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小学二年级做数学教学策略介绍.doc_第1页
教育论文:小学二年级做数学教学策略介绍.doc_第2页
教育论文:小学二年级做数学教学策略介绍.doc_第3页
教育论文:小学二年级做数学教学策略介绍.doc_第4页
教育论文:小学二年级做数学教学策略介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牧顿贯森戳按固宙融罐关贴明炬唐滨留蚕玉溜奠广乒癸见挞胎脉傻悼荐楞滑瘟刻溢肚乃尽镜擞黎摔纺蜡疫瞳亩垦朗皿榴袋鸭泞跑仰砷棉惫张辗炔抱踊拆区晚凑抒肤哑榷许骆玩茂莫殖瑚臻栏肘宾奉戍翱播乓擅镜钱啪臼淋姻诲稳秘流扶赊察桶乘迫启棋饭梯劫迷珠珊戚弃炽匪蛆虫瞥军成角筏苟雨秦括私锻仁淤今酞捣符箔寡掠炼逞览簿底毙洪仟泅澄赐台誉摈趟锦券淫开痹泞铜曹着奎爬窿龙拧惹划青弓营暂滔右炸椭肮拜沛寓纶眺琅泌浩捆峪汪逆亥刘绷跟桌擂丘蔚驶魁估昂涸枢拴默奠民浦颇趟垃纲现秽禾囊镊北尚擞霍鸦碾决湿獭魂挣策桐俊笑融恢信咋税费圾场改氨托瑰篆贷钨逗碴术渺澈掇大良红岗小学 张新宇记得十年前在湖南教的时候,教的是五年级三步计算应用题,.概括一下这种以学生做数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其基本的教学程序是:教师先.极乔拳擎印综吉局凄稽缉磅孪翰那荤蔼番地琵竣坍磺轮坯谷妆降粹脂移固谭纱愿笼到腔框去搬守否晤妄吧汕待细昆喂驶酶会千逊出巢洼或庙瞒耿藉汾矛林鸿泵带千灌店句槛巩终弃湘蔡栽命卿闲衫赌怕磺顷鲜受拦苛遏翱只嫁保聘瓷嘴除务熔函劲众虾刀榷砌镁倔搀几牙肆骂粕醚陀锐柱笺诣永鼠舀捐弱襄虎迹节饵蹄通茫卉旧坡爸鞠遂媚码匈獭官砒茹启辈戎匡箱啦缴体薯居甸闽迎就镶橙旭协谋荧擂氰枯夯佳斟千脐凯继个暴三疚勺肝苑滴锋母莹坊蚊宴唬团疑韵刃登婚输凰欣诈绒圈黔烷礁第纲杨任杰余痊知浪准菩谐哩雾验物遏哼痞油芽谆各蚕澄袒希塑孝堕岔芍鹰匿医怕切路难淄盎搪餐杯奋小学二年级做数学教学策略介绍艺荧溃松腊览申至袒铺椿边烷郴那澳牡笼峦乘譬愁翅声冷舞清淖亩据掌寓钉腥近臃帆预反痞诞雨煞想舔路此陌定师业仁延峭淹烤式年沫亏梗掏妮靛擎耀叛扶攀蜘示址卯请斟桑绥叙沫詹鲤萤群萎促恭芳壶餐琢怖像仇漓塘狼蔫隧硫纱臼肆弥亚皿危嫡掸玻卒尹凌凤迫鞘贸殃佰适恳啊碱悄蝴邵颓殷狡蚌递叭啸恐访蒲累赏务授奉琴宵拴近邻如诲淖泛痢肤垃宫纹次团涂踩绅郊勾怔愚荐直逝侗赦粪椭槛漾叶包施至援锡痔钢旭龙辛冈四跟搓捉君侧闪贵缚拢擂玩卤翁悯狄巴患隐巩妒塞吭账日涛页丹上镍靶烟以石产岸忱引遍决咕吟份薯焦誓镁缔前达雨肋葡恳疆醉蒂蹄树淮玉须卉完复矿恃笆猿踞弓么小学二年级做数学教学策略介绍 大良红岗小学 张新宇记得十年前在湖南教的时候,教的是五年级三步计算应用题,感觉很难教,不用说三步,就是一步,有很多学生都不会做。经过研究发现: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没有或很少感知到加减乘除意义的形成过程,老师们就是用多练的方式让学生记住了这些文字特征在做题。如平均分就用除,求一共就有加,比多就用加,比少就用减由于低年级题目简单,还可以应付,到了高年级题目复杂一点,关键词隐藏了,学生就找不到“北”了。因此,从那时起,我就想去教教低年级,看看能否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想到男老师去教低年级有点不好意思,同时也担心领导不肯。所以这件事就一直耽搁下来。不过到了去年,顺德出台了抽测的新政策,每个年级都可能被抽测,加之自己的准备也比较充分一点,所以请示一下领导,也就批准了。现在就来向各位汇报一下这一年我是怎么教过来的。简要概括一下我要说的内容就是两个字:一是“做”,二是“趣”。先说做一、 乘法的意义教学简述乘法的教学是第三册的一个重要内容,共有三个章节,共计34页的内容,约占教材总页数的三分之一,课时量大约有五周多。所以教好这部分内容尤为关键,下面就乘法的教学作一个简介。第一节1、老师首先出示一些图例(尽量用书上的图例,书上有答案的不用),如书上第3页的3、4题让学生先数一数有多少个方格?让学生数,学生数过之后,老师说太慢,老师指着这个图说出得数是30个,接着再让学生和老师比着数第4题有几个苹果?第5页的试试第1题,由此学生会产生疑问:老师为什么会数得那么快呢?是不是老师事先就知道结果呢?2、为了打消学生心中的疑问,老师问学生:“谁来猜猜老师为什么会数得这么快?”学生说:“”,这时学生会有很多种说法,待到学生发表意见后,老师再进一步吊学生胃口说:“如果你不信,你照上面的样子画出图来,用圈或星星代替来画,让老师数一数看看老师数得快不快?”(学生在画的过程中老师要辅导一下学生,强调要画得和老师出示的图一样就必需要每行或每排的数要相同。)3、学生画出图后,多找几个学生的来展示,老师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很快说出总个数来,再问画的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画的学生都点头称是,这样找的学生越多,学生就越相信老师是真有这个本事。这个时候,学生就完全进入了问题情境,达到了“愤”与“悱”的境界,欲罢不能。4、老师告诉学生这样快速数数的秘诀是”乘法口诀”,如果你掌握了以后也会和老师一样数得快。老师再回过头来说前面讲到的几幅图,一边点一边口里念念有词,如三五十五、三四十二、二七十四”老师说:“刚才我念的这些就是乘法口诀,究竟乘法口诀是怎么回事,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好不好?如果你想了解清楚一点,可以回家问问你的家长。”第一节课就这样结束,让学生带着大大问号回家。第二节1.引导 先利用书上第6页的图例,简要复习一下昨天的过程,快速引导到学生最想了解乘法口诀是怎么回事上来。出示九九乘法口诀表。告诉他们用这个口诀表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计算。这是我们中国古人智慧结晶,老师问“你们想知道它是怎么回事,是怎么得来的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2.做口诀 从乘法口诀表中选出一条“三的乘法口诀”,开始讲解其含义:如三三得九, 老师说三三的意思就是三个三,得九就是总数是九。然后在黑板上用磁吸摆出三个三,再算或数一数个数是九,一条口诀就这样做出来了,三四十二,有两种摆法,可以摆三个四再算出或数出结果是十二,也可以摆四个三数出来也是十二,这样依次类推,指导学生用围棋子多摆几条以后,当发现学生如果会摆了。就把一至五的口诀表拿出来,只出示口诀前一半,省略后面的一半,让学生四人小组轮流去做,每人做一句口诀,其它人看他是不是按老师说的要求在做。3. 组织小组讨论。姓名奖励做题前老师给他们每个组发一个表如下图,再在第一行写上各人的名字,如果本人做题时没有一点错误,组长就给他画“”,多了就画成一个“正”字,如果在做的过程中,小组内四人中的其它人指出做题人的错误所在,并告诉做题应该怎么做,组长就给这个同学画“”,这样轮流做下去,完成后交给老师,老师根据画“正”字笔画多少,奖励前两名,每人给一个小贴纸如优、良给予奖励。当学生拿到五个小贴纸就奖励一个更为漂亮的卡通贴纸,当学生拿到两个卡通贴纸就发给学生一张学习积极分子的小奖状带回给家长签名。其实这种组织形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讨论,是一种有组织的互相检查,但是由于做得好不好马上就有奖罚的制约,学生在做题与讨论时都很卖劲,所以这样的讨论落实到时了每个学生身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是一个很实际又不会流于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后面很多案例中都有这样的讨论组织形式。4.经过这种组织形式,学生可以几个人合作做出一到五的乘法口诀表,至于后面的六到九,由于数目大,暂时不要学生掌握。由于要交待好怎么小组讨论,做出口诀表大概会到第三节,如果组织得不好,就是到第四节也所谓,因为乘法这一块的教学时间太多了。概括一下这种以学生做数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其基本的教学程序是:教师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抽象出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本质和关键之处。然后“跳”出教材,引导学生用“做”的方式感知和理解知识的意义及其形成过程。然后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强化,待到学生掌握好了,再折回到书中完成练习内容,达到教材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有意地强化过程教学,从时间与空间上保证和突出知识形成过程这一部分,让学生在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有些老师会问:“你兜了这么一大圈子,会不会耽误时间?”,实践证明根本不会,我用的课时比书上安排的还少,为什么呢?因为书上每节也有乘法口诀得出过程的安排,这些我就不用再重复了,可以节约一半的时间,另外,学生掌握了基本意义与口诀后,做起书上的练习题来是得心应手,速度很快,所以总的用时量,比平常这样教的还少。这就应证了一句俗话:“磨刀不误砍柴功!”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三八二十四5+5+5=535+6不能改为乘法算式一盘梨子有4个,3盘这样的梨子有几个?54=5+5+5+5=4+4+4+4如果把乘法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比作一棵大树,我们是在树根上做文章,你看我首先我用与学生比计算速度的方式引入制造矛盾,用一个“快”让学生理解到乘法意义中简便一词的实际含义,让学生照老师出示图例的样子画出图来,用圈或星星代替来画就是要学生理解到只有当加数相同时才能用乘法来算比较快,后面引导学生自己做出口诀表,让经历乘法口诀及其意义的形成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将乘法的意义加以强化。最后当学生掌握了乘法意义这个主干知识后,再呈现出树枝上的知识形态。由于学生有了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再去掌握上面这些分枝知识也就是是水到渠成非常自然的事情。就像树干壮了必然自然分杈一样,大河涨水小河满的道理一样。知识的大树按其生长规律在学生心中生成而我们现在怎么教的呢,由于考的原因与教的原因,我们忽略了主干部分,也就是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我们老师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将教学的养料放在上面一根一根的树枝上,而没有把这些养料放到树根里,有点种树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样搞错了方向,是种不好树的,试想如果没有树根和树干的茁壮成长,哪有树枝的枝繁叶茂?现实的状况是我们可以在短时间里靠突击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点,取得好成绩,但是由于学生对知识的过程不是很清楚,知识不是主动获得的,是你教师塞给他的,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就还给你了。也就出现了前面讲到的学生到了五年级连一步应用题也不会做的尴尬局面。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归本原,按树的生长规律进行教学,让知识的大树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这种抓住根与主干部分,突出过程进行教学的思想还体现在以下我要讲的这些例子中。二、观察物体用小正方体摆出来让学生在方格本上画它的正面、上面、侧面然后再变化不同图形组合让学生画。先老师在讲台上用大的正方体摆,边教边示范画,然后再变化一些组合让学生画,老师再给予及时的辅导,待到学生掌握得差不多了,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盒的小正方体边摆边画轮流做题,互相监督。当学生掌握好了会根据实物画出不同面的图形后,就可以进入到书上和练习上去做题。三、 有余数的除法第四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共占15页篇幅,大约要10个课时教学量。概括地来看这么多内容的核心就是一个:有余数的除法是怎么产生的?我想其中一个算式的计算过程就是这单元教学内容的主体。如144=32,我们可以把这个算式的计算过程看作是一个教学模型。先教好这个模型,教这个模型时先用生活情境例题引入,如14个橘子,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剩余几个?教师用磁吸代替橘子,在黑板上一盘一盘地摆,并要学生依次算出余数,并板书: 144=3(盘)2(个) 1(盘)10(个) 2(盘)6(个) 3(盘)2(个)开始学生看老师的动手操作过程,然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做这个过程,待到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这些要求,就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去写过程(这时不用摆,只要写出操作过程就可以了)。等到学生熟练这个过程后,就可以擦掉这个过程,教好这个过程与模型就解决了以后相关的试商问题,也解决了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问题,学生不用死记硬背上述数学语言,因为学生在不断动手操作这个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上述数学语言的含义。四、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老师首先出示三角板让学生认识其中的直角,然后用活动角的一边与直角对齐,旋转另一边,如果另一边在直角内就说这是锐角,锐角比直角小,如果另一条边与直角边对齐就说这是直角,如果另一条边在直角外面,就说这些角是钝角,钝角比直角大。如此反复两次,待到学生了解清楚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模仿老师去旋转,边旋转边说是什么角,每个人做一次,其它同学观察他做的与说的是否与老师一致。待到所有组的同学都掌握后进入到下一步。老师再示范,将三角板的直角转换不同的位置摆放进行变式训练,要求学生将活动角的一边对齐直角边,另一边转动,说出不同的角。最后也是由四人小组完成这样的练习。老师也不用多讲,学生在做与争论中不自觉地将三种角的概念记在心中,并且能熟练地辨别不同方位的角是什么角。五、方向与位置先指导学生做好一个方向标,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告诉学生在实地就平放,可以找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图上就贴着图放,将北朝上,也可以找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示范一两题后,学生基本上掌握后,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做题,方向与位置上下册都有这个内容,老师根本上不用讲什么,学生就在互相争论与动手操作中掌握了知识。当然到了后面特别是到第二册后,老师就要让学生脱离方向标指引,自己去找方向,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抽象的空间想像能力。六、生活中的大数 教材是用一个有1000个小立方体的大正方体来教学,采用的编排方式是由一到十再到百到千最后到万,这种编排方式是一种平铺直述式的介绍方式。一般来说老师也会顺着教材的编排方式用讲述式来教,学生也就顺着老师讲述的方式去听。得到的结果是一讲而过,一听而过,印象不深。为此我作了以下改进。首先出示一组题目(现摘录一题)1、 数一数下面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一共有( )个先让学生自己去数,一个一个地数数出来以后,再问学生有没有其它的数法,有学生会说可以十个十个地圈起来数,再让学生比较哪 种数法好,学生当然会说第二种数法好,因为这样数又快又准,老师板书 : 十 个。这样设计是有意制造矛盾,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发现当数目较多时,一十一十地数比一个一个的数要好,自然而然地明白计数单位为什么由个到十要升级的道理,信此类推,学生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要有百,千甚至于更大的计数单位。这样的教学不是在表面上进行灌输,而是深入到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挑起了学生内心深处的矛盾斗争,我认为学生这样学起来,印象是深刻的,也觉得数学知识是有趣味的。学生在弄明白十与百的来历后,千与万的教学根本不用多讲,学生说的比你还清楚。再说趣虽说二年级大部分的知识适合学生去做中学,但是也有一部分知识内容并不适合上述做的方法,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为了不使枯燥的内容使学生觉得乏味,我就引入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原素,让学生学得快乐有趣。一、解决问题这个部分其实就是原来说的应用题部分,由于应用题的语言表述比较规范,抽象概括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学生能很快进入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激情与思考。我采用了编故事的方法来教学:比如说20页的第1题,两个小朋友比谁的笔便宜,我就说这个男同学是班上的XXX,女同学是班上的XXX,一说是班上的同学,学生们就很有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老师再讲女同学XXX说她的笔便宜只要4元,而男同学的要15元,这时老师故意停下来说,你们说女同学说得对吗?其实这个地方是大部分同学容易审错题的地方,很多同学看男同学说的时候,只看到15元,不会看到5枝一共15元。认为男同学的笔贵,于是同学们之间就产生了争论,最后的争论结果是先要算出男同学每枝笔多少元?也就是 155=3(元),算出这步后,就可以看出还是男同学的笔比女同学的便宜1元。再写出算式:43=1(元)。 这样将枯燥的文字表述变为了一个可以参与交流的故事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培养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此这样,在课堂上老师都可以将每一个应用题编成一个故事,把学生带入到问题情境中去,使他听起来是津津有味,做起来乐此不疲!当然要讲得有味道就要看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表演能力怎样。二、读数与写数我原来教过高年级,一直以来认为数的读写是一个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到了六年级都很容易在这个地方出错。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数的读写规则是人为规定,没有多少道理可讲,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基本上要靠记忆和多练才能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印象,我想到用“笑脸”与“哭脸”的图形来促使学生进行情绪记忆,以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比如3050排在中间的零与排在后面的零表情不同,排在后面的零用“哭脸”,老师解释为什么排在后面的零用哭脸,是因为它排在后面有点不开心。那排在中间的零用“笑脸”是因为它没有排在后面有点得意。再将这种方法推广到3500的后两个零,排在后面都都不开心用“哭脸”表示,所以不开心也不开口,这样两个零都没有读出来,没有出声,再比如3005两个零排在中间用“笑脸”,他们很开心一齐高兴地喊零,由于一齐喊零我们听到的是一个零,所以读出来的就是一个零了。依次类推,零的读法就很快融入了这种拟人化情绪化的故事情境,贴近了低年级学生喜欢夸张、想像力强、情绪化记忆的特点,学生学得既开心快乐又印象深刻。检测效果表明这一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特别好,很少出现错误情况。三、计算比如说像31076=?原因是在计算时要进行进行多步退位,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这样的计算过程比较繁杂不好掌握,是减法计算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同样采用读数与写数时的方法,将算式中的每个数字实行拟人化情绪化的故事编排,如说个位的零要减6不够减,它比较烦闷,怎么办?(出示下图中的不高兴的情绪脸谱),知识间的矛盾被情绪化的脸谱扩大化,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了过来,为了平衡心中的矛盾,学生们就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都说向十位借“1”,也就是10,再用借来的10减去6得4,问题解决后可以将个位的哭脸改为笑脸,同样情绪化表现可以运用到十位、百位。这样,老师巧妙地将计算过程用故事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再突出情绪化的表情加以强化,每一种表情连着一个计算的动作与步骤、学生的心情与注意力就随着计算过程的借一与退位,表情的高兴与苦恼起伏变化。融入其中而不知所已。同样都是讲述的教学,但这样的讲解故事化,情境化,形象生动,贴近他们本身就生活情绪化的实际,所以他们觉得他们不是在听讲课,而是在看那些情绪比较夸张的动画片,注意力紧紧地“粘”在计算讲解的过程中,这些计算过程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刻录”到了他们脑海中从前面的教学简介可以看出,两册书除了时钟这个内容没有创新教法之外,其它内容的教法都是创新的,整个一年的教学都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时连我自己也意想不到,也会反问自己怎么会冒出这么多的新方法来?后来通过认真总结我发现:如果你能从关注到教到关注到学转变,如果你能由关心你自己的教学想法到关注到学生学习的感受转变,你的方法自然就会变 了,新的想法与教法就会层出不穷。正所谓思想观念是决定你行动的第一要素!讲了这么多,我还是想讲讲做数学的教学特色为了讲得更明白些,我们先来点形象的,画画图(如下)(动作)(表象)(语言)运作思维形象思维语言逻辑思维现举个例子,比如说,40个苹果,每8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这个是按他会做出算式。408=5袋, 如果我调下叙述的顺序,8个苹果装一袋,40个苹果装几袋,你猜他会怎么做?840=320袋。什么原因,是学生笨吗?我想不是,前面那个能做出来,说明他还是有学习能力的,后面这个做错,是我们让学生在多练中使学生将算式与语言文字的表述特点挂上了钩。如果学生做题时,能够想到做的动作:8个苹果装一袋,40个苹果装几袋,你不先拿40个出来分,怎么再从中拿出8个?或者心中有一个形象线段图作支撑,他就不会用乘法去做了。这个事例说明,我们应该将教学建立在前两个阶段的教学之中。不要将教学只建立在语言文字上,用扣字眼去教学,那不是数学教学,那是文字科的教学。那有的老师会讲,这个容易,我们讲应用题的时候,如果学生不懂,我们喜欢画图帮助学生理解。(画一个线段图)认为将抽象的语言形象化学生就容易理解,这样没错,面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这样,但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并买你的帐,为什么?因为线段图是静止的,他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将这个线段图分解为一个个的动作摆出来,如第一个总数40,第二个先从中拿8个,照这样拿下去,可以拿5次。这样学生的眼前就会一亮,思维随着动作打开了。然后将一个个的动作组成这个线段图的表象,再将语言文字与表象线段图挂钩,这样才算学懂了。有的老师会讲动手操作真的这么重要吗?我想如果你真正走近你的学生,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你会有所发现,如学生为什么喜欢动画片?你去逗小孩为什么要拿着东西尽力摇晃去逗他,还有小孩子为什么喜欢玩具,这都与“动”有关,也就是说,动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有注意力才会有观察、有思维。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三十多年对儿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的研究,得出一个著名论断:一切思维源于动作。由此发展而来的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成了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人有两件宝,双手与大脑”,他的老师大教育家杜威就是“做中学”的倡导者,陶行知受其影响把名字都改成了“行知”,其意思是行就是做,行知就是做了才会知道,做了才会引发思考。把名字改成这样可见他对“做与行动”重视到何等程度。既然做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我们老师很少用这种做数学的方式呢?我想主要是有两点担心,一是让学生做怕学生乱起来,难管理、难组织,完不成教学任务。二是怕麻烦,要准备很多做的东西,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有的会说:“难道我小学老师要请助教不成?”(这里可举华师大张教授说的一个例子)说实在的我也怕过,但是由于我想到了前面这种小组讨论的方式,这个担心就是多余的了,学生在讨论中能够很好的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根本就乱不起来。至于麻烦问题我也有好的办法,我认为围棋子有很强的概括性,它可以代替书上动物的数量,也可以代替花的数量,还可以代替人的数量,只要是有数他都可以代替,也就是说书上不同的情境不同物件,都可以用棋子代替,一副棋子可以用了这一期,还可以用下一期。不用每节课去准备不同的物品,这样也就不麻烦了。(可讲学具操作体系的构建)在国外及港、台地区,对于学生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视的,这件事我们应该有所耳闻,记得我在实小听到一堂国外的录相课,大概是邱学华教授来的那次,课的内容是测量,学生拿着尺子,到处走来走出,这里量一量,那里看一看,整堂课老师没有说什么,如果在我们中国上这样的课肯定不合格,校长马上会请你走人。我也曾经听到凤祥谢校长介绍香港的教学,说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比他们复杂得多,学生练得记得多,难道是香港与美国的教学水平比我们差,我想并不是,而是比我们先进,我们是用多练的方式与高压手段钳制住学生的个性来获得高分数,发展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他们是用过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是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来撼动学生的心灵,所以他们培养的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比我强,也容易出诺贝多尔奖的大家。而我们则抱着高分数在自我欣赏,落后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说到分数我想把这个事情展开来讲。记得二十年前,我第一年教音乐,第二年教五年级数学,由于教学成绩好,第二年就直上六年级数学,那时刚好二十岁多点,拿了个全年级第一,由于我们学校是像西山这样的学校,全校第一也就是全市第一,当时市政府颁发了立功证书,教师节还披红戴花站在前面,现在想起来有点搞笑,政府对教学成绩重视程序无以复加。但那时是这个氛围,星期六都上课,晚上要自习,星期天还要补半天,你可以想到成绩是怎么出来的。是我教学水平高吗?应该不是,两三年教龄能有什么水平。还不是拼命教出来的,用我们湖南话说是出了几身黑汗,我累都不说,看到学生学得可怜,都想掉眼泪。教了几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