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有“问”“问”出实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实效性探讨.doc_第1页
学贵有“问”“问”出实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实效性探讨.doc_第2页
学贵有“问”“问”出实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实效性探讨.doc_第3页
学贵有“问”“问”出实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实效性探讨.doc_第4页
学贵有“问”“问”出实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实效性探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贵有“问” “问”出实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实效性探讨-大学语文论文学贵有“问” “问”出实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实效性探讨 作者简介高妙丽,深圳市淘金山小学教师。 高妙丽 (深圳市淘金山小学,广东深圳518001) 摘要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要会引导学生善问;根据学生提问的类型,教师要因问展开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课堂;提问题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2-0137-02 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其要求的“体验”“理解”“欣赏”“评价”都属于高级思维技能,这就要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不能大多是那些可以在课文中直接找到答案内容的问题,而应该是那些能够引起学生持久兴趣的、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学习的问题。那么由谁来提出这些高质量的问题?怎么才能提出这些问题?如何保证这些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 一、“善问”易主,源头活水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问题如果能从学生中来,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会处于主动地位,而且能使教师直接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从心理学上来讲,能增强学生对教学方向的认同感,投入持久的注意。 然而,长期被动学习的学生往往是提不出来问题的,有些课文浅显易懂,学生也觉得没什么问题可问,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把孩子“逼”成“善问者”,教会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在看似浅显易晓处发现耐人寻味的底蕴,“于不疑处有疑”。教学草船借箭时,我为引导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了如下的提示:“难道在字里行间你们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本文的题目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孩子们的问题纷至沓来。 因此应让学生成为一个“善问者”,还要靠平时不断培养孩子的探究习惯。 二、“理问”有智,因问施教 学生所提问题,就内容而言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字词的认读理解和重难点句子理解;第二类是关于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第三类是超出课文重点,是教师也没有思想准备的问题。这三类问题,教师都应该指导学生钻研、切磋,以寻求尽可能正确的答案。 对于第一类问题,可采用“甲问乙答”方式,由学生自己解决。因为这类问题一般比较简单,而且往往是一部分学生懂,而另一部分学生不懂。比如:“为什么是白云生处有人家而不是白云深处有人家”?(山行)类似的问题,事前认真预习过的学生一般都能解答。但是,我在请学生解答时,着重要求学生说清楚“为什么”,以训练并展示其思考过程。 对于第二类问题,虽然直接涉及教学重点,但教师也不宜包办解答,仍应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讨论切磋。教师的作用,在于巧妙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并推动其思考的健康发展。 对于第三类问题,处理起来相对要复杂一些,但同样应该反馈给学生,让他们思考或和老师一起研究。学早发白帝城一诗时,有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的酒量有多大?李白有儿子吗?”学生命生命,有学生问道:“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怎么会发芽呢?科学老师说植物生长阳光和水分。”学桥,有学生问“课文描述近一米多高的洪水涌来,一百多人在乱哄哄地逃生,老汉为什么能组织人们很快就排成一队?因为洪水的咆哮声掩盖老汉的喊声,人们在那种情况下会非常混乱。”对于学生能够提出这些“怪问”、“偏问”,教师要不反感、不斥责,要欣慰于自己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成功;并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认识,即使最终也未能统一看法也不要紧,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政治原则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必强行定于一尊。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有时思考的火花和思想的碰撞就是教师教学所要追求的成果。 三、“引问”有法,百计千方 关于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和提问的办法,网络上有不少这方面的文章。我这里仅谈自己的一些体会。我告诉孩子们:只有熟读课文,才会提得出高质量的问题;结合单元导读、课文时代背景有助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问题不一定是自己不懂的,可以是自己领悟到的妙处,想提出来让大家共享而设计的;可以针对别人的回答,来提出问题;提问题时,要关注有意思的题目、开头、结尾、过渡句、关键动词等。当然,这里所说的“告诉”,不是强硬的灌输,而应该通过对学生提的问题的评价,通过“请教”提问者“你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来暗示给学生。 问题从属性上可归纳成以下四个方面,即认知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评析性问题和创新性问题。 一是认识性问题,即是什么。如: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等。 二是分析性问题,即为什么。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课文描写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要一个一个地列举时间,部直接写挖了36小时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朗读感悟,不断地探究分析而提出的,属于分析性的提问。 三是评析性问题,即怎么样。如学习珍珠鸟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假如作者冯骥才打开鸟笼,珍珠鸟走还是不走,如果飞走了,结果会怎样,如果不飞走,又会怎样?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理解评判而提出的,属评价性问题。它是分析性问题的延伸。 四是创造性问题,即怎么办和怎么变。即学生针对知识点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做法和设想。如草船借箭为例,有个学生提问:“鲁肃为什么吃里爬外,答应帮诸葛亮的忙,而对自己人周瑜隐瞒借船的事情呢?”有位同学根据自己买的语文重难点书上的分析来回答,说是因为鲁肃性格憨厚我们的教师用书里也是认为“鲁肃忠厚守信”。有学生对此质疑:“鲁肃真的这么憨厚吗?”他认为是鲁肃的好奇心在作怪,他想看看赫赫有名的诸葛亮是如何把不可能的事情办成的。后来又有另一个同学认为是鲁肃具有顾全大局的品质,想成全诸葛亮能借到十万支箭,对打败曹操当然有好处!这意外的提问显然加深了大家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创造思维的兴趣。 学生如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握了提问题的方向,抓住了问题的属性提问,自然问题多多。 四、“查问”有方,有的放矢 学习,学而时习。光学不习,事倍功半。问题的解决程度怎样?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打水,光打得多没用,要看真正倒进桶里或缸里的有多少。对许多同学来说,将口头表述的内容转化为书面语言是有明显距离的。在学完将相和后,我根据孩子们课堂上所探究的问题,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为课文的插图设计台词。廉颇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两人之间是如何对话的?请结合课文内容和你对他们性格、胸怀的理解,把对话写具体一些。通常情况下,教师布置的作业都是在课文后的思考练习或学校统一的练习册上,这些大多都是通识性的是全国的孩子都要达标的内容,像广州、深圳这些发达地区的都市孩子作业的灵活性和难度应该和他们的世面、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对称起来。既然问题生成了,不在你的预设中,就应该删去那些孩子完全掌握的习题,换上要检验教学中生成性问题教学效果的习题,不必担心上级检查会责怪你。 总之,要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就必须实实在在地去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让预设的教学目标与生成的问题统一起来,并围绕之展开教学,这样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才会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