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锦16块S1中储层特征的研究.docx_第1页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锦16块S1中储层特征的研究.docx_第2页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锦16块S1中储层特征的研究.docx_第3页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锦16块S1中储层特征的研究.docx_第4页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锦16块S1中储层特征的研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 名 称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锦16块S1中储层特征研究学 院资源勘查工程学院专 业 班 级资工61203学 生 姓 名张坤指 导 教 师郭萍/讲师辅 导 教 师郭萍/讲师时 间2015年10月 至 2016年6月目 录任务书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审查意见评阅教师评语答辩会议记录中文摘要外文摘要1 前 言12 区域概况2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22.2 区域地质背景12.2.1 构造演化特征12.2.2 区域地层特征32.3 地层对比与划分42.3.1 地层对比原则42.3.2 地层对比依据52.3.3 对比剖面的确定72.3.4 层组划分及结果83 储层沉积特征研究93.1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94 储层特征研究134.1 储层岩石学特征134.1.1 储层砂体类型与分布特征134.1.2 储层岩矿特征184.1.3 砂体连通特征194.2 储层物性特征204.2.1 宏观物性分布特征204.2.2 储层物性平面分布特征214.3 储集空间特征264.3.1 储集空间类型264.3.2 孔喉结构特征264.4 储层的控制因素274.4.1 沉积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274.4.2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304.4.3 构造活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315 储层分类及评价31 5.1 储层的分类315.1.1 I类储层325.1.2 类储层325.1.3 类储层325.2 储层的评价326 结论与认识34参考文献34致谢38附录:毕业设计(论文)查重检测报告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学院 资源勘查工程学院 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 班级 资工61203班 学生姓名 张坤 指导教师/职称 郭萍 讲师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锦16块S1中储层特征研究2毕业设计(论文)起止时间:2015年10月 21日2016年 5月30日3毕业设计(论文)所需资料及原始数据(指导教师选定部分)1裘亦楠,薛叔浩等.油气储层评价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2 于兴河主编.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3吕晓光,李杰.油气储层表征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4隋少强,张义杰等.储层特征研究与预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5 孔祥玲.辽河断陷欧利坨子油田碎屑岩储层特征研究D.大庆:大庆石油学院,2009.6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油气研究基础数据。7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锦16块沙一段中部于楼油层石油地质相关的研究报告。8 研究区相关的基础地质图件。4毕业设计(论文)应完成的主要任务(1)文献查阅:收集有关研究区地质背景资料,查阅沉积相及储层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在规定时间完成开题报告。(2)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锦16块沙一段中部于楼油层进行沉积相分析和储层特征的研究。(3)学会独立完成2-3张相关的沉积微相分析和储层研究图件;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并规范论文文摘的英文翻译,注意最终论文的重复率。5任务书下达日期 2015 年 10 月 25 日 指导教师(签字) I-1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 目 名 称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锦16块S1中储层特征研究分 院资源勘查工程学院专 业 班 级资工61203学 生 姓 名张坤指 导 教 师郭萍/讲师辅 导 教 师郭萍/讲师开题报告时间2016年3月20日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锦16块S1中储层特征研究学 生:张坤,资源勘查工程学院指导教师:郭萍,资源勘查工程学院1、 题目来源本题目来源于科研项目。2、 研究(设计)目的和意义渤海湾盆地是我国第二个主要产油基地,具有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目前渤海湾地区年产油量占全国的45%,是中国东部仍具有巨大潜力的地区。该盆地是新生代主要发育期的裂谷盆地,是由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层系组合的复杂的含油气系统,其中下第三系为主要的烃源岩和储油层。辽河断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角,是一个中、新生代,尤其是古近纪以来形成的小型陆相断陷盆地,其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断裂活动的多期次性使断裂十分发育,形成了典型的辽河小断块复杂油气藏。欢喜岭油田锦16块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中部于楼油层,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第三断阶带上,为斜坡背景上发育起来的断鼻构造,轴向呈NESW的长条状。南、北被锦2-6-9断层和锦16断层所夹持,东、西侧被欢4断层和锦22断层所切割。全区地层西高东低、北陡南缓,地层倾角411,构造高点在锦16-24-40井北西,构造低部位在欢35井。闭合面积约7.0 km2,闭合高度120 m。于楼油层属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储层沉积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岩性以细砂岩、含泥及含砾不等粒砂岩为主,砂体厚度大,夹层少,岩性变化快。锦16块于楼油层孔喉连通性较好,为典型的高、中孔高渗储层,储集砂体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岩性等控制。各砂组各小层非均质性中等,为中等非均质性储层。平面上,不同层位、不同相带非均质性强弱有一定的差异。欢喜岭油田锦16块于楼油层油藏目前处于开发中后期,为了更好的弄清楚油藏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开展进一步调整有效潜力方向分析,提高该油藏的开发效果和采收率,这就需要我们更深入的研究储层、认识储层和评价储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建立高精度的等时地层格架,合理划分油层组、砂组及小层,提高储层描述的精度,定量研究储层成因单元的划分与对比,为油田开发提供基础,也是开发地质研究的主要目的;(2)确定小层砂体的沉积相分布,分析小层砂体物性及非均质性分布特征,为油田合理的注采提供可靠的依据;(3)运用测井、钻井、三维地震及油藏静、动态资料,科学的进行储层综合评价,预测有利的储集相带;(4)为建立精确的储层地质模型,以保证油藏数值模拟精度,为油田制定科学的开发方案服务。因此论文围绕储层特征研究这一核心目的,以锦16块沙一段中部于楼油层地质特征为基础,综合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石油地质学、储层沉积学、油气储层地质学以及油藏工程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进行基础地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锦16块沙一段中部于楼油层的储层评价研究,对于认识该区域层位储层地质特征、油气富集规律以及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有利的含油气区,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此为基础,进行学士论文选题,具备资料丰富、理论基础研究扎实、各种软硬件条件齐全等优点,同时也便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发油藏,提高最终采收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国内外研究现状长期的油气勘探表明,大油气田均与良好的储层有关,因此储层是制约沉积盆地、油气田产量和产能的关键因素。我国油气储层类型多种多样,从海相碳酸盐岩到陆相碎屑岩,从火山岩到变质岩,无所不有。但以陆相碎屑岩为主,其中砂岩又是最重要的碎屑岩储集层类型,世界上60%以上的油气储量和6070%的产量都产于其中,我国已探明石油储量的90%储存于砂岩中。在油气储层地质学领域,国内外对碎屑岩储层的研究较早,主要为储层孔渗特征,储层分布、发育及控制因素,储层评价及预测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储层的形成离不开沉积、成岩和构造这三大地质作用,构造和成岩作用对沉积物起改造作用,在微观上影响储层孔隙的演化与储层物性的变化,同时这两大作用又受到沉积作用的控制,因此沉积作用对储层的物性起决定性作用。油气储层沉积学是沉积学和油气储层地质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属于沉积学的范畴,主要任务是运用沉积学的理论,对储集油气的沉积岩储层的分布、发育、物性及非均质特征等进行分析与描述,为提高油气田勘探与开发效果服务。早在70年代以前,石油勘探家和油藏工程师们对储层的研究程度较低,油气勘探开发以背斜油气藏为主,储层研究主要停留在沉积学和储层物性分析的初步阶段。1979年,在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的年会上,首次专门设立小组讨论油气储层的沉积学问题,从而形成了油气储层沉积学;80年代,砂岩沉积环境在AAPG上出版,解释了沉积微环境在石油开采中的重要性,从而将微观储层问题引入沉积学课程中,接着出版了以“储层沉积学“为主题的论文集,另外就储层中次生孔隙形成的成因理论也有了新的见解和模式,标志着储层沉积学的广泛发展;1990年,国际沉积家协会正式提出储层沉积学((Reservoir Sedimentology)并于国际沉积大会上列为专题进行学术讨论会。近年来召开的世界石油大会和世界地质大会都将储层沉积学的研究放在较为显著的位置,并且发表的有关论文与专著逐年增多,分别在野外露头、储层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盆地充填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储层地质建模、测井新技术及三维可视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我国的储层沉积学萌发于60年代大庆油田的发现;70年代,随着国外沉积学的新进展,如三角洲、浊流沉积、测井曲线划分沉积相及砂体几何形态分布特征等研究的新认识与新方法对储层研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储层沉积学的迅速发展;70年代后期,地下深部次生孔隙油藏的不断发现以及实验测试技术的迅速发展,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扩大了油气勘探的领域;80年代,储层研究进入了大发展阶段,应用地震、钻井、野外露头等资料以及有关的沉积环境和岩相对等时地层格架内的有利储集相带及生储盖组合的综合解释,运用各种新技术,对储层岩相、物性及非均质性等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推动储层沉积学的进一步发展;80年代后期,裘亦楠先生主持了 “中国油气储层研究”项目,并陆续出版了中国油气储层研究图集、中国陆相油气储集层、油气储层评价技术等书,比较系统的、成熟的陆相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在我国形成了。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和难度的不断增大,油气储层研究成为地质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其研究意义也越来越重大。特别是80年代以来,储层研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外在20世纪80、90年代召开了多次国际储层表征技术讨论会,而我国在80年代中期才开始将“油气储层评价研究“作为重点科研课题,此时我国的储层沉积学体系已经比较系统和成熟,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为石油勘探开发解决了大量难题,也丰富了沉积学理论知识库。储层研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多学科、多信息、多种手段和技术相结合,从宏观到微观、静态到动态、定性到定量、常规到特殊、浅层到深层、单学科到多学科相结合的新阶段。1)储层研究日益从宏观向微观方向发展,地层-岩性油气藏的不断发现,要求储层研究必须掌握不同沉积环境下砂体的几何形态、时空上的展布特征及连通性,因此,开展储层研究和建立储层地质模型越来越受到地质工作者的重视。为了更好的为油气勘探开发服务,就要更进一步研究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孔隙中粘土矿物对孔隙及油气采收率的影响。 2)储层描述和预测日益从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通过储层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地质统计学、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和水平井技术,定量描述储层砂体物性参数、几何形态及其三维空间展布,建立三维储层地质模型是近年来对储层研究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储层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预测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定量描述和预测储层砂体的连续性或空间展布特征。3)储层研究从单学科向多学科协同研究方向发展,综合应用地震、测井、试井、沉积、数学地质、计算机等多学科、多种技术手段多方面合作发展,最终为解决油气勘探开发的实际问题服务。4)各种软件和模拟方法的不断涌现,使储层研究进一步数值化、储层模型进一步形象化也是储层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总之,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储层研究要更加精细,从宏观到微观、从定量到定性、综合运用地震、测井、沉积、储层地质学等多学科以及储层地质建模、油藏数值模拟等多种技术手段,是未来储层研究发展的总趋势。四、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1 廖成君,VSP技术在锦612复杂断块油藏开发部署研究中的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5(6)2 孙红华,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沙三段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3,,12(6)3 孙洪斌,张凤莲,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古近系砂岩储层J,古地理学报,2002,4(5)4 单俊峰,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古潜山油气成藏条件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4,8(4)5 韩晓峰,辽河油田欢双地区沙一、二段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6 彭振祥,雷11块油藏特征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7 孔祥玲.辽河断陷欧利坨子油田碎屑岩储层特征研究D.大庆:大庆石油学院,2009.8 邹瑜,曹敬涛,曙光油田二区沙三段中部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2)9 冷济高,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J古地理学报,2008,10(5)10 吴婧,洛跃雄,黎成,河流沉积相鉴别标志及特征比较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2)11 鞠俊成,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南部沙三段储层沉积特征及含油气性分析J,古地理学报,2001,2(1)12 李彦芳等.松辽盆地头台地区薄层砂岩储层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3 刘圣乾,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沙四段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对其影响J现代地质,2015,6(3)14 谭荣,余谦,洪特凹陷下白垩统的成岩作用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2,10(5)15 吴建军,低阻油气层地质发育规律的预测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8五、主要的研究(设计)内容、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5.1 主要研究内容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最新的石油地质理论和完善的小层划分与对比、地震、测井、试井油藏静、动态资料及储层精细评价技术、成熟的储层物性描述及预测技术等理论为指导,详细研究欢喜岭油田锦16块于楼油层的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等特征,从而对研究区储层进行定量、精确的预测和评价。5.2 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有: 1、区域地质背景,包括地理位置,构造演化及地层发育特征。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2、储层沉积特征的研究,沉积相标志、沉积相类型及特征、沉积相展布特征。 3、储层特征的研究,内容有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储非均质性特征。 4、储层的控制因素,比如沉积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构造活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5.3 解决思路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6.1 所需资料 1、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2、测井相、地震相资料;3、单井相资料;4、岩石,地面露头资料,数据;6.2 解决方法1、前人对本区储层特征的研究成果;2、测井相、地震相资料数据的收集;3、露头、岩石等资料的收集;4、研究区岩石样品的分析化验;5、单井相的资料的收集。七、预期目标通过对大量的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分析化验和动态测试等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辽河西部凹陷锦16S1中储层特征研究,对于认识该区域层位储层地质特征、油气富集规律以及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有利的含油气区,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便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发油藏,提高最终采收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八、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和时间安排2015年10月25日2016年3月5日 根据指导老师下达的任务书,查找相关课题的文献资料。2016年3月6日2016年3月20日 指导教师指导开题思路,对所选择的课题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不断的完善开题报告。2016年3月21日5月1日 教师指导撰写毕业论文初稿。 2016年5月2日5月20日 根据老师要求修改毕业论文初稿并查重。 2016年5月21日5月28日 毕业论文格式修改并定稿,制作多媒体课件。2016年5月28日6月1日 修改多媒体课件,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九、指导老师审查意见II-7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审查意见指导教师审查意学生姓名张坤专业班级资源勘查工程61203班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锦16块S1中储层特征研究指导教师郭萍职 称讲师审查日期审查参考内容: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设计)内容、方法及结果,难度及工作量,质量和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组织纪律,学生掌握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是否完成规定任务,是否达到了学士学位水平的要求,是否同意参加答辩等。审查意见: 张坤同学在完成毕业设计期间遵守组织纪律,认真负责,能较好的完成各个阶段安排的任务,能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对于提出的修改意见能马上改正并按要求完成,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该同学的研究课题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锦16块S1中储层特征研究比较符合当前的实际,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该生查阅文献的能力较强,能全面收集关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的地质资料,在写作过程中能够从前人对该地区的研究内容和结论中得出自己对于该地区的了解,并结合自己所学习的地质学和沉积学的相关知识对该地区的储层特征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大量的岩心、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综合研究,对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锦16块于楼油层地层、沉积微相、储层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自己对于该地区的几点认识,对更好的掌握该地区剩余油气的分布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对研究区的储层进行综合的评价。 该同学通过写毕业论文,基本了解了科研项目的一般流程和基本工作方法。论文内容文章篇幅符合学院要求,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条理清楚,文题相符,论述围绕主题,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复合要求,达到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论文达到学士论文的水平,经审核,同意参加答辩,建议答辩委员会授予该生学士学位。指导教师签名: 评定成绩(百分制):_分III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评阅教师评语学生姓名张坤专业班级资源勘查工程61203班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锦16块S1中储层特征研究评阅教师职 称评阅日期评阅参考内容: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设计)内容、方法及结果,难度及工作量,质量和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学生掌握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是否完成规定任务,是否达到了学士学位水平的要求,是否同意参加答辩等。评语:张坤同学完成的学士学位论文针对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锦16块S1中储层特征研究对明确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锦16块S1中储层的勘探潜力和勘探价值、揭示盘16块S1中储层有利目标区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在沉积学和地层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区域地质研究成果为基础,查明研究区的标准层或标志层,明确地层层序特征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完成对其它井的划分,选取该地区的地层骨架剖面,完成对研究区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通过对大量的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分析化验和动态测试等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从储层的微观研究角度对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储层空间等储层特征对于楼油层进行研究,结合储层影响因素分析,建立储层评价标准,对储层优劣进行评价,并作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锦16块S1欢喜岭于楼油层各层储层的分布预测。 论文结构合理,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思路清晰,所采用的方法正确;结论比较客观,有一定应用价值。反映该生掌握了较坚实的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论文水平优良,已达到了学士学位论文的要求评阅教师签名: 评定成绩(百分制):_分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设计答辩记录及成绩评定答辩会议记录学生姓名张坤专业班级资源勘查工程61203班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锦16块S1中储层特征研究答辩时间 年 月 日 答辩地点一、答辩小组组成答辩小组组长:成 员:二、答辩记录摘要答辩小组提问(分条摘要列举)学生回答情况评判三、答辩小组对学生答辩成绩的评定(百分制):_分 毕业设计(论文)最终成绩评定(依据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答辩小组评分和学校关于毕业设计(论文)评分的相关规定成绩(百分制):_分 A答辩小组组长(签名) : 秘书(签名): 年 月 日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名): (盖章)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锦16块S1中储层特征研究中文摘要学 生:张坤,资源勘查工程学院指导教师:郭萍,资源勘查工程学院摘要:辽河盆地西部凹陷为辽河油田的重点勘探区域之一,具有十分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其油气的富集程度除了与丰富的油源条件和良好的圈闭条件有关之外,主要取决于沉积和储层条件。本文通过对岩心观察、测井资料、铸体薄片的观察和分析,综合其区域地质背景,研究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锦16块S1中储层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孔隙类型为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溶蚀孔、晶间孔及裂缝等次生孔隙,颗粒间以孔隙接触式胶结类型为主,填隙物以杂基为主,成分主要为泥质,其它成分较少,孔隙结构类型以高渗大孔中喉型为主储层,评价中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程度不一,控制储层物性的因素主要为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活动。通过对该储层特征的分析,可以对本研究区的储层进行综合预测和评价,为将来以后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依据。关键词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储层特征研究、储层综合评价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 Research Of Jin 16 Block S1 In The Western Sag Of Liaohe Basin外文摘要Student:Zhang Kun,Resource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Supervisor:Guo Ping,Resource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Abstract:Liaohe basin west sag is one of the key exploration area of Liaohe oil field, with very favorable petroleum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oil and gas enrichment degree but with abundant oil source condition and good trap conditions of depends on the deposition and reservoir conditions. The mainly factors less contact layer based on the core observation and logging data, cast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the basin of Liaohe western depression of Jin 16 pieces of S1 in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re type is 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s, followed by dissolution pores, intergranular pores and fractures, and the secondary pore, intergranular pore cementation type, filling with complex base composition is mainly shale and other ingredients, the pore structure types with hypertonic big hole in the throat type reservoir, evaluation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is serious degree, control the storage layer of sedimentation, diagenesis, tectonic activ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rvoir, the reservoir can be predicted and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which provides the basis for futur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Keywords :Liaohe basin、Western sag、Researchon reservoircharacteristics、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reservoirVII前言1. 前 言渤海湾盆地是我国第二个主要产油基地,具有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目前渤海湾地区年产油量占全国的45%,是中国东部仍具有巨大潜力的地区。该盆地是新生代主要发育期的裂谷盆地,是由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层系组合的复杂的含油气系统,其中下第三系为主要的烃源岩和储油层。辽河断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角,是一个中、新生代,尤其是古近纪以来形成的小型陆相断陷盆地,其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断裂活动的多期次性使断裂十分发育,形成了典型的辽河小断块复杂油气藏。欢喜岭油田锦16块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中部于楼油层,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第三断阶带上,为斜坡背景上发育起来的断鼻构造,轴向呈NESW的长条状。南、北被锦2-6-9断层和锦16断层所夹持,东、西侧被欢4断层和锦22断层所切割。全区地层西高东低、北陡南缓,地层倾角411,构造高点在锦16-24-40井北西,构造低部位在欢35井。闭合面积约7.0 km2,闭合高度120 m。于楼油层属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储层沉积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岩性以细砂岩、含泥及含砾不等粒砂岩为主,砂体厚度大,夹层少,岩性变化快。 廖成君,VSP技术在锦612复杂断块油藏开发部署研究中的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5(6)锦16块于楼油层孔喉连通性较好,为典型的高、中孔高渗储层,储集砂体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岩性等控制。各砂组各小层非均质性中等,为中等非均质性储层。平面上,不同层位、不同相带非均质性强弱有一定的差异。随着近年来的勘探技术的发展和勘探程度的加强,目前该地区的油层油藏经过多年的重点勘探开发,辽河西部凹陷欢喜岭油田锦16块与开发初期相比,剩余油的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布规律也变得较为复杂,对于已经处于勘探开发的中后期阶段的老油田,油气资源大量开采、含水率急剧上升,已成为制约油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储层的认识问题上,为了更好的掌握油藏剩余油气的分布情况,从而开展进一步调整有效潜力方向分析,提高该地区油藏的开发效果和采收率,这就需要我们更深入的研究储层、认识储层和评价储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建立高精度的等时地层格架,合理划分油层组、砂组及小层,提高储层描述的精度,定量研究储层成因单元的划分与对比,为油田开发提供基础,也是开发地质研究的主要目的;(2)确定小层砂体的沉积相分布,分析小层砂体物性及非均质性分布特征,为油田合理的注采提供可靠的依据;(3)运用测井、钻井、三维地震及油藏静、动态资料,科学的进行储层综合评价,预测有利的储集相带;(4)为建立精确的储层地质模型,以保证油藏数值模拟精度,为油田制定科学的开发方案服务。因此论文围绕储层特征研究这一核心目的,以锦16块沙一段中部于楼油层地质特征为基础,综合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石油地质学、储层沉积学、油气储层地质学以及油藏工程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进行基础地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锦16块沙一段中部于楼油层的储层评价研究,对于认识该区域层位储层地质特征、油气富集规律以及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有利的含油气区,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孙红华,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沙三段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3,,12(6)以此为基础,进行学士论文选题,具备资料丰富、理论基础研究扎实、各种软硬件条件齐全等优点,同时也便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发油藏,提高最终采收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区域概况2.1 研究区地理位置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锦16块位于辽宁省凌海市西八千乡境内,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第三断阶带上,为斜坡背景上发育起来的断鼻构造,轴向呈NESW的长条状。南、北被锦2-6-9断层和锦16断层所夹持,东、西侧被欢4断层和锦22断层所切割。全区地层西高东低、北陡南缓,构造高点在锦16-24-40井北西,构造低部位在欢35井处。闭合面积约7.0 km2,闭合高度120 m。于楼油层属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储层沉积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岩性以细砂岩、含泥及含砾不等粒砂岩为主,砂体厚度大,夹层少,岩性变化快。锦16块于楼油层孔喉连通性较好,为典型的高、中孔高渗储层,储集砂体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岩性等控制。各砂组各小层非均质性中等,为中等非均质性储层。平面上,不同层位、不同相带非均质性强弱有一定的差异。(见图1所示)第 3 页 共 38页区域概况图1 锦16块于楼油层工区位置图2.2 区域地质背景2.2.1 构造演化特征渤海湾盆地是我国第二个主要产油基地,具有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目前渤海湾地区年产油量占全国的45%,是中国东部仍具有巨大潜力的地区。该盆地是新生代主要发育期的裂谷盆地,是由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层系组合的复杂的含油气系统,其中下第三系为主要的烃源岩和储油层。辽河断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角,是一个中、新生代,尤其是古近纪以来形成的小型陆相断陷盆地,其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断裂活动的多期次性使断裂十分发育,形成了典型的辽河小断块复杂油气藏。辽河断陷位于中国渤海湾盆地东北角,是一个中、新生代,尤其是古近纪以来形成的小型陆相断陷盆地。中生代晚期至第三纪,盆地经历了拱张(隆升)、裂陷和坳陷三个演化阶段,古近纪经历了初陷裂陷、扩张和再陷等三个构造沉积演化期。辽河西部凹陷经历了古近纪的裂陷和新近纪的拗陷两个大的演化阶段。凹陷内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发育房身泡组、沙四段、沙三段、沙一二段、东营组、馆陶组、明化镇组和第四系地层,最大沉积厚度近8000m,主要由陆相碎屑岩组成,还包括火山岩和少量的碳酸盐岩。孙洪斌,张凤莲,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古近系砂岩储层J,古地理学报,2002,4(5)锦16块于楼油层即位于沙河街组一段。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是下辽河断陷中最大的负向次级构造单元,轴向北东,长约115km,宽约22km,面积约3315km2。凹陷北部为内蒙地轴,西部为燕辽沉降带,东部为辽河裂谷的中央凸起,南面为辽东湾,为一东陡西缓的箕状地堑。凹陷内基底结构复杂,呈垒堑相间的格子状结构,东部边界大断层的活动阶段不同,呈雁行式排列。由在这些构造背景条件的控制下,西部凹陷总体上具有东断西超的单断式箕状结构特点,平面上具有东西分带的基本格局。单俊峰,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古潜山油气成藏条件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4,8(4)在其发育的各个时期,断层都十分发育。下第三纪,西部凹陷发育了一系列的北东向断裂,其中以东侧的台安大洼断裂活动最为强烈,最大断距达6900m,是控制凹陷发育和地层沉积的主干断裂。西侧发育的多个次级断裂活动相对较弱。正是凹陷两侧断裂活动的差异性,才使得西部凹陷东陡西缓呈典型的箕状凹陷。凹陷在短轴方向上形成二个构造带,即西部缓坡带、中央深陷带和东部陡坡带,明显控制了区内的沉积、成岩作用及油气的分布。韩晓峰,辽河油田欢双地区沙一、二段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房身泡期:是西部凹陷断裂发育的初始期,在区域拉张应力作用下,台安西、台安大洼等主要断层均开始发育。伴随着断裂活动,岩浆喷发,在区域内形成大套火成玄武岩。沙四期:为裂陷初期,在房身泡时期断裂活动的基础上,地台活动,地壳引张,局部基底断层活动,地表高差起伏较大,台安西、台安大洼及其他三级断裂活动加剧,拉伸幅度大,湖盆迅速拉张沉陷,水体涌入,接受沉积。但由于早期水体浅,湖盆狭窄,沉积环境以河流相为主,渐向浅湖相过渡,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沉积地层厚度不大。沙三期:为西部凹陷构造活动相对强烈的深陷期,断层的拉张和下陷强度大。基底断层仍然控制沉积,但盖层断层开始发育,差异升降剧烈,盆地快速下沉,沉降速度大于沉积速度,水体变深,沉积了巨厚的湖相地层,形成了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凹陷中沉积了巨厚的深灰色泥岩,为西部凹陷的主要生油岩系,莲花油层即为该时期的三角洲前缘相沉积。由于断层的分割,地层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加厚,断层上下盘地层厚度差异明显。沙一二期:为裂谷衰减期,基底断层依然活动,但强度减弱,盖层断层活动强烈,断距加大,显现出同生断层特征,控制沉积环境。此时为湖盆稳定沉陷期,构造强度减弱,断裂多数终止了活动,湖盆扩张和下陷的速度放慢,水体相对沙三段变浅,以浅湖相沉积为主,地层沉积相对稳定,厚度较均一,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地层稍有加厚。由于沉积物源充分,广泛发育三角洲沉积,砂岩以中细砂岩为主,物性较好,为本区广泛分布的良好储层,泥岩以浅灰色、灰色为主,单层厚度较薄,可作为区域盖层。该时期发育一套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砂泥岩组合,是本区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所在。东营期:为湖盆的回返期,基底断层基本停止活动,盆地西部发幅度隆升,盖层断层活动更加强烈,断距进一步加大。此时,湖盆进一步抬升,水体变浅,地形高差进一步缩小,厚度进一步均一,发育河流沼泽相沉积。随着沉积中心向南移动,在研究区南部形成扇三角洲沉积环境,构成储盖组合。上第三纪:盆地进入萎缩期,盆地沉降幅度变相,辽河盆地连为一体,水体变浅,水面广阔,地层厚度也更为均一。断裂活动极微弱,仅见零星的小断层,构造进一步简化,与其下部的早起断裂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构成欢喜岭油田上台阶的浅层断裂系统。彭振祥,雷11块油藏特征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2.2.2 区域地层特征辽河盆地西部凹陷下第三系地层具有时间短、沉积厚度大、分割性强、纵横向变化快等特征。砂岩储层发育于沙河街组和东营组,分布极为广泛,其中沙河街组是砂岩储层的主要发育地层,由下至上可进一步分为四段。沙四段:沙河街组四段是辽河盆地进入沉降期后首次沉积的产物,与下伏房身泡组为假整合至不整合接触。由下至上可进一步划分为牛心坨油层、高升油层和杜家台油层等三个油层段。沙三段:沙三段沉积时期为辽河盆地的主沉降期,沉积厚度大,范围广,生油岩和储集层发育。西部凹陷水域广阔,呈东陡西缓的箕状深水湖盆,以厚层状暗色泥岩沉积为主,发育一系列大面积分布的扇三角洲湖底扇砂体。与沙四段为假整合至整合接触。由下至上可分为莲花油层、大凌河油层、热河台油层等三个油层段。孔祥玲.辽河断陷欧利坨子油田碎屑岩储层特征研究D.大庆:大庆石油学院,2009.沙二段:沙一、二段属盆地第二构造旋回演化的充填物,厚度一般400500m,与下伏沙三段多为不整合接触。沙二段以兴隆台一马圈子地区发育较典型,其他地区发育不全或缺失。下部为具有底砾特征的砂砾岩段粗碎屑沉积,厚度150200m,由兴隆台马圈子地区向南逐渐减薄;上部则以较细颗粒的砂砾岩与泥岩间互,局部间夹油页岩。沙一段:沙一段下部以钙质页岩发育为重要特征,其上为全凹陷稳定发育的泥岩;中部普遍见油页岩和分异较好的砂泥岩互层,是盆地分布最广泛和稳定的层位;上部以暗色泥岩为主,局部地区见有薄层玄武岩。东营组:东营组为巨厚泛滥平原相的灰绿色砂、泥岩互层沉积,泥岩颜色较杂,质不纯,最大揭示厚度2067.5m(未穿),预测最大厚度可达3000m。由于沉积中心向南部转移,盆地南部相变为深灰色泥岩与砂岩互层沉积,古生物化石丰富,岩电特征明显,与下伏沙一段为不整合接触。2.3 地层对比与划分锦16块于楼油层埋藏深度10101132米,尽管其岩性在横向上变化较快,平面上连片分布,但经过仔细研究确定了分层标志层,在高分辨率地层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纵向上沉积旋回和电性特征,确定了2套油组、6套砂组、11个小层的分层模式。2.3.1 地层对比原则锦16块沙一段地层为辽河盆地衰减期发育起来的扇三角洲沉积。本套储层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岩性及厚度的变化较大,在电测井曲线上反映出多级次的沉积旋回组合,使目的层在纵向上具有一定的可分性。本次研究采用“旋回控制、分级对比”方法,综合应用岩心、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结合沉积旋回、岩性纵向组合特征和地震反射特征开展地质地震综合划分与对比。按照沉积旋回的级次,从大到小,依次对比并划分出油层组、砂岩组和小层。对比原则如下:1)以标志层为控制层位,结合沉积旋回所反映出的地层岩性、电性组合特征、油水分布等资料进行综合性对比。2)所划分出的小层在断块范围内可进行井间旋回对比,层组之间一般具有较稳定的泥岩隔层,层组划分考虑厚度适中的原则。3)考虑扇三角洲沉积特点,小层砂体应有一定分布范围,符合扇三角洲沉积的岩性、地层厚度变化规律。4)地质、测井、地震相结合开展油组界面对比,井震符合率高。根据上述地层对比原则与方法,首先在单井剖面中识别较大规模的沉积旋回和相应标志层,划分地层界面并标定地震层位;其次通过地质地震联合对比建立油组级别的地层框架;然后在油组规模的地层格架中,识别沉积旋回,划分小层并进行井间旋回对比;最终建立了锦16块沙一段于楼油层主要含油层系。邹瑜,曹敬涛,曙光油田二区沙三段中部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2)2.3.2 地层对比依据锦16块沙一段于楼油层根据沉积旋回及其岩性电性组合特征、区域性标志层和地震反射层的综合对比,油组和砂组是在还油层系的基础上,识别更高层次旋回的细分层。2.3.2.1 沉积旋回特征沙一段为湖盆稳定沉陷期,该期构造强度减弱,断裂多数终止活动,湖盆扩张和下陷的速度放慢,水体相对沙三段变浅,地层沉积相对稳定,厚度较均一,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地层稍有加厚,沉积了扇三角洲地层。于楼油层为细砂岩及含砾不等粒砂岩为主,电性特征表现为箱型,钟形,漏斗形和指形,视电阻率曲线表现为幅度很大的高阻特征。2.3.2.2 标志层特征该区自上而下发育的地层依次为第四系平原组,上第三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下第三系东营组,沙河街组一、二段、三段和四段。选择稳定可靠且易于识别的对比标志层,是提高油层细分层对比精度的必要条件。标志层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准确划分油层的基础。通过全区测井曲线的分析对比,结合油气水分布资料,锦16块沙一段于楼油层主要发育了三个标志层,其中两个为辅助标志层,电性特征明显且横向分布稳定(见图2、图3、图4所示)。冷济高,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J古地理学报,2008,10(5)顶部泥岩标志层 发育在于楼油层顶部,岩性为灰绿色泥岩,全区稳定分布,厚度约为10-15 m,在2.5 m视电阻率曲线上呈“U”字型,是东营组与沙一中段的分界标志,钻遇率达90%以上。图2 于楼油层顶部泥岩标志层I油组内部泥岩标志层发育在于油层组内部,为低电阻、高自然电位泥岩,在全区分布相对比较稳定,用以于2和3两组砂岩的划分界限。图3 于楼油层油组内部泥岩标志层于楼油层中部泥岩标志层 发育在于楼油层中部,岩性为浅灰色泥岩,厚度约为8-10 m,在2.5 m视电阻率曲线上呈斜坡状,是于和于两个油层组的分界标志,钻遇率近90%以上。 图4 于楼油层中部泥岩标志层在砂组界限确定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的成果,本区内的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