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团山矿床-580m~-730m矿段开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大团山矿床-580m~-730m矿段开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大团山矿床-580m~-730m矿段开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大团山矿床-580m~-730m矿段开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大团山矿床-580m~-730m矿段开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冬瓜山铜矿大团山矿床-580m-730m矿段开采工程可行性研究(代初步设计)铜陵有色设计研究院二一一年五月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冬瓜山铜矿大团山矿床-580m-730m矿段开采工程可行性研究(代初步设计)A38-2011工程院 长: 张 毅 力分 管 副 院 长: 鲁 徽 生技 术 主 管: 陈 卫 中项 目 负 责 人: 陈 佳铜陵有色设计研究院二一一年五月参加设计人员袁小明 王荫培谢宏培 胡友连张智荣 陈 佳高文斌 周 琴宋键焜 陈 灿冯胜利 黄跃军目 录1 总 论11.1 概 述11.2 设计依据21.3 可研遵循的原则21.4 地质31.5 设计利用矿石量31.6 主要设计方案31.7 经济评价62 地质资源82.1 矿区及矿床地质概述82.2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矿石加工性能概述132.3 矿床地质勘探工作及勘探程度评述162.4 矿产资源/储量172.5 基建探矿与生产探矿212.6 存在问题与建议223 主要设计方案233.1 大团山-580m以上各采场(盘区)开采现状233.2 开采范围及设计利用资源储量243.3 矿床开采顺序243.4 采矿方法263.5 矿山生产能力293.6 大隆组矿体开采343.7 矿床开拓353.8 充填设施433.9 矿井通风453.10 坑内排水453.11 辅助设施464 公用辅助设施474.1 提升、运输系统474.2 通风系统474.3 排水系统474.4 供风、供水系统484.5 电气484.6 电信505 安全与工业卫生545.1 设计依据和设计原则545.2 工业卫生措施545.3 矿山安全措施545.4 安全技术措施555.5 其它措施566 环境保护576.1 建设地区环境现状576.2 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及治理措施576.3 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分析587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597.1 说明597.2 概述597.3 建设投资597.4 流动资金607.5 建设投资使用计划607.6 资金筹措608 财务评价728.1 成本与费用728.2 损益估算748.3 盈利能力分析768.4 偿债能力分析768.5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778.6 不确定性分析778.7 综合分析789 存在问题与建议88附 表: 大团山主要设备表附 件: 委托书附 图: 见图纸目录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冬瓜山铜矿大团山矿床-580m-730m矿段开采工程可行性研究1 总 论1.1 概 述1.1.1 矿区地理冬瓜山铜矿位于东经11753,北纬3055。隶属铜陵市狮子山区管辖、西距市区7.5km,北距宁铜铁路和拟建的铜九铁路狮子山站2km,距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长江专用码头15km,市区公交汽车直达矿区,矿区内外交通便利。矿区地形属沿长江低山丘陵区,东有白芒山、簸箕山;南有老鸦岭;西有青山;北部为平原。海拔20150m。矿区东西两侧有洋河和普济河经过,注入长江。矿区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2,最高40.2,最低-11.5,年平均降水量1500.37mm,最大年降水量1759.2mm,最大小时降水量165.2mm,年平均蒸发量1400mm,年平均湿度2060%,雨量充沛,持续时间长,适宜补给地下水。主导风向东风。最大风速24m/s,地震烈度6度。1.1.2 矿山开采现状冬瓜山铜矿是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矿山企业。冬瓜山铜矿的前身为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狮子山铜矿,于1958年5月开始建设,1960年10月简易投产,后由于种种原因停产,1966年7月恢复生产。2003年底被铜都铜业收购,2004年更名为安徽铜都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冬瓜山铜矿。冬瓜山矿区目前共探明的矿床有:东狮子山、西狮子山、老鸦岭、大团山、冬瓜山、胡村及桦树坡七个矿床。冬瓜山矿床称为新区,矿体赋存-690-1007m,是冬瓜山铜矿主力矿床,设计生产能力10000t/d,目前接近设计能力,采矿方法为盘区开采,矿房采场与矿柱采场分步开采,先采矿柱采场,采后尾砂胶结充填,后采矿房采场,采后尾砂充填。其余东狮子山、西狮子山、老鸦岭、大团山、胡村后和桦树坡六个矿床统称为老区,其中东狮子山、西狮子山矿床已开采结束并充填处理采空区;老鸦岭矿床为缓倾斜薄矿体,除少量采用中深孔开采外,主要采用浅孔空场法开采,现已开拓至-460m中段;胡村后矿床分为#和#矿体,#矿体开拓至-580m中段,#矿体开拓至-520m中段,受矿权影响现-460m中段以上正进行坑探工程,主要采用中深孔落矿,电耙出矿;桦树坡矿床赋存于栖霞组上硅质层中,矿石主要类型为含铜矽卡岩,矿床深部-670m中段开拓结束,正进行采准工程,开采顺序由原由上而下开采,改为由下而上开采,主要采用中深孔落矿,电耙出矿。作为东、西狮子山接续矿段的大团山已于1995年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150Ot/d,生产中段标高为-39Om、-43Om和-460m,目前-460m 以上除23#矿柱正在开采回收外,其余均开采结束。2003年经铜陵有色设计院对-580m中段进行开拓设计生产能力扩大为1800t/d,实际生产能力可达25003000 t/d。现大团山矿体在生产中段主要有-460m、-490m、-520m、-565m和-580m中段。-610m、-670m和-730m中段正在开拓探矿。1.2 设计依据(1)安徽省地矿局三二一地质队提交的安徽铜陵狮子山铜矿大团山铜矿床堪探地质报告(2)大团山矿床-580m以下采矿方法论证与矿岩稳定性研究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 铜陵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冬瓜山铜矿 2010年3月(3)冬瓜山铜矿提供的经生产探矿后的地质资料。(4)冬瓜山铜矿的设计委托书。1.3 可研遵循的原则(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程标准;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2)充分利用矿山现有设施,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减少工程投资,提高矿山的经济效益。(3)安全、环保要遵循“三同时”的原则,要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4)矿山开拓方案要充分考虑各矿床开拓现状和生产管理的方便,合理的规划各矿床的相互联络,对提高各矿床的生产能力和安全管理将很有好处。1.4 地质大团山铜矿床位于青山背斜的北东端的南东翼,矿体呈似层状产出,分布较稳定,形态简单,矿体产状与受控岩层产状一致。矿体走向北东3035,倾向南东,倾角中等,在不同地段倾角略有变化,最大70,最小10,一般35o50。全矿床累计查明252个矿体,其中主矿体1个,编号为X2;次要矿体13个,小矿体16个,其余为零星矿体。主矿体X2矿体赋存于小凉亭组下部,位于大团山岩体的东侧,分布于1947线之间,是本矿床最大的矿体,约占全矿床总资源/储量的67;具“层控”特征,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产状基本与围岩一致。1.5 设计利用矿石量小凉亭组主矿体-565m-730m中段间的矿石量942.72104t,设计全部利用,次要矿体、小矿体、零星矿体,本次可研不考虑开采。1.6 主要设计方案1.6.1 采矿方法#盘区采场分别布置在-580m、-610m和-670m水平,在-580m留设20m厚斜矿柱,采用中深孔回采,无轨出矿。#盘区-580m以上采场布置在-580m水平,并在-580m水平留厚20m斜矿柱,采用中孔采矿,无轨出矿;-580m以下以浅采为主,局部矿体较厚处采用中深孔落矿。#盘区在-565m留20m斜矿柱,在-670m布置采场,凿岩硐室分别布置在-565m 和-610m水平,采用大孔回采,无轨出矿。#盘区防止上部采空区进一步扩大,在-565m留25m宽垂直矿柱,将上部采空区与下部开采隔开,-610m水平分别在矿体顶、底盘沿走向布置采场,底盘采场采用中深孔落矿并兼顾回收上部底台,-670m采场沿走向布置;-610m顶盘采场与-670m采场采用大孔回采,无轨出矿。#盘区在-565m采空区边界-580-565m处留2030m垂直矿柱,在-670m中段布置采场,凿岩硐室分别在设在-565m和-610m ,采用大孔回采,无轨出矿;其中-565m底台采用辅助采场中深孔回收。1.6.2 矿山工作制度、生产规模(1)矿山采用年工作330天,每天三班,每班八小时工作制。(2)生产规模:中深孔落矿采场,每米崩矿量4.5t/m,堑沟受矿,无轨设备出矿,单个采场生产能力600t/d,漏斗受矿电耙出矿单个采场生产能力240t/d;大孔落矿采场,每米崩矿量25t/m,堑沟受矿,无轨设备出矿,单个采场生产能力1000t/d;少量浅孔采矿采场,单个采场生产能力100t/d。大团山矿床-580m以下同时二个盘区进行生产,结合上部盘区生产情况,-670m中段按排1800t/d的生产能力,是可以达到的。1.6.3 矿床开采顺序的安排关系到生产衔接、安全回采、采空区地压管理、采空区处理等因素。矿床开采顺序设计推荐从上而下回采,即先采-670m中段,在-670m水平留10m15m的永久倾斜矿柱,采后充填,首先是尾胶充填(灰砂比1:8,厚10m15m),上面全尾砂充填,后采-730m中段。1.6.4 开拓方案结合冬瓜山矿新老区的建设和生产现状,大团山矿床采用主副井开拓方案。即主井为冬瓜山主井(提升矿石),副井为大团山副井(提升人员和材料设备)。-670m中段与-730m中段运输及通风排水方案主要内容有:a.矿石提升运输:大团山580m以下矿石由铲运机卸入溜井直接下放到-730m中段;再由10t电机车牵引4m3底侧卸式矿车运到大团山矿石御矿站卸矿,经溜井溜至-875m中段,再由875m转运至冬瓜山主井旁矿石卸矿站卸矿,经破碎后由冬瓜山主井提至地表矿仓。b.废石提升运输:580m以下产生的废石由铲运机铲运到废石溜井至670m中段,再由20t卡车卸入新溜井(-670m-730m)至-730m中段,再由10t电机车牵引4m3底侧卸式矿车运到新废石溜井(-730m-790m),下到790m,由卡车运送到需要充填的采场或冬辅助井卸载站从冬辅助井提升至地表。c.人员、材料、设备的提升由大团山副井罐笼承担。d.通风:采用对角式通风系统,新鲜风从大团山付井进入,东风井回风的对角式通风系统,多级站抽出式通风方式。根据系统风量风阻,设计仍利用-460m、-520m风机为一级机站,东风井+100m井口风机为二级机站的两级通风系统。e.排水:根据日常水文观测数据,目前大团山-580米以上(-520-580米)坑道涌水量约为2000米3/d,矿坑水主要是生产用水,预测未来(-670m-730m)矿坑水量约2500米3/d(含生产用水)。根据目前正在施工的冬瓜山铜矿-730m排水方案,由于坑道涌水量不大,所以冬瓜山铜矿老区各中段涌水分别采用放水钻孔下到-730m水泵房、扬送至地表。f.充填系统大团山矿床充填系统利用冬瓜山铜矿开拓设计充填系统,即充填料在地表制备,共6路充填管路通过充填钻孔下至-280m中段,其中4路经-280m中段充填巷道通过充填钻孔下至-670m中段接冬瓜山矿段井下充填管道。另外2路充填管道为改建的老区充填系统,通过团山盲井下至-390m、-460m; -580m以上采空区的充填,充填管路布置在-390m 中段由充填钻孔放尾砂浆进入采空区。-580m以下采空区充填:是在-460m中段至桦树坡的充填管线上破口接管由钻孔下放至-580m中段,充填-670m、-730m中段的采空区。1.7 经济评价建设项目估算总投资为:14962.01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3503.61万元,建设期利息725.49万元,流动资金732.91万元。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均销售收入11619.74万元;年均总成本费用6045.98万元;年均增值税金为:1750.52万元;年均销售税金及附加为902.04万元;年均利润总额6238.85万元;年均所得税为1559.49万元;年均净利润为4679.37万元。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36.5%,大于基准收益率10%,项目可行。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9.66%,大于基准收益率10%,项目可行。 综上:(1)项目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项目从财务角度是可行的。(2)建议项目加强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通过扩大利润空间以抵抗产品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项目综合经济指标详见下表。经济评价指标汇总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投资总额万元14962.011.1建设投资万元13503.61 1.2建设期利息万元725.49 1.3流动资金万元732.91 2资金筹措万元14897.67 2.1项目资本金万元4315.36 2.2项目负债资金万元10582.31 2.3其他资金万元0.00 3年均营业收入万元14937.40 4年均总成本费用万元6045.98 5年均营业税金及附加万元902.04 6年均增值税万元1750.52 7年均息税前利润(EBIT)万元6323.74 8年均利润总额万元6238.85 9年均所得税万元1559.49 10年均净利润万元4679.37 11总投资收益率%42.45 12投资利税率%59.68 13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108.43 14贷款偿还期银行借款年5.66 含建设期15平均利息备付率%1459.98 16平均偿债备付率%107.65 17项目投资税前指标财务内部收益率%36.50 财务净现值(I=10.%)万元32338.33 全部投资回收期年4.47 18项目投资税后指标财务内部收益率%29.66 财务净现值(I=10.%)万元21893.23 全部投资回收期年5.02 19资本金内部收益率%43.41 20盈亏平衡点生产能力利用率%34.08 2 地质资源2.1 矿区及矿床地质概述2.1.1矿区地质概述2.1.1.1地层矿区除部分地段为第四系冲积、坡积层覆盖外,出露地层均为三叠系中、下统,局部有上统零星分布;深部工程揭露的地层有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上统诸地层。与狮子山铜矿床成矿关系较密切的地层主要有三叠系下统的塔山组(T1t)、中统南陵湖组(T2n);老鸦岭铜矿床主要赋矿层位为二叠系上统的大隆组(P2d);大团山铜矿床主要赋矿层位为三叠系下统小凉亭组(T1x);花树坡铜矿床主要赋矿层位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冬瓜山铜矿床主要赋矿层位为石炭系中上统船山组(C3c)和黄龙组(C2h)。小凉亭组(T1x) 主要为泥质灰岩,钙质页岩夹中厚层状灰岩等,变质后为大理岩、透辉石角岩、夕卡岩夹角岩等。2.1.1.2构造褶皱:区内主要褶皱为青山背斜,亦是区内的主要构造。背斜全长22.5公里,宽约8公里,为一短轴不对称褶曲,轴线总方向为4050,并向北东倾伏。背斜南西、北东两端分别略向西、东偏移呈“S”形展开。断裂:矿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按其生成时期分为成矿前断裂和成矿后断裂。成矿前断裂主要有近南北向、东西向和北东向三组,少数呈北西向。与本矿床成矿有关的断裂主要有青山脚东狮子山断裂、白芒山西狮子山北坡断裂;其他断裂有包村后山断裂、曹山断裂。成矿后断裂有三组,以北西北西西向为主,次为近东西向及北东向,断裂性质为张性、张扭或压扭性,延深不大,对矿床主矿体的连续性无影响,主要有阴涝大冲破碎带、铜塘冲破碎带、龙塘湖破碎带,属张性断裂。阴涝大冲破碎带在本矿床的-580米中段有坑道揭露,延深较大外,其他延深200300米,规模均较小。层间构造:青山背斜在其褶皱变形过程中,因铅直面上所受水平应力不均匀及横跨褶皱叠加的影响,常在C2+3/D3w、P1g/P1q、P2d/P2l、T1x/P2d等岩石力学性质相对差异较大的界面上发生滑脱,从而为形成狮子山矿区多层状层控式夕卡岩矿床奠定了基础。节理:本区节理有三组,分别为北西向、北北东南北向和北东东东西向。三组方向基本与主构造方向一致,以北西向为主,另两组次之。2.1.1.3岩浆岩矿区内岩浆岩广泛发育,出露面积约3平方公里,多为小型侵入体。浅部沿“网格状”构造格架侵入,构成浅成超浅成相“网格状”岩墙岩枝体系,侵入时代为中晚侏罗世白垩世,属燕山旋回产物。矿区主要岩体自北至南有包村岩体、曹山岩体、白芒山岩体、青山脚岩体、大团山岩体、胡村岩体等,岩性以石英闪长岩、石英闪长斑岩为主,次为闪长岩、辉石闪长岩等。其中青山脚岩体与本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矿区内所见脉岩主要有闪长玢岩、煌斑岩,次有花岗斑岩、闪长正长斑岩等。2.1.1.4变质作用与热液蚀变矿区内岩浆活动频繁,近岩体发生接触交代变质作用,远离岩体多发生热变质作用,局部由于构造应力作用发生动力变质作用。变质岩岩性受原岩岩性所控制,而变质的强弱则与距离岩体远近有关,热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有大理岩、角岩、石英岩等,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带状分布的夕卡岩。区内热液蚀变强烈且普遍,大多叠加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之上,主要有钾化、硅化、碳酸盐化、硬石膏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滑石化等。近背斜轴部等地段,蚀变特别强烈,两翼蚀变渐弱。2.1.2矿床地质概述2.1.2.1矿体地质特征大团山铜矿床位于青山背斜的北东端的南东翼,矿体呈似层状产出,分布较稳定,形态简单,矿体产状与受控岩层产状一致。矿体走向北东3035,倾向南东,倾角中等,在不同地段倾角略有变化,最大70,最小10,一般3550。由于受横跨褶曲的叠加影响,沿走向矿体均显舒缓波状起伏,尤以各线中部最明显。矿体内部结构尚属简单,除矿体中部少数地段出现夹石及端部有分支复合现象外,总体上看比较完整。在27线附近有一石英闪长岩枝穿插。全矿床累计查明252个矿体,其中主矿体1个,编号为X2;次要矿体13个,小矿体16个,其余为零星矿体。主矿体X2矿体赋存于小凉亭组下部,位于大团山岩体的东侧,分布于1947线之间,是本矿床最大的矿体,约占全矿床总资源/储量的67;具“层控”特征,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产状基本与围岩一致。矿体在27A以南,由于受到岩枝影响,分支复合现象明显,总体上矿体较完整。矿体走向长819米,最大延深652米,赋存标高-330-790米。工程见矿最大厚度101.64米,最小1.35米,平均29.21米,厚度变化系数为67,属较稳定变化类型。矿床的次要矿体主要分布在大隆组、小凉亭组和塔山组。小矿体均呈透镜体状,多数分布在石英闪长岩岩枝穿插频繁、围岩蚀变剧烈的外变质带,因而产状多变,形态复杂。主次要铜矿体的赋存特征见表2-1。表2-1 大团山铜矿床铜矿体赋存特征一览表 层位矿体编号长度(m)厚度(m)空 间 位 置矿体形态矿体产状勘查线标高 (m)走向倾向倾角()T1xX125623.331121-350-557透镜、似层状NESE3040X281929.211947-330-790似层状NESE3550X25246.5215A35-301-714薄层状不连续NESE3050X1206.432327-300-451透镜状NESE3545P2dD13404.111121A-421-708薄层状NESE2555D24195.619A33A-546-840薄层状NESE2550D3863.4135B39A-587-799透镜状NESE4050D12323.81521A-416-500薄层状不连续NESE3040D26115.41939B-534-799薄层状NESE2550钼矿体分布于大隆组的上、中、下各层位,赋矿层位稳定,厚度及品位变化都不大,具有一定的规模。全矿床累计查明11个钼矿体,其中主矿体1个,编号为Mo2,次要矿体5个,编号分别为Mo1、Mo2、Mo1、Mo1、Mo2,其余为零星矿体,基本上与大隆组的铜矿体共生。主要钼矿体Mo2赋存于大隆组中部偏上层位,呈薄层状,平面上分布于21A线47线,从23线39A线部分与D2铜矿体边界吻合,矿体头部基本有工程控制,深部边界尚未控制。矿体形态为薄层状,矿体膨胀、收缩、分支复合现象明显,矿体走向NE30倾向SE,倾角3040,走向长726米,最大延深205米,赋存标高-507-742米,平均厚度7.37米,厚度变化系数为99,属不稳定变化类型。其他钼矿体较小,产状多变,形态复杂,多为薄层状狭窄透镜体状,一般都未有很好控制。2.1.2.2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矿石类型:矿石自然类型有含铜夕卡岩型、含铜角岩型、角岩夹含铜夕卡岩型、含铜磁黄铁矿夕卡岩型、含铜磁黄铁矿型、含铜硅质岩型等。矿石工业类型为单铜原生硫化矿石。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结构有自形晶结构、半自形他形晶结构,片状、鳞片状结构、海绵状结构(填隙结构)、乳滴状结构、网格状结构、晶骨状结构,共边结构等。矿石构造有条带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斑杂状构造、次块状构造、胶状构造等。2.1.2.3矿石组分矿石矿物成份: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铜矿、磁黄铁矿,次有方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微量的有银金矿、辉铋矿、自然铋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榴石、透辉石钙铁辉石、石英、斜长石、方解石,次要矿物有硅灰石、透闪石阳起石、符山石、钾长石、方柱石、角闪石、黑云母,微量矿物有绢云母、红柱石、绿泥石等。矿石化学成份:主要有用组分为铜,综观全矿床的主次要铜矿体,大多数矿体的品位在1%左右。各矿石自然类型以含铜磁黄铁矿型矿石铜品位最高,含铜磁黄铁矿夕卡岩型矿石和含铜夕卡岩型矿石次之,含铜夕卡岩夹角岩矿石再次之,含铜角岩型矿石和含铜硅质岩型矿石较贫,其他各类型矿石铜品位均较低。矿石平均化学成份详见表2-2。表2-2 大团山铜矿床矿石化学元素平均含量表 元素Cu(主)S(伴生)Au(伴生)Ag(伴生)TFeSiO2AL2O3含量1.023.150.3212.7310.5646.188.37元素CaOMgOCoMoBiGeSe含量19.493.380.0100.008040.00650.00450.004元素PbZnMnAsTeGaF含量0.0690.1680.120.0020.00030.001470.1012(注:Au,Ag单位为g/t,其余单位为%)矿石目前可利用主要有益组份为铜、金、银、硫及钼,其特征分述如下:铜:全矿床平均含量1.02%,铜品位变化系数61%141%之间,属较均匀不均匀变化型。主矿体(X2)表现为走向上由南西向北东逐渐升高,倾向上,均是中部较富,边部较贫。从矿体的厚度与铜品位的关系上看,铜含量与矿体的厚度成正相关,但近岩体部分此种特点不甚明显。金:在含铜黄铁矿矿石、含铜夕卡岩中含量最多,平均分别达0.93g/t及0.51g/t。在石英闪长岩矿石中含量最低只有0.04g/t。金在矿体中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总体趋势是远离岩体金含量较低,近岩体的金含量较高。金的嵌布型式以晶隙金为主,占87.7%,其次为包体金,占11.06%。银:在含铜黄铁矿矿石、含铜夕卡岩中含量最多,平均分别达13.60g/t及13.90g/t。在石英闪长岩矿石中含量最低只有6.73 g/t。银在矿体中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与铜正相关与金不相关。硫:在各类矿石中含量普遍较低,在含铜黄铁矿矿石含量最多13.6%,平均含量8.75%9.10%,其它矿石中含量较低,在石英闪长岩矿石中含量最低只有1.12%。钼:钼在主矿体中呈不均匀散布,据不完全统计(X1+X2)中,钼平均品位仅0.004%,其分布特点是近岩体地段含量偏高,而远离岩体含量偏低。矿床中有害组份主要有砷、氟,其余含量较低。在铜精矿中均未超过规范要求,氟和MgO在铜精矿中的含量均低于原矿,矿床中有害组份没有影响。2.2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矿石加工性能概述2.2.1矿区水文地质概述及矿坑涌水量预测矿区位于低山丘陵区,区内山顶最高标高245.53米,山谷标高2050米。平均年降水量1370mm,最大年降水量2173.7mm,最小降水量580mm。地表水体有普济河和羊河,分别位于矿区的西部和东部,距矿区分别为1.5公里和2.5公里。长江位于矿区西北,距矿区约10公里。此外矿区内还有零星分布的水塘和小水库。区内主要矿体大都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12米)以下。矿区大理岩遍布地表,浅部岩溶裂隙较发育,含水丰富。钻孔见溶洞最大高度为3.8米,被粘土充填。富水程度矿区外围大于矿区内,浅部大于深部。按岩性的不同,矿区内含水层可为为三类:冲积砂砾石层含水层、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层以及灰岩、大理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冲积砂砾石层含水层分布于羊河、普济河河谷。厚515米,其上覆盖有24米的黄褐色粘土和淤泥,富水性弱。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层包括大隆组、龙潭组及孤峰组,岩性主要为硅质岩、硅质页岩、砂岩和粉砂质页岩,总厚度200260米,埋藏标高-300-600米,局部裂隙发育,钻进时漏水,总体富水性很弱。灰岩、大理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主要包括分水岭组、南陵湖组、塔山组及小凉亭组,总厚度大于400米,广泛分布于矿区地表及矿区西部冲积层之下,虽然其间夹有角岩和硅质页岩,各组间水力联系仍较密切,为矿区主要含水层;浅部溶洞、溶隙发育,溶洞主要分布在-250米以上,溶洞小且大部分被充填,充填物为红色黏土夹大理岩碎块;钻进遇溶洞时多漏水,青山背斜轴部富水性中等,两翼及其它部位富水较弱。区内岩浆岩主要为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花岗斑岩、煌斑岩等, 裂隙不发育,坑道揭露干燥,钻孔涌水量050m3d,富水性极弱。矿区内大的破碎带阴涝大冲破碎带,位于矿区近北端,该破碎带宽约20米,已延伸至大团山-580米以下。破碎带呈现疏松状, 被褐铁矿及红色粘土充填,从地表向深部其宽度逐渐变窄,-580米中段大团山巷道揭露破碎带宽为2米左右。-390米中段1993年揭露时水量约为38m3/d,该中段揭露破碎带后,-220米坑道涌水点干涸;-520米中段揭露时水量约2m3/d,-580米中段揭露时仅有滴水现象。日前,已在-160米、-220米、-390米、-460米、-520米中段对巷道揭露的阴涝大冲破碎带进行了封闭注浆处理。矿区的坑下充水来源,一是大气降雨沿裂隙及构造破碎带以及前期开采所形成的陷落区直接渗入井下,二是南部大理岩的区域迳流补给。浅部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和HCO3-CaMg型为主,深部以SO4HCO3-Ca型为主,地下水一般不具侵蚀性,仅深部地下水可能有微弱的侵蚀性。大团山矿床矿体位于冬瓜山矿床矿体之上,大团山矿床的地下水疏干漏斗在冬瓜山矿床地下水疏干漏斗范围之内。根据日常水文观测数据,目前大团山-580米以上(-520-580米)坑道涌水量约为20米3/d,矿坑水主要是生产用水,预测未来矿坑水量约2500米3/d(含生产用水)。2.2.2 矿床工程地质概述矿区位于地震强度中等,频率不大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6度。矿区内-600米标高,局部地温大于27;-700米标高局部地段大于31。本矿床平均地温梯度为2100m,热流值为0.367810-6Jcm2s,较正常偏低,深部温度高纯属正常地热增温,不存在其它致热因。矿床主要矿体1个,呈似层状,由含铜夕卡岩、含铜角岩二者互层或夹层组成,角岩硅质含量高。矿石致密坚硬、节理裂隙不发育,矿芯完整性尚好。矿体顶板以夕卡岩夹角岩、角岩夹夕卡岩为主,局部为大理岩夹角岩。矿体顶底板岩以夕卡岩夹角岩、大理岩夹角岩为主,局部为石英闪长岩,岩性单一、层位稳定、完整性好,属坚硬岩石,但岩浆活动破坏了顶底板及矿体的稳定性。岩体接触带的围岩往往受挤压破碎。煌斑岩脉局部蚀变强烈、呈土状,坑道揭露时可能会出现轻微片帮、冒顶现象,导致坑道变形。各矿体顶底板RQD值见表2-3。总体看,矿床中的主要矿体顶底板各类岩石都是刚性联结、硬度大、力学强度高,主要岩体的结构完整,工程地质条件简单,从已开采坑道的情况来看,围岩稳定性是良好的。矿岩主要物理力学性质见表2-4。表2-3 矿体顶底板平均RQD值表 矿体编号顶板(10米)底板(10米)时代主要岩石RQD(%)评价时代主要岩石RQD(%)评价X1T1x角岩、大理岩夹41.77差P2d黑云母角岩、硅质角岩夹夕卡岩29.14差X2T1x大理岩、角岩、夕卡岩互层及大理岩61.20较好P2d黑云母角岩、硅质角岩夹夕卡岩57.06较好X2T1x大理岩、角岩、夕卡岩互层及大理岩66.58较好T1x夕卡岩、角岩、大理岩互层及夹层67.68较好XT1x大理岩、夕卡岩夹角岩46.80差T1x夕卡岩夹角岩60.20较好D1P2d硅质角岩、大理岩41.25差P2l粉砂岩、夕卡岩78.70好D2P2d硅质角岩、硅质岩、夕卡岩、粉砂岩46.62差P2dP2l粉砂岩、角岩、硅质岩51.6较好D3P2d硅质岩、硅质页岩、夕卡岩38.25差P2l粉砂岩、细砂岩、粘土岩34.32差D1P2d硅质岩63.39较好P2d硅质岩60.80较好D2P2d硅质岩、硅质页岩、硅质角岩、夕卡岩36.95差P2d硅质岩、硅质页岩及硅质角岩24.37极差DT1x夕卡岩夹角岩44.4差P2dT1x夕卡岩夹角岩、硅质岩97.10极好表2-4 大团山矿床矿岩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岩(矿)石名称抗压强度 (Mpa)抗剪强度 (Mpa)硬度系数(f)备 注含铜夕卡岩160.8252.7126大理岩组、夕卡岩组、岩浆岩组分别为矿体顶底板岩石含铜角岩含铜夕卡岩夹角岩灰岩组92.99大理岩组88.111.039大理岩夕卡岩角岩组90.117.399岩浆岩(闪长岩、脉岩)119.923.4612硅质岩组100.419.7110砂页岩组124.526.36132.2.3 矿石加工性能概述大团山矿床-580米以下矿体的矿石类型、矿物共生组合、围岩特征、矿石结构构造及化学成分与-580米以上没有差别,矿石加工性能与-580米以上矿体矿石加工性能相同。2.3 矿床地质勘探工作及勘探程度评述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21地质队于1970年10月开展本矿床深部普查工作,共施工钻孔23个/12720.66米。初步了解了矿床基本地质特征、控矿因数和主矿体大致分布范围。1978年4月1981年6月进行初勘工作,以100米100米及100150米80150米的工程间距施工钻孔29个/21744.96米,大致控制了主矿体的分布范围,初步查明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厚度、品位变化规律、控矿地质因素及成矿地质特征,确定了矿体规模,肯定了工业价值;初步查明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和矿坑充水因素,矿石物质组分及可选性能,对伴生有益组分综合利用的可能性作出初步评价。1986年4月1990年7月进行勘探工作,施工钻孔65个/36510.43米,查明了矿床基本地质特征,主次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空间分布位置及赋存地质特征;对矿石物质组分、矿石类型、主要组分、共生、伴生有益、有害组分和放射性元素含量及赋存状态,均已查明;对矿石进行实验室规模的可选性试验表明矿石可选性能理想,金、银及其它伴生元素富集程度高,达到综合利用工业要求。对破坏矿体的岩体大致查明;对矿山开采技术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作了综合评价。勘探类型定为第类;求得铜金属量C+D级27.02万吨,其中C级13.09万吨,全矿床铜平均品位1.02%。1991年1995年,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地质勘察分公司与原狮子山铜矿合作,对大团山铜矿床进行了-460米中段以上基建探矿工作,岩心钻探:6933米/149孔;坑探:560米。大团山铜矿床-460米中段-580米中段的探矿是由冬瓜山铜矿自行设计的,-460米中段及以下共施工坑内钻孔224个/14799.28米。2006年4月,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地质勘察分公司编写了安徽省铜陵市冬瓜山铜矿大团山铜矿床-460中段以下资源/储量估算报告。大团山矿床-580m以下探采结合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探矿是由有色设计院设计的,在-580米中段共设计19400米/203个,在-670米中段设计6100米/70个,截止到2010年6月,在-580米中段施工完12603.73米/127个,-670米中段未施工。根据目前地质资料可进行-580米中段至-730米中段的开拓设计。2.4 矿产资源/储量2.4.1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2.4.1.1 铜矿工业指标边界品位: 0.3%;最低工业品位: 0.5%;可采厚度(真厚度): 1米;矿体低于最低可采厚度时,用米百分值夹石剔除厚度(真厚度): 2米。其它伴生元素:参照一般工业指标2.4.1.2 钼矿工业指标边界品位: 0.02%;最低工业品位: 0.04%;可采厚度(真厚度): 1米;夹石剔除厚度(真厚度): 2米。2.4.2矿产资源/储量大团山铜矿床-550米中段以下总矿石量1267.45万吨。其中单铜矿石量为1160.28万吨,铜金属量10.93万吨,铜品位0.941%;铜钼矿矿石量为39.60万吨,铜金属量0.32万吨,铜品位0.817%,钼金属量188.30吨,钼品位0.048%;单钼矿石量为67.56万吨,钼金属量为305.52吨,钼品位0.045%。详见表2-5。中段储量见表2-5。 表2-5 大团山铜矿床-550中段以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表 中段矿体编号储量分类工业类型矿石量(吨)金属量(吨)品位(%)备注CuMoCuMo-475-550111bMo100341.59 44.82 0.045 号盘区111bCuMo10441.78 73.61 4.69 0.705 0.045 111bCu254519.74 1889.90 0.743 111bCu+CuMo+Mo365303.11 1963.51 49.51 -550-580111bMo12564.21 5.85 0.047 111bCuMo8011.64 56.48 3.58 0.705 0.045 111bCu269325.68 1836.55 0.682 111bCu+CuMo+Mo289901.52 1893.03 9.43 -475-580111bMo4127.40 1.31 0.032 23A号矿柱111bCuMo3035.34 23.22 0.96 0.765 0.032 111bCu280078.67 2263.14 0.808 111bCu+CuMo+Mo287241.42 2286.36 2.27 -475-550111bCu85269.00 742.00 0.870 号盘区-550-580111bMo24315.66 9.73 0.040 111bCuMo62726.40 503.56 25.10 0.803 0.040 111bCu76566.30 569.37 0.744 111bCu+CuMo+Mo163608.36 1072.93 34.82 -550-580111bMo16738.71 7.95 0.048 27号矿柱111bCuMo10206.00 73.07 4.85 0.716 0.048 111bCu86963.50 620.57 0.714 111bCu+CuMo+Mo113908.21 693.64 12.80 -550-580111bMo22550.17 9.54 0.042 号盘区111bCuMo2956.50 21.17 1.29 0.716 0.044 111bCu266004.69 2491.88 0.937 111bCu+CuMo+Mo291511.36 2513.05 10.82 -550-580111bCu180645.00 1855.00 1.027 31A号矿柱-550-580111bCu721950.00 7958.00 1.102 号盘区-550-580111bCu169662.00 1739.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