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公共选修课程科学基础.doc_第1页
自然科学公共选修课程科学基础.doc_第2页
自然科学公共选修课程科学基础.doc_第3页
自然科学公共选修课程科学基础.doc_第4页
自然科学公共选修课程科学基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虿膃腿莆螁羅肅莅羄螈蒃莄蚃肄荿莃螆袆芅莃袈肂膁莂薇袅肇蒁蚀肀莆蒀螂袃节葿袄肈膈蒈蚄袁膄蒇螆膇肀蒇衿羀莈蒆薈膅芄蒅蚁羈膀薄螃膃肆薃袅羆莅薂薅蝿莁薁螇羄芇薁袀袇膃薀蕿肃聿蕿蚂袆莇薈螄肁芃蚇袆袄腿蚆薆聿肅蚅蚈袂蒄蚅袀肈莀蚄羃羀芆蚃蚂膆膂艿螅罿肈艿袇膄莇莈薇羇芃莇虿膃腿莆螁羅肅莅羄螈蒃莄蚃肄荿莃螆袆芅莃袈肂膁莂薇袅肇蒁蚀肀莆蒀螂袃节葿袄肈膈蒈蚄袁膄蒇螆膇肀蒇衿羀莈蒆薈膅芄蒅蚁羈膀薄螃膃肆薃袅羆莅薂薅蝿莁薁螇羄芇薁袀袇膃薀蕿肃聿蕿蚂袆莇薈螄肁芃蚇袆袄腿蚆薆聿肅蚅蚈袂蒄蚅袀肈莀蚄羃羀芆蚃蚂膆膂艿螅罿肈艿袇膄莇莈薇羇芃莇虿膃腿莆螁羅肅莅羄螈蒃莄蚃肄荿莃螆袆芅莃袈肂膁莂薇袅肇蒁蚀肀莆蒀螂袃节葿袄肈膈蒈蚄袁膄蒇螆膇肀蒇衿羀莈蒆薈膅芄蒅蚁羈膀薄螃膃肆薃袅羆莅薂薅蝿莁薁螇羄芇薁袀袇膃薀蕿肃聿蕿蚂袆莇薈螄肁芃蚇袆袄腿蚆薆聿肅蚅蚈袂蒄蚅袀肈莀蚄羃羀芆蚃蚂膆膂艿螅罿肈艿袇膄莇莈薇羇芃莇虿膃腿莆螁羅肅莅羄螈蒃莄蚃肄荿莃螆袆芅莃袈肂膁莂薇袅肇蒁蚀肀莆蒀螂袃节 自然科学公共选修课程科学基础天文学导论278物理学思想史与自然哲学280等离子体科学和应用282太空之旅284创新与发明286中国古代冶铸技术287电影中的科学理念探讨289思维能力与工程制图290激光与现代生活概论293营养化学295美容化学297天文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天文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Astronomy二、课程编码 1405961 三、学时与学分 32/2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为非天文专业的理工科或文科学生普及天文学知识而开设。内容包括宇宙概貌,太阳系,九大行星,地球,月球,日蚀,月蚀的形成原因,恒星的形成,演化与死亡的规律。致密星如中子星和黑洞的特征,星系的概念以及宇宙大爆炸学说等天文学基础知识。讲授采用双语教学,配合大量多媒体精采图片以及天文学科普电影资料,以形象描述为主,基本上不用数学公式。这样既可以去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使他们感到确有收获。六、适用学科专业 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Chapter 1 The universe at different scales (宇宙的不同尺度) (1学时)Chapter 2 The earth and the sky (地球和天空) (2学时)Chapter 3 Lunar phases, tides and eclipses (月相, 潮汐和蚀) (2学时)Chapter 4 The origin of modern astronomy (现代天文学的起源) (2学时)Chapter 5 Theory of motion and gravitation (运动理论和引力) (2学时)Chapter 6 Relativity (相对论) (2学时)Chapter 7 The solar system (太阳系) (2学时)Chapter 8 Measuring stars (测量恒星) (2学时)Chapter 9 The sun (太阳) (2学时)Chapter 10 The formation of stars (恒星的形成) (2学时)Chapter 11 Stellar evolution (恒星的演化) (2学时)Chapter 12 The deaths of stars (恒星的死亡) (2学时)Chapter 13 Neutron stars (中子星) (2学时)Chapter 14 Black holes (黑洞) (2学时)Chapter 15 Galaxies (星系) (1学时)Chapter 16 Cosmology (宇宙学) (1学时)附录A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电磁辐射) (0.5学时)附录B Atoms (原子) (0.5学时) 复习 (2学时)八、教材及参考书根据原版教材的简写版本编写,学生采用该教材的影印本原版教材: AstronomyThe Solar System and BeyondAuthor: Michael A. Seeds (Joseph R. Grundy Observatory, Franklin and Marshall College)Pres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8)天文爱好者杂志电影资料: 天文百科大全 (York Films of England)第一集: 太阳系的诞生; 太阳, 水星, 金星, 地球, 月球;第二集: 银河系, 哈勃太空望远镜, 星系, 类星体, 大爆炸宇宙学, 黑洞, 暗物质;第三集: 观星史, 食与极光, 小行星, 宇宙辐射, 生命的探索第四集: 人造卫星, 太空先驱, 太空生活, 太空探测, 太空站;第五集: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与海王星, 冥王星与彗星. 电影资料: 美国太空探索系列第一集: 阿波罗登月计划;第二集: 人类太空探索的历史;第三集: 探索太阳系第四集: 走进宇航员世界;第五集: 美国太空发展四十年; 第六集: 神秘火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九、考核方式书面考试, 开卷, 英文试题 (问答题), 可以用中文或者英文答题物理学思想史与自然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物理学思想史与自然哲学 History of Physics Thoughts & Nature Phyilosophy二、课程编码 1405991三、学时与学分 24/1.5四、先修课程 无五、课程教学目标(一)使学生从物理学史的角度来了解人类人探索自然的历程;(二)使学生了解哲学对科学发展怎样起着高屋建瓴的作用;(三)通过对物理学史上重要理论提出背景的讲解,告诉学生伟大的科学家们是怎样从平凡的现象中发现突破口,而做出重要的发现,使学生们从中受 到启发,学会用新的、敏感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做一个科学上的有心人。六、适用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与哲学思辨混杂的古代物理思想(2学时)古代东方的物理学思想古代西方的物理学思想(二)经典物理学的建立(2学时)牛顿定律的建立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建立(三)经典物理学的危机(2学时)以太理论的失败牛顿力学与热力学普遍原理之间的矛盾性揭示经典物理学缺陷的几个实验(四)相对论的建立(2学时)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广义相对论的建立爱因斯坦其人(五)量子理论的建立(2学时)量子理论的初期发展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几率诠释(六)时空观和宇宙观(2学时)时空观的变迁时间之箭宇宙观的变迁(七)因果观和测量观(2学时)因果观的变迁经典物理和相对论的测量观量子力学的测量观(八)非决定论的统计思想进入到物理学(3学时)热力学中的统计观量子力学中的统计观(九)对普适性的追求(3学时)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各种统一理论(十)东西方科学思想的融合(2学时)东方传统的科学思想方法西方传统的科学思想方法东西方科学思想方法的融合(十一)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2学时)物理学与化学的交叉物理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八、教材及参考书 物理学思想史,杨仲耆、申先甲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九、考核方式书面考试作业论文等离子体科学和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等离子体科学和应用 Plasma Science and Application二、课程编码 1406031 三、学时与学分 16/1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课程,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等离子体,等离子体的基本特点和分类。然后大致对等离子体以下的几个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有大概的了解:聚变能源与可控热核聚变;地球空间等离子体科学;低温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等离子体有关的国防科技应用。课程采取多媒体方式教学,并介绍国内外相关的网站。让学生今后能自主地通过网络了解等离子体科学和应用的最新发现与进展。六、适用学科专业 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等离子体及其特点、分类(第1节,3学时)什么是等离子体等离子体的特征长度和时间等离子体与其它物质三态的异同等离子体的分类(二)可控核聚变及空间等离子体科学(第2、3节,5学时)磁约束途径惯性约束途径一种可能的磁+惯性约束途径Z Pinch核爆聚变电站的设想地球空间科学与我国的空间计划简介(三)低温等离子体科学(第4节,3学时)低温等离子体及其产生气体放电理论直流放电高频和微波放电(四)低温等离子体应用(第5节,2学时)材料的等离子体表面处理等离子体相下的化工生产等离子体热处理和热加工等离子体光源和光电技术(五)等离子体有关的国防技术应用(第6节,3学时)飞行器的等离子体隐身电磁炸弹电磁炮和电热炮八、教材及参考书等离子体物理学(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科学出版社,1994Plasma Science (From Fundamental Research to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5聚变能21世纪的新能源,丁厚昌,黄锦华,盛光昭,李长和,原子能出版社,1998课余谈物质第四态,汪茂泉,安徽科技出版社,2005网站:/九、考核方式 考试。通过上网及阅读参考书,由学生写出与等离子体科技与应用的报告,交教员打分。十、关于课程内容的说明 等离子体是是由处在非束缚态的带电粒子组成的多粒子体系。它与另外三种多粒子体系(固体,液体和气体)一起构成了物质的基本形态,有时也称它为物质的第四态。与等离子体有关的科学与技术这几十年来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它在能源、工业高科技和现代化国防中的应用也愈来愈多的被大家所听到。但是现在的大学生、甚至物理专业的大学生对等离子体都没有基本的知识,就更谈不上对其应用的了解。本课程就是为大学本科生弥补这一方面知识的缺失而开设的。本课程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方式首先讲述了等离子体的定义、基本特点和分类。然后分别介绍了它在可控热核聚变及未来能源、空间科学、高科技工业应用和现代国防和武器中的种种应用。在介绍中还着重介绍了我国(及我校)在聚变能源研究与开发,空间探索,及国防科技应用的现状和中长期计划。本课程还介绍了一些国内外和等离子体科学与各种应用相关的网站,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浏览和搜寻,能在课后自学和了解国内外动态和最新的进展。太空之旅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太空之旅 Travel of Space二、课程编码 1406101 三、学时与学分 32/2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一)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太空科学知识,了解太空科技的历史与发展过程;(二)引导学生从太空探测的发展中,领悟到人类在浩瀚宇宙中是如何渺小,进而产生珍惜地球环境、生态平衡及社会和谐、和平相处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世界大同的理想境界。六、适用学科专业 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开拓另一个新大陆(6学时)太空探测的展望为什么要发展太空探测一飞冲天的途径国际间的太空合作伯利恒星和哈雷彗星崭新的天文学太阳系星球探测飞船深太空通讯天线站寻觅外星球的智慧生命美国“太空营”介绍谁为太空科技忙碌(二)华裔太空英雄(6学时)从太空梭的发射,回顾中国火箭的发明第一位上太空的华裔科学家王赣骏博士祥述王赣骏博士的太空之旅第一位华裔的职业太空人张福林博士(三)细剖太空梭(6学时)太空梭的时代使命太空梭的组成与飞行利用太空梭发射人造卫星太空梭里的工作环境与“家居”空间太空梭里的饮食太空实验室(四)多彩多姿的太空人(6学时)太空人的挑战与训练美国的第一位女太空人莎莉莱德出生于中国的女太空人莎伦陆希德美国三对夫妇档太空人黑人太空人精心设计的太空衣太空人如何漫步在太空中如何在太空中修护人造卫星太空人遇险如何拯救如何成为一位太空人(五)太空探测的前景(8学时)太空实验室、太空站、太空工业化太空站的建设红外线卫星发现新太阳体系太空天文望远镜揭示宇宙新奥秘太空中太阳能的利用人类恒星旅行之梦中国航天八、教材及参考书自编讲义九、考核方式论文创新与发明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创新与发明 Innovation & Invention 二、课程编号 1402511三、学时与学分 32/2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创新与发明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和介绍创新方法的校公共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新技术和新产品启发学生的思维过程,打破创新与发明的神秘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和日后从事创新设计打下基础。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门主要课程。六、适用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七、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从创造学和设计方法学的基础理论出发,研究讨论创造性思维、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针对开发型、变异性、反求型等各种类型设计,围绕设计中的方案设计、从各个角度广泛探讨创新设计的规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教学方式为多媒体教学与发明博览视频及案例剖析。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创新设计的理论基础、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原理;掌握创新设计方法,并能将其方法应用于创新与小发明的实践。 (二)学时分配本课程课堂教学学时32 第一章 绪论 (2)第二章 创造发明的奥秘 (6)第三章 奇思妙想与身边的发明 (6)第四章 发明创造的特征 (6)第五章 发明的方法与技巧(6)第六章 发明博览与案例剖析(6)八、教材及参考书机械系统创新设计,杨家军,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设计方法学,黄纯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九、考核方式论文 + 课堂小作业中国古代冶铸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冶铸技术 Metallurgical Technology in Ancient China二、课程编码 1406131三、学时与学分 24/1.5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 我国五千年的冶铸技术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对我国在青铜器时代高度发达的青铜冶铸技术及早期铁器时代先进的钢铁冶铸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对古代冶铸技术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有较好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在新时代为创造新的灿烂文明而奋斗。六、适用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 导论(3学时)铜器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时代、中国古代铁器的源流与发展、中国古代的“铁器时代”、中国古代其它有色全属的生产、中国古代金属矿的开采技术、中国金属冶铸业的兴衰道路。第二章 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特征(3学时)中国古代的炼铜技术及冶铸遗址、中国早期铜器的特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分类、青铜器的纹饰、青铜器的铭文、中国古代有关青铜技术的论述。第三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技术分析(3学时)铜一锡合金的基本知识、青铜鼎的铸造及其技术特点、青铜兵器的铸造及其技术特点、青铜镜的铸造及其技术特点。第四章 中国古代冶铁术与社会发展(3学时)早期铁器及冶铁术、冶铁业在战国时期的兴起、盐铁官营和汉代的矿冶业、魏晋南北朝矿冶业的恢复与发展、唐宋时期传统钢铁技术体系的形成、元明清时期钢铁技术的缓慢发展。第五章 中国古代铁器的技术分析(3学时)铁一碳合金的基本知识、中国早期的冶铁技术特点、中国古代冶铁炉及鼓风装置、中国古代灰铸铁的生产、中国古代可锻铸铁的生产技术、中国古代炼钢技术、中国古代钢兵器的制造技术、中国古代铁器农具的制造技术、中国古代的大型铸铁件分析。第六章 中国古代铸造的造型技术(3学时)中国古代铸造的造型材料、陶范的制作技术、一范多铸和叠铸技术、失蜡法铸造技术、铁范铸造的技术、中国古代几个典型铸件的造型工艺。第七章 中国古代锻造、热处理及特种工艺技术(3学时)中国古代的锻造技术、中国古代的热处理技术、中国古代的表面处理技术、鎏金技术、错金银、嵌镶、金银平脱技术、复合材料技术。第八章 中国古代金银锡汞的生产技术(2学时)中国古代金的生产、中国古代银的生产、中国古代锡的生产、中国古代汞的生产。第九章 结语(1学时)中国古代冶铸技术的历史作用、中国古代冶铸技术的特点、中国古代冶铸技术未能向现代金属技术转化的原因。八、教材及参考书(略)九、考核方式专题小论文电影中的科学理念探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电影中的科学理念探讨 Scientific Concept In The Artistic Movie二、课程编码 1406141三、学时与学分 32/2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一)借助电影这一媒介,帮助同学们深刻生动的理解一些科学概念,思考科学哲学问题;(二)通过欣赏、解读影史上相关的艺术性较强的电影作品,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社会和生活的洞察力;(三)通过引入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介绍电影艺术家们对此不同的看法,帮助同学们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营造一种创新、自由的学术讨论氛围。六、适用学科专业 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偶然性和必然性对个人命运的影响(3学时)电影资料:盲目的机遇、罗拉快跑(二)对刑法中死刑的质疑(3学时)电影资料:杀诫、大卫戈尔的一生(三)环境对社会暴力的影响(3学时)电影资料:上帝之城、nature born killer(四)人的进化(6学时)电影资料:太空漫游2001、火之战(五)时空穿梭可能造成的精神问题(3学时)电影资料:12只猴子(六)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社会问题(3学时)电影资料:人工智能、银翼杀手、太空漫游2001(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处于极端贫困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的生存状态(6学时)电影资料:生生长流、木酋山节考(八)高度专业化后出现的沟通困难(3学时)电影资料:大都会、立方体(九)核武器对人类命运的威胁(2学时)电影资料:奇爱博士的密码八、教材及参考书自编讲义九、考核方式论文课堂表现思维能力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思维能力与工程制图 Thinking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Graphics二、课程编码 1406781三、学时与学分 32/2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以提高其科学素质;(二)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本课程由浅入深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后能逐步改变思维的惯性定式,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以提高思维品质;(三)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具备将思维结果变成图样的能力。六、适用学科专业文科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绪论(2学时)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学习各部分内容的目的;科学素质与本课程的关系;各部分内容的学习方法;投影的基本知识、在工程中的常见的投影方法。(二)投影基础(10学时)了解投影的形成及相关投影特点;掌握点在两面体系中第一角的投影;掌握点在三面体系中第一角的投影和点的投影与该点直角坐标的关系;掌握两点的相对位置,重影点及其可见性的判断。掌握直线的投影;掌握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了解直角三角形法求线段实长及对投影面的倾角;掌握直线上的点以及点分割线段成定比、了解直线的迹点;了解两直线的相对位置(平行、相交、交叉)及其投影特性、直角投影定理。掌握平面的各种表示方法(几何元素及特殊位置平面的迹线表示方法),并能在平面的各种表示方法之间进行相互转换;掌握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掌握在平面上取点和取线方法、平面内的投影面平行线。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两平面相互平行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掌握直线与平面相交,两平面相交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两平面垂直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能利用已掌握的图学知识图解一般难度空间几何问题。(三)基本体及切割(4学时)掌握平面立体和回转体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并能在其表面上取点、取线;掌握特殊位置平面与平面立体和回转体的截交线求作方法。(四)立体表面相交(2学时)掌握平面立体与平面立体相贯线求法;掌握平面立体与回转体相贯线求法;掌握回转体相贯线求法(积聚性法、辅助平面法)。(五)轴测投影(2学时)掌握轴测投影基本知识;掌握正等测、水平斜等测、正面斜二测图的画法;(六)制图技能基本知识(建议自学)掌握常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逐步学会运用仪器绘图的技能;了解制图标准中有关图纸幅面、比例、字体、图线及尺寸标注的规定;掌握常用几何图形的作图方法(直线与圆弧连结、圆弧与圆弧连结);掌握平面图形线段和尺寸分析以及一般的绘图程序;掌握徒手绘制草图的基本技能。(七)投影制图基础(12学时)掌握视图选择的基本原则,合理选择表达组合体的视图;掌握运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方法进行组合体的画图和读图;掌握组合体尺寸的配置原则,并能正确标注组合体的尺寸;掌握基本视图的名称、排列、配置关系和画法;掌握特殊视图的表达形式和画法;了解各种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的画法和标注;了解第三角投影法(八)工程图样简介(1学时)了解机械图样的特点;了解建筑图样的特点。八、教材及参考书工程制图与图学思维方法,王晓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九、考核方式课程结束时进行考查完成一张大作业(A2)。评定综合成绩时,成绩由两部分组成,考查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建议:将学生课堂参与讨论计入平时成绩。十、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建议教学方法建议(1) 在课程传授的全过程中注意:教学生掌握多种思维方法,使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指导学生绘制工程图样时,应引导先将所画图样变为头脑中的模型,然后再用平面图形正确表达出来的由思维向实践转化的过程。(2) 采用激励法、发现法,使学生保持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在教学中注意:鼓励学生有发现的信心。尽量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能够通过发现获得正确的结论,来培养学生的胜任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所探究的问题发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奖赏”的倾向性。帮助学生寻找他们正在研究的问题和他们已知事物的联系,并引导他们把它与新的问题结合起来。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把一个观念推演到极限,举一反三,或用简明扼要的形式来概括和表达思想等等。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它加以仔细的思考,使隐含的东西明确起来。启发学生进行对比,以利于知识的组织,促使新的发现。教学形式建议建议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的教学形式为辅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生动有趣、较自如地进行不同思维方式间思维转换的特点,有效地利用课堂传授的时间,同时对不易理解的作图过程,则应以板书作图强化了解。激光与现代生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激光与现代生活概论 Laser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Modern Life二、课程编码 1406041三、学时与学分 24/1.5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激光技术的发展动态;激光产生的基本原理及典型激光器特点;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机制;激光技术在现代生活及工业领域的应用及特点。本课程利用身边的现象,来加深学生对抽象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技术意识,扩大视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新知识的兴趣,开拓独立的、富有个性的思维及创新能力。六、适用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前言(2学时)激光的发展历史(二)激光产生的基本原理(2学时)原子结构、能级爱因斯坦受激辐射理论粒子数反转光学谐振腔激光的性质(三)典型激光器(2学时)气体激光器(CO2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He-Ne激光器等)固体激光器(YAG、红宝石激光器等)半导体激光器(四)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基本原理(2学时)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激光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激光的吸收与热扩散(五)激光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6学时)激光通信及信息处理(光纤通信、信息处理、激光印刷等)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治疗、美容等)激光在化学、计量学等领域的应用激光在土木、建筑中的应用激光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一) 激光加工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8学时)激光加工的主要类型及基本原理简介(激光切割、焊接、表面处理、快速制造、标刻等)激光加工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造船等领域的应用激光微细加工(七)激光技术发展与展望(2学时)八、教材及参考书熊建钢等. 激光加工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待出版,2004)中井贞雄(日). 激光工程. 科学出版社,2002九、考核方式综述报告书面考试(开卷)营养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 营养化学 Nutritional Chemistry二、课程编码 1407641三、学时与学分 32/2 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营养科学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已不容质疑,只是深入了解这一门浩如烟海的学科需要精力和时间。本课程拟在从化学与营养科学的密切关系着手,系统介绍人体的基本化学构成;各化学物质(营养素:蛋白质、氨基酸,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的发现历史故事、组成、结构、功能、食物来源、营养素不平衡对机体的危害和各种营养缺乏病及其预防、常见病和高发病与营养的关系、日常生活中正确射入营养素的方法、食物相克、合理膳食的相关措施等理论和知识,同时介绍食品中各种有害化学物质污染途径,危害性,预防措施,检测等知识和技能。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趣味性与实用性,并充实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和热点问题。努力使学生学以致用、学而会用,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达到防止疾病和健康长寿的目的。六、适用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 营养化学概述(4学时)第二章 营养化学基础(18学时)(一)蛋白质的功能、食物来源、不平衡对机体的危害(二)氨基酸的功能、食物来源、不平衡对机体的危害(三)脂类的功能、食物来源、不平衡对机体的危害(四)碳水化合物的功能、食物来源、不平衡对机体的危害(五)矿物质的功能、食物来源、不平衡对机体的危害(六)维生素的功能、食物来源、不平衡对机体的危害第三章 常见病和高发病与营养的关系、日常生活中正确射入营养素的方法、食物相克、合理膳食的相关措施(6学时)第四章食品中各种有害化学物质污染途径,危害性,预防措施,检测(4学时)八、教材及参考书人类营养学,何志谦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五版),吴坤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卫生部统编教材)中国营养学会编.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国营养学会编,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元素平衡保健医学,钟晓雯,钟晓东,钟炳南,陈秀雄编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不活九十多就是您的错 康吃出来的健康,本书编写组,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来自维生素的报告,林缎莲,谢英彪,北京:人命军医出版社,2005食物药物相克与饮食禁忌,李东宝,北京,胡华出版社,2005现代生活中的污染与防治,赵玉峰,赵冬平,赵忠,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九、考核方式论文综述美容化学课程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