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学总复习 满分策略 第二部分 物理部分 第12讲 质量与密度课件_第1页
中考科学总复习 满分策略 第二部分 物理部分 第12讲 质量与密度课件_第2页
中考科学总复习 满分策略 第二部分 物理部分 第12讲 质量与密度课件_第3页
中考科学总复习 满分策略 第二部分 物理部分 第12讲 质量与密度课件_第4页
中考科学总复习 满分策略 第二部分 物理部分 第12讲 质量与密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第12讲 质量与密度,一、理解物质密度的含义 二、能用m/V进行简单计算 三、知道密度单位的含义 四、能运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常用工具测定固体或液体的密度,密度的含义,1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_、状态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等因素都无关。密度反映的是体积相同的物质质量_这一特性。同一物质,在温度、压强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密度总是_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_。,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种类,不同,一定,不同,1扬州玉器闻名于世,玉器在加工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 A质量 B体积 C密度 D重力,C,【解析】玉器在加工的过程中,变化的是质量和体积,密度是不会改变的。,2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中,测出几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绘出图像。如图所示四幅图像中,能正确反映“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像是(横坐标表示体积,纵坐标表示质量)( ),B,【解析】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因此图像B正确。,3小明五一期间随父母去西藏旅游,回到益阳时发现他在西藏喝剩的矿泉水瓶变瘪了,则这瓶矿泉水的质量_,瓶内气体的密度_。(均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解析】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位置变了质量不变。气体因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易压缩,压缩后体积减小,但质量不变,故密度增大。,不变,变大,密度的计算,1密度的定义式:_。 2密度的单位:国际单位_,常用单位_。 3单位换算:1 g/cm3_kg/m3。 4水的密度水_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m/V,kg/m3,g/cm3,1103,1103,每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000 kg,4据报道,我国科学家造出“世界上最轻材料全碳气凝胶”,这种材料密度仅为0.16 mg/cm3,“0.16 mg/cm3”表示的物理含义是_。如图为一块100 cm3的“全碳气凝胶”放在一朵花上,该“气凝胶”的质量为_g。,1 cm3的全碳气凝胶质量是0.16 mg,0.016,【解析】全碳气凝胶的密度含义易错点:1 cm3的全碳气凝胶的质量是0.16 mg/cm3,主要是没有正确理解密度的含义而导致错误。根据m/V得出导出式mV0.16 mg/cm3100 cm316 mg0.016 g。,5小明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到液体密度为_,容器的质量为_。,【解析】通过比较1、2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当液体体积增大了V7.9cm35.8cm32.1cm3,液体质量相应地增大了m12.8 g10.7 g2.1 g,则液体密度m/V2.1 g/2.1 cm31 g/cm3,容器的质量m10.7 g1 g/cm35.8 cm34.9 g。,1 g/cm3,4.9 g,密度的应用,1密度知识的应用 (1)根据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可求出物质的密度(m/V),再通过查密度表可以鉴别是什么物质 (2)根据已知物质的密度和体积,可以求物体的质量(mV) (3)根据已知物质的密度和质量,可以求物体的体积(Vm/),2运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常用工具测定固体或液体密度 (1)测量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器材:天平、量筒、烧杯、待测固体、水、细线 步骤:A.用天平称出固体质量,记为m B用量筒量取适量的水,测出体积,记为V1 C用细线将待测物体系住,慢慢放入水中,测出体积,记为V2 D计算m/(V2V1) (2)测量液体的密度 器材:天平、量筒、烧杯、待测液体 步骤:A.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待测液体的质量,记为m1 B将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测出体积,记为V C用天平称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质量,记为m2 D计算(m1m2)/V,6为了测盐水的密度,某实验的实验计划: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将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测出空烧杯的质量;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 ) A B C D,【解析】此题难度本身不大,考查点在于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主要的易错点在于不需要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因为在和这两个步骤里面相减会消去烧杯的质量,故步骤是多余的。同时,、的顺序可以颠倒,对结果无影响。,A,7某实验小组为了测某种液体浓度,设计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请你仔细阅读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一种方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向烧杯内倒入适量液体,再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然后把烧杯内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V1;根据测得的数据就可以算出该液体密度。 第二种方案: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液体,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3,然后将烧杯内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2,再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4;根据测得的数据就可以算出该液体密度。,(1)按第_二_种实验方案进行测量,实验结果要更精确一些;如果选择另一种方案,测得的密度值_(填“偏大”或“偏小”); (2)如图是按照第二种实验方案进行某次实验的情况,请将实验的数据及测量结果填入表中。,偏大,33.4,20,0.83,【解析】(1)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液体总质量,最后将液体倒入量筒来测体积,这种做法会因烧杯壁粘液体而使测出的体积偏小,导致算出的液体密度偏大;而第二种方案先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然后将烧杯内的适量液体倒入量筒内,再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避免了容器壁粘液体带来的实验误差,能使实验误差减小。(2)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420 g10 g3.4 g33.4 g,倒入量筒中液体的质量为:mm3m450 g33.4 g16.6 g,液体的体积:V20 mL20 cm3,液体的密度:m/V16.6 g/20 cm0.83 g/cm3。,1一根质量分布均匀的铅笔芯,用去一半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物理量是它的( ) A质量 B体积 C长度 D密度 2不漏气的橡皮氢气球由地面上升过程中,球内气体的质量与密度的变化情况是( ) A质量增加,密度增加 B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C质量减小,密度减小 D质量不变,密度不变,D,B,3a、b两个实心物体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Aa物质的密度比b的大 Bb物质的密度是2103 kg/m3 Cb物质的密度是a的2倍 Da、b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4四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的水银、水、酒精、汽油(水银水酒精汽油),如图所示,其中盛酒精的容器是( ),A,5小欣为了测量液体A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端移动。 (2)将液体A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液体A的体积为_cm3。 (3)将量筒中的液体A全部倒入空烧杯中,把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的左盘中,当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丙所示时,天平横梁再次水平平衡,则烧杯和液体A的总质量为_g。 (4)实验中测得所用空烧杯的质量为80 g,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液体A的密度为_kg/m3。,右,60,152,1.2103,6小科利用塑料瓶、定滑轮、量筒和水设计了测量黄蜡石密度的实验。如图甲所示,细线两端各系一个完全相同的空塑料瓶,线的右端再系上黄蜡石,向左瓶中逐渐加水至13毫升时装置恰好平衡;接着用排水法测黄蜡石的体积,量筒读数如图乙所示,细线右端系一个空塑料瓶的目的是_,黄蜡石的密度是_克/厘米3(不考虑黄蜡石的吸水性和装置的摩擦)。,避免细线左端塑料瓶对测定黄蜡石质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准确,2.6,7活动课上,张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黄色的乒乓球和一个玻璃球全部埋入装有米的大烧杯中,摇晃烧杯一段时间,乒乓球从米中“跑”了出来。看到这个现象,同学们十分惊讶:为什么乒乓球能“跑”出来,而玻璃球不能“跑”出来? 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提出下列猜想: 猜想1:因为乒乓球体积比玻璃球大; 猜想2:因为乒乓球质量比玻璃球小。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两天后,同学们用准备的一些器材进行探究: (1)取三个塑料空瓶A、B、C,在A、B、C瓶中分别装入质量不等的沙子,盖好瓶盖,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 (2)把三个瓶子全部埋入盛有米的容器中,敲击容器,观察现象;,(3)实验数据及现象记录如下表:(米的密度约为1.37 g/cm3),(4)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猜想1_(选填“正确”或“错误”);猜想2_(选填“正确”或“错误”)。你认为一个乒乓球能从米中“跑”出来的原因是_。,错误,错误,乒乓球的密度小于米的密度,8今年小明家种植柑橘获得了丰收。小明想:柑橘的密度是多少呢?于是,他将柑橘带到学校实验室,用天平、溢水杯来测量柑橘的密度。他用天平测出一个柑橘的质量是114 g,测得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是360 g;然后借助牙签使这个柑橘浸没在溢水杯中,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柑橘,接着测得溢水杯的总质量是240 g。 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1)溢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多大? (2)这个柑橘的体积和密度各是多大?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这个柑橘的密度与它的实际密度比较,是偏大还是偏小?,解:(1)柑橘排出水的质量:m排m总m剩360 g240 g120 g; (2)排开水的体积:V排m/ 水120g/1.0 120 cm3, 柑橘的体积:V橘V排120 cm3, 柑橘的密度:橘m/ V橘114g/120 cm3 0.95 g/cm3; (3)从溢水杯中取出柑橘的过程中,会带走部分水,使得测得柑橘排开水的体积变大,因此测得柑橘的密度将偏小。,1如图所示,由不同物质制成的甲、乙两种实心球的体积相等,此时天平平衡。则制成甲、乙两种球的物质密度之比为( ) A34 B43 C21 D12 2某实验小组分别用天平和量筒测出了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并描绘出Vm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 ) A甲乙 B甲乙 C若V甲V乙,则m甲m乙 D若m甲m乙,则V甲V乙,C,C,3装满水的玻璃瓶中的水结冰后会使玻璃瓶破裂,由水变成冰的过程中质量_,密度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不变,变小,4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固态物质做实验,且甲、乙都是长方体形状。实验时,他们用刻度尺和天平分别测出它们的体积和质量,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甲物质(固态),表二 乙物质(固态),(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3)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是: (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 (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1与4(或2与5、或3与6),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确定值,不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相同的,表三 甲物质(液态),表四 乙物质(液态),(4)为了进一步研究,他们又通过加热方式使甲、乙物质都变为液态,再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它们的体积和质量,记录数据如表三、表四所示。 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三(或表二和表四)的数据及实验现象,可初步得出:_。,处于不同物态的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相同的,5.某同学利用“替代法”测量一粒花生米的密度,实验过程如图所示。,(1)在下列空格中填写适当内容。 选择一粒饱满的花生米放入装有适量水的透明玻璃杯中,发现花生米下沉至杯底,如图甲,此时花生米所受的浮力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重力。 往杯中逐渐加盐并搅拌,直至观察到花生米_,随即停止加盐,如图乙。 取出花生米,用调好的天平测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丙,天平的读数为_g。 将玻璃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如图丁,量筒的读数为_mL。 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盐水的密度,即为花生米的密度。 (2)实验中若加盐过量,可进行如下操作:_。 (3)实验中遗漏了重要的一步,即_。,将玻璃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测出空杯子的质量,小于,悬浮,121,55,向盐水中加水,6黎黎同学配制了一定浓度的盐水,帮妈妈筛选出饱满的种子,她想知道所配制出的盐水密度,就用天平和量筒来进行测量。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_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后,发现天平横梁左高右低,应将_向_(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m1; (3)把适量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得盐水体积V,如图甲所示;,游码,平衡螺母,左,(4)把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中,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如图乙所示。 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