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类文本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在和谐的统一体中,壮美包含着某种对立、冲突的因素,它在直观上表现出某些动荡、严肃、奇伟、巨大、豪放、刚正等不太和谐的状态和形式,但总体上却不给人以压抑和痛苦,而给人以自由、愉悦的感受。这与近代充满对立和痛感的崇高之美大不相同。壮美的深层内涵是主体对客体的渴望和追逐,即主体要求在对象世界中实现自己,但不时遇到来自对象世界的某种抗拒,这就必然会使它们表现出一定的对立、冲突、矛盾色彩。然而在古典美学中,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是不存在深刻分裂的,它们在本质上是统一和谐的,因此,来自对象的抗拒必然会被克服,主体也就通过对对象的获得和占有显示出自己的人格高度或生命力量。由于壮美理想是在外向性的主客关系结构中呈现出来的,因而它必然要规定着审美和艺术偏重于模拟、写实、再现,是“诗在画中”,即表现统一于再现。而优美则与此不同,它强调的是矛盾双方的互依、均衡与和谐,因而一切动荡、对立的因素都被淡化和融会在宁静、整一的和谐关系中。正因为如此,它所表现出来的感性特征是柔婉、圆润、娇小、清丽、淡雅、自然等。它给人的感受没有壮美感中那种亢奋高扬的情绪,而是一种单纯、平和的愉悦和享受。优美理想的深层动因是主体在静守中同对象形成的自由关系,也即是说,主体不是通过外向的追求来实现同对象的拥抱与合一,而是在心灵的内省、直觉的感性中达到物我两忘、意境相融、形神统一、情理结合,亦即在对对象的超越中达到同对象的融合统一。由此避免了主体在外向追觅中同客体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同客体保持一种和谐、自由的统一关系。优美理想的这种内向性、自省性结构也决定了审美和艺术的重心必然是表情的、写意的,是“画中有诗”,即再现统一于表现,形质统一于神意。也即是说,审美和艺术不再为对象的感性特征所制约和局限,而是自由地超越着它们,在它们的具体有限性之外或之上寻求无限的韵味、神趣、意兴等。审美理想的壮美与优美两大形态,既是相对的逻辑范畴,又是发展的历史范畴。就整个中国美学的历史发展来看,宋元审美文化实现了由古典壮美向优美的转化。中唐以前,以阳刚为主的壮美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盛唐时期,充满雄浑博大之气的壮美形态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而中唐以后,特别是宋元至明中叶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审美理想和文化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历史转型,即在刚柔结合、壮美和优美的并列中,以柔为主的优美理想以及由此规定的偏于写意缘情的表现倾向,获得全面发展和确立。这一点从宋元时期的美学思想、艺术的表现形式(如诗、散文、词、书画、杂剧、雕塑、建筑等),到实际生活中的审美趣味、工艺(如园林、瓷器、服饰、饮食与茶艺等),都无不以鲜明的时代特色表现出来。(节选自中华审美文化通史宋元卷,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管壮美在直观上表现出诸多不太和谐的状态和形式,但它仍能给人以自由、愉悦的感受,总体上并不会让人感到压抑和痛苦。B壮美的深层内涵是主体对客体的渴望和追逐;主体在自我实现时会不时遇到来自对象世界的某种抗拒,这使它们表现出一定的不和谐的色彩。C古典美学中主客体、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不存在明显的分裂,它们在本质上是统一和谐的,主体仍能显示出自己的价值。D在外向性的主客关系结构中呈现出的壮美理想,必然要规定着审美和艺术表现统一于再现,即偏重于模拟、写实和再现。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优美强调矛盾双方的互依、均衡与和谐,一切动荡、对立的因素皆融合在宁静、整一的和谐关系中,从而表现出圆润等感性特征。B在优美理想中,因为主体不通过外向的追觅来实现同对象的和谐关系,而是向内静守,由此则避免了同客体的矛盾和冲突。C体现优美理想的审美和艺术突破了其对象感性特征的制约和局限,在对象具体有限性之外或之上寻求着无限的韵味、神趣、意兴等。D中唐之前壮美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到宋元开始被以柔为主的优美取代,体现了审美理想两大形态的历史转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壮美给人亢奋高扬的感受与近代充满对立和痛感的崇高美给人的感受大相径庭,也不同于优美给人的单纯、平和的愉悦和享受的感受。B古典美学中壮美和优美各自主客体之间虽然都存在着矛盾冲突,但由于其关系结构的不同,最终也都显示出融合、统一与和谐的状态。C“诗在画中”与再现统一于表现、形质统一于神意的“画中有诗”不同,“画”是艺术审美的重心;而“画中有诗”的重心则是“诗”。D宋元时期美学思想、艺术表现形式及实际生活中的审美趣味、工艺偏于写意缘情,刚柔结合中以柔为主,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答案精析1C“不存在明显的分裂”表述错误,原文是“不存在深刻分裂”,“明显”“深刻”在表述的意思上有明显的区别。2D“壮美到宋元开始被以柔为主的优美取代”错误,原文是“在刚柔结合、壮美和优美的并列中,以柔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下车库土地租赁及车位销售合同
- 2025公务员妆容面试题及答案
- 电子商务平台与高校人才输送合作协议范本
- 企业可持续发展合理化建议合作合同
- 军官专业面试题目及答案
- 专业心态测试题及答案
- 测序成本下降策略-洞察及研究
- 2025至2030医药级甘氨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消防安全核查培训内容课件
- 消防安全月培训简讯课件
- 储能电站项目进度控制与质量管理方案
- 2025年水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16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3.1 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教学课件) 2025-2026学年度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上册
- 2025年安徽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真题库(带答案)
- 急性白血病课件
- GB/T 46142-2025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交通快速响应矩阵码应用指南
- 场景速写课件讲解
- 2025广东惠州惠城区招聘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66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餐饮四个人合伙合同协议
- 人体十二经络系统解析
- 影像科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