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 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一、 古代新闻传播溯源传播: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个层次。 自我传播:自我个体内部的信息的体认和整合,自我和自然的互动。 人际传播:个体与自己以外的个体的信息的互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构成信息的传递。 组织传播:规模,基础更高的信息传递。 大众传播:集中人类种种媒介因素和符号(如语言,声音,光,色,画)等组合起来实现人们的相互交流。二、早期的新闻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人类新闻传播的历史,就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1 传播手段口头传播:聊天、谣谚结绳、雕刻、标识图画:印第安人的古代图画烽烟和旗鼓:“烽火戏诸侯”木铎:采风,巡行2 传播载体(前提:出现了文字)甲骨,金器,刻石(缺点:时效性差)竹,帛,露布(P5第10行)烽烟甲骨文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的进奏院状一 唐代的进奏院状唐代手抄新闻诞生的原因?原因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 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唐代驿运发达。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进奏院状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 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绝密消息。 由进奏官发给各个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构成了最早的官报的雏形。特点: 第一 不定期由首都向地方转发,读者主要是各地藩镇和长官。 第二 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特点。 第三 提供的信息大都是朝廷的活动。 第四 所提供的信息,不少是进奏官员自行采集的。二 孙樵和“开元杂报”“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 朝政简报。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 的封建官报。三 现存的唐代报纸-“敦煌进奏院状”特点:没有报头发报方式:由各个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们。进奏官们自行采集信息 第三节 宋代的邸报和小报一、 邸报的出现和宋代邸报的有关制度宋代的邸报改革:(1)加强了中央集权。 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都进奏院, 后直接称进奏院。 中央直接控制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政府文告都经过进奏院。 更具权威性,传播速度快。(2)内容上:抄报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3)管理上:形成一套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我国最早的 新闻检查制度)宋代邸报特点:第一,由中央统一管理,按照一定制度,一式多份的发往地方。第二,读者已经不像唐代那样,只限于少数藩镇长官,扩展到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第三,新闻时效性加强。第四,定期发行。“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宋代的定本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 定本制度的指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职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范围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二、民间小报的诞生和发展背景:政局动荡,传言四起。小报的概况:1 是一种以刊登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报纸,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 2 始于北宋,盛于南宋。小报暗称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设内探、省探、衙探。 3 发行人是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中下级官员,书店主人等。 4 内容主要是政治、内幕消息。 5 有手写,也有印刷。 6 读者很广。作用:满足了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补充。第四节 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一、元代的新闻事业(没有完备的新闻事业)“小本” 二、明代的新闻事业1 明代的邸报抄传全过程: 地方上报的信息,大臣的题奏通政司皇帝(召令,题奏) 六科(筛选) 提塘(筛选,复制) 省府县各级官吏2 明代邸报内容: 1 皇帝的诏旨;2 皇帝的起居以及皇室的各类消息;3 官吏的任免;4 臣僚的奏章;5 军事信息;6 社会新闻。3、明代的民间抄报行及其所发行的报纸明代中叶以后,首都北京等地出现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即民间抄报行。民间报房发行的报纸是没有官报之名的官报,但在新闻业务方面的进步表现在: n新闻时效性大大提高 写作更生动、更活泼、更精彩。万历邸抄(一个时期)天变邸抄(某一天)急选报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五节 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新闻事业1 清代的官方新闻传播制度 与明代相近,设通政使司,六科,提塘。2 清代小报受到当局的限禁,主要有三种原因: 第一 小报先于部文到达地方,使得获罪的官员得以逃避刑罚。(雍正五年的程如丝畏罪自杀) 第二 报道了失实的消息。(雍正四年的雍正游园活动失实的报道) 第三 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奏章。 3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它是清代新闻事业发展的标志发端:一部分人开始从提塘及其报房中分化了出来,摆脱了官方的身份,私设报房,专以编发报纸为职业。清朝最早的民间报房:公慎堂京报:一种形式上最完备,与近代报纸最为接的中国古代民间报纸京报的特点 1、京报仍然是一种古代报纸: (1)内容基本是邸报的翻版,分宫门抄,上谕,章奏三部分 (2)缺少基本的近代新闻业务。 (3)读者绝大多数仍然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2、与近代报纸最为接近的古代报纸(1)京报房完全是“民间私设报房”。 (2)已具备了近代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 (3)一般为日报,特殊情况下也常改出两日刊或多日刊(4)开始有报名。 (5)乾隆以后基本是印刷本。4 清代的地方新闻事业与辕门抄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私营报纸。出版于各个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当地熟悉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分别编印发行。本章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敦煌进奏院状、开元杂报、孙樵、定本制度、天变邸抄、京报、辕门抄2、我国原始状态报纸的概况。 3、宋朝小报的特点。 4、从宋朝邸报到清代京报千百年来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缓慢的原因何在? 第二章 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 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19世纪初)中国封建大国 晚清 闭关自守 英国资本主义国家 殖民扩张 增加通商口岸和扩大贸易无望文化渗透宣扬理性与民主 (传教士来华)传教、办学、行医、出版书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来华传教二、鸦片战争前外国人来华办报活动1、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在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的出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办人传教士米怜创刊于1815年8月5日地点为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它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报道内容1 带宗教性质,以传教为宗旨,主要介绍圣经;2 宣讲伦理道德,如论仁;3 介绍天文学等科学文学知识,如论日食;4 后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6 体裁:有论说,短论,杂句,书信,编者按,插图,也有故事,寓言等。宣传策略书本式雕版印刷附孔孟之道发行方式散发、分送传教士麦都思 1823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828 英国伦敦布道会 中文月刊天下新闻中国刻工梁发(P45)2 澳门报业的发展 澳门是最先出现外文报刊的中国领土蜜蜂华报1822年,澳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葡萄牙文)。1823年查封第二份澳门报3 近代报刊在广州的出版广州纪录报:出版于1827年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商业性报纸 有强烈政治色彩刊登有关中国各种资料:历史,地理,物产,贸易等甚至军事实力,海防现状极为详细。中国丛报、广州周报(课本P50)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刊于1833年8月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的中文月刊。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目的:“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的观念。”内容:以时事为主,涉及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增设了新闻和言论专栏,现实针对性较强。4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的特点1 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共办6种中文报刊,约17种外文报刊,这是近代刊物冲击中国大门的阶段;2 中文报刊主办人,主要撰稿人传教士;3 主旨不在报业经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活动。思考:1、西方列强为何不直接派报人来华办报?2、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的宗教性质的刊物与外商创办的商业性刊物有什么区别吗?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一、背景介绍 1840年6月 鸦片战争 1842年8月29日 南京条约 改变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格局 外国人创办的中外文报刊共200多家,占总报刊的70以上。什么导致香港报业的兴起?1)1841年1月,清大臣琦善擅自与英军议定穿鼻草约 2) 香港的地理位置二、香港的英文商业报纸1、香港钞报创刊于1841.5, 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 18421860年间是香港报刊的发展阶段,其中影响较大的英文报纸有: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孖剌报香港电讯报 2、中国之友1842.3.17. 周二刊,主编台仁特特点:敢言,重视中国新闻,曾报道太平天国,1869年停刊。3、香港纪录报1843年出版,(前身为广州记录报),曾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在报上连载, 1858年停刊。4、德臣报1845.2.20创刊初为周刊、1862改为日报创办人英国出版商肖德锐和英商德臣。香港政府的官方出版机构。1974年8月停刊,历时129年,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支助留学生黄胜等人留美。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时,该报主笔黎德曾参加起草对外英文宣言。第一次广州起义时,该报曾发表文章支持革命活动。)5、孖zi剌la报1857.10.1创刊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创办人是英商莫罗。1941年停刊。从时间和影响上看,德臣报和孖剌报都超过了香港其他的英文报纸。 6、香港电讯报1881.6.15创刊每晚出版,周日休刊美国人创办,士蔑斯(R.F.Smith)担任主编,有士蔑西报之称。三、遐迩贯珍的问世遐迩贯珍(Shinese Serial)1853.8.1日创刊创办人兼首任主编麦都思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刊物1856年5月1日停刊。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中文报刊的创举)。 (1855年起,遐迩贯珍还增出附刊布告篇,专载商情及船期,并刊登各类收费广告)四、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1、香港中外新报1857年11月,孖剌报馆创办香港船头货价纸,1864年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周三刊,主要刊登商情、船期和广告,1873 改版为日报,之后脱离孖剌报成为国人自己办的报纸,1919年才停刊)早期主要编辑为黄胜(香港报业老前辈)2、香港华字日报1872.4.17创刊(前身是德臣报馆1861年创办的中文附刊香港新闻)主编陈霭(AI)廷初每隔两日出版,10年后改为日刊(内容以翻译外报和转载京报为主,后由其子陈斗垣接管,1941年停刊)共出版69年,香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3 商业报纸的崛起的意义1)促进了新闻时效性观念的提高 2)摆脱了书本式 3)新闻性更凸现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一 上海的英文商业报刊 1865年后,上海逐步取代香港而成为全国的外贸中心。 随着上海地位的日渐上升,报业也开始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报业中心。1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上海第一份英文报刊,周刊。1850年8月3日,英商奚安门创办,字林洋行发行。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信息,言论反映在华英商利益。1856年增出每日航运新闻。1859年起,被英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视为 “英国官报”1862年,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1864年7月1日,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扩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定为字林西报。获独享路透社电讯特权。1951年3月31日停刊,出版时间长达101年,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 2、华洋通闻(The Celestial Empire),1874葡萄牙人创办3、文汇报(The Shanghai Mercury),1879年4月创刊,上海主要晚报之一到了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二 上海早期的教会报刊1六合丛谈 (Shanghai Serial)1857年1月创刊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上海第一家中文月刊,最早教会报刊除宗教内容外,还有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 2万国公报前身: 1868年9月5日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300期前,以宣传宗教为主。1874年9月,至301期起,改名万国公报。内容: 以时事政治为主,全录京报并报道各国新闻,此外还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并报道时事、宣传维新变法。(维新变法开始后,万国公报曾用大量篇幅刊登了维新派的强学会序,发行量增到38 000份,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1883年7月停刊,1889年2月复刊,成了基督教在华的最大的出版机构广学会的机关报)1907年12月最终停刊,前后发行34年。 三 申报等中文商业报纸的出版1上海新报:上海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编辑方针(P62)2申报(初名申江新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前后办了77年,共出版25600号(1909年为买办席裕福收买,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申报1934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后,言论又趋保守。1937年7月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1983年,上海书店将申报影印出版。 上海图书馆为全国申报收藏最全的单位,藏有全套原版申报。申报的新闻改革与创新1 发表政论文章创刊时头版就刊载 “论说”2 改革新闻报道,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还派人去台湾采访,发表了具体生动的台湾军事实录等战地通讯,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连续报道 “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 3 重视发表副刊性的文字创办自由谈等副刊,发表民主自由言论。 4 善于经营副业:1) 创办文艺期刊瀛寰琐记,四溟琐记和环宇琐记2) 出版白话新闻报 1876年3月,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民报,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3) 编印画报瀛寰画报实为中国画报之祖。1884年5月又出版了点石斋画报4) 印书 第四节 近代报业的广泛传入与影响中外新闻七日录1865年2月,广州最早的中文报刊时报1886年8月在天津创刊 重视北方新闻和言论。1890年英国传教士李堤摩太任主笔,发表了一系列变法主张,该报成为政论性报纸。 天津的时报和上海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在华办的最有影响的两大中文报刊外报的影响 :一、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在华外报的出现,由东南沿海向北伸展,向中国内地步步深入是和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扩张同步进行的。 尽管有个别报刊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如中国之友,但在鸦片战争中,外报及主编积极为武装侵略服务。鸦片战争后,这些外报又为帝国主义新的侵略扩张行为制造舆论。外报的影响:二、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1、 带来了近代报刊,体现了民主观念(记者、编辑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2、 介绍西方文化,开拓读者视野3、 促进中国人自办报刊,推动了中国报刊的发展4、 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为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报刊名称创刊时间创办人地址简要说明英文商业报纸香港钞报1841马儒翰澳门战后香港最早的报纸,由澳门迁港中国之友1842台仁特(编香港著名英文商业报纸香港记录报1843马地臣香港前身广州记录报,1843年迁港德臣报1845肖锐德香港香港出版时间最长英文商业报纸孖剌报1857莫罗香港香港第一张英文日报香港电讯报1881史密斯香港香港著名的商业晚报北华捷报1850奚安门上海上海第一份近代报刊字林西报1864奚安门上海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外文报纸中文报纸遐迩贯珍1853麦都思(编香港香港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香港中外新报1857黄胜等(编香港前身为香港船头货价纸,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最早经济类报纸香港华字日报1872陈蔼延(笔香港前身为香港新闻,德臣报馆印六合从谈1857伟烈亚力上海上海第一家中文月刊,最早教会报刊上海新报1861庇克乌德上海上海最早中文商业报纸万国公报1868林乐知上海301期前,中国教会新报申报1872美查上海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著名中文商业报纸字林沪报1882巴尔福上海其副刊消闲报是中国报纸第一个副刊中外新闻七日录1865湛约翰广州传教士办中文周刊时报1890笳臣天津北方和天津最早中文日报第三章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第一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一 国人办报活动的先声鸦片战争前后,西方新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林则徐、 魏源林“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组织专人翻译外报。魏“师夷长技以治夷”林则徐与澳门新闻纸它是林组织翻译的译报材料,现存6册,主要选自1839-1840年的广州周报和广州纪录报。内容: 关于禁烟的报道和评论,中外贸易和西方情况粗略介绍。目的: 提供给两广总督和军方,抄报朝廷,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我国最早的译报。不公开发行。 魏源与海国图志魏源认为通过报纸可以了解到外国的情形,也可以消除国民的愚昧。海国图志: 欧美国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族风俗、文化教育、宗教历法等“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土与四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土“夷”与洋“夷” “夷之长技”有三:一是战舰,二是火器,三是养兵、练兵之法。 二循环日报与香港早期国人报刊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 香港创办人: 王韬及友人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王韬是我国的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办报宗旨: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是一份商业经营性报纸。循环日报每期两小张4版,白报纸两面印刷,另外用土纸印有船期时刻表。报纸第一版为商品行情,第二版为新闻,第三,四版为航运信息及广告。商情和广告占大多数版面。鼓吹向西方国家学习,变法自强,抵御外侮。代表和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是报刊宣布变法维新的先声。王韬 1857年参加了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六合丛谈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74年2月4日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治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以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影响极大。弢园文录外编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三 这一时期的国人自办报刊昭文新报艾小梅 汉口汇报 容闳 上海新报 冯竣光 上海述报 石印书局 广州这一时期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1 创办者身份复杂2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积极宣传洋务运动3 表现出明确的反侵略爱国立场4 对洋商和洋务集团有一定依赖关系5 受帝国主义、封建政府两方面冲击,处境艰难,动辄得咎,第二节 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一、中外纪闻时务报等维新报刊的创办 (从1895年到1898年间(维新变法时期),全国出版的报刊达120种,80以上是中国人办的,形成我国第一次报刊出版高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所办报刊为代表1万国公报: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月17日,北京创办人康有为编辑梁启超、麦孟华职能宣传富国强兵之道,宣传必须维新变法。发行两日刊,免费赠阅2中外纪闻1895.12.16, 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并作强学会机关报这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从内容到形式,中外纪闻都是的发展。曾发表强学会序1896年初,在李鸿章的策动下,被迫停刊。 3强学报1896年元月12日,在上海创刊 创办人: 康有为 主 编: 徐勤、何树龄 办报宗旨: 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去舞弊,达民隐特点: 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更浓采用孔子纪年而不用清朝的年号;它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它明确提出 “明定国是”、 “开设议院”的政治主张;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发表开设报馆议 。4 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历史意义: 1) 强学会的成立,标志从王韬就开始的变法维新宣传已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2) 冲破了封建言禁,开创了民议朝政的局面,拉开了国人办报高潮的序幕 3) 培养和锻炼了维新派骨干,为维新派办报活动全面展开打下基础二 梁启超与时务报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时务报的特点: 1、 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变法通议),是维新派政治纲领。2、 梁的新闻思想的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提出了 “去塞求通”的观点和报纸的“喉舌论” 3、 梁以及以梁的作品为代表的”时务文体”在社会 上产生了轰动效应。 4、 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18731929)别署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主编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在舆论界初露锋芒。1896年3月主持时务报笔政,并参与了湘报的筹办和撰稿工作,戊戌政变后逃记亡日本。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风报,又在檀香山创办了新中国报。辛亥革命后回国。又创办了庸言等报刊。从1895年办万国公报开始,到1922年解放与改造停刊脱离报界,共27年,梁亲自创办或主编的报刊有11种,是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三 维新派的其他主要报刊1知新报1897 澳门1901年自动停刊,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 ,共133期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2 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 天津创办者:严复。戊戍变法期间维新派办第一份日报严复: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和报刊政论家。发表的天演论等译作,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论学说国闻报的特点: 1)它以 “通外情为要务”。大量译载外电、外报的消息和评论2)讲究办报的策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3)消息迅速,稿源茂盛3湘学新报湘报湘学新报1897 长沙 旬刊 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 湘报1898 长沙 日报 主编:唐才常 主要撰稿人:谭嗣同四 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色第一、 与外报相反的发展线路第二、 政治家办报 第三、 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 第四、 品种多样(1896年清末著名小说家李伯元在上海创办的指南报,我国最早的消闲小报;1897年罗振玉等在上海创办的农学报、黄澄源在上海主编的算学报是我国最早的专业性科技报刊1898年康同薇、李惠仙等在上海创办的女学报是我国最早的妇女主编、以妇女为读者对象的报刊。) 第五、 办报与办学会、办学堂相配合第三节 维新派办报活动的特点和进步作用一、维新派的新闻思想(一)报刊的3个功能:1 “通下情”,“通外情” (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2 开民智 (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3 通风气 (小之可观物价,琐之可见风土)(二)报刊的性质:耳目喉舌(三)舆论与报馆的关系(四)评判报纸质量的标准1 宗旨定而高2 思想新而正3 材料富而当4 报事速而确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二 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改进报章文体 :通俗浅近时务文体的特点:1 半文半白,灵活自由,不拘一格;2 浅显流畅,内容、词汇新颖生动;3 感情充沛,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新民文体三 维新派报刊宣传活动的积极作用1 向读者进行了近代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2 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3 推动了维新运动、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 (教材P103)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 20世纪初新闻事业的复兴一、 海外保皇报刊的活跃清议报:1898年12月23日 日本横滨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设国闻时评栏1901年12月21日停刊1902年2月8日新办,名新民丛报继续批判封建制度及其恶果,明确主张君主立宪。二 内地改良报刊大量出现代表媒体:大公报英华 1902 “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 东方杂志1904时报 京话日报1904三 兴中会的办报活动和中国日报1中国日报:1900年1月5日 香港 创办人:孙中山 陈少白 兴中会的机关报中国第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宣传的内容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1) 宣传爱国救亡 (揭露和谴责列强的侵华罪行,猛烈抨击清政府的丧权辱国)2 )宣传反清排满 (声援留日学生和革命党人的活动)3 )初步宣传了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4 )揭露保皇党 (反击保皇党人对革命的攻击)2 民报1905 11、26 日本东京 主编:章太炎 时事性政论月刊 同盟会机关报 宗旨:宣传“三民主义”政治纲领 3 民报和新民丛报的论战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 民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挑战,在第三期以号外形式,公布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论战拉开序幕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第二,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第三,要不要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这场论战持续了两年,时间之长,涉及问题之多,为中国近代史上所少见。在民报带领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多种报刊也与当地的改良派报纸进行了论战。民报总体上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实现了对时代潮流的领导,受到了当时进步人士普遍欢迎。在民报的批驳下,不得人心的新民丛报发行数字锐减,终于在1907年11月悄然停刊论战以改良派的失败而告终。第二节 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一、新闻法的初步建成1906.7 清政府商部、巡警部、学部共同拟定大清印刷物件专律我国最早出台的有关新闻出版的专门法律。1908 .3.14 大清报律奉旨颁行二、国内革命派报刊的出现与“苏报案”1 大陆 1902.12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 以政论为主的月刊2 苏报 1896.6.26 上海 创办人:胡璋 1899 转售 陈范(愤官场之腐败,思以清议就天下)1902 .4 蔡元培在上海成立中国教育会后成立爱国学社,苏报成上海资产阶级革命派言论机关1903.5 章士钊任主笔提出“第一排满,第二排康”6.1 宣布“大改良”6.9 登 邹容革命军6.10 介绍新书 章太炎所撰驳康有为论革命书6.29 登题为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文章6.30 陈、章、邹等7人被捕7.6 苏报发表狱中答新闻报记者书7.7 苏报查封1904.5 章监禁3年,邹2年,其余开释,苏报永远停刊“苏报案”“ 辛亥革命前一次著名的反清政治案件,清政府和帝国主义查封苏报,逮捕章太炎、邹容等7名革命人士,企图用高压政策,将革命的声音禁锢起来。” “以文章排满的骁将”章太炎浙江省余杭人近代革命家、思想家、报刊评论家、国学大师1897年 参加强学会1900脱离保皇派,立志革命1901年写正仇满记,第一次向改良派叫板的文章1902年 参加爱国学社1903 在苏报案中名扬四海1906 东渡日本主编民报三、国内革命报刊宣传的普遍开展继“苏报案”后,国内革命派报刊普遍发展起来1903.8.7 国民日日报上海 章士钊主编1903.12.5 俄事警闻 上海 蔡元培 林水白1904.10.17重庆日报 重启 卞小吾革命派创办的白话报刊:中国白话报1903 12.19 上海 林水白影响最大的白话报刊杭州白话报1901 6 20 辛亥革命时期寿命最长的白话报刊安徽俗话报 1904 3 13 芜湖 陈独秀 四、于右任与神州日报、“竖三民”于右任(18791964) 陕西三原人 记者,诗人,书法家,政治家“复旦的孝子”,“当代草圣”,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反对帝制,1964年病逝台湾。1神州日报1907年4月2日 上海 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现代化的大型日报注重宣传策略,对清廷的抨击多数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大量报道革命党人武装起义“竖三民”1民呼日报 1909年5月15日 大声疾呼“为民请命”1909.8.14被迫停刊,前后只出版92天2 民吁日报 1909年10月3日 (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运动,猛烈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1月19日被租界当局查封,前后只出版48天。3 民立报 1910年10月11日, 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三报一脉相承,均以“民”字打头,史称“竖三民”五、武昌起义前武汉的革命报刊1楚报1905武汉地区最早出现的一份具有革命倾向的报纸 主笔: 张汉杰后被张之洞查封2商务报:创刊于1909年10月8日,原为一家商业报纸,后更名为商务日报,詹大悲任总编(1910年夏,因报道抢米风潮和准备武装起义被查封。)3大江报:前身:1911年1月3日创刊的大江白话报詹大悲投资创办并任总编两大特色:一、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二、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第三节 辛亥革命时期新闻理论与业务的发展一、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梁启超新闻思想: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代表舆论,制造舆论。二、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孙中山新闻思想:1,明确提出是为革命办报2,承认报刊的党派性3,视报刊为政治斗争武器4,重视报刊反映民意、制造舆论作用 (教材P144)三、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改进1新闻报道的增多 (图片、号外的运用)2言论的加强和丰富 (始于时报的时评)3 编辑工作的进步 (分版分栏编排)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1911 .10.10 武昌起义1912.1.1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3.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自由新闻体制得以保证二、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政党报刊的泛滥 (二)“报界的黄金时代” 1大汉报 汉 口 1911.10.15 2中华民国公报 武 昌 创办者:湖北军政府 资产阶级政权的官办言论机关,以孙中山名义发布文告,以扩大革命影响(三)政党报纸的蜂起1912 .5同盟会国民党:拥护共和,反对专制 代表人物:宋教仁代表报刊:民立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1913.5共和党进步党:反对共和,拥护袁世凯 代表人物:梁启超,章太炎等。代表报刊: 庸言 大共和日报第二节 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一、袁世凯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1 创办御用报纸北京国权报、金刚报、亚细亚日报(上海版);2 笼络,收买报纸和报人如神州日报等 125家以上3 以法律条文限制言论出版自由4 用暴力压制,迫害异己的报纸和报人宋教仁(18821913) 湖南桃源人 国民党代理理事长1905.6 与友人合办 二十世纪之支那,11月,民报创刊,任干事兼撰述员1911.1月回上海,任民立报主编,8月,主张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1913.3.20晚,被暗杀于沪宁车站,22日凌晨逝世1914年葬上海宋公园 癸丑报灾1913年(癸丑年) 袁世凯对其统治下的革命派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报人被杀害,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报人之抗争梁启超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 反对帝制逆流丁宝臣 正宗爱国报戴季陶 上海民权报主编 ,笔名“天仇”,发表文章杀二、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迫害民国初年,新闻界光怪陆离,政党报刊堕落报丐的出现“鸳鸯蝴蝶派”文艺副刊的风行黄色小报的泛滥(晶报)出现“马路小报”(最少只印三份)、“鬼报”三 、新闻事业在逆境中的发展1、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消息比重加大 申报 时报 电讯增多 通讯的成熟2、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1911 杨实公 广州 展民通讯社1912 李景侨 王道南 湖南通讯社 湖南新闻社1912 杨公民 广州 公民通讯社1915.7 邵飘萍 日本 东京通讯社1916.8 邵飘萍 北京 新闻编译社四 黄远生等名记者的出现原因:当局压制,政论文章减少, WWI,报社以战地通讯、独家报道取胜,过于简单的电讯已不能满足读者需要代表人物:黄远生 邵飘萍1)“报界奇才”黄远生从末代进士到开山记者他的死是一个谜,他的生,则是一段被湮没的传奇原名黄为基,江西九江,1885.1.15曾以新进士之资格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先任职于清政府邮传部,后脱离官场,从业新闻中国第一个以采访和写作著名于世的人先后任申报时报少年中国等报特派记者、主编所写外交部之厨子等通讯,对政局的黑暗和新官僚们的丑态,作忠实记录和辛辣嘲讽。拒绝担任亚细亚日报总撰述并刊登黄远生反对帝制并辞去袁系报纸聘约启事以示决绝。1915年冬赴美访问, 12.25被国民党美洲总支部负责人林森(后任民国政府主席)派警卫刺杀 , 年仅31岁新闻成就1“四能”记者: “能想”、“能跑” “能听”、“能写”2“新闻通讯文体的开拓者”题材重大 记载翔实 针砭时弊 忧国忧民细致详尽 幽隐毕达 通俗自然 不拘一格其通讯表现为几种形式:将文学手法引入新闻写作( “报告文学鼻祖”)政论手法引入新闻写作将多种写作手法引入新闻写作(漫谈式 日记式)3 发明题材:“新闻日记”4远生遗著 1919年出版,中国历史上最早一部报刊通讯集5 影响陈独秀等一辈人 (胡适在五十年来之文学一书中把黄远 生推为新文学的“先声” 人物)2)铁肩辣手 快笔如刀 邵飘萍(1886-1926)原名振青,字飘萍,浙江金华人13岁考中秀才,19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大前身),受梁影响,任申报特约通讯员1909,任教金华1911年,杭州协友人办汉民日报撰文讥讽袁世凯,3年内3次被捕。1914年流亡日本,入日本法政学院,组织“东京通讯社”,揭露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的“二十一条”的本质,名扬国内1915年,上海时事新报、申报、时报记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特派”记者(申报驻京特派记者) 1918 接办“北京新闻编译社”、京报北大新闻学讲师“五四” 时揭露曹汝霖等人的卖国罪行,京报被段查封,流亡日本,任朝日新闻特约记者1920年,段下台,回国恢复京报1926年 被军阀杀害实际应用新闻学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之一3)刘少少(1870-1929)原名x和,湖南善化人,曾就学岳麓书院戊戌后赴日,协助创办中国新报长沙湖南公报公言记者、编辑和主笔亚细亚日报初创时主笔,后离开,作袁世凯论, “京国咸知刘少少其人”1918年,北京大学任教,研究老庄哲学, 反对白话文,报界“怪杰”4)徐彬彬(1888-1961)名凌宵,江苏宜兴人,擅长通讯 曾担任大公报副刊主编民初三大记者:黄远生 徐彬彬 刘少少 5)林白水(1876-1926)字少泉 笔名白水,白话道人 创办中国白话报 最早学习新闻学留学生之一擅长时评 风格:“好议个人长短,或揭人隐私”被张宗昌枪杀,就义于北京6)胡政之(1889-1949)名霖 四川成都人 自费留日 回国任大共和报翻译 编辑、主笔以消息快捷受报界关注1918 ,任大公报记者1919采访巴黎和会(采访该唯一中国记者)7)张季鸾(1888-1941)名帜章,笔名一苇、榆民 陕西榆林人1905 留学日本 主张“言论救国” 1910 任上海民立报记者 后担任新记大公报总编思考:简述“癸丑报灾”前因后果。民国初年有哪些名记者?黄远生的新闻成就有哪些?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历史背景:”五四”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一 、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新青年 1915.9.15 上海(第一卷名青年杂志)创办人:陈独秀 指导思想:“改造国民性” 意义: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思想界的明星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笔名三爱等 安徽怀宁人1901年起,多次到日本求学 协章士钊创办过 国民日日报1904 与人合办过安徽俗话报新青年的三个发展阶段陈独秀主撰阶段 (19151917)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 (19181920)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机关 (19201922)主编者与主要撰稿人如下:1钱玄同(1887 1939 )原名钱夏 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 著名文学理论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字学家2刘半农 (18911934) 原名刘复 江苏汀阴人 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出版诗集扬鞭集瓦釜集 3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 史学家 各界专家 哲学家 文学家 4李大钊揭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18891927)字守常 河北省乐亭县人 于新青年上发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最早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二、 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仪 驳康有为致总统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生产与应急响应预案方案
- 储能电池安全管理与防火方案
- (2025年标准)工厂外承包协议书
- (2025年标准)歌手出演协议书
- 大理石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措施方案
- 2025年车贷代偿协议书
- (2025年标准)租猪圈协议书
- 2025年新委托安置建房协议书
- 2025年厂房售卖合同协议书
- 2025年异地婚姻解除协议书
- 菜鸟驿站标准化运营流程
- 2025年安全生产考试题库(安全知识)安全培训课程试题
- 13.2+磁感应强度+磁通量+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 急诊科护理月质量分析
- 结肠癌围手术期管理
- 危险废弃物及固体废物管理培训
- 寿险财务流程管理办法
- 《老年人生活能力康复训练》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实验小学教学常规培训
- 徒手整形培训课件
- 运动康复概论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