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油田油气勘探潜力与发展趋势.doc_第1页
大港油田油气勘探潜力与发展趋势.doc_第2页
大港油田油气勘探潜力与发展趋势.doc_第3页
大港油田油气勘探潜力与发展趋势.doc_第4页
大港油田油气勘探潜力与发展趋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大港港油油田田油油气气勘勘探探潜潜力力与与发发展展趋趋势势 设 计 人:郭宝炎 2004 年 6 月 目 录 前言前言 1 一、油田勘探现状分析一、油田勘探现状分析 1 (一)油气勘探现状1 (二)主要认识2 (三)油气资源状况3 (四)技术进步与勘探实践4 二、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措施二、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措施 10 (一)油气勘探领域、方向及潜力10 (二)储量增长趋势分析12 (三) “十一五”油气勘探设想13 三、三、存在问题与建议存在问题与建议 26 结论结论 27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28 1 前前 言言 大港油田油气勘探潜力与发展趋势是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 研处下达、石油与化学工程系承担的科研课题,起止时间是 2004 年 1 月2004 年 6 月。针对大港油田开展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与预探区带评 价优选,落实有利预探目标,编制勘探部署方案,实现大港油田勘探的 战略接替。项目基本研究思路是:基础地质研究与预探区带评价并举, 突出预探区带评价,实现勘探战略展开;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寻求勘探 接替领域。 通过半年的有效运行,该课题在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成藏条件、岩 浆活动与油气的关系、油气运移和含油气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和新认识,明确了工区基本石油地质条件与勘探潜力, 提出下步预探的主要目标,圆满地完成了科研生产任务、课题设计要求 及考核指标,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认识。 1 一、油田勘探现状一、油田勘探现状分析分析 (一)油气勘探现状 大港油田位于渤海之滨,勘探范围北起涧河,南至吴桥,西到里坦凹 陷东缘,东临渤海 5m 水深线,包括黄骅坳陷中南部、沧县隆起东半部 及埕宁隆起西北部三个一级构造单元,面积 18698km2,其中陆地面积 15958km2,海滩-极浅海面积 2740km2,海岸线长 146km。 黄骅坳陷隶属于华北地台整体拱升裂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 代断陷湖盆,受湖盆边界断层及二级断层控制,其基本构造格架表现为 半地堑半地垒组合特征,凹陷与构造带相间排列,走向北东,且具有南 北分区的特点。自早第三纪始新世起,在孔店南区首先沉积了孔店组湖 相碎屑岩系,其中孔二段为受内陆封闭深水半深水湖盆控制的优质烃 源岩沉积,并成为该区主力烃源岩层系。至渐新世断陷湖盆发育全盛期, 盆地沉降沉积中心迁移至中北区,受沧县、埕宁、燕山三大物源控制, 形成以歧口凹陷为代表的巨厚沙河街组-东营组湖相碎屑岩地层,主要 分布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和东营组四套烃源岩层系。至晚第三纪中 上新世,湖盆萎缩,整体进入坳陷期,全区大范围沉积了馆陶组和明化 镇组河流相地层。在断陷湖盆的发育历程中,全区共形成沧东凹陷、南 皮凹陷、歧口凹陷、板桥凹陷、北塘凹陷、盐山凹陷及吴桥凹陷七个生 油气凹陷,纵向上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并分布有水下扇砂体、三角洲 砂体、滩坝砂体、河流砂体等多种储集体类型。同时,断陷湖盆发育的 多期性和周期性,形成纵向上多层系含油,平面上不同构造部位、不同 油藏类型相互迭加连片的复式油气聚集模式。 经过近四十年的勘探,探区范围内发现九个潜山构造带、八个断裂 构造带和六个裙边构造带共计二十三个正向二级构造带,经钻探已在板 2 桥、北大港、孔店等 12 个二级构造带上获得工业油气流,在增福台、 徐杨桥-黑龙村、盐山 3 个构造带见到油气显示,纵向上已证实存在奥 陶系、石炭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共十四套含油气层系, 油气层埋藏最浅为 600m,最深达 5500m,找到了板桥、大张坨、北大港、 孔店、枣园、王官屯等 24 个油气田。 (二)主要认识 1、重视勘探,稳定投入是勘探取得重大发现和突破的前提 四十年的勘探历程表明,勘探工作量的投入是勘探取得重大发现和 突破的前提,也是储量快速增长的前提,三个较大工作量的投入,对应 着三个新的储量增长高峰。只有有效地增加勘探工作量,真正甩开勘探, 多发现圈闭,多打井,才可能实现重大发现与突破,储量才会快速增长。 否则,工作量萎缩,勘探范围就会收缩,储量就跌入低谷。因此,要取 得勘探的重大发现与突破,工作量的投入是前提。 2、理论创新、技术进步是勘探取得重大发现和突破的关键 勘探历程表明,勘探的重大发现与突破、储量快速增长与技术进步 密切相关,概括如下:一是总结了断陷盆地复式油气聚集规律,并应用 这一理论在老区带进行挖潜勘探,发现了新的区块、新的油气藏类型、 新的含油层系,实现整个老区带含油连片;二是地震勘探技术多次更新, 模拟地震已被数字和三维地震取代,特别是近年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 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大大提高了勘探成功率和勘探效益;三是地震处理 解释新技术的应用。 “十五”以来,围绕圈闭识别及描述,广泛采用了 三维连片处理技术、复合波分离技术、迭前深度偏移技术、地震相干处 理等,并重点针对低幅度圈闭采用多井、多方法层位标定、沿层相干切 片、时间切片、彩色显示、可视化立体显示等一系列技术手段,针对地 3 层岩性油气藏充分利用地震反射信号同沉积层序之间的有关信息,如地 层速度、地震反射的连续性、地震波的波形、振幅和频率等,来帮助确 定地层岩相的分布和沉积物的沉积环境等,在勘探中取得良好效果;四 是配套勘探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油气层的发现率,定向井技术的兴起为多 目的层含油区及复杂地表区的钻探提供了技术保证;综合录井、地化录 井、数字测井、数控测井、成像测井等新技术的引进,提高了气层的发 现率;油气层测试及改造技术的提高和地层测试、探边测试技术的发展 提高了油气层的证实率;以欠平衡钻井技术为主导的配套工艺技术系列 的应用,更使油田在“新生古储”潜山勘探上获重大突破。 3、科学决策、强化管理是勘探取得重大发现和突破的保障 勘探历程表明,只有勘探上取得重大发现和突破,储量才会大幅度增 长。三次储量增长高峰都对应着勘探的重大发现与突破,而两次储量增 长的低潮期,勘探上基本无发现与突破。勘探初期,如 70 年代,由于 果断地采取扩展勘探范围的做法,致使该阶段成为储量、产量增长的高 峰期,进入 90 年代在勘探对象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坚持科学决策,大 胆甩开勘探,取得了潜山、深层、滩海的重大突破及发现。 (三)油气资源状况 截止 2003 年底,大港探区累计完成二维数字地震 44439.405km, 三维地震 5736.44km2,累计钻各类探井 1787 口,进尺 517.3722104m,获工业油气流井 782 口,探井成功率达 43.8%(含合作 区)。 根据资源评价成果,大港探区油气总资源量分别为 20.56108t 和 3800108m3。截止 2003 年底,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90295104t,含油面积 651.3km2;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 720.22108m3,含 4 气面积 154.2km2,凝析油地质储量 2017.9104t,油气探明程度分别达 到 43.9和 18.95。 (四)技术进步与勘探实践 油气勘探发展的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是石油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交替 作用的结果,在不同阶段二者对勘探发展的贡献大小不同。勘探技术包 括地震勘探技术、井筒配套工艺技术和勘探研究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 其对油气勘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十五”油气勘探中,发 挥的作用更为突出。 1、勘探研究技术 (1)精细勘探技术 中央隆起带第三系中浅层是大港油田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随着勘 探程度的日益提高,勘探难度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为“择 优勘探”的结果,大的易发现的有利圈闭均已钻探,所剩圈闭多为复杂 断块或是地层岩性圈闭,识别描述困难;二是储层变化快,油藏类型多, 油水关系复杂,地层精细对比和油藏精细解剖的难度大;三是构造带主 体虽已实现三维地震连片,但资料品质较差。 针对存在的难点,广大科研人员在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一些先进、 有效、实用的技术方法,探索形成了一套针对性的精细勘探技术系列, 包括:精细地层对比:细化构造单元建立岩性、电性标准剖面,应用 地震地层学、高频旋回技术进行地层对比,结合油藏特征判别层位归属 及断点位置;如官东地区新官 24 井老的对比方案认为枣油组地层齐 全,导致该区无法部署井位,我们通过利用标准剖面与高频旋回技术对 比认为枣油组目的层段断缺,保留地层应归属枣油组,这样就为王 102x1 断鼻的发现作出了贡献,王 23 井分层出现类似问题,通过高频 5 旋回对比方法,明确了该区的层位,指导了王 43 井的井位部署。精 细构造解释:在常规构造解释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多井、多方法层位标 定,强化断层识别与组合技术即可视化立体显示等技术的应用。重点对 微幅度构造采用加密解释测网、缩小等值线间距、时间切片解释、近目 的层追踪成图、任意线验证等技术,提高解释精度;如孔店油田 Ng 构造图,圈闭幅度只有 20-50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精细落实了构造, 部署实施的孔 101、102、103 等井,均获得工业油流。储层预测技术: 主要以储层宏、微观研究为基础,利用测井约束反演、沿层地震信息提 取等进行储层横向预测,精细落实有利储层分布。在洪湖地区及官东地 区孔二段储层研究中,我们均采用了该研究技术序列,较好地把握了储 层的精细展布。精细油藏研究方法。在油藏研究中,从已知油藏出发, 从动态角度解剖典型油藏,研究油气运聚过程,把寻找区块油藏控制因 素作为重点。而从官东地区可以看到,大断层下降盘的反向调节断层, 即派生断层对油气运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控制了油气分布, 不同断块不同油水界面,油气运聚过程研究发现自来屯地区李天木断层 和枣 2301 井断层夹持的垒块与枣 2301 井断层下降盘的油气来源不同, 这种认识有利地指导了勘探部署。 近年来,随着精细勘探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中浅层油气勘探取得丰 硕的成果,打出了一批象王 102x1、枣 81x1、孔 101、港 172、中 102x1 这样的高产井,相继发现并探明了官东、沈家铺、孔店、港中、 港西、唐南等一批优质高效储量区块,累计探明优质储量超过 3000104t,同时还发现一批有利钻探目标,如小集、舍女寺、六间房、 小站等,预测资源量 4400104t,使得勘探开发、产能建设日趋主动, 资源接替步入良性循环。 6 (2)非构造油气藏勘探技术 非构造油气藏的特点决定其勘探的难度较背斜油气藏大得多,成功 率相对较低,这就要求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技术、多学科、多手段联合 攻关,这也是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在今后的一个发展趋势。通过探索,逐 步形成相对适用的非构造油气藏勘探技术,重点是:运用层序地层学 等方法,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精细划分地层;开展岩性油藏的勘探工作, 首先要改变以往地层对比中“粗对粗、细对细”的岩性对比划分方法, 在划分地层层序的基础上,充分应用已有的单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 进行等时地层划分对比,客观反映砂体变化情况。运用沉积微相、 stratimagic 相分析技术、沉积体系研究的系统方法研究储层类型及其 展布;通过单井的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和测井相分析,进行沉积微相的 研究,并通过单井精细标定,研究测井速度的变化和地震反射的关系, 油层、砂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及其和地震剖面的对应关系。结合层序地层 的划分结果及地震相特征,初步预测砂体的平面分布状况。尖灭点确 定技术及圈闭精细落实技术。明确地震剖面中每个反射界面所包含的不 同地层含义,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开展砂岩体的立体显示及解释,更 加直观、清楚的反应砂体空间形态。对砂层组、砂层的详细划分及井间 对比,结合地震和地质概念模型,明确各砂层的平面分布及砂层厚度。 进一步利用地震属性特征的预测砂体厚度。储层预测技术。以高分辨 率三维的重新采集资料为基础,应用叠前噪音衰减技术、能量均衡和调 整技术、叠前提高分辨率和信噪比技术、DMO 技术、叠后去噪技术、全 三维偏移技术、叠后提高分辨率技术等方法,有效提高分辨率,在此基 础上,以测井精细对比为指导,利用 stratra、EPS、Jason 等储层预测 技术进行储层预测,明确砂体分布。 7 在歧口凹陷西坡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实践中,地质、地震、测井相结 合,借助 Landmark、Geoquest、EPT、Jason、stratimagic、GMA 等工 作站技术,精细落实沙三段三套砂体的展布,部署实施的扣 52、扣 53 等井均获成功,形成了 2000 万吨级的勘探战场。 2、地震勘探技术 地震勘探技术始终是制约油气勘探发展的主流技术,随着探区勘探 程度的不断提高,勘探对象更趋隐蔽和复杂,对地震勘探技术提出了更 高需求。近年来,围绕提高信噪比、分辨率和成像精度开展攻关,重点 抓好地震采集处理一体化注重前期系统性的先导试验。由此我们开展了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地质需求为目的的地震目标采集、处理技术的研究和 应用。首先明确地质目标和地质需求,根据不同地质目标存在的不同地 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地质设计和地震采集处理设计;第二,注重前期系 统性的先导试验,明确并优化采集处理方法和参数;第三,加强监督和 过程控制,抓实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地震采集施工和地震资料处理。 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有效工作,推动了我油田物探技术水平的提高,同 时也推动了油气勘探工作不断进步。 以 2002 年扣村地区三维二次高分辨率地震采集项目为例,在采集 之前,首先明确地质目的。该区二次三维地震采集与第一次三维地震采 集地质目的不同,90 年一次三维采集主要是为了准确落实沙一段、沙 三段构造形态与断层展布情况,开展构造油气藏勘探,而 2002 年二次 三维地震采集的目的主要是针对沙一下生物灰岩、白云质灰岩及沙三段 内部三套砂组进行储层研究,开展隐蔽油气藏勘探。其次强化地震施工 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技术设计施工设计”的地震采集设计模式,而 改为“地质设计技术设计先导性试验采集再次技术设计施工设 8 计”的新的模式,强调了地震设计中的地质模型作用,优化了采集参数。 一次三维采集的观测系统为四线十一炮单边放炮,210 覆盖次数, 2550 面元大小,50m 道距,2ms 采样,14m 井深,9kg 药量;二次三 维采集采用更有利于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新的采集参数,即:有利于 提高信噪比和成像效果的八线十二炮观测系统,中间不对称放炮, 412 次覆盖次数;有利于提高横向分辨率的 12.525m 小面元,25m 道距;有利于提高纵向分辨率的 1ms 采样,6-9m 变化井深追踪岩性激 发和 3kg 小药量组合井激发。第三是强化了地震施工的监督和过程控制。 施工过程中全部单炮都要实时地进行分频滤波评价,每束线完成采集后 两天内必须完成现场处理,并采取现场采集现场验收,发现质量问题及 时解决。 经过三维地震二次采集以后,扣村地区目的层地震资料在信噪比有 一定提高的基础上,分辨率也得到很大提高,主频由原来的 25HZ 提高 到 50HZ,沙三段发育三套砂层组,三套砂体分别对应地震反射三个同 相轴,满足了该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基本需要,经地震资料精细处理和 地质研究,发现了新的构造圈闭和一系列岩性圈闭。 三年来,大港油田不仅在地震目标采集方面,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 高,取得较好地质效果,而且地震资料处理水平也取得一定进步,并取 得良好地质效果。例如,在港中六间房地区的港西断层下降盘,90 年处理的地震资料表现为一完整断鼻,2000 年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处理 后,经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在港西断层下降盘发现中 1021 井二台 阶,在其南侧发现港深 79 井断块,东侧发现一系列小断块,西侧发现 一批岩性圈闭,2001-2002 年,通过房 30、中 1021、中 1041、中 1051、中 1011、港深 79 等井钻探,形成了千万吨级优质储量勘探 9 战场。 3、井筒配套工艺技术 我油田存在一定数量的探井有油层不出油或好层不高产,分析原因 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储层(油层)物性差和油藏油质差;二是由于探井施 工过程中的油层污染。解决前者问题重在改造油气层,解决后者问题重 在保护油气层。为此,坚持“拿来主义”与“自我发展”相结合,在以 保护油气层为核心的井筒技术系列方面也取得一定进步。 (1)优化井身结构,优化钻井液体系,实施近平衡钻井,有效地 保护了油气层。 近年来,在大港油田探井钻井工程设计中,全部采用“四压力” (地应力、孔隙压力、坍塌压力、破裂压力)预测方法优化井身结构设 计,优化钻井液体系,实施近平衡钻井。如歧南 9x1 井,它是一口歧口 凹陷隐蔽油气藏的预探井,该井具有多套压力系统,易塌易漏层段多, 工程造斜难度大,在利用各类资料进行“四压力”预测基础上,合理优 化井身结构。为保护油气层,技套封住高压易塌井段并下至油层顶部, 钻开油层时大幅度降低钻井液密度,有效地保护了油气层,同时在官 125 、枣 81 等井推广应用钾酸盐、甲酸盐聚合物、聚合醇、正电聚醇 等新型钻井液,实施近平衡钻井,既保证了安全又降低了成本,更重要 的是有效地保护了油气层,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如歧南 9x1 井,经 测试表皮系数、堵塞比仅为-0.63 和 0.89,试油射开 2873- 2883m,10m/1 层,9mm 油管,日产油 45.5t。有效地保护了油气层。 (2)应用低密度固井技术,减小了对油层的伤害 以往固井时使用的水泥浆密度都为 1.8-1.9g/cm3左右,这样高的 水泥浆密度对于正常压力条件下的油气层段来讲,即使在钻井过程中采 10 用了低密度无(低)固相钻井液进行油气层保护,但在固井时仍会对油 层产生污染。近来年,在充分论证分析基础上,我们将水泥浆的密度降 到 1.3-1.36g/cm3之间,在保证固井质量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对油气层 的损害,为板深 40x1、官 125、枣 81x1、港深 79 等井获高产创造了条 件。 (3)应用优质射孔液、压井液及三联作试油工艺,减小在试油环 节上的油层污染 在钻井、完井过程中注重油气层保护的同时,我们同样注重了在试 油环节上的油气层保护工作。应用优质射孔液、压井液,减少了对油气 层的二次污染,求得了地层真实产能,为有效进行地质经济评价和油气 田后续开发方案制定提供了准确的参数,提高了勘探开发综合效益。同 时,大力推广“射孔+测试+试油”三联作试油工艺,既简化了工序,避 免了因多次起下管柱而造成对油层的重复污染,又降低了作业成本。此 技术特别对低压低能量的非自喷油层的保护和求取测试参数等效果更好。 谨以 2002 年为例,探井酸压层数占总试油层数的比例由前五年平均值 32.3减少到了 7.1,而高产层数占总试油层数的比例却从 10.1%上 升到 35.7%。 二、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措施二、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措施 (一)油气勘探领域、方向及潜力 大港探区截止 2003 年底共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90295104t,探 明天然气地质储量 720.22108m3,控制石油地质储量 10052104t,控 制天然气地质储量 120.8108m3,预测石油地质储量 20362104t,预 测天然气地质储量 382.59108m3。各级储量、资源量分布现状如下: 从各凹陷资源分布来看,歧口凹陷的资源量最大,其石油地质资源量 11 127195104t,约占总地质资源量 62%,其次为沧东南皮凹陷、板桥凹 陷、北塘凹陷,分别占总地质资源量 24%、9%、5%;天然气地质资源量 主要分布在板桥凹陷、歧口凹陷,分别为 2397108m3、1039.8108m3,约占总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的 63%、27%,而 沧东南皮凹陷、北塘凹陷,天然气资源较少。 从各区带资源分布来看,重点评价本探区 18 个二级构造带,其中 石油地质资源量大于 10000104t 的区带有北大港、孔店、板桥, 其石 油地质资源量为 77321104t,占总区带地质资源量 52%;石油地质资 源量在 5000-10000104t 的区带有白东、南大港、张巨河、羊二庄、 埕海、羊三木、沧市、小集-段六拨;石油地质资源量在 3000- 5000104t 的区带有塘沽、涧南、新港等。 从分深度资源分布来看,埋深3500 米石油地质资源量 56350104t,约占总地质资源量 27%;而天然气地质资源主要分布在深 层(深度3500 米),资源量 2668.4108m3,约占总天然气地质资源的 70%, 在中深层 (深度 20003500 米) 天然气地质资源量 970.1108m3, 约 占总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的 26%。 从分层位资源分布来看,沙河街石油资源聚集量最多,为 97689104t。石油资源聚集量大于 30000104t 层系有 Nm、Es1、Es3、Ek1,其总计石油资源聚集量 146174104t 占总地质资 源量 71.1%;而天然气地质资源聚集量主要由奥陶系和沙一段贡献,共 占总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的 55.9%。 从分地域(滩海、陆地)资源分布来看,整个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 132938104t,约占总地质资源量 64.7%,陆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12 78972104t,探明率达 59.4%;滩海石油地质资源 72649104t,已探 明石油地质储量 11323104t,探明率达 15.6%。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黄骅坳陷尽管勘探程度较高,但仍有较大规 模资源潜力,未发现石油资源量 84878104t,未发现天然气资源量 2576.59108m3,特别是在歧口、沧东、板桥凹陷及孔店、北大港及板 桥构造带剩余资源量较大,仍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可作为今后勘探的 重要战场。 (二)储量增长趋势分析 1、大港探区勘探阶段的确定及储量增长预测 大港油田包括黄骅坳陷、沧县隆起东部,埕宁隆起西侧,东至 5m 水深线。从 1964 年到 2000 年经过三十余年的勘探,主要工作量集中在 黄骅坳陷之内。并在坳陷内发现了二十三个正向构造单元及七个负向构 造单元,找到了二十二个油气田,多数油气田已进入开发后期阶段,从这 一意义上说,大港油田已进入勘探后期阶段。但黄骅坳陷具有独特的油 气分布规律和特殊的地表条件,因此形成坳陷内陆上第三系中浅层勘探 程度高,前第三系、深层以及滩海广大地区勘探程度低。近些年在陆上 和滩海找到了枣北、千米桥沙三段、新村炮台、赵东、马东东,特别 是取得了千米桥“新生古储”潜山油气藏、南区古生界原生油气藏及滩 海马东东、板中北沙三段勘探的重大突破。因此说明大港探区仍是一个 具有广阔勘探领域的地区。 从剩余资源分布看,广大滩海地区存在歧口、北塘两个主力生油凹 陷,油源条件好,且大型潜山、断裂构造带发育,圈闭面积大,剩余资 源达 10108t。陆上勘探程度高,尽管由于前第三系潜山、下第三系深 层勘探重大突破,第三系中浅层评价、滚动勘探成效显著,储量增长仍 13 呈下降趋势。 2、勘探分析及其储量增长预测 从大港油田历年储量增长曲线分析,整个曲线呈一波浪型。 “六五” 期间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 “七五”期间呈下降趋势(表 7) , “八五”又开始回升, “九五”组成一个旋回,整体呈平稳、滑坡的趋 势。从不同五年计划时期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增长曲线看,从“六五” 后,石油储量增长基本呈下滑的趋势,根据曲线趋势及现状况分析,预 计“十五”年探明储量总体可能继续维持平稳或下降的势头。通过统计、 回归得出“十五”末探明石油储量将达 9.8997104t,到 2015 年达 11.1997104t。 “十五”期间新增储量 7500104t,平均每年增长 2200104t。(李宏军) (三)“十一五”油气勘探设想 1、勘探指导思想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基础研究,加强项目管理, 甩开预探寻求突破,拓展增储新领域,确保油田油气勘探持续稳定发展。 2、 “十一五”油气勘探部署原则 低成本原则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增强预探部署抗风险性,降低 勘探成本; 科技进步原则创新、引进地质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推广、应 用勘探新技术,新工艺,实现科技增储、增效; 可操作性原则紧密结合油田勘探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强和规划 部署; 可持续有效发展的原则立足老区,精细勘探,放眼新区、新领 14 域、新区块,甩开勘探。 3、勘探工作目标与建议勘探方案 (1)工作目标 根据大港油田历年探明地质储量趋势分析,大港探区可划分两个储 量变化期。第一个时期为爆发式储量增长期(19641990 年) ,以勘探 发现为主,年新增探明储量呈波动性,年新增探明储量最多 8032.99104t(1975 年),最少 776104t(1969 年),这个时期以大型 构造带为勘探对象,与现今相比它们具有规模大、储量丰度高、勘探难 度小的特点;第二个时期为稳定增长期(19912003 年) ,年新增探明 储量最多 5129104t(1997 年) ,最少 1813104t(2001 年) ,此期特 点是年增探明储量相对稳定且呈递减变化的趋势。结合历年新建产能变 化趋势分析,以 2000 年为界第二个时期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 二阶段(2000-2003 年)与第一阶段(1991-1999 年)相比最显著的特 点就是随着股份公司改制上市,油田勘探发展面临的形势发生改变,更 加注重埋藏适中、可及时动用的领域的勘探,在地质储量有所递减的同 时,产能建设稳重有升,反映新增储量品质进而反映出勘探指导思想发 生质的改变。 根据变化趋势, “十一五”期间储量变化趋势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其一,稳中有减。从历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趋势分析可以看出,不 考虑勘探形势变化的原因,总的趋势是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逐年递减, “十一五”期间若此趋势不变,则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在 1000- 1200104t 之间,相应年度新增控制储量; 其二,稳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在做好评价钻探的同时,加大 预探目标的论证和新区、新领域的研究,力争年年有发现,使勘探能够 15 稳步发展,有效延长油田稳产期,则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可保持在 1900-2200104t 之间,相应年度新增控制储量 28003200104t; 第三种情况是,在“十一五”期间,随着勘探理论、方法及配套工 艺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新区、新领域、新层系获得重大突破,出现新的 储量增长高峰,则“十一五”期间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可达 2400- 2600104t,相应年度新增控制储量 34003700104t。 对应三种情况, “十一五”期间,勘探系统石油储量任务指标分别 为 8000104t、15000104t、17500104t,另外考虑到油田勘探实际, “十一五”期间增加天然气储量任务指标 20108m3。 从目前勘探形势分析,出现第三种情况可能性较小,在编制方案时 不予考虑。2004 年 2 月,中油股份公司陈耕总裁专程来大港油田检查 指导工作,提出了“245”工作目标,即:每年新增探明储量 2000 万吨, 每年新区建产能 40 万吨,每年油气当量产量 500 万吨以上,稳定到 2010 年。为此,勘探系统必须全力以赴,负重而行,通过“十一五” 艰苦努力,立足实现第二目标工作目标,争取实现第一目标努力目 标。 (2)建议勘探方案 对应“十一五”工作目标,五年预探工作计划为:实施二维地震采 集 2900km(包括南方盆地 1600km),三维地震采集 1750km2,钻井 125 口 (包括南方盆地 1 口),进尺 39.84104m,新增石油控制地质储量 15000104t,可采储量 3000104t,天然气控制地质储量 20108m3, 可采储量 10108m3。新增石油预测地质储量 11000104t,平均单井控 制油当量可采储量 24.64104t(若不含南方盆地为 24.84104t) ,每 米进尺控制油当量可采储量 77.3t(若不含南方盆地为 77.99t) 。 16 对应“十一五”努力目标,五年预探工作计划为:实施二维地震采 集 3100km,三维地震采集 1830km2,钻井 138 口,进尺 44.19104m, 新增石油控制地质储量 17500104t,可采储量 3500104t,天然气控 制地质储量 50108m3,可采储量 25108m3。新增石油预测地质储量 12600104t,平均单井控制油当量可采储量 26.8104t,每米进尺控 制油当量可采储量 83.7t。 4、重点领域预探部署 大港油田“十一五”期间预探工作重点围绕滩海、富油凹陷斜坡区、 中央隆起带、两大隆起及周边、潜山领域展开,并积极南方新区、渤西 等潜力区块的评价。 (1)滩海 大港滩海剩余资源量丰富,探明程度低,尤其近期南部滩海勘探的 突破充分证明滩海勘探潜力较大。 “十一五”期间,大港滩海油气勘探 按照“拓展南部、突破中部、准备北部”的思路展开,计划部署三维地 震采集 760km2,完钻探井 40 口,进尺 12.71104m,新增控制石油地质 储量 7400104t,预测石油地质储量 5300104t。 拓展南部滩海 南部滩海埕北断阶区属于歧口凹陷向埕宁隆起过渡的断阶式斜坡背 景,勘探面积 500km2。截止目前该区共完钻探井 30 口(包括赵东合作区 探井 12 口)。发现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沙一段、沙二段、沙三 段、中生界七套含油层系,探明羊二庄一区、赵东两个油田,发现关家 堡、张东东含油构造。 勘探研究表明,该区富集条件优越:基岩潜山背景决定构造形成早, 圈闭类型丰富,是油气运聚的主要指向区;受南部埕宁隆起物源控制, 17 沙河街组近岸水下扇、上第三系和中生界河流相砂体广泛发育 ;油气成藏 条件配置关系好,具备复式油气聚集的特点; 油气资源丰富,据新一轮 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埕北断阶带资源量达 26113104t,扣除已探明 10009104t,待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 16104104t,该区油气资源潜量 和勘探潜力较大。 “十一五”期间南部滩海油气勘探以“整体控制关家堡、张东东含 油气构造、甩开预探埕海、张东构造”为目标,计划部署三维地震采集 200km2,预探井 18 口,进尺 5.04104m。新增控制石油地质储量 3300104t,新增预测石油地质储量 1200104t。 突破中部滩海 中部滩海位于歧口凹陷区,包括沿岸带和极浅海两部分,区域构造 背景非常有利。沿岸带为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斜坡背景,斜坡区及其坡折 带是岩性体的发育区,下步重点工作是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东营组 及其以上地层的等时地层格架,着重刻画斜坡区及其坡折带的大型砂岩 体,评价隐蔽圈闭,优选有利勘探目标。而极浅海区的白东等构造位于 歧口凹陷,构造规模大,晚期构造发育,油源条件好,与渤中凹陷具有 相似的地质条件,是滩海勘探寻求重大突破的又一重要领域。但该区地 震资料品质差,不能满足目标优化的需要。计划在该区开展三维重新采 集,进一步落实构造、深化地质研究,为下步预探突破做准备。 “十一五”期间中部滩海油气勘探以“转变思路,突破沿岸带岩性 油气藏勘探局面”为重点,计划部署三维地震采集 420km2,预探井 21 口,进尺 7.35104m。新增控制石油地质储量 3800104t,预测石油地 质储量 3500104t。 准备北部滩海 18 北部滩海位于北塘、歧口和南堡三大凹陷的结合部位,区域构造位 置有利,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下步工作重点要深化涧海 2 井失利原因 分析,加强南堡凹陷、歧口凹陷对北塘滩海区的供油条件和成藏主控因 素等基础地质研究,并继续开展构造解析和分层系圈闭落实,优选预探 井位。 “十一五”期间北部滩海计划部署三维地震采集 140km2,预探井 1 口,进尺 0.32104m。新增控制石油地质储量 300104t,预测石油地 质储量 300104t。 (2)富油凹陷斜坡区 歧口、沧东南皮、板桥凹陷斜坡区剩余资源量丰富,成藏条件优 越,是下步开展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领域。根据“三坡”勘探潜力、 成藏条件及近年勘探进展, “十一五”期间岩性油气藏预探总体部署为: “主攻歧口、突破板桥、准备沧东” 。计划部署三维地震 510 km2, 探井 46 口,进尺 14.26104m,新增控制石油地质储量 4600104t,预 测石油地质储量 2700104t。 主攻歧口凹陷西斜坡 歧口凹陷西坡是歧口凹陷向西侧抬起的斜坡区,包括歧南、歧北两 个次级斜坡,勘探面积 580km2,该区完钻探井 55 口,探井密度 0.1 口 /km2,总体勘探程度低。歧南斜坡带歧南 9x1 和扣西地区的成功预探证 明,该区具有形成规模岩性油气藏的有利条件: 继承性发育的斜坡背景与多期砂体有机配置,形成了多层系广泛分 布的构造岩性圈闭。在沙河街组沉积时期,沿孔店凸起周边发育一系列 环带状展布的滩、坝砂岩体以及小型冲积扇体和生物碎屑滩;储层发育, 储盖组合良好。湖进和高位体系域中的滩坝砂体沿湖岸呈现条带状展布, 19 厚 30-50m,平均孔隙度 25%,平均渗透率 17510-3m2。沙一段颗粒 灰岩和白云质灰岩裂缝储层横向分布稳定,厚度 5-15m,平均孔隙度 22%, 渗透率 8210-3m2。与沙一中区域性盖层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供油 条件优越,资源潜力较大。继承性发育的歧口凹陷西坡是凹陷油气运移 的主要指向区。据新一轮资源评价结果,歧口凹陷西坡待探明资源量为 7500-8300104t,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十一五”期间,将在扩大扣西岩性油气藏预探成果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开展扣西斜坡低部位、扣南、高尘头张巨河等地区岩性油气藏 成藏规律研究和目标搜索,并部署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采集 260km2,探井 30 口,进尺 9.3104m,新增控制石油地质储量 3000104t,预测石油 地质储量 1600104t。 突破板桥凹陷斜坡 板桥凹陷是渐新世形成的富油气凹陷,发育了沙三段、沙二段、沙 一段及东营组四套生烃层系,有机质丰度高,烃类转化率高,油气资源 丰富。凹陷及斜坡区沙河街组发育来自沧县隆起及北部燕山的扇三角洲 沉积体系,其中沙一段板 2 到板 0 油组整体为一水进序列,砂体由北向 南逐层减薄尖灭,于构造翼部形成多个砂岩上倾尖灭岩性圈闭带,砂层 平均孔隙度 22.2%,平均渗透率 26.410-3m2。多年来,该区勘探一 直以板桥断裂构造带为重点,斜坡及凹陷区岩性圈闭认识和钻探程度低, 是一个极具潜力的预探接替领域。 “十一五”期间,将针对陡坡带砂砾岩体、缓坡区岩性尖灭带两类 目标开展研究,计划部署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采集 150km2,预探井 12 口, 进尺 3.72104m,新增控制石油地质储量 1200104t,预测石油地质储 量 700104t,力争取得突破。 20 准备沧东凹陷斜坡 沧东凹陷是以渐新世为主体的第三系沉积凹陷,沙河街组分布大套 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高,具有一定生烃潜力和供油气能力。沧东凹陷 东坡紧邻孔店凸起西缘,受古地貌控制,沿斜坡带沙河街组发育多种类 型岩性体。2003 年开展了工区层序地层学研究及沧东-孔店地区构造解 释,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及正演模拟预测沙三段滩坝砂、下切河谷、斜 坡扇、滑塌浊积体等各类砂体 20 个,叠合面积 82.3km2。沧 15、沧 16、孔 10、枣 27 井等井于沙三段见到油气显示。因此,沧东凹陷东坡 具备形成“自生自储”型岩性油气藏的基本条件。 “十一五”期间,将针对陡坡带砂砾岩体、缓坡区岩性尖灭带两类 目标开展研究,计划部署三维地震采集 100km2,预探井 4 口,进尺 1.24104m,新增控制石油地质储量 400104t,预测石油地质储量 400104t,力争取得突破。 (3)中央隆起带 大港油田中央隆起带具有一定资源潜力。近年来中央隆起带精细勘 探实践表明,精细地质研究与配套勘探技术是精细勘探不断取得新成果 的关键,中央隆起带是增储建产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在勘探难度越来 越大的情况下,每年都发现千万吨以上的效益储量,充分说明 “十一 五”期间中央隆起带仍是积极预探的主要领域。 “十一五”期间,中央隆起带精细勘探围绕板桥北大港、孔店、 南大港等区带展开。板桥北大港构造带紧临歧口、板桥两个富油凹陷, 又有港东、港西、大张坨断层将第三系圈闭与油源沟通,成藏条件十分 有利,钻探证实具有多套含油气层系、多种油藏类型复式聚集特点,近 年通过改善地震资料品质和精细地质研究在港中六间房、唐家河、港 21 西、大中旺、周清庄等落实地区相继发现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优质储量区 块和有利目标区。而孔店构造带以往第三系勘探主要围绕孔一段的枣 、枣、枣和孔二段展开,近几年研究表明,该带上第三系、沙一、 枣也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沿孔东、孔西、官 101 等断层上升盘的断 棱带油气富集。 “十一五”期间计划在该领域,部署探井 24 口,进尺 8.4104m,新增控制石油地质储量 2200104t,预测石油地质储量 1000104t,实现稳定增储。 (4)两大隆起及周边 沧县隆起及埕宁隆起位于第三系坳陷东西两侧,勘探面积 7004km2,勘探面积大,勘探程度低,具备基本的油气成藏条件。近年 来,加强了两个隆起区的预探准备,部署实施了 1:5 万高精度重力 3555.775km2、化探 1434km2、庆云二维 256km 和乐陵二维 420km。基本 明确了埕宁隆起南段基本地质结构、地层展布和有利方向。受埕北断阶 带关家堡滩海勘探启示,抓住埕宁隆起北段及周边斜坡区,围绕刘官庄 地区上第三系、埕宁隆起北坡构造岩性和地层超覆油气藏开展综合评价 工作。2004 年在刘官庄地区,针对上第三系馆陶组低幅度构造和沙一 段水下扇沉积砂体,部署实施的庄 69 井于馆陶组喜获工业油流。与此 同时,在沧县隆起冯口地区受沧 18 井浅层油气显示的启示,以落实沧 东断裂上升盘上第三系披覆构造和潜山构造、下降盘沙河街组、东营组 构造和岩性圈闭为目的,部署实施了三维地震 80.3km2,通过精细构造 落实和砂体追踪目前已落实圈闭 6 个,面积 25.7km2,其综合评价和目 标优选正在进行。 在坳陷内有效勘探面积小,回旋余地不大的情况下,突破该领域勘 探场面,具有重大意义。因此, “十一五”期间计划部署二维地震采集 22 1300km,三维地震采集 180km2,预探井 8 口,进尺 1.6104m。 (5)潜山 大港油田潜山勘探走过非常曲折的历程,根据资源评价成果,潜山 勘探领域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中生界砂岩潜山 黄骅坳陷中南区中生界目前仅完钻 120 口井,工业油流井 15 口, 钻探成功率 12.5%。钻井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孔南的枣园、王官屯、 舍女寺地区及滩海张东东地区。纵向上油气分布在 J3+K1火山岩及 J1+2 地层中。已发现风化店背斜安山岩油藏、王官屯、舍女寺两个砂岩油藏、 张东东含油构造,同时还发现孔西潜山出油气点,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 量 241104t。 研究表明该区中生界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a.具有孔二段和沙河街 组两套生油层系,目标区位于孔二段有效生油岩范围内,油源充沛,断 层下降盘孔二段与上升盘中生界储层侧向相接,供油条件有利;b.中下 侏罗统辫状河流相块状砂岩发育,呈带状展布,分布稳定,与内幕构造 相配合,控制油气的聚集,次生孔隙发育带控制油气富集高产;c.反向 断鼻、断块区上升盘有利储层段与下降盘孔二段泥岩侧接,侧向封堵条 件好;d.圈闭形成期早于孔二段排烃期,两者匹配关系好,有利于油气 藏形成。 “十一五”期间中生界潜山勘探主要针对两类储层围绕舍女寺、风 化店、张东东地区展开,计划部署三维采集 100km2,预探井 4 口,进尺 1.52104m,新增控制石油地质储量 400104t,预测石油地质储量 200104t,力争突破。 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 23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在认真总结以往古潜山勘探得失的基础上,先 后开展了古构造研究及储层评价、古生界烃源岩整体评价与生烃潜力分 析等方面的基础性攻关研究,终于在孔西潜山孔古 3 井首次揭示古生界 原生油气藏之后,预探千米桥“新生古储” 、乌马营(古生古储)潜山 获得突破,展示了大港探区潜山勘探的良好前景,同时也逐步明确了以 下几个问题:a、大港探区奥陶系潜山主要受新生代构造变形的影响, 印支-燕山期的潜山主要分布于现今构造的围斜部位; b、黄骅坳陷 奥陶系储层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两种类型的岩溶改造作用。其中,加里 东海西期的岩溶作用在整个华北地区具有普遍性,属潜台式岩溶改造; 印支燕山期的表生岩溶作用主要发育于中北区的板桥海中隆起区, 是储层形成最重要的地质作用;喜山期的埋藏岩溶主要发育于潜山深埋 区及深大断裂附近。c、有针对性地总结了奥陶系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 指出有利的构造背景是奥陶系潜山油气藏形成和富集的首要因素。明确 了印支燕山期挤压逆冲反转构造是黄骅坳陷潜山油气藏的重要圈闭类 型,是大港探区潜山含油的最主要特色,而未经反转的古隆起斜坡带, 石炭二叠系剥蚀区附近,也是奥陶系潜山油气形成的有利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