖、封闭风井;紧急拆除码头平台和房屋;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