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doc_第1页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doc_第2页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doc_第3页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doc_第4页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内容提要语文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各科文化知识的基础,它对全民族的素质提高起到奠基作用。语文学习在基础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性格培养的重要过程,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会获得知识的技能。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初中语文的教育工作。本文就针对在新课标背景下,深入安康市的几所初级中学,调查研究了这几所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学的现状,以此反映语文学科改革的实施状况。本文主要采用了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这几所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从教师教学情况来看,主要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明确、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等问题;从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学生基础薄弱、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模糊、对语文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和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差等问题,并在文中详细的论述了教师与学生在新课改背景下所面临的这些实际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语文教学的策略,即转变教师的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关注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四个方面,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改进贫困地区乡镇的语文教学状况,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教育 现状 对策AbstractChines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is the cultural knowledge students learn basic subjects, it on the quality of the whole nation to improve foundation. Language learning in basic education is a most important link, it is the students from primary school to high school learning language knowledge, important process to develop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but also the character training,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basic knowledge also can gain knowledge skills. Therefore,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education. This paper i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curriculum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a few deep in Ankang City, investigation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status, which reflects the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Chinese subject. This paper mainly adopts 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the learning of the Chines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ducted a survey, the survey found the main problems of this a few schools are: from the teaching situation, mainly in the singl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content is not clear, autonomy, cooperation, inquiry form such problems;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learning of students,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autonomy of student foundation is weak, fuzzy, on the Chinese understanding of disciplinary property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Chinese is generally not high and learn the language of the poor, and in 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problems fac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teaching strategies, namely, change the concept of teachers, change the teaching metho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teachers, pay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ay attention to four aspects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o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and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teaching conditions and improve the poverty-stricken are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teaching. Keywords: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Chinese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current situation coutermeasure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以安康市乡镇中学为例刘 英 (安康学院中文系,陕西 安康,725000)1、 导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时代对于语文的教学赋予了新的要求,新课改理念的提出,给当代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方向,指导着语文教学的前进,但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理论和实践之间是存在一定距离的,我们可以从新课改理念的提出到实践的过程中看到,一方面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流程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但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语文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也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尤其是在西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全国山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缓慢,仅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矛盾尤为突出。安康市属于西部贫困地区,初中语文教学也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本文将从安康市所辖的几所学校的语文教学实际出发,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在新课改背景下西部贫困地区中学语文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提出相应的对策。2、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安康市初中语文教育随着新课改的步伐,语文教学各方面均取得了教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从教师的教学情况方面来说,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明确、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重人文,轻工具等方面;从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方面来看,则出现了学生基础薄弱、学生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模糊、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差等问题。下文将从这些实际问题出发,对其展开详细的论述。1.实施新课改教师教学中存在的误区(1)教学模式单一新课标中实施建议提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从这一点出发,很多老师都会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以及用预习的方式试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但部分老师似乎在片面追求一种形式化教学方式解读语文课程改革。我在实习中发现,汉滨初中语文教师的做法与新课标的要求就有些背道而驰。在汉滨初中无论哪个年级,语文老师在课堂导入这环节所采用的方法均属于一个模式,即学生在课间把当天将要学的新课文的预习写在黑板上,预习展示的内容包括:文学常识我来记:作者简介;易错字词我点击。然后课堂前几分钟由老师激情导入,再由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这样做初看是达到了课标要求,体现了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也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可是,由于部分老师的教学技巧有限,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课堂中出现:课前学生的预习展示已经把要学习的相关知识写在了黑板上,而老师在选择导入法时,仍然以过去常用的作者或者课文相关的简单内容做导入,没有考虑到这部分简单的内容学生均早已知晓,所以这种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只注重形式的激情导入并未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而固化预习展示也不一定能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使学生认为预习工作仅仅只需了解作者简介和生字词即可,无需去理解课文,这似乎有点本末倒置。事实上,新课标要求:“教师对学情、对教材、对课堂要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学案”因此,在预习导入这一环节,老师应该针对所学课文的实际情况来引导学生的预习工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多种有效的导入法,而不是像汉滨初中部分老师的做法一样,使新课标仅仅成为了一种形式,没有实效。(2)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明确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来设计,三者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仍然围绕应试教育而展开教学活动,没有把三维目标融入教学之中。一堂课下来所教的内容无非就是作者简介、生字词、重难点解读、中心思想概括、艺术特色分析。不管是什么文体类型的文章,教法都大同小异,一切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为目标,如在对安康市石泉县池河中学的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在教授古诗观沧海、散文行道树和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等不同体裁的文本时,教师教授的内容却惊人的相似,围绕五步走的固定流程对文本进行的教条化的解读。这样的教学不但没有进行课外延伸,而且还淡化了文体特征。不适合新课标中对于中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提及这个问题时,老师的回答是认为课堂中应该更多地讲与考试相关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教学实际上忽略了三维目标的实现。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是读本,不是教本,教材所选编的文章就是让学生主动阅读的。语文教学需要我们从文本出发拓展延伸,使学生能通过教材中的例文,学会阅读,学会分析,掌握阅读的方法,而不是千篇一律,机械的重复,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便是这个道理。我听课越多,便越觉得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会使语文课生动起来,才能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热爱语文,享受语文。(3)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身心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能够通过自己解决的问题,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自主学习;遇到个人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时,倡导学生用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当遇到大家合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再选择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解决。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的做法不免有些片面理解了新课标的这一理念,现今一些老师面对新课改提出的这一理念,改变了过去教授知识点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却又不会正确灵活地运用新课标所倡导的方法,一些老师盲目地认为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的步骤,每一节课都要把多种学习方式展示出来;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很少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但为了追求一种课堂互动的形式,授课过程中基本上都使用自己设计好的问题去让学生讨论,这样在老师看来有利于直奔教学重难点,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从形式上完成师生互动这一环节。但是,如果在课堂上老师一贯用这种方法:老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围绕问题去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心理,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也就得不到培养,这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又有多大区别呢?曾经听过一位老师讲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是这样教学的:师:我们刚刚通过几个学生的朗读,通过声音我们领会了马致远的这首小令,那么同学们说到秋天,你们脑海中会想到哪些词呢?生:落叶,丰收,硕果累累师:那我们能否把这些词换进这首小令里呢?换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不可以,没有马致远的有韵味。生:不可以,没有马致远的写得好,读起来不流畅。师:那马致远的好在哪里呢?生:马致远写的给我们一种凄凉、悲伤的感觉。师:那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些词的顺序换一换呢?生:不行,换了之后感觉混乱,不连贯,不押韵1节 课就是在这种老师问学生答的过程中结束的,看似这种教学比以往的课堂活跃了,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但通过深究会发现这种做法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实质上还是过去的传统式的接受式学习,使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因为这些问题都是老师认为的课堂重点,认为这种带着问题的启发式的教学符合现今倡导的新课标的要求,而殊不知这些都是老师课前认为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认为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但到底是不是学生真正有疑问的地方,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这种教学会导致学生养成等待老师提问题的习惯,使学生不会自己产生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这种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精神,实际上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4)重人文,轻工具新课标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特点做出的明确界定。伴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深入展开,有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产生了盲从和过激的行为,他们认为重视人文性才算跟上了新课改的步伐。传统教学注重工具性的做法得到了他们全盘的否定,以致人文性被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甚至一些老师为了凸显人文性而在课堂中忽略工具性。涉及自然知识的课文时,就大量延伸与自然相关的内容,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涉及科学知识的文本时,就大量拓展科学知识,甚至在语文课上做起实验,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实验课;在讲授白杨礼赞的时候探讨植物的的存活情况;在讲授苏州园林时探讨园林建筑的问题,很显然,这样的语文课由于太注重课外知识的延伸,而使语文课使去了语文味,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此类现象比比皆是,在此,仅以安康市汉滨民主中学的一次语文赛教中一位老师授课为例:在讲解郦道元的三峡的时候,不是先让学生进行全文朗读,而是老师大讲三峡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情感,在讲读完之后便让学生看课文体会文中句子和内容,然后便把大量时间花在了请学生在黑板上画三峡图,试图通过画图的方式,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而感悟三峡的壮美。这位老师在课堂中充分注重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一堂课下来,学生们都在写写画画,根据课文内容描绘三峡风景图,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体悟到了三峡的壮美,但是这位老师却忽略了对文本的基础知识的讲解与疏通。很多老师也像这位老师一样,没有透彻的理解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语文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情达意的一门学科,只有从文本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品味、分析、鉴赏,才能与作家的思想产生共鸣,形成自己对于文本的感知和认识,从而影响自己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必须借助工具性渗透人文性”因此,只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语文最基本的知识的学习,使人文性与工具性人为的分离,这种教学模式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一种误读,这种偏激的教学行为是不符合新课改理念,不利于教学改革的。2.学生的学习现状 语文学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语文学习的对象,而目前处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师生们的心思都用在应对考试上;再加上语文学习的又有很长的周期性,使得语文学习必须靠长期的积累和运用才会见效,断断续续、短暂的学习都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此外,语文学习还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使得语文学习又必须广泛的与生活、社会相联系起来。这所有的特性同时也导致学生学习语文很困难,很难就语文学语文,更不能在短期内有所成效,学生想学好语文难上加难。目前在新课改的引领下,很多老师意识到了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力图通过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但是现今学生的学习状况却不容乐观,我们必须予以重视。从我接触的几所学校来看,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1)学生基础薄弱新课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五个方面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提出来相应的要求,而学生的现状与新课标的要求却相距甚远。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常见的字词拼读和书写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很多学生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日常阅读训练来看,很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以及阅读分析能力有待提升,一些学生拿着一篇文章不知从何读起,对于文本的理解也不到位,甚至不会独自分析文本;从写作方面来看,很多学生的文笔普遍较差,作文词不达意,结构零乱,很多作文中没有新颖的表达,不是记流水账,就是作文书上的那一套,脱离现实生活,而在实际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却很少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这说明学生的日常积累和训练的工作不到位,不会在实践中,在生活中学习,对身边的事物缺乏多角度的观察。以上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比较薄弱。(2)学生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模糊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应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而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认知相对比较模糊,不知何为语文,也不知道我们真正学习语文的目的。一些学生觉得语文是最好学的一门学科,是因为语文学习相对于其他学科在考试中较容易及格。因此,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语文学习对于他们学好其他科目、未来的工作和继续学习、乃至生存和发展所起的基础性的作用,导致语文学科没有充分被学生重视。(3)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普遍不高新课标提出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而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并不高。从实习期间做的一份关于学生语文兴趣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喜欢语文课的学生占很少一部分,并且这很少一部分之中,一些学生是因为喜欢语文老师才喜欢这门学科的,并不是语文自身的魅力所致。另一些学生是因为喜欢看文学作品才喜欢语文的,但他们并不一定喜欢上语文课,问及缘由时说看文学作品与语文课完全是两个概念,上语文课会感觉很枯燥,但看文学作品却是另一享受。(4)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差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与内容部分指出中学生应“能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校的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于听从老师传授的答案,不愿自己动脑。在汉滨初中实习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从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和预习作业的答案来看,学生的答案几乎都一样,也都类似标准答案,经仔细调查才发现他们差不多人手一本配套的参考书,理解课文也均是依赖参考书。在与他们交谈中发现,他们认为参考书上的答案就是最佳答案,就像考试老师以标准答案阅卷一样,他们相信参考书胜过相信自己的理解力,在课堂回答问题时如果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大多数得不到老师完全的肯定,而如果是参考书上的答案就会更多地得到老师的认可,学生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长此以往,他们便养成了照搬参考答案,自己不思考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自主性得不到提高。3、 改进中学语文教学的相关策略从安康市几所初中的语文教学现实状况出发,不难看出现阶段语文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如何改进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教育与价值观这一课程改革所期待的三维目标。其根本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1.教师观念的转变新课程改革,是对当前教育制度的完善与教学方式的转换。任何一项课程改革,都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是教育的最终执行者。所以,教改就应该先从教师开始,只有教师自身的观念改变,才能带动新课程改革的前进,否则课改将会成为空谈;只有教师自身观念的改变,其教学方式才会相应的改变,课堂教学才会别开生面。要使教师教学观念得到改变,一方面教师应积极主动学习新课标,多渠道地吸收新的养分,增强课标意识,提高个人语文素养以及对新课改的适应能力,以便更好的把握和创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应该给老师提供相应的学习设备和学习机会,加强学习课改的培训工作。对新课程标准提供切实有效的配套解读,确保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得到准确、完整的传达,使教师对新课标有个全面的认识,以便提高教学效率。2.教学方法的改变(1)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线索,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实现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自然过渡,形成严密的知识脉络,然后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能否愿意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环境的创设”“课堂环境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境界的利器,老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组织能力,把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在一次观看关于语文教学的视屏课上,一位老师在讲解中国石拱桥时,展示了一幅赵州桥的外形图,从外观的角度,去引导学生熟悉学习的内容,引起学生的自我审美意识的判断,在这种情境中顺势引入了新课的内容,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能够轻松的融入老师设置的情境,自然地走进文本。(2)有效的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前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知名教师魏书生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是思想的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认真把握学生的心理,运用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课堂效果也就相应的提高。但也要注意导入的有效性,如果在学生已知课堂将要讲授的内容的情况下,该教师还选择迂回的推出要讲授的内容,不但激发不了学生兴趣,而且也是一种浪费课堂时间的表现,所以课前导入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考虑周全。记得在网上搜集资料时看到导读派大师钱梦龙教授雁的课堂实录,首先由同学们日常看见的雁谈起,讲到“候鸟”、“信鸟”,引出“鸿雁传书”之说,进而引入雁是“情鸟”,揭示“孤雁”一词的由来,又进一步讲到“委禽”的含义。短短几句话的导入蕴含着深厚的功底,妙趣横生的语言既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又将许多文化知识融含其中,语文课的语文味表现的淋漓尽致。(3)善于积累,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型学习,要学好语文,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怎样引导学生做好积累工作便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做起:从“抄”开始,搭建学生语文学习和积累的平台。首先,抄可以解决书写问题。我国的汉字很有艺术性,其字形之美,形意结合的深厚内涵,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引导和培养学生练好字,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字的亲近感。其次,抄经典美文课文、课外美文、名句,通过抄可以品味经典,体悟思想,实现认知的内化。这样长时间的引导,学生将会有意识培养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语文学习的过程引导。首先,是语言积累。它包括基础的字词、文言文基础知识和语用的相关知识。其次,是文化积累。包括了解一定的文化常识、阅读欣赏一些优秀的人文作品,感悟优秀的文化精神,形成一定的文化品味。它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王丽主编的名家谈语文学习这本书中的名家虽有各自不同的成就,但他们与语文接下不解之缘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量的阅读。最后,生活积累。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生活感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持续发展的动力。新课标中提到:“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新意”占据学生生活大部分时间的是校园生活、家人以及社会,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留心校园,体验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留心家人,感悟亲情健康成长和关心社会,感悟时代跳动的脉搏。这样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看不到的美,笔下自然就会佳作迭出。(4)利用好教材,对学生施以德育、美育语文学科的魅力不光在于语文知识的广博,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作用,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名篇佳作,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从中感悟语言艺术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塑造自身的文学素养,提高综合素质。例如,在紫藤萝瀑布的学习中让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从荷塘月色感悟自然景物的美。在背影中感悟人性的美。并且,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内容美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能力。(5)充分利用教辅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必要的教辅手段也是一堂优秀的语文课不可忽视的环节。它包括适当的利用多媒体资源和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前者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应用到教学中,它以其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绝对优势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我们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动态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也需要慎用。后者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综合性地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快速融入教学过程,但也需把握好度,不能盲目地表扬。3.关注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我国先哲孔子的一个重要教育主张便是因材施教,他主张尊重学生的客观实际,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极具差异性的个体,不应以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一个学生,应该看重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多大程度的成长和发展。因材施教需要老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所了解,但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校和教师难免过度关注学生分数,而在过分注重分数的同时,班级人数又偏多,如汉滨初中现今的状况,教师做到关注每一个个体是很难办到的。所以一方面我们希望学校可以对班级人数进行控制;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尽力寻找全面的平衡点,以学生为主体、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真正把精力放在研究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上,努力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争取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更牢固的发展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具体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隐性的教学行为,即首先要有一颗坚定语文教育的心,无论何时都有一腔热血奉献给语文教育事业。其次,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人。一个语文教师的情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每接一个班、每带一批学生,就和学生能建立起美好的感情,这种感情会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再次,语文教师应该有高尚的人格,这将无形之中影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最后,语文教师更需要智慧的实践。语文教育教学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既需要教育经验的支持,更需要的是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智慧的决断。另一方面是实践操作层面的要求,首先要有很强的教材解读能力。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在接触文本时,能自觉的从学生的角度、教师的角度、人文的角度等各个角度去审视教材,然后选出最有价值的教学要素进行教学;其次,要有与学生交往的能力,与学生交往的融洽,也将会是一个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再次,还应有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这也是上好一堂课必备的素质;最后,应该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4、 结语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的背景下,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在实施的实际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通过自身的实习和调查对这些问题有了进一步了解。虽然这只是新课程改革中的几所学校,但它的确也是正在经历课改的一个是实实在在的例子,我们可以以小见大,这几所学校的现今出现的语文教育的问题,或多或少也是其它学校面临过或即将会面临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策略,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等。然而,语文课程改革仍是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想要解决其所存在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相信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将会逐一得到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也将与时代接轨,培养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由于本人各方面的知识水平有限、研究语文教育方面的时间较短以及课题本身的复杂性,本文所述难免有失偏颇、语言也难免显得的生涩,也只是在新课改理念下对中学语文教学状况进行了初步探讨。相信以后的语文教学者会提出更行之有效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使语文课程改革更加顺利的进行。注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欧阳芬,王家伦.语文教学:借助“工具”渗透“人文”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