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doc_第1页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doc_第2页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doc_第3页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doc_第4页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实习报告毕业实习报告三年的成人教育学习即将结束,作为一名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学校要求,我到同煤集团四台矿毕业实习,度过了一段愉快的生活。通过实习,使我加深理解了煤矿开采方法及工艺流程,掌握了矿井初步设计的基本步骤及规范要求,为今后走上煤矿技术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将在四台矿收集了解到的有关矿井资料总结一下:一、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1、矿井位置及交通大同煤田四台井田位于大同市西27公里、云岗沟内十里河中游。地属大同市管辖。矿区对外交通有铁路从井田中央的二台村通向大同市,距离25公里,109国道大同至左云段也从井田中部通过。矿务局至四台矿有公路专线连接,相距21公里,井田外部交通方便,大同市为北同蒲、京包及大秦三条铁路枢纽站。大运公路也于1990年国庆节通车。(见图1)起点到站运距(km)大同站四台25.00大同站北京382.00大同站张家口178.00大同站太原355.00大同站呼和浩特285.00大同站包头450.00大同站集宁117.00大同站秦皇岛653.02表1 图1 四台矿交通位置图井田范围北起刘安窑、上深涧矿南界,南与大斗沟、同家梁、永定庄矿相接。东部自北而南与北辛窑矿、黄土坡矿、张家湾矿及大同市地方小煤矿相邻,西部和鹊儿山矿、燕子山矿相邻。井田南北长12.2公里,东西宽8公里,面积64.254平方公里。(见下图2 四台矿新井矿界范围图) 2、地形地势及河流本井田地貌形态属于低山丘陵,树枝壮沟谷羽列期间,地表海拔标高1350米。十里河至西向东从井田中央流过,将井田分割成南北两部分。所有沟谷径流从平坦的山顶向南,向北注入十里河。河床与南北两侧地形相对高差约40100米。十里河的水量随季节变化很大,冬、春、秋三季水量很少,夏季也只有下了大雨和暴雨,才有较大的流量。一九九二年十里河最大流量为1405m3/s,最高洪水位在副立井井口处为1186.7米。3、气象及地震情况本区大陆性气候。夏季最高气温37,冬季最低气温-29.6,年平均气温6.5。年平均雨量400mm,最大561mm。年蒸发量是年降雨量的34倍。冻结期自十月中旬至翌年四月上旬,冻结深度1.5m。年相对湿度54%,降雪量3.750.7mm,平均30mm。本区多北风和西北风,次为西北风和西风,最大风速1820m/s,风速极大值为30.6m/s。大同平原及口泉山脉地震烈度为8度,口泉山脉的西北地带,包括大同煤田地震烈度为7度,本矿井之建(构)筑物按地震烈度7度设防。4、区域地质构造大同煤田是一不对称向斜构造。向斜轴走向大致为40,西北翼宽缓,东南翼急剧翘起,其边缘构成口泉山脉。四台井田处于大同向斜北西翼,呈一单斜构造。伴有次级小型褶皱。地层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小于10。经过10年的开采,揭露落差1米以上的断层124余条,冲刷15条,陷落柱33个,反映出四台矿井田地质构造较复杂。5、井田地质构造、褶皱井田内褶皱构造从煤层底板等高线来看,较明显的有4个,分别简述如下:陶沟背斜:位于井田东侧,十里河以北,背斜轴起自46441号钻孔。经46442号孔、45421号孔,全长2600米,背斜轴向30,两翼倾角5左右,为一对称背斜。田草沟向斜:十里河以北,枢纽约在45434号孔 45444号孔一带,轴向约为30,褶皱宽度大约为1000米,在井田内发育长度2100米左右。它主要由原生沉积基底及后期两条落差分别为32米,23米的正断层相对断裂所形成的,故田草沟向斜又可更名为田草沟地堑。杨树湾向斜:十里河以北,北起42421,南到42424钻孔,延伸约1200米。轴向70,南翼倾角1025,北翼倾角10,是由钻孔及巷道工作面开拓时控制的。小村向斜:位于井田南部,十里河以南,向斜轴南起43352号钻孔,经42361,41372,41382号孔,延伸至42394号孔,呈半月形,延长约4000米,南端轴向约325米,向北转为NNE向,北端被陷落柱和窑沟断层截断,两翼倾角16。、根据全井田的褶曲、断层、陷落柱、冲刷情况分析(断层落差1.0以上124余条,陷落柱33个、冲刷15条),四台矿井田构造复杂程度属于较复杂类型。井田边界及外围断层,是勘探期间通过钻孔控制的,并查明且可靠,详细见四台井田及外围断层情况表。(表2)断层名称编号性质产状落差(米)走向长度(米)地表接触关系断层位置及控制可靠程度备注走向倾向倾角镜子沟断层F1正断层322NE7025-303000K21砾岩与J2Yd砂岩,J2Yd砂岩第三系接触位于井田西部北端,十里河以北,地表清楚,钻孔控制,已查明,可靠。井田外姜家湾断层F3正断层10-40SE70-8040-80520K21砾岩与J2Yd砂岩,J2Ys与J2Yd接触位于井田东部,地表明显,钻孔控制已查明,可靠井田外墩儿沟断层F4正断层SNW65171500K22砂砾岩与J2Yd砂岩接触位于井田东部,地表明显,钻孔控制已查明,可靠井田外郭家坡西断层F5正断层325NE55-7430-606700J2Ys砂岩,粉砂岩,第三系砾岩与J2Ys接触位于井田东部,地表明显,钻孔控制已查明,可靠井田外图3 四台矿矿井地质构造分布图6、岩浆活动井田内岩浆活动较少,侵入煤系地层中的岩墙及白垩系左云组中的岩床为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属玄武岩类。在十里河以南侵入煤系中的岩墙,主要有两条,其两侧变质范围不到1米,对煤层无大影响。1岩墙,分布于井田东南部,十里河以南,北东起自44391号孔,经南辛窑,段家小村碾子沟延伸出井田界外。岩墙走向4050,倾向南东,倾角7090,厚0.92.5米, 全长6000米。岩墙两侧岩石有轻微变质现象,对煤质影响很小。2岩墙,分布于井田西南部,十里河以南。南西起自井田外苏家堡村,经枯树村延入井田内,北东止于桃柏沟附近。走向40,直立,厚2.20米,侵入于云岗组中。全长1000米,围岩有轻微热变质现象。井田北东部后所沟,北辛窑、台6号孔中见有玄武岩呈岩床零星侵入白垩系左云组中,厚5.20-16.80米。补18号、补19号孔中所见玄武岩厚达12.47-39.52米。呈深灰、灰绿色,块状、具气孔构造。7、煤系地层概述本井田含煤地层为侏罗系大同组侏罗系下统永定庄组(J1y):井田内南厚北薄,本组在十里河以北地区厚度为2.2565.59米,在河南最大厚度可达128.76米,全井田平均为53.89米。岩性由灰白、紫红、灰褐、灰绿色砂质泥岩、粗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组成,下部胶结较好,上部较疏松,发育交错层理。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侏罗系中统大同组(J2d):是本井田的主要含煤岩系,厚度103.85224.40米,平均186.30米,井田内有南厚北薄的趋势。岩性为灰白、浅灰色粗砂岩、中砂岩,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煤层,砂岩分选较好,胶结坚固,岩系中发育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和斜层理;底部为一层厚度变化较大的灰白色含砾粗砂岩(K11标志层)。与下伏永定庄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在井田西北部,左云组自北西向南东超覆,本组煤系地层遭到剥蚀,最上部煤层剥蚀边界大致在40441钻孔、42452钻孔和42461、44462钻孔一带,底部15#煤层剥蚀边界最井田之外,剥蚀坡度约3040。界外,白垩系直接覆盖于寒武系之上。8、各煤层特征、围岩状况井田内可以对比的煤层有15层,总厚度15.54米。这15层煤中,全区大中可采的有32、4、8、10、112、122、142等7层,局部可采有23、73、9、121、143等5层,不可采的有5、111、15等3层。23、32、4、8、10煤层大部分已采空。4#与5#煤层合并称为4#,该层遭受破坏的情况也相当严重。23号煤层可采煤层主要分布在十里河以北,河南厚度薄,不可采,井田西北部,煤层遭受严重剥蚀,该煤层为大同组最上部煤层,埋藏浅,开采方便,区内古窑,小煤矿星罗棋布,大部分已被采空。煤层顶板为砂砾岩(K21),中细砂岩,底板为细砂岩、粉砂岩,局部为砂质泥岩。井田内揭露本层的工程共124个,见煤点105个,落空工程19个,煤层厚度0.044.42米,平均0.86米。全井田厚度变异系数95.53。可采性指数0.69。可采煤层范围内厚度变异系数39.7%,可采性指数0.91,属较稳定煤层。煤层结构简单,基本上为单一结构,全区可采煤层见煤点62个,4个点有夹矸,厚度0.20.48米。32号煤层全区大部可采,不可采部分主要出现在井田西南角。中部有零星的不可采地段。该煤层埋藏浅,开采方便。现已大部分被小窑采空。煤层顶板为中砂岩,粉砂岩。砂岩为硅、泥质胶结,坚硬。底板为粉砂岩或砂泥岩互层。井田内揭露本煤层的工程共140个,其中见煤点133个,落空工程7个,煤层厚度0.05-2.3米,平均0.93米。全井田厚度变异系数54.02%,可采性指数0.68。属较稳定煤层。可采范围内厚度变异系数23%,可采性指数0.70,煤层结构简单,全区见可采煤层点99个,7个点有夹矸,厚0.10.3米。4#煤层全区大部分可采,不可采部分主要分布在井田东部和北部边缘及南端。煤层顶板为粉砂岩、细砂岩、粗砂岩,与5号层合并地段顶板为细砂岩,粉砂岩互层,底板为粉砂岩,细砂岩或砂质泥岩。与32层层间距为1.0532.69米,平均9.52米。井田内揭露本煤层的工程151个,其中落空工程7个,见煤点147个。煤层厚0.05-2.3米,平均0.93米,全井田厚度变异系数52.22%,可采性指数0.33,可采范围内厚度变异系数23%,可采性指数0.93。属较稳定煤层。煤层在井田南北两端变薄,不可采。井田中部大部分与5号层合并,形成双层结构,从而井田中北部煤层中一般出现一层夹矸,厚度0.090.75米,一般厚度为0.100.25,为炭质泥岩,个别地点夹矸有2层,岩性为炭质泥岩及粉细砂岩。73号煤层本层大部分地段达不到可采厚度,可采范围主要分布在中部东西两侧盘区,为局部可采煤层。煤层顶板为粉砂岩、细砂岩,底板以粉砂岩为主,其次为细砂岩、粗砂岩。与上覆4号煤层间距为3.4768.83米,平均为20.56米。煤层厚度0.062.02米,平均0.84米,井田东部张家湾一带并入8#层,中南部东店湾村至小窑头一线,也出现一个东西向的尖灭带,西部尖灭带突入303盘区。该带以南,煤层又复出现,但厚度在0.060.7米,无开采价值。井田内煤层厚度变异系数97.39%,可采性指数0.39。可采范围内,厚度变异系数39%,可采性指数0.93,为较稳定煤层。本煤层结构简单,只是在402盘区局部有夹石,夹石厚0.050.3米。8#煤层本煤层井田普遍分布,只北部不可采,在井田中东部与73层合并。煤层顶板为中细砂岩,胶结坚硬,局部为粉砂岩,底板为粉砂岩、细砂岩或砂泥岩互层,与73煤层间距为0.3237.32米,平均12.34米。煤层厚度0.145米,平均1.24米。井田北部煤层变薄,一般厚度在0.40.6米。中东部与73合并,厚度达2.53.0米,其余大部分地段厚度在12米。井田内煤层厚度变异系数84.12%,可采性指数0.61。可采范围内厚度变异系数41.6%,可采性指数0.95,为较稳定煤层。本煤层结构简单,只在中东十里河两岸与73煤层合并区有夹矸,夹矸厚度0.060.60米。9#煤层本煤层可采部分主要分布在十里河以南,河北大部分不可采,属局部可采煤层。煤层顶板为粉砂岩、细砂岩、砂质泥岩,底板岩性变化较大,有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或砂泥岩互层。本煤层与8#煤层间距为0.537.63米,平均17.28米,煤层厚度0.081.69米,平均0.68米,在十里河以北,煤厚一般在0.30.6米。仅在井田东北角406、408盘区和402北部有部分达可采厚度,一般厚0.81.0米。十里河以南,厚度相对较稳定,大部分可采,厚度一般在0.801.0米左右。属薄煤层。井田内煤层厚度变异系数52.79%,可采性指数0.4,可采地段,厚度变异系数23.8,可采性指数0.29,属较稳定煤层。本煤层结构简单,井田内47个可采煤层见煤点只有4个点有夹矸,夹矸厚度0.10.2米。10#煤层本煤层主要分布在十里河以北,大部分可采,在井田东北角,本层与112号煤合并。本煤层顶板为细砂岩、砂质泥岩,底板为细砂岩、粉砂岩。与9#煤层间距为760.54米,平均18.88米。煤层厚度为0.172.27米,平均1.05米,十里河以北,煤厚一般为1.31.8米。十里河南厚度变薄至0.20.5米。仅在零星钻孔中达可采厚度。井田范围内煤层厚度变异系数50.94%,可采性指数0.53,在可采范围内,厚度变异系数0.25,可采性指数0.94,属较稳定煤层。本煤层结构简单,只有个别见煤点有一层夹矸,厚0.060.53米。112煤层本煤层在井田内赋存普遍,且大部可采,不可采部分分布在井田南部边缘。煤层顶板为细砂岩、砂泥岩互层,底板为细砂岩或粉砂岩互层。与10#煤层间距050.54米,平均15.41米,煤层厚度0.136.43米,平均为2.92米,在矿区北部前窑村,后所沟一带,本层与121合并。煤厚一般达45米,最高达5.59米。井田东南角与121合并。井田西南部煤层变薄到0.30.5米,以至尖灭。井田内煤层变异系数64.24%,可采性指数为0.86,可采范围内厚度变异系数40%,可采性指数0.97,为较稳定煤层。煤层结构较简单,少部分见煤点出现有夹矸,个别的出现二层夹矸,夹矸厚0.060.7米,一般在0.20.4米。402盘区,由于与10#层煤大部分合并,煤厚为1.775.59米,平均4.97米,与上部煤层间距20.1932.88米,平均26.06米,本盘区煤层全部可采。煤层结构较简单,全区部分发育有一层夹石,厚度0.20.71米,岩性为炭质泥岩,煤层较稳定。顶板为灰色粉细砂岩,底板为深灰色粉砂岩。404盘区全区大部分可采,煤厚0.524.96米,平均2.01米,与上部煤层间距0.835.55米,平均4.53米。煤结构较简单,煤层较稳定。顶板岩性为灰白色细砂岩层,底板为灰白色细砂岩。406盘区,本区与10#煤层大部合并,煤厚达2.205.82米平均4.5米。与上部煤层间距12.0336.01米。平均23.7米。全区可采,稳定性较好。结构较复杂。部分地区有一层夹石,夹石厚0.10.5米。顶板岩性粉细砂岩,底板岩性粉砂岩。408盘区,本区全部可采(但已被马家沟矿破坏)煤厚2.604.58米,平均4.02米。与上部煤层间距为0.4米,煤层稳定性较好,结构较简单。顶底岩性为暗灰、灰色粉砂岩。303盘区,全区可采,但煤厚较其它盘区薄,为1.103.36米。平均2.31米。与上部煤间距0.9522.15米,平均9.20米。稳定性较好。结构较简单。顶板岩性粉砂岩,底板为细砂岩。307盘区:全区大部可采,西北部有一风氧化带。煤厚1.055.85米,平均3.8米。部分与10#层合并。与上部煤层间距1.08.32米,平均4.60米。稳定性较好,结构较简单,局部地区有夹石层,夹石厚0.100.80米。顶底板岩性:顶板粉细砂岩互层,底板为灰白细砂岩。十里河南盘区:全区大部可采,不可采部分在盘区西南部边缘,盘区东南角与121层合并。煤厚0.34.93米。平均1.90米。西南部煤厚0.30.5米,不可采,盘区东北部与10#层合并,煤层较厚,最厚达4.93米。本盘区与上部煤层间距3.7626.57米,平均11.25米。煤层结构简单,顶板岩性为粉细砂岩,底板岩性细砂岩。121号煤层本层在井田内大部可采,十里河以北井田北角本层并入122号煤层,北部前窑村一带及河南井田东南角,与112层合并,煤层变厚。煤层顶板为细砂岩、粉砂岩,底板为细砂岩,砂质泥岩与112层间距为025.13米,平均10.91米。从井田内揭露本层的工程量知,煤层厚度为0.16.68米,平均1.62米,井田中部煤层变薄至0.30.6米,局部尖灭,井田西部及南部厚度较稳定,一般12米,在上述112与本层合并地段,煤层厚度一般为35米。最厚达6.68米,井田内煤层厚度变异系数95.35%,可采性指数0.53,可采范围内,煤层厚度变异系数40%,可采性指数0.92,属较稳定煤层。本煤层结构简单,井田内可采煤层见煤点63个,有夹矸的见煤点17个,主要出现在井田中部前窑西北,夹矸厚度0.10.5米,少数钻孔中见两层夹矸。402盘区:局部可采,中部孤立块段赋存煤厚为0.21.95米,平均0.6米,层间距11.518.9米,平均15.5米。属不稳定煤层。404、406盘区,局部可采,可采处有部分与112层合并,煤厚0.26.68米,平均0.50米。煤层中,部分见煤点有夹矸、夹矸厚度0.10.5米。303盘区:局部可采,煤层较薄,煤厚为0.331.40米。平均0.84米,层间距7.2014.59米。平均9.32米。煤层较稳定。结构较简单,煤层顶板岩性粉砂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307盘区:只有西北角可采,为局部可采区。煤厚0.544.78米。平均1.69米。属煤层不稳定区。与上部煤层间距为4.4216.51米,平均8.7米。结构简单,顶板为细砂岩,底板为粉砂岩。十里河南盘区:全区大部可采,东南角与112层合并处煤厚达5.35米。全区煤厚0.205.35米,平均2.22米。属较稳定煤层。与112煤层间距为3.3717.9米,平均10.32米。煤结构简单,顶板岩性粉砂岩,底板岩性细砂岩。122号煤层本煤层全区大部可采,井田西南部局部不可采,在井田东北角,121层与本层合并。煤层顶板为中细砂岩,砂质泥岩,底板为中细砂岩,与121煤层间距0.5222.84米,平均7.52米,井田内揭露本层的工程147个,落空工程16个,见煤点131个,煤层厚度0.16.62米,平均1.43米,十里河以北井田北东部煤层厚度一般在23米,较稳定。井田西南部,煤层局部可采,厚度1米左右。井田范围内,煤层厚度变异系数70.45%,可采性指数0.62,在可采范围内,煤层厚度变异系数25%,可采性指数0.95,为较稳定煤层。煤层结构简单,井田内可采煤层见煤点216个,其中有夹矸,一般为一层,厚度在0.080.5米,个别钻孔(43446孔)夹矸达4层,厚0.050.45米。402盘区:除东北角,其余可采。煤层厚度0.63.40米,平均2.09米。全区范围内属不稳定煤层。与121号煤层间距为1.3615.0米,平均6.68米,煤结构较复杂,除有1层夹矸外,43446孔还含有4层夹矸,夹矸厚0.050.45米。顶底板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404盘区西南外,大部可采。煤层厚度0.704.05米。平均2.06米。与121号煤层间距为1.3618.08米,平均7.74米。煤层结构较简单,顶板岩性为细砂岩,底板为粉砂岩。406盘区:全区可采。煤厚1.103.15米,平均2.22米。煤层不稳定。盘区北部、中部与121号煤层合并。煤层较厚。与上部煤层间距0.9225.75米,平均10.40米。结构简单,顶底板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408盘区:全区可采,煤厚1.742.17米,平均1.93米,煤层较稳定。结构简单,顶底板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303盘区:零星可采,煤厚0.622.37米,平均1.25米。煤层不稳定,与上部煤层间距3.346.55米,平均4.92米。结构简单,顶底板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307盘区:除西北部外,其余都可采。煤厚0.583.20米,平均2.08米。西南部与142层合并,煤层不稳定。与上覆煤层间距2.2110.01米,平均5.36米。结构较简单。顶板岩性为粉细砂岩,底板为粉砂岩。十里河南盘区:局部可采。煤厚0.51.56米。平均0.87米。与121号煤层间距1.6813.67米。平均8.12米。结构简单,顶底板岩性为中细砂岩,砂质泥岩和中细砂岩。142号煤层本煤层大部可采,分叉合并较频繁。在井田北部后所沟以北,中西部高山一带及南东角南辛窑一带,本层与143合并。煤层顶板为细砂岩,粉砂岩,底板为中细砂岩。与122号煤层间距为018.48米,平均5.2米。从井田内揭露本层的工程看,煤层厚度0.137.54米,平均为1.53米,在井田中北部前窑村,后所沟以南部分地段,煤层厚度变薄至0.30.7米,中部张家湾村以北,122煤层与本层合并。井田范围内煤层厚度变异系数53.15%,可采性指数0.75,可采范围内,煤层厚度变异系数42.3%,可采性指数0.95,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地区有1层夹矸,夹矸厚0.020.53米。个别钻孔中有2层夹矸。402盘区:全区除西部外,其余可采。煤层厚度0.502.40米,平均1.27米。全区为不稳定煤层。与122煤层层间距为12.6935.5米,平均23.31米。煤结构简单,个别钻孔含有一层夹石。夹石厚0.170.65米,靠近十里河床的43435孔与43422孔有两层夹石,夹石厚为0.220.54米。404盘区:局部可采。煤层厚度0.274.30米。平均1.41米。为不稳定煤层,与122煤层间距1.767.80米。平均3.79米。煤层结构简单。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粉细砂岩。406盘区:全区赋存。但后所沟北部与143合并。局部区域(42461周围)煤厚为0.13米,不可采。煤厚度0.131.90米。平均1.11米。 与122煤层层间距3.2215.4米。平均7.6米。煤层结构简单,只有43464孔有一层夹石。夹石厚0.11米。煤层顶板为细砂岩,底板为粉细砂岩互层。408盘区:盘区西部可采。与406盘区相邻处合并于143煤层。煤层厚0.201.12米。平均0.75米。层间距8.2米。顶板为细砂岩,底板为粉细砂岩互层。303盘区:零星可采。且煤层又薄,盘区南部合并于143煤层。全区煤层厚度0.272.65米。平均1.4米。全区煤层不稳定。与122煤层层间距1.7014.6米。平均8.2米。结构简单,顶板为粉砂岩,底为中细砂岩。307盘区:全区除西北角外,大部可采。东部和西南角合并于143煤层。中部与122煤层合并。煤厚0.373.10米。平均1.66米。与122煤层层间距1.1914.41米。平均5.17米。结构简单,顶板为细砂岩与粗砂岩,底板为中细砂岩,粉细砂岩。十里河南盘区:全区除西南角一小部分外,全部可采。只是中部在十里河床处及罗家新窑周围合并于143号煤层。煤厚由中间向四周逐渐变薄。煤层厚度0.803.16米。平均1.9米。与122号煤层间距为1.469.70米。平均6.21米。煤层稳定,结构简单,顶板为粉细砂岩,底板为中细砂岩。143号煤层本煤层主要赋存于井田中部及南部,十里河以北井田东西两侧,厚度变薄不可采。井田北部与142煤层合并,中西部及南部南辛窑一带,也与142煤层合并。煤顶板为中细砂岩,砂泥岩互层,底板为中细砂岩,炭质泥岩。 与142煤层间距0.3-17.71米,平均5.94米。从揭露本层的工程量中知,煤层厚度0.054.87米,平均1.38米,本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可采部分又大部呈条带状。在井田北部后所沟以北及井田中西部142煤层与本层合并。厚度达2.53.5米。在南辛窑一带, 142煤层与本层合并。煤厚2.54.22米。其余部分煤厚在1米左右。井田范围内煤层厚度变异系数78.21%,可采性指数0.59,可采范围内煤层厚度变异系数为64.1%,可采性指数0.92,属不稳定煤层。本煤层结构简单,部分钻孔有1层夹石,少数钻孔中有2层夹石,个别钻孔见3层夹石。夹石厚度0.10.71米。一般为0.20.4米。402盘区:全区大部不可采。只有与404、406相邻一带及河床北部分可采。煤厚0.211.48米,平均0.90米。与142煤层间距1.215.8米,平均7.6米,煤层不稳定。结构较简单,顶板岩性为粉细砂岩互层,底板岩性为粉砂岩。404盘区:局部可采,北部及靠近402盘区一带煤层变薄,不可采。西南角与142煤层合并。煤变厚达3.3米,全区煤厚0.373.37米,平均1.14米。与142层间距为4.0512.20米,平均8.68米。为近距离煤层。煤层极不稳定,结构较简单,顶板岩性粗砂岩,中砂岩,底板岩性灰色,灰白色中砂岩。406盘区:除后所沟一带外,大部可采。除南部与404、402相邻处及北部边缘处,全区大部分与142合并。煤为0.403.59米。平均1.67米。与上部煤层间距3.429.32米。平均6.33米,为近距离煤层。本煤层不稳定。结构较复杂。部分钻孔有一层夹石。42473孔、43471孔、43462孔有2层夹石,夹石厚0.10.7米。煤层顶板岩性:深灰色粉细砂岩互层。303盘区:除北中部不可采外,大部可采。南部及西北部与142合并。煤厚0.754.50米。平均2.56米。煤层不稳定。与上部煤层间距1.1226.18米。平均13.12米。结构较简单,个别钻孔有一层夹矸。夹矸厚0.430.52米。顶板岩性中砂岩,底板岩性为细砂岩。307盘区:局部可采。只有东北部及东南部分可采。煤厚0.203.65米。平均1.29米。与142层间距3.0511.09米。平均6.73米。为近距离煤层。本煤层不稳定。结构较简单。个别钻孔中有12层夹矸。顶板岩性灰色粉砂岩。底板岩性灰色粉细砂岩。十里河南盘区:局部可采。除南北部外,其余不可采。西北部与南辛窑一带与142合并。煤层变厚。全区煤厚0.054.22米。平均2.02米。煤层不稳定,与142层间距1.9310.41米。平均4.98米,煤层结构较简单,个别钻孔夹石12层,夹石厚0.150.36米。顶板岩性灰色细砂岩,底板岩性灰色细砂岩。9、水文地质情况、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大同矿区地下水资源贫乏,大量的斟探资料表明,除第四系冲洪积层及基岩风化壳含水相对较大外,下伏中生界、古生界地层的岩石固结坚实,裂隙、喀斯特不甚发育,岩石一般不含水或含水微弱。地表水主要为口泉河、十里河河水。地下水补给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在口泉河、十里河河谷地段,地表水可以补给地下水。由于本区地表径流条件较好,一般不利于降水入渗;地下水排泄以蒸发和矿井排水为主。随着矿井多年的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原有动态平衡遭受破坏,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岩石的含水性大大减弱,煤田内大量井泉干涸现象就是最好的佐证。地表水文地质特征井田范围内的主要河流为口泉河和十里河,自西向东流出煤田经本井田流入桑干河,为季节性河流,汛期主要集中于7、8、9三个月,雨季时流量较大,旱季时流量较小,甚至枯竭。口泉河发源于左云县水窑乡,全长57.5km,流经本区长度27.6 km,流域面积459 km2,河谷狭窄,多呈“V”字型,年平均径流量为9.9mm3,1988年7月12日洪峰流量达到691m3/s。十里河发源于左云县曹家堡,河流全长89.3 km,流域面积1304km2,年径流量为0.4459亿m3,据观音堂水文站资料,最大洪峰流量为2020m3/s(1967年)。井田内临时水井主要分布在十里河床冲积层及基岩风化壳中,受矿井开采影响,口泉沟内河床中的水井均无开采价值,而去岗沟内河床中水井的水量相对较大,总出水量每日3000M3左右。主要含水层及其含水性寒武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寒武奥陶系灰岩主要出露于鹅毛口、七峰山、口泉山、马武山等煤田东部的边山地段,全厚500600米,在煤田内厚度变化较大,由S向N呈变薄趋势,岩性主要为灰岩及白云岩。根据勘探资料可知,煤田北部岩层含水性较差,单位涌出量q均小于0.1L/(sm),南部含水性较大,单井出水量可达500m3/d以上。侏罗系大同组砂岩裂隙含水层大同组含煤岩系,由各种粒度的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属于弱含水层,水量较小,局部地区如向斜轴部或靠近沟谷河床地段,含水性较强。厚度8 .2525.56米,发育不稳定,居42411、43411、46421三孔抽水试验资料,其单位涌水量为0.060.129L/(S*m),渗透系数0.442.08米/日。煤层开采后,砂岩裂隙水渗漏到井下,使含水层的含水量进一步减小。云岗组及其风化壳含水层该组岩层接近地表,下伏黄土,被沟谷切割,风化严重,该组岩层含水性较弱,靠近河床沟谷地区含水性较强。据42411、43411、46421三孔的云岗组及其风化壳抽水资料,其单位涌水量为0.120.42L/(S*M),渗透系数0.772.72米/日,属含水性中等。第四系冲洪积层含水层冲洪积层含水层主要分布在口泉河、十里河床及一些沟谷地带,地层岩性主要为粗砂、砾石,厚度10M左右,岩层含水性为中等到丰富,单位涌水量q多在25L/(S*M)之间,局部更大。采空区积水本井田内采空区遍布,有的是古采空区,有的是现在本矿的采空区或小煤矿采空区。采空区形成后,在有补给水源的前提下,于低洼带长时间汇集、使煤层的采空部位积水,从而形成采空区积水。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补给:本井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口泉河及十里河地表水。除第四系冲洪积层及云岗组风化壳直接受降水,补给条件较好外,其余含水层补给条件均较差。各含水层之间水联系不大。矿井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含煤岩系的砂岩裂隙水,对矿井安全生产造成威胁的主要水患为采空区积水。径流:于地面沟谷发育,地表径流条件较好。地下水径流条件除第四系冲洪积层及云岗组风化壳相对较好外,其余均较差。排泄:地下水的排泄方式有蒸发,矿井涌水及人工开采。影响排泄的因素主要有汇水条件、排泄通道、水压差等。人工开采地下水主要集中在十里河河谷冲、洪积层,其次为井田内乡村居民做为饮用水的云岗组风化壳含水层。10、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充水的水源、大气降水据观音堂气象站气象资料,1985年至2001年,年平均降水量256mm,最高降水量551.3mm(1995年),最低降水量为272.8mm(1990年),一般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4倍,每年的7、8、9月份为雨季。、地表水据本井田三台湾沟口水文观测站资料,十里河1992年至2000年径流量05.30m3/S,平均0.333m3/S,2000年8月9日测最大洪峰流量为30m3/S,十里河常年径流均由大气降水和两岸各支沟泉水及矿井排水补给。、第四系冲、洪积层孔隙水第四系冲洪积层孔隙水直接来源于地表水及大气降水。、侏罗系大同组砂岩裂隙水及煤层含水裂隙水主要来自地表水的渗透,在煤层开采前,裂隙中贮存一定的水量,水量的大小受地表水和大气降水的影响。随着矿井开采范围的扩大,裂隙水变得微弱,但随着煤层的开采,这部分裂隙水很快进入矿井,成为矿井充水的来源之一。各煤层含水较弱。、老窑及采空区积水本井田内2#煤层部分被古窑破坏,据调查资料大约有古窑井田50座,采空积水很难摸清,1993年为了防止地表水灌入影响402盘区安全,曾封闭37座古窑井口。现本井田范围内共有地方小煤矿56座,开采侏罗采大同组,各煤层采空范围逐年扩大,且停采后普遍存有积水,这是进入大矿并严重影响大矿安全生产的主要水源,因其开采内部情况不明,积水位置,水量等很难确切掌握。据最新资料统计,严重最响本矿井安全生产的小窑采空积水区有6处。矿井充水的通道、煤、岩层中的构造裂隙由于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岩层产生构造裂隙,断裂带、断层,上述裂隙与各种水源沟通,煤层一经开采,便破坏了地下水的天然流场,而这些裂隙即成为地下水进入矿井的良好通道。、煤层开采后因顶板冒落而形成的采后裂隙及地面裂缝由于侏罗系大同组的顶板多为坚硬的脆性岩石,本矿采煤方法全部为长壁后退式采煤,煤层开采后即有大面积的塌落,从而形成采后裂隙及地面裂缝,成为各种水源进入矿井的主要通道。、封闭不定的钻孔在煤田勘探或生产补充勘探过程中,钻孔施工结束后,有的未严格按规定封孔,形成了封闭不良的钻孔,即成为矿井充水的通道。本矿在掘进404盘区10#层2403巷时,与42446钻孔打通,将上部4#层采空积水导入,流量2.5m3/h。供水本矿区居民生活用水由集团公司通过2(根)*219(mm)水管供应,每日供水30004000m3。工业锅炉、洗煤厂、职工浴室及井下生产用水取自本矿3#、5#大口井及小树林井或井下排水处理后再用于洗煤或井下生产用水。3#大口井日涌水量300m3,5#大口井日涌水量1000m3,小树林井日涌水量500m3,总硬度2030之间。供水水量及水质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二、井田境界及储量井田境界为东部以黄土坡煤矿的西界延长线,F7断层,546987经线为界;南部以77号、79号钻孔联线的延长线与口泉沟内的煤峪口、永定庄、同家梁接界;西部十里河以南与燕子山矿井田接界,十里河以北以539500经线与鹊儿山煤矿分界;北部以4448150纬线为界。井田东西宽约7.5km,南北长约13.5km,面积约82.5km2。井田内共赋存上下两大煤系,即侏罗系和石炭系二迭纪煤系,本矿井设计开采侏罗纪煤系共有可采煤层12层,煤层属于低变质的2号弱粘结煤。由于矿井地质构造复杂,小煤窑破坏严重,实际可服务年限为41年。矿井地质储量6.26亿吨;可采储量3.4亿吨, 三、矿井生产能力、服务年限及矿井工作制度矿井的工作制度:设计年工作日300天。每天两班生产,一班准备,每日净提升时间14小时。四、井田开拓1、井田开拓方式四台矿井采用斜井(一主一副)立井混合式开拓方式,井田内设一个水平开采全部煤层。1045轨道大巷长度5535米,107轨道石门长度2568米。1045皮带大巷5530米,107皮带石门2465.5米。井田内共赋存上下两大煤系,即侏罗纪系和试探二纪煤系,本矿井设计开采侏罗纪煤系。矿井通风方式为全风压分区抽出式,共有回风井5个,进风井筒10个,每个盘区均有各自的进回风斜井。属高瓦斯矿井。全矿井10个进风井筒分别为:主斜井、副斜井、副立井、新高山主井、新高山副井、马家村进风井、后所沟进风井、前窑进风井、杨树湾进风井、杨树湾回风井。5个回风井分别是:黄土坡风井、马家村风井、后所沟风井、前窑风井、南山风井。2、开采水平1045单水平确定:地质补钻过程中发现河北部的怀仁层隆起,该层群位于含煤层的大同群之下,被两层平行不整合地接触着,本群为紫红色、黄褐色、绿色粉砂岩,泥岩和砂岩组成,岩性变化大,胶结疏松,极易风化破碎。如在本层中开掘巷道,费用高、维修量大,是极为不利的。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为1045单水平开采,坡度为5, 避免大巷穿过怀仁层。但是,河南用1045m水平开采全部煤层困难大,1045水平上只有10#以上煤层,而主采的12#、13#、14#煤层都在水平以下,水平到14#煤层的垂高约60m,如用1045m水平开采,每个采区的煤均需提到1045m水平,或者皮带巷布置于12#、13#、14#任一煤层中。主要运输大巷布置方式和位置选择矿井采用盘区方式布置,河北的水平标高定为1045m,轨道大巷布置在543000经线上,皮带大巷布置在轨道大巷的东侧13#煤层内(河北部)两侧巷道中心距35m。3、井底车场、车场形式本矿井主斜井及大巷都采用皮带运输机运煤。材料、设备、半煤岩由副斜井提升下放,井下运输采用架线式电机车运输,副斜井车场为平车场。、井底车场硐室在副斜井井底车场高道侧,设有变电所和水泵房,管子道,清理水仓绞车房,放火硐室,在副立井井底设有人车库、等候室,井底水窝泵房,在副立井井底附近的轨道巷和皮带巷间设消防材料库,电机车修理间等。全矿井共设4个火药库,分别设在各采区回风斜井的附近。井底车场及硐室工程量见表3井底车场及硐室工程量表 表3序号巷道及硐室名称支护方式巷道长度(米)掘进体积(m3)备注1副斜井车场荒料石锚喷47983012中央水泵房及管子道荒料石8363中央变电所及通道砼10644水 仓砼463435751#煤仓砼40366462#煤仓砼4036647图表室荒料石1528人车库荒料石54071289消防材料库砼3069310电机车修理间砼30011清理水仓绞车房砼5012副立井水窝泵房砼5413火药库砼13114合计1172355074、盘区划分及开采顺序矿井设1045m水平,煤层的开采是从上部开始,逐次向下开采。将井田划分为7个盘区。5、巷道布置井田内煤层赋存条件较好,属近水平煤层,采用分盘区独立通风方式进行巷道布置,其中两条大巷横贯南北,各盘区分别布置于大巷两侧。鉴于本井田煤层赋存情况,表土层厚,无流沙层,且矿井产量较大,故采用斜井、立井混合开拓方式。主井采用皮带斜井。具有施工技术简单速度快,生产潜力大、管理方便、运行安全可靠等优点。副斜井运输材料、设备等。副立井专门用来升降人员。6、工业广场将工业广场布置在山上下,居住区布置在山下,行政福利建筑和单身宿舍布置于山下副立井广场内。全井田作为一个矿井开发,随着矿井生产的进展,采区由北向南推进,工业广场设在接近井田中央,这利于北部和南部开采。五、盘区方案布置1、采煤方法本矿井地质构造从目前掌握的地质资料上看尚属简单,煤层平缓,煤层倾角大部为17,水文地质也较简单含水少,采用倾斜(或走向)长壁冒落综合机械化采煤法。回采工作面布置及主要系统:工作面布置,为便于集中管理,减少井巷工程量,工作面采用双巷布置,一条为机轨合一的进风皮带顺槽,另一条为回风轨道顺槽。2、回采工艺1、回采工作面实行“四、六”制作业,三班生产一班检修准备,生产班开机率60%。2、综采一队工作面采用MG300/700AWD采煤机割、装煤,SGZ-830/630型刮板输送机运送煤炭,截割方式为端头斜切进刀,双向割煤,工作面见顶见底开采。3、综采一队工作面采用ZZS60001737型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进行支护,工作面端头采用同型号液压支架三架(头2架,尾1架)和6根DZ单体支柱配合型梁管理顶板,超前支护采用双排单体支护,巷道采空区侧一排40m,工作面煤壁侧一排20m;另一条巷道:工作面煤壁侧一排30m,另一排20m。采高:煤层厚度为2.352.54m,平均2.40m,采高为2.32.6m。3、回采工作面日生产能力QQ=NLSMYC =81800.82.41.3097% 3486(t/d)式中: S截深 S=0.8m; L工作面长度L=180m; M采高 M=2.40m; Y煤容重 Y=1.30t/m3; 取97%的工作面回采率。4、采空区的管理回采工作面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采空区顶板随采随冒落,当顶板不能自行垮落时,用钻爆法强制放顶,初放距离20m,回采过程中,当悬顶面积大于210 m2、落三角处悬顶面积大于510m2时,进行了局部放顶。5、综采工作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工作面长度: L=180m连续推进长度: l=1600m工作面回采率: C=97%年工作日: n=300 天作业方式: “四、六”制, 三班生产,一班检修生产班开机率: K=60%每刀割煤时间: 78min进刀方式: 尾部斜切进刀自开缺口循环方式: 双向割煤平均采高: 2.40m截割速度: 3m/min有效截深:0.8m每刀产量: 436t日割刀数: 8刀日产量: 3485t日推进度: 6.4m6、掘进工作面个数、组数、掘进的机械设备各生产队组设备配备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