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延安时期吴伯箫文学活动研究 创新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延安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本人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延安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延安大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论文或使用论文工作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延安大学。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查阅和借阅论文;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人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I延安时期吴伯箫文学活动研究摘 要:延安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知名作家,吴伯箫就是其中的一位,吴伯箫除了文学创作活动,还从事了社团、编辑、翻译活动。吴伯箫早期的文学活动体现出鲜明的革命性,散文作品继承20年代的“美文”传统,多叙事抒情小品散文。进入延安时期,吴伯箫的文学活动更加繁复多样。笔者通过对比吴伯箫前、后期文学作品,可以明确吴伯箫转型后形成了新风格。然后进一步探讨延安文艺座谈会、文艺界整风审干运动,对其走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之路的重大影响。延安时期吴伯箫文学创作的转型直接影响了他后期的文学创作,“延安”成为吴伯箫散文创作的灵魂。在“十七年”时期,吴伯箫的散文创作主要是从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出发,表达真情实感,形成了质朴成熟的散文风格。回顾中国现当代散文史的发展历程,我们既应该肯定吴伯箫散文创作的成就,也要看到其创作反映出来的局限和不足。吴伯箫的转型之路,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整个“延安作家群体”的时代选择。他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有助于当代作家更好的思考个人与时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本论文共分为三章。引言部分,首先,围绕吴伯箫延安时期的文学活动,梳理目前的代表性论文、研究文集,完成本论文对吴伯箫社团、编辑、翻译活动的全面梳理,还原吴伯箫作家身份以外的多重角色。第一章,简单介绍一下吴伯箫早期的生活经历,结合史料,梳理吴伯箫早期的文学活动。吴伯箫在北师大求学和青岛求职期间的社团、编辑、文学创作活动,体现出鲜明的革命性。吴伯箫30年代的散文创作以羽书集为代表,本论文主要从羽书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着手分析。第二章,结合史料,梳理19371942年吴伯箫在“文协”的社团、翻译活动,分析吴伯箫在晋东南前线的报告文学潞安风物集的艺术特点。通过黑红点集与羽书集、潞安风物集的比较,明确吴伯箫文学创作走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新路后,体现出来的新风格,进一步分析吴伯箫文学活动转型的原因。第三章,论述延安时期的转型对吴伯箫后期文学创作的影响。结合中国现当代散文史的发展状况,探讨吴伯箫散文创作的价值,反思吴伯箫散文创作存在的局限。结语部分。思考延安时期在整个“延安作家群体”的创作历程中的地位和意义。结合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反思“延安作家群体”的创作精神,期望这种精神可以帮助当代作家在进行文学活动的过程中找到表达时代话语与个人心声的平衡点。关键词:延安时期;吴伯箫;文学活动;转型;研究IIIThe Literary Activities of Wu BoXiao During Yanan PeriodAbstractLots of famous writers appeared during Yanan Period ,Wu BoXiao is one of them. In addition to Wu Boxiao literary activity,there is a wealth of associations,editing, translation activities. His earlier literary activity shows the distinct revolutionary prose works inherit Essay tradition of the 1920s, more lyrical narrative essays by Wu Boxiao literary activities more complicated, diversity. Through contrasting his former literary works and his later works, we will find he had been experienced a new style after his transformation in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rts Rectification Examination In Motion, it took art for worker-peasant-solider,the road of a significant impact.The transition of Wu Boxiao Literary Creation in Yanan Period directly affected his later literary creation, Yanan became Wu Boxiao prose soul.In the Seventeen Years, Wu Boxiaos creation mainly from his own familiar life themes departure, expressing true feelings, forming a simple mature prose style. Looking back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essay,we should affirm both achievement Wu Boxiao prose, but also see it reflected in the creation of the limitations and shortcomings.Transformation of the way of Wu Boxiao could reflect the whole Yanan group of writersera select a certain extent.During that special period,they left behind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the spirit of Yanan”,this will help contemporary writers contribute to better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era of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This paper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around his literary activities in Yanan period, combing the current representative papers, research corpus, the completion of this thesis Wu Boxiao societies, edit multiple roles, comprehensive sort of translation, Restoring his multiple roles as a writer. The first chapter, first, introduced Wu Boxiaos life story and the process of him went to Yanan,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data, carding Wu Boxiao earlier literary activities. Wu Boxiao studying a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Qingdao community during the job, editing, literary activity, shows the distinct revolutionary.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Wu BoXiao in 30s.This paper mainly analysis of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 of .In the second chapter,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materials,combing his community activites and translation activites during 1937-1942 in the period of association. Analysis the style of his reportage works in southeastern of the front line of shanxi province. And the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 to set relatively clear his new style after his transformation, then further analysis the transformation reasons of his literary activities.In the chapter three,we are going to talking about the impact of the transformation in Yanan Period to his later literature creating.Then looking back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essay, the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rose development history situation,evaluating the status and the value of his prose creation objectively. And we also see the limitations and shortcomings of his creation.In the conclusion part. Think about the posi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Yanan period in the whole Yanan writers groups in theirs creative process.Yanan period in the creation of the Yan an writers group experience the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Combined with a series of pract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thinkingYanan writers groupcreative spirit, this spirit can be expected to help the process of making contemporary authors found expression in literary activities in the era of discourse and personal aspirations of balance.KeyWords:Yanan Period;Wu BoXiao;Literary activity;Transformation;ResearchVII 目 录引 言1 (一)吴伯箫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研究现状1 (二)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3一、吴伯箫早期文学活动概述 4 (一)吴伯箫简介4 (二)吴伯箫社团、编辑活动中孕育的革命性51.求学时期社团和街头夜的创作活动52.求职期间的避暑录话6 (三)吴伯箫早期散文的奠基之作羽书集71.羽书集的思想内容72.羽书集的艺术成就8二、延安时期吴伯箫文学活动的分水岭 9 (一)19371942年吴伯箫文学活动概述91.社团、翻译活动 92.文学创作活动 14 (二)创作走上新路161.黑红点集主题的改变162.新的语言风格的形成17 (三)吴伯箫创作活动转型的重要动因181.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的要求192.吴伯箫自身的进步要求21三、延安时期的转型对吴伯箫后期文学创作的影响23 (一)延安吴伯箫散文创作的灵魂241. 回忆延安峥嵘岁月24 2.吴伯箫散文风格成熟的标志北极星集25 (二)吴伯箫散文创作的整体评价271.吴伯箫散文创作的价值和地位272.吴伯箫文学创作的局限和反思29结 语 30注 释 33参考文献 36致 谢 41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3延安时期吴伯箫文学活动研究VII延安时期吴伯箫文学活动研究引 言 吴伯箫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散文家,对他作品的研究从“延安时期”即已开始。在一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之路上,吴伯箫研究虽不曾出现高潮,但也一直平稳有序的开展。经过几代学人的辛勤思索,不断开拓,取得了很大成就。 (一)吴伯箫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研究现状 1.关于吴伯箫早期文学活动研究论文:金琰、杜永健的吴伯箫的青岛之恋(走向世界,2006年04期)以史料贯穿吴伯箫在青岛的生活、文学创造,表达了吴伯箫对青岛的深厚感情、分析了青岛时期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翟广顺的吴伯箫的青岛岁月纪念吴伯箫逝世30周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结合史料梳理了吴伯箫在青岛期间的文学创作活动,并质疑吴伯箫文学创作“分水岭的左侧从北极星开始”的判断,引发我们的思考。 2.关于延安时期吴伯箫文学活动的研究论文:甄立的试论吴伯箫散文创作的特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4期)将吴伯箫的散文创作分为四个时期,总结每个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贾小瑞的延安记忆与民间言说论吴伯箫散文集(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3期)从“回忆”的角度阐释作品,认为吴伯箫回忆延安生活的散文,具有跨学科、多领域的价值。此外关注北极星集中一直备受冷落的几篇文章,如嵖岈山、难老泉、猎户,发现这三篇散文很好的体现了吴伯箫在后期的散文创作中依然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道路,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注重民族性。张龙福的淳厚朴素见风华试谈吴伯箫回忆延安生活的一组散文(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探讨吴伯箫回忆延安生活的散文,质朴丰美- 1 -这一写作特色形成的原因。杨雄振的回甘余韵话延安略谈吴伯箫六十年代初的一组散文(九江师专学报1983年03期)以古代文论的视角切入,指出这组散文脍炙人口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为情而造文”,“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杨洪承的一代人的延安情结吴伯箫小品散文创作概观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探讨了“延安情结”对吴伯箫小品散文创作的影响。高浦棠、曾鹿平的吴伯箫:在抢救运动中(书摘2002年03期)通过史料的运用,简单梳理了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召开整风运动的过程,以及吴伯箫被“抢救”的经历。3.综述类论文和硕士论文: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裴滢的吴伯箫散文研究述评(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主要从艺术技巧、美学风格、创作思想三个方面对目前研究吴伯箫散文的论文进行整理和归纳。北京语言大学2007级郭鹏的硕士学位论文吴伯箫散文论论述齐鲁文化注重乡土的传统对其散文风格形成的影响,这是对吴伯箫散文研究的一个很好的推进。山东师范大学2007级李传忠的硕士学位论文吴伯箫散文创作思想论详细阐释了吴伯箫散文创作思想的特征,创作思想的形成原因和发展,以及吴伯箫散文创作思想的历史经验。福建师范大学2013级陈子庭的硕士学位论文吴伯箫散文创作风格嬗变研究探讨吴伯箫散文风格嬗变中追求散文诗意美、哲理性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局限。4.关于吴伯箫文学活动研究的专集或纪念文集:1987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康平主编的吴伯箫研究专集,这本研究专集收录了80年代研究吴伯箫散文的大部分学术成果。此书第一部分是吴伯箫的生平和创作,包括吴伯箫小传,他散文集中的序、后记、跋,以及他关于自己散文观的一些文章和悼念吴伯箫的一系列文章。第二部分收录了品评其文的一系列文章。这部吴伯箫研究专集是我们对吴伯箫及其作品展开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资- 3 -料,其中的几篇涉及到吴伯箫在不同时期散文创作风格转变的文章尤为值得关注。吴伯箫的无花果代序我和散文对他自己一生的创作之路、思想状况进行回顾,总结了他各个历史时期散文创作的经验。王统照为吴伯箫30年代创作的作品结集为羽书出版时,所写的序言,可以被看作是对吴伯箫散文很早的研究文献。在这篇序言中,王统照对吴伯箫30年代散文创作的风格作了总结与何其芳、李广田相似,同时指出吴伯箫奔赴前线后写的报告文学呈现出新的特色,这篇序言已经粗略涉及到吴伯箫延安时期散文风格的转变问题。金灿然的论忘我的境界借吴伯箫同志的题目就商于吴伯箫同志(解放日报1942年6月13日)从阶级、民族性的视角切入,批判了吴伯箫创作论忘我的境界时反映出的思想上的二元论立场,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也是对延安时期吴伯箫创作的散文进行批判的一篇典型评论文章。进入新世纪,吴伯箫外甥的孙子亓勇主编的吴伯箫纪念文集,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在2012年7月首次出版。本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收录回忆吴伯箫的文章;另一部分收录关于吴伯箫及其作品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吴伯箫提供了系统的研究资料。 (二)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吴伯箫不仅是一名文学家,同时也是一名革命家和教育家,并且主要时间从事教育、行政工作。他是一名“业余作家”,一生只创作散文和诗歌,尤以散文为主,他一生的散文作品不过200多篇。他作为一名散文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地位,显然不如同时期的散文大家,也许正是基于吴伯箫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没有显赫的地位,在“延安作家群体”的转型中也不典型,所以目前,学术界对吴伯箫的研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吴伯箫散文创作跨越中国现代、当代两个历史时期,他的散文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壮大了20世纪的散文之林。吴伯箫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一生始终心系祖国,心怀人民,一生致力于散文探索之路,用散文勾勒了半个多世纪的重要历史画面,他的散文创作与时代保持密切的联系,他的文学创作的展开、发展始终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具有重要的文学史的意义。并且吴伯箫的文学创作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特色,离不开“延安时期”的影响。“延安时期”奠定了他文学道路的轨迹。从以上对主要研究文献的梳理中可以看到,对于吴伯箫散文创作的研究,诸多文学前辈,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由最初简单化的认识,逐渐深入,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达到穷尽的地步,研究还可以更加充分的展开。目前关于吴伯箫散文创作的研究中,更多关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散文创作的特色,存在研究“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一些著名篇章做了细致的分析或评价,甚至重复研究,但对其不同创作阶段的代表性散文集进行整体对比研究上有所欠缺;对作品的研究多于对作家论的研究,实际上作家论与作品论的研究不应该是割裂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此外对于吴伯箫文学活动本身的关注不多,尤其是对于吴伯箫延安时期的文学活动重视程度更是不够,不能很好的突出“延安时期”对吴伯箫整个文学道路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本论文立足于扎实的史料和研究资料搜集、阅读、梳理、评判的基础上,以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式,在还原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上,致力于触摸到事件的深层本质;在不断拓展的时间、空间中,增加研究的深度,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梳理延安时期吴伯箫的文学活动脉络,探寻吴伯箫如何在处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中实现其文学创作的转型之路,反思吴伯箫以及整个“延安作家群体”的文学创作选择对当代作家的影响和启示。 一、吴伯箫早期文学活动概述 (一)吴伯箫简介吴伯箫(1)p54-55(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出生于今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吴花园村的一个乡绅家庭。“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开展之时,吴伯箫在省立曲阜师范学校读书,开始接触“五四”新思潮,参加过罢课、查日货的斗争。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形势大好,“人们思想大解放”、“审美观念大解放”(2)p2。1925年吴伯箫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北京是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中心,从此吴伯箫走入了“革命新潮”的漩涡,思想观念日益激进。吴伯箫在求学期间,就开始从事革命性的社团活动,并且开始从事散文创作。1931年,- 5 -吴伯箫从北师大毕业后,返回山东,去青岛谋生,到抗日战争爆发为止,他先后任职于青岛的几所学校。在这期间,他认识了很多跟他一样的青年作家和文坛前辈。他们互相交流,极大的提升了吴伯箫的散文创作热情和能力。青岛求职期间,面对民族的危亡困境,身在沦陷区的吴伯箫坚持自己的革命实践。他参与王统照、洪深等人提议创办的具有革命色彩的同人杂志避暑录话的编辑工作;他在莱阳乡村师范任教期间,对在校学生进行军事化的管理、训练。在日本侵略者肆虐横行的1937年,吴伯箫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学生,带领二百余名学生从莱阳乡师进行迁移,他们步行到鲁南临沂地区时,因为经费不足,没有能力和办法组织他们,吴伯箫被迫解散学生,让大家各奔东西。1937年底,吴伯箫毅然从军,在安徽淮南军中任少校。1938年4月,吴伯箫脱离淮南军,不远千里奔赴延安。为了更好的承接延安时期吴伯箫文学活动的基本情况,本论文先简单梳理一下吴伯箫早期的文学活动。- 19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3)p23。本论文中的文学活动主要指吴伯箫的社团活动、编辑活动、翻译活动,重在强调和突出吴伯箫在文学创作之外的另一种身份。吴伯箫的早期文学活动主要是指20世纪20、30年代,在北师大求学期间和青岛求职期间的社团、编辑、文学创作活动。(二)吴伯箫社团、编辑活动中孕育的革命性 1.求学时期社团和街头夜的创作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期间,吴伯箫跟曹未风、成启宇一起创办了油印小报烟囱,“烟囱”一词比喻精妙,表示人内心压抑着火气,却无法说出来,只能冒烟发泄。这张小报主要针对学校内外的弊政、制度发表自己的言论,笔锋颇具传单的犀利,每周出版一期,定时定点的秘密张贴。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出版到第十期的时候,烟囱被学校当局查禁。“烟囱事件”可以说是吴伯箫社团活动萌芽期革命性的初次显现。随着文学革命的开展,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从1921年起,各种文艺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先后成立,直到1927年北伐运动失败,此后整个文坛乃至社会各界陷入到一种彷徨、低沉的氛围之中。在此时期吴伯箫参加了文艺社团真社。文艺社团真社是于1926至1936年,由北京师范大学的胡青(燕崖)发动组织英文系、国文系的同学吴伯箫、陈煦、崔骥、李秀芬、陈伯鸥等成立的新文艺团体。该社社员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大多发表在京报副刊上,后来由李秀芬收集同人稿件,出版了流云和瀑布两个集子。真社在组织活动时还曾请著名文学家老舍作过讲演。在新文化运动的低沉期,这样一个新文艺社团的成立为新文学运动的复苏注入了活力,其意义和价值是重大的。吴伯箫的文学创作与其社团活动同步开展。他以赚取生活费为目的,从自己的日记中抄写部分内容修改后投稿,以这种方式踏上了文坛。1925年吴伯箫在京报副刊上发表了散文处女作白天与黑夜,此后坚持散文创作,到1931年曾收集40多篇作品结集为街头夜准备出版,因“九一八”事变,原稿失散。从吴伯箫在1926-1931年创作的街头夜残篇来看,这部集子作品多是对纯洁的友情、自然景物的赞美,对想象梦幻的憧憬。总体来看街头夜中的文章,更多虚无缥缈的情思,思想朦胧多元,散发出一种属于五四时代的忧郁气质。这部街头夜可以说是吴伯箫散文创作的尝试之作,尚未形成鲜明的风格。但此时吴伯箫的散文创作已然有意识地去触及生活的黑暗面,由于此一阶段,作者的思想尚未真正成熟,所以他面对现实的悲剧只能是发出怜悯和叹息之声,以此表达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抗议。2.求职期间的避暑录话青岛时期,是青年吴伯箫人生端倪的积淀时期。吴伯箫在青岛大学(后改为山东大学)当了三年职员,在此期间他拜识了闻一多、梁实秋、洪深、老舍、王统照、孟超、李同愈等文学前辈。吴伯箫虚心向这些文学前辈求教,他们建立起来了深厚的友谊,互相交流、鉴赏彼此的作品。在吴伯箫的散文山屋里有对这段生活的精彩描写。在朋友的介绍下,吴伯箫还在青岛民国日报做了两个半月副刊的编辑,这为他在延安时期编辑报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九一八”事件发生后,吴伯箫针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写了一篇黑将军挥泪退克山,导致报馆被日本人捣毁。1935年暑假,王统照、老舍、洪深带头,和吴伯箫、王余杞、王亚平、杜宇、李同愈、孟超、赵少侯、藏克家、刘西蒙等12位作家、诗人和学者聚在一起,商议后决定借青岛民报办一个副刊,借避暑之名说点心里话,故取名为避暑录话。避暑录话的诸位同人们,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风格各异、题材不一,但共同的文化使命将他们凝结为一个团体。避暑录话带有五四启蒙时期激进的文化立场和鲜明的革命立场。从1935年7月14日创刊开始,到同年9月15日停刊,避暑录话仅仅存在了两个月的时间。它作为一份周刊,一共出版了10期。此后,避暑录话因人员的分散,也就不得不随之停刊。这个副刊成为青岛文坛的重要的文学现象。30年代的青岛文化生活不是很丰富,故被称为“荒岛”。吴伯箫等人在青岛的文学活动,极大的推动了青岛现代文学的发展,使青岛文学20世纪30年代走向了高峰,并且影响了当时一大批青岛的青年作家,为青岛文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吴伯箫青岛时期的编辑活动,尤其是跟当时青岛界的文化名人交友、交流,提升了吴伯箫的散文创作能力,激发出他更大的散文创作热情。1935年,吴伯箫在青岛时说:“那时不自量力,曾妄想创一种文体;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感情,散文的篇章结构。内容是主要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鸟兽虫鱼;感情粗犷、豪放也好,婉约、冲谈也好,总要有回甘余韵。体裁归散文,但希望不是散文诗。”(4)只是吴伯箫延安时期的转型,改变了他最初的散文梦想轨迹。青年的鲜血总是火热的,烟囱、文艺社团真社、黑将军挥泪退克山、避暑录话无不展露出吴伯箫早期文学活动中孕育的革命性。这种革命性特质,表明吴伯箫是一位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这成为他奔赴延安的内在动力。(三)吴伯箫早期散文的奠基之作羽书集羽书集可以说是吴伯箫早期文学创作的奠基之作,预示着吴伯箫散文创作独特风格的日益成型。1.羽书集的思想内容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伯箫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为了防止自己作品的遗失,吴伯箫将自己1932年1937年创作的散文交给了王统照。羽书集在王统照手中编选完成。吴伯箫是在延安,偶然得知羽书集早已出版的消息。羽书集的成书也是战争年代王统照与吴伯箫深厚友谊的见证。青年作家吴伯箫关心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却找不到出路,因此常怀有消极避世之心,对现实充满逃避心理。这种创作状态,体现为羽书集中多叙事和抒情并重的小品散文,主要表达了四个方面的主题。涉及童年往事的回忆,带着天然的乡土气息,描绘了温馨的乡土风俗画。如马往事的回忆中溢出满满的亲情;天冬草由天冬草串联起关于懵懂爱情、友谊的回忆;荠菜花由荠菜花联想到放风筝、打秋千的童年往事,淳朴醉人。关于青岛生活、风物人情的诗意书写。山屋、岛上的季节以游客的视角,描写青岛独特的海浴,青岛不同季节的景色,抒发对青岛的赞美之情;海对海滩、海水、海风、海雾的描写,写的诗意盎然。对社会上的黑暗、不合理现象,发出“不平则鸣”的呐喊,却只能是无可奈何的叹息。梦到平炉夜车写路途的见闻,车站小商贩忍受饥饿和寒冷,卖烧饼养家糊口;阴岛的渔盐写参观盐田所见,感慨盐民们生活的艰辛;野孩子同情那些在垃圾堆里讨生活的孩子。青年人自发的忧思国运,如抒发爱国情感的我还没有见过长城、羽书,写的慷慨激昂。羽书集中的作品多主观情感的抒发。吴伯箫具有那个时代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的特征:情感细腻,易伤感于个人的一己悲欢,易徘徊、彷徨,未融入宽广的社会现实生活。2.羽书集的艺术特色 30年代的吴伯箫,散文创作追求抒情的个性化,追求辞藻绚丽,构思奇妙,想象丰富的艺术风格,散文风格受惠特曼影响,擅长的是都市化的散文。 羽书集的艺术特色所取得的成就,显然高于其思想内容。羽书集中的作品,在语言上,常常融入文言词汇、诗词佳句、成语典故,富有声音节奏。此外,语言上的欧化色彩。如山屋中“戴了朝霞的那山草野花,遍山弥漫着,也懂事不懂事似的直对你颔首微笑”。(5)p236之类的语言,在羽书集中随处可见。羽书集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色是富有人文色彩。吴伯箫在散文创作中喜欢掺杂历史逸闻趣事。如灯笼中穿插唐明皇东宫的彩灯,元宵节的彩灯、宫灯的描写;啼晓鸡富有浓烈的古典文化气息。他的散文知识丰富、情趣饱满,具有传统文人的悠闲心态、文人情调。吴伯箫羽书集中体现的这一特色,充分显示出吴伯箫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骨子里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欣赏。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党的文艺政策要求作家的创作走向民族化、大众化,号召广大知识分子走向民间,借用民间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这可以和吴伯箫早期文学创作的文化来源产生某种契合。二、延安时期吴伯箫文学活动的分水岭“从时间上来讲,延安时期就是从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落脚西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算起,到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东渡黄河结束。”(6)p1从空间上来看,延安时期包括以延安为中心的各个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延安时期,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意义和价值。从文化和文学的发展来看,延安时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重要的历史阶段,蕴含着延安文艺的形成和发展,并且这一时期形成的解放区文学形态规范了当代文学的建构与走向。延安时期是中国文学欣欣向荣多元发展的时期,形成了新的人民的文艺,戏剧、小说、散文、诗歌、音乐、绘画、木刻、秧歌多种文艺形式共存,新作品、新风格层出不穷。“延安作家群体”在20世纪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创造了文艺的新高度。本论文中延安时期吴伯箫文学活动研究,在文学史的意义上同样超越了“延安时期”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更突出“延安时期”对于作家创作活动转型产生的重大影响。(一)19371942年吴伯箫文学活动概述1.社团、翻译活动抗战爆发以来,面对着国破家亡的时代巨变,国土的沦丧,人民的被杀戮,中国各界人士悲愤焦急,中国共产党恰逢其时的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团结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同抗战,拯救我们的民族。国难当头,中国共产党的大局意识,统一战线政策深入人心。延安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光明的所在地,吸引着海内外的知识青年和左翼作家前赴后继的奔向这座陕北高原的边缘小城。中国共产党,具有历史开放的眼光,积极吸纳知识分子,尽其所能的妥善安置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延安主张民族救亡的呼声传播到国统区,给当时不满于国民党消极抗战,感觉救国无门的吴伯箫提供了希望。吴伯箫怀揣着拯救民族危亡的使命,于1938年4月到达延安。可以说奔赴延安是吴伯箫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也为延安时期吴伯箫文学创作活动转型的发生提供了历史的场域。当时的延安有多少知识分子,具体数字我们无法确定,从毛泽东在194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延安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成百上千”;又说“延安有六、七千知识分子”(7)p251。延安文人汇集延安,为延安文艺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为了更有效的团结延安的文化人去宣传教育全国民众团结抗日,需要成立一个合理的组织来聚集文人的力量,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是“中宣部于1937年11月14日在延安文化界成立了规模较大的文化组织陕甘宁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8)p25陕甘宁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边区文协”。吴伯箫到达延安后,被编入驻瓦窑堡的第一大政治班,成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4期学员。在抗大学习期间,亲耳聆听到毛泽东同志的教诲,阅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极大地提升了吴伯箫的政治觉悟、理论素养。抗大学员,都是热血青年,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相聚在一起,交流、学习,更加坚定了吴伯箫参与民族抗战的决心。当时中国共产党,基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广泛吸纳知识分子的文艺政策,鼓励、号召广大有志青年、知识分子走向前线,做好抗战的宣传工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38年4月,毛泽东在接见刘白羽、金肇野、汪洋、林山等同志时,表示同意他们上前线工作的要求,并亲笔给八路军各级领导同志写介绍信。毛泽东同志的热情帮助,促成了抗战文艺工作团的诞生。“抗战文艺工作团于1938年5月中旬成立于延安,属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和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9)p70抗战文艺工作团的成立源于毛泽东对文化人前往前线工作的重视。抗战文艺工作团在延安设立了总部,内分编辑、通讯、组织等股,总部下面是抗战文艺工作团陆续组建的各个小组。抗战文艺工作团肩负着报道前线战况,提高群众政治觉悟,提升群众抗日热情,促进文艺运动蓬勃发展的艰巨使命。从1938年5月中旬至1939年,抗战文艺工作团先后派出6个小组奔赴前线开展敌后工作。吴伯箫作为抗战文艺工作组第3组的成员,与卞之琳、马加、林火、野蕻等人,从延安到晋东南前线,再转河北一带,挺进敌人后方,从事战地文化宣传工作。抗战文艺工作团被誉为“文艺战线的模范”,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收集了很多前线的素材,写出来近百篇作品,向全国人民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英勇抗战的事迹。另外,该社团还充分发挥文艺的作用,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使命,为延安早期文学创作活动的开展、繁荣提供了很好的范例。1939年4月,吴伯箫怀着为民族集体战斗的激情,重新回到延安,继续投入到紧张繁复的文事活动中。他跟卞之琳合写的从我们在前方从事的文艺工作的经验说起反映出当时专门为抗战服务的文工团存在“文化人”与士兵之间有隔阂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彻底解决,要到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吴伯箫是“边区文协”的机关人员和执委,并且参加了边区文协的重要工作,组织抗战文艺工作团,参加编辑文艺突击等。“边区文协”以组织的形式承载着整个延安时期的文化运动。“由于文协的推动,延安的文艺在各处突击发展:工厂和总工会的文艺小组、抗战文艺工作团、从外面进来的文艺家的活动等,大家便要求文艺界有一个总的组织。”(10)p36为了响应这一诉求,艾思奇、周扬、丁玲、刘白羽等人发起,于1938年9月11日,“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战联合会”(简称“文抗”,一称“文联”)在“文协”小教堂成立。(11)选举吴伯箫为候补理事。这个组织开始作为“文协”下属的一个文艺团体存在。为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3月17日成立于武汉)取得密切联系,“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战联合会”于1939年5月14日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简称“延安文抗”)。(12)p70“延安文抗”是延安文学艺术家的群众性组织,拥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文学、艺术家组织参与。该会先后编辑出版过大众文艺、中国文艺、谷雨等文艺刊物。吴伯箫作为当时的驻会作家,迅速融入到活跃的文学活动之中。他1939年5月负责出了大约两期的会刊文艺突击,并且是“延安文抗”机关刊物谷雨、文艺突击、大众文艺的重要的撰稿人。文艺突击是延安早期出版的唯一综合性文艺专刊。(13)p53在战时艰苦的环境中,纸张缺乏,印刷设备简陋,这份刊物宣传报道抗战事迹,起到很大的鼓舞人心的作用。此外,文艺突击杂志还曾经专门刊载过一组关于文艺“民族形式”的讨论文章,从理论上提倡“民族形式”的论争,并且推动其切实在现实创作中落实。到1941年8月“文抗”第五次大会后,“文协”基本上被“文抗”取代。当时担任中宣部宣传部长的是张闻天,曾经参加过“新文化运动”,非常爱好文艺,也从事过文学创作,因此他采取以“文化”为重心的文艺政策,注重发展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他针对文化人和文化团体制定了一系列相对自由、宽松的政策、方针,并且重视作家的创作,鼓励作家的研究工作。这样的文化环境,激发了延安文化组织的萌芽和发展,政党型文艺社团和作家型文艺社团共同存在,使得延安文学团体、文化活动在19401941年达到繁盛。1940年1月,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在延安女大大礼堂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吴伯箫担任秘书长并被选举为文协执委会成员。(14)1941年4、5月间,吴伯箫主持了为纪念鲁迅先生,在大砭沟举行的鲁迅小说朗诵会,并担任延安文抗的第二届常务理事。在当时,延安宽松的文化环境下,涌现的大量文化社团,强有力地推动了延安文化活动的发展。文人真正实现了自由、民主,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小说、诗歌、散文,他们三五成群、自由讨论,他们组织各种联欢、娱乐活动。延安城歌声、晚会不断,墙报、街头诗等多种文艺形式并存,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和活力。1940年,边区文协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又有很多文化人从前线、大后方、沦陷区和其他根据地赶来延安,当时包括吴伯箫在内仅居住在“文抗”(设于“文协”内)的文人就有30多位。在延安时期文化氛围最活跃的阶段,诞生了作家自发生成的带有文化沙龙性质的同人化社团组织“文艺月会”。1940年10月19日下午,在杨家岭文化协会俱乐部成立了“文艺月会”。(15)这个临时性的组织,主要依附在“文协”,参加人员却包括各社团组织中对此有兴趣的文艺家们,他们曾动议建立“文化村”,使作家一进边区便有住处。到1941年7月9日,共举行9次例会。每次例会围绕一个或几个议题展开激烈讨论、争辩。“文抗”的诸多驻会作家,生活都有保障,不必为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而过度的分神担忧。他们在创作之余,开始思考文化的普及工作。为此“文协”开办了文艺小组,通过开展各种座谈会的方式,对那些虽然热爱文学但没有进入鲁艺文学系学习的青年,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文艺小组的成功组建,能够得到越多作家的支持,将会对青年的学习产生较好的效果。“皖南事变”后,艾青、罗烽、严辰等知名文化人陆续来到延安,进入“文抗”,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注入了新的人力资源。“最近从大后方来了很多文艺作家,大家兴高采烈地要办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房产居住权保留与子女抚养权及共同债务分担合同
- 木材物流运输保险理赔与环境保护合同
- 公共建筑能耗监控平台升级项目合同补充条款
- TTT培训技巧精要
- 生物制药纯化技术专利授权与市场推广及研发合同
- 海外留学签证代办服务及安全保障合同
- 外贸公司单证员劳务派遣及市场调研合同
- 国际工程项目合同风险评估与咨询合同
- 互联网股权收益互换及合作运营协议
- 专利许可使用补充协议
- 师德师风-做“四有”好老师
- 衣食住行见证改革开放时代变迁-(修订)
- 弱电智能化施工方案
- 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
- 新生儿X线检查
- 【暑假衔接】知识点专题13 写话 (讲义+试题) 二升三年级语文(含答案)部编版
- 3.6.3关门车课件讲解
- 《高速公路旅游区标志设置规范》
- 贵阳2024年贵州贵阳贵安事业单位招聘599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附答案解析
- 成都市2022级(2025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零诊)化学试卷(含答案)
- 老年期发育(人体发育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