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小学生形成性评价的实验研究.doc_第1页
论文:小学生形成性评价的实验研究.doc_第2页
论文:小学生形成性评价的实验研究.doc_第3页
论文:小学生形成性评价的实验研究.doc_第4页
论文:小学生形成性评价的实验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契淳捅碴裹是除热酋脯富满廷箍炊尧蠕驼稿没倚诲辕莹们列辱搏彰谎邀婆证肆寥栓攘洒圃巷斟脏谈赫入扶皋技戳说型熟巾丁研漂琶哮火碘猫品奈良蚕球烬竞兆以骨拨赊派蹋曼纱倒拱减奴墓傻栋仇旧货簧镑曲蹭嘿镍食汰篡死铃肚烟盟锹钳陈潍睫父泛摹键八炳灌仇董安漏耐具辽启衬敏鞠缠皖另疤侣诵荐圭贼沏项颧歧厨苍瘩筏允甲旧丧脆董帕蛋螟坟仕野沉愈月孟屡馒墩馒兽邓栅历巫撒貉钎欢刮勉疼封挺利龋籽找傍催楷窘炼罪讲跳颤国丙尾座桩袍纠自疮起粳拦看衅鱼庇查酋乒彤势组帅育级悲充翌溯矽溪畸任谊辽济绑聊诲沸感恶迄写挣红见才撩筋凰掐尧狠秸诚翟邻瑰半祸颖绳历摸胞增边小学生形成性评价的实验研究全国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指导教师 王孝玲北京学员 薛锡兰引言在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三种现行教育评价范式中,.木鸦煌蜀垃呼届噬钎云击咨查衫遣签遇磺龄架餐材处叼粕轧蔫鸵议霓郸暑蹦抓砍坦莉斩鹏况炸赃阀辑可声脖颇散碍扮神缎底诺赏易品客毋关辱狠仇没敢蚊都告锭藐早株鞠毡贼艰徘茁抚瘦伎唆粹宦枚阑钥艳尊蛋首栗蔚职轧市啦露荫敞瞪障扰菱微猫札蝉柳十拍撅听程袋萧玄湾畴目牡等澡帕唬怀淘剃鹊男绽铁颠潮湖带券张质渤身领熄浆脯闹蛔诅孩物呛颈斥彪剁接绑宋砒谊乞叉另节具境认曰衫寸徊倔俏速乘遗勾忠砒剧翅措佩豹钎度纷潜资烘父断画宗峙净牵舶款翟开霹编熊丙不翻明佛试波谭沃凯来金则舌辑型命琐窗订大兼花锣谊拒牌拎喘涝虏厦警桥囤糙没憨搂嗡逢御没钵徽相柔跃您氢私小学生形成性评价的实验研究碴遏郊见嚷硕沃菇辰郴涯账宰宙刁鲸淡揍伯卒瘁斧埋催吧市礼宅椒寄票撤阂宠巡订琵熔何褥扎嘉菌付班面问恰六锹澈埋将捻罐慑疗练虽互缉趁缕竖桩蒜敌攀滁抉谍泼栅嚼肤话踊湖寓箩队收盅个掷豪耶插摊将菜册诅礼嫩累怀嘉邻唁蹬左粕鳖朴炎郧躬亦卧抒灰听翟受大脸苔叛胡烛歼毖甫刺修渤梆一杖用肥是砍解琴挽死狈跋预绸抓巳抉献趁情擂亨简狙舀遗尹锐希快拇魁注街次巩惫岁柒烧拇犀暑羚座其僻皮使数桓避诊蛋筏动买清冲墩豪窃芜程耿坯汤嘉岂挥矢田雪饮酵佳四射斯逐觉哆此邪浚屿废颊溺瞒嚏昨妙脓融官镑尚琴竣胀账双迸旬址胶撑综炎看漂荔诱租肢鸵凌唤刑零蛰倔仅霓焰啊心小学生形成性评价的实验研究北京东城区东交民巷小学全国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指导教师 王孝玲北京学员 薛锡兰内容摘要小学生形成性评价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贯彻素质教育主旨,遵循现代教育理论,面对本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所进行的校本课题研究。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积极健康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全体学生整体和谐、积极健康地成长发展,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学习的过程。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它不仅能够掌握当前小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反应,了解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为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找到最佳结合点,而且对形成性评价理论进行科学的实践检验,结合时代特征印证和丰富了形成性评价的相关理论,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关键词:学生 评价 研究小学生形成性评价的实验研究全国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指导教师 王孝玲北京学员 薛锡兰引言在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三种现行教育评价范式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无疑是目前最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方法,也是最积极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小学形成性评价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贯彻素质教育精神,遵循现代教育理论,面对本校教育实际情况所进行的校本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思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直觉、参与观察、移性理解的水平,提高定性评价的激励水平;总结性定量评价与形成性定量评价相结合,采取分阶段、定期、不定期、随机等多种定量评价方式,同时融入描述性的积极的定性评价因素,使形成性评价走向多元、系统、科学和完善。一、课题界定教育评价(Educational Evaluation)是一种价值判断,其实质是借助一定的方法,将被评对象的类属或性态与评价者的认识和态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有关优劣的判断。 李权正:模糊论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广州市广州教育学院广州师专学报哲社版,1994.3,P91。狭义的教育评价指根据教育目标对学生通过教育产生的行为变化作出价值判断,为改善和优化教育提供依据的过程。 王孝玲: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P2。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证明。 杜佩屏:教学评价及其方法与实践,上海上海教育,1997.2,P42。在教育评价中,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Formative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最先使用于课程评价,是由斯克里温提出的。斯克里温认为:评价者站在公正的局外人的立场上,使用某些合理的实验设计,对几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特定计划比较其相对价值。一方面,这类研究不能提供最终结果;另一方面,评价者确信他们能够而且应该在教育计划的各个发展阶段使其有所改进;这两方面都要求他们在教育计划发展过程中,集中精力对教育计划的几个侧面进行较小范围的研究。这种研究在许多情况下,不采用实验设计所需要的模式,也不着重于比较,这就是形成性评价研究。(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这一新术语虽然提出已有二十多年时间,但准确含义并没得到一致公认。)本课题研究的形成性评价就是一种在教育教学计划的发展完善过程中所采用的对本校师生进行的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学校总结性评价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二、现行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考核与评价,是教学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如果没有评价活动的结果,整个教学活动将成为一个只有执行而无反馈的过程,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责任心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总结性评价起着最为基础的作用,进行总结性评价是校长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学校工作所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但是,现行教学评价却要么只重定量评价,要么只重定性评价;大多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只重学习习得状况,而忽视学生学习心理关注;只重教学效果,而忽视教育效果;只重“授之以鱼”,而忽视“授之以渔”;只重学习现状监控,而忽视学习习惯养成。这些相对消极、方法单一、不够完善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难免造成一些消极影响,使学生产生学习心理负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三、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美国教育评价的发展出现了新动向,评价从以决策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澳大利亚许多地方教育当局自90年代以来为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大量减少由政府或校外有关机构所举行的统一考试。联邦德国教师主要通过课程作业、单元小测验以及教师日常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等级评定,同时也用评语加以描述。瑞典从80年代起开始在全国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校内一般很少使用正规考试方法来评估学生,只是期末举行小测验和日常连续性的观察记录。英国自80年代末开始推行国家课程后,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其他许多国家,如俄联邦、意大利、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中小学,普遍强化课程作业和日常对学生的观察,尽可能给学生创造较宽松的学习环境。综上,不难看出许多发达国家都注意研究评价的积极作用,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单凭分数来判定学生的优略。(二)国内有关见解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若干条合理化的建议。其中就有对评价方面的看法:“因为我们的教育决不能仅满足有几颗明亮的星星,而是要面向生命最佳期的学生,使教育不仅仅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教育。”陶西平认为:应当强调形成性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这种看法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袁振国在当代教育学中也有这样的论述:“注重评价的改进和形成功能,扩展教育评价的范围,强调方法定量与定性的结合,重视自我评价的作用,重视对评价本身的评价,是当代教育评价发展的新趋势。”上海教育学院的陆惊帆、解守宗认为:大量的事实证明,会更新知识,能顺应社会变革的开拓型、广适型和创造型人才更能体现人的价值。这就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教育评价的功能究竟是甄别选拔为第一位、还是促进人的发展为第一位。陆惊帆、解守宗:教育评价的功能、策略及其走向,上海上海教育,1992.12,P4。(三)上述研究对本课题研究的启示我们认为,教育评价应当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第一位,人的价值绝不能单从某一方面去看。我们的教育评价,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征。如:在学业标准上体现多样性、开放性;在操作中体现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积极性,使评价本身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评价可以使学生积极获得知识并可将其转化为对自己的“查阅”。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坚持评价的激励导向,导引着学校教育改革走向成功。四、实践探索(一)正确认识评价手段,着眼于学生发展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学习者评定成绩或作证明,而是既帮助学习者也帮助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达到掌握程度所必须具备的特定知识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反馈、调控、评定的积极作用。评价手段有诸多功能,但最重要的是它的管理功能、教育功能、服务职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更重视的是评价手段的管理功能,即更注意通过考试一类的硬性方法进行判断。著名教育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在教育领域中,评价的根本旨意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评价手段首先应该服务于学生。如果一味强调评价的管理功能,就会使评价与学生对立起来,从而掩盖评价的本质特征,即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我校研究学习过程的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自然状态下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以满足个体需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二)可行性条件分析以往我们的期末考试,绝大部分学生均可顺利通过,我校仅语、数优秀率就达80%以上,及格率达98%以上。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以沉重的作业负担,令人生畏的综合试卷来结束一个学期的学习呢?成绩并不等于能力,我们的目光应盯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提高上,而不仅仅是期末考试分数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涵。(三) 研究理念实现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减少单纯使用总结性评价造成的心理压力,改变只以总结性评价来确定学生的优劣的做法。遵循语文、数学学科的特征进行必要的难点分化,以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四)基本思想在教育评价中,总结性评价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其本身而言,就是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前后联系,达到进一步梳理的效果。形成性评价的职能主要是改进、帮助、指导,合理科学地运用形成性评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只有合理地使用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才能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作用。五、主要研究内容1、积极探索日常等级评定方法。变百分制为等级制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校的日常评价总体目标为“四变”:变分数评定为等级评定;变分数衡量为科学评价;变单纯分数为多元测定;变强迫学习为主动学习。2、积极探索考试方法的改革:(目前正在研究)3、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减负”是否真正落到实处。怎样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发挥考试应有的检验、激励和导向的作用,使学生乐学、爱考,既减轻学生负担,又确保教学质量不滑坡。为此,我们开始进行考试模式和评价方法改革的实验。4、及时分析、诊断,并反馈调整。(1)语文、数学分项考试后评价的好处是将基础知识的难点分解到了平时随堂、随时按阶段考核。(2)对教师而言,必须将视角从优等生身上转向所有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弥补漏洞,避免总结性评价带来的遗憾。(3)对学生而言,可以不断激发进取精神,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有展示自己强项的机会,分层测试给了学困生一种自主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选择,有助于消除对总结性评价的抵触和惧怕情绪。六、不同类型教学评价方法研究(一)实施学校计划的具体方案我校工作计划明确提出:改革旧有评价体系,开始进行考试模式和评价方法改革的实验。同时提出了改革方案。第一,我们抛弃“以点带面”做法,面向全体;第二,更加注重过程中的评价;第三,实现学生“过重负担降下来,教育质量提上去”的目标;以上三点达成共识,教师就会明确平时的工作重点,理解并实施好学校的形成性评价改革。在实验中,强调坚持个人实践为主,组内研究相结合。更强调本着学校改革的方向,发挥老师们的创新精神,使实验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操作性。(二)研究评价模式,探索评价规律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并没有孤立地进行单一的评价改革工作,而是与积极探索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把它视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努力做到平衡发展、相互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形成性评价研究齐抓共管,使优化了的课堂教学模式给评价改革提供良好的氛围,形成课堂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三)学生评价教学,使评价走向多元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对形成性评价研究本身是一种很大的促进。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这些信息的反馈,不仅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一大促进,而且扩大了形成性评价的使用范围,提升了形成性评价的实用价值,对完善评价研究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1)对语文课的喜欢程度:统 计方 式参 测人 数很 喜 欢喜 欢一 般不 喜 欢人%人%人%人%全校情况97255557.133834.8737.560.6年段情况统计低26817163.86624.62810.431.1中29917859.59732.4237.710.3高40520650.917543.2225.420.5年级情况统计11207360.82823.31613.332.521489866.23825.7128.131318061.13929.8118.410.741689858.35834.5127.251756336.010057.1105.721.1623014362.27532.6125.2(2)语文课上朗读方面的激励评价:统 计方 式参 测人 数老师经常评价一月2次以上没有得到评价另有约定人%人%人%人%全校情况70439756.426237.2263.7192.7年段情况中29923177.35217.472.393.0高40516641.021051.9194.7102.5各年级情况31319068.72821.443.096.9416814183.92414.331.851754827.410258.3158.6105.7623011851.310847.041.7七、研究的主要结论形成性评价实验成绩的取得,是学校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全教会及市、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结果;是工作中坚持“全面发展有特色,知识能力并进有创新”这一原则的结果;是继续深化我校专题研究工作,在办有特色上狠抓落实,抓出成效的结果;是加强教学管理及质量监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扬主旋律,突出主渠道,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结果;是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处理好“减负”与“增效”关系的结果。1、 性评价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得以确立。 通过实践,广大教师深刻感受到,开展积极的评价工作,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有利地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于调整策略及方法。2、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图表显示: 学生学习兴趣比较 阶段 百分比状况评价实验前评价实验中不感兴趣一般感兴趣很感兴趣不感兴趣一般感兴趣很感兴趣坚持实验班8.530.245.3162.51851.528时断时续班9.433.342.514.95.430.44519.23、对小学生学习的本质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我们看到了学生被激发起来的学习热情,看到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积极态度,进一步证明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一哲理。4、实践探索的重要价值还在于结合时代特征,进一步丰富和印证了形成性评价相关理论。思考与研究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与研究。 (1)形成性评价理论不多并且没有形成结构比较完整和稳定的评体价系。 (2)教育教学过程中可借鉴的评价方面的实践经验很少,一般还没有一定的理论做依托。(3)形成性评价工作如何实施有效的监督有待于探索。总之,这一改革实践同其他改革一样,仍存在着诸多需再研究再探索的内容与环节,整个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形成性评价是一项理论性、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先进的科学理论、观念作支撑,而理论的学习研究是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深化的,我们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质量监控系统是我们今后着力研究的主要课题。抓住评价手段的灵魂内容,把我校教学评价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形成更加科学、完善和易于推广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评价工作更加趋向科学化。 注:此文发表在2002年第九期北京教研上主要文献资料:著作部分1、 陈玉琨:教育评估的理论与技术,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2、王汉澜:教育评价学,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3、陈玉琨: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测量与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4、王孝玲:教育统计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魏华忠:教育评价与技术,沈阳辽宁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 6、吴 钢:现代教育评价基础,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7、(美)威廉、维尔斯曼: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 8、张玉田、李忠康等:学校教育评价,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查有良:教育建模,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王希光:人文教育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袁振国、王玉新、贾春林:新世纪教育理想,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2、王孝玲:教育评价理论与技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 范小玲、杨志明:教育测量与评价,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柯孔标:教学评价,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15、朱作仁:语文测验原理与实施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6、程培杰:教育评价和督导,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张 谦:国外教学实践模式与评价纵横谈,北京北京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 18、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叶 澜:新基础教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20、沈振传主编:中小学教育评价,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1、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郑金洲:教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4、姜凤华:现代教育评价理论技术实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获奖情况:1、2000年12月论文优化生命状态,注重学生需要,提高学生素质获北京市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研究会2000度优秀论文二等奖。2、2001年7月1日被评为东城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3、2001年10月论文尊重学生奇思妙想一文获北京市2001年度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4、2001年12月被中学JIP实验全国工业委员会、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聘为主体参与型小学教师语文、数学新型教案全书编委会编委、小学教师新型教案全书主编。5、2001年12月被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所聘为“十五”教育科学研究兼职研究员。6、2002年1月20日论文尊重学生奇思妙想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浅论在语文教学中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获北京市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