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概述.ppt_第1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概述.ppt_第2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概述.ppt_第3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概述.ppt_第4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概述.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概述,目 录 1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定义 2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任务 3 劳动条件 4 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 5 职业性损害(职业性病损) 6 职业病防治 7 职业卫生服务,1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定义 职业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职业卫生学是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和如何改善劳动条件的一门学科,过去曾称为劳动卫生学、工业卫生学等。,生产工艺过程 改善 劳动条件 劳动过程 生产环境 健 康,职业医学是研究职业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也有称之为职业病学。 职业卫生学着重研究劳动条件及其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职业医学(职业病学)着重研究职业病在个体上的发生、发展规律。,2 职业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职业卫生学的基本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的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的影响,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3 劳动条件 3.1 劳动 广义上的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狭义上的劳动仅指劳动者个人劳动力的支出。 3.2 生产 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劳动原是人类获得健康的必需条件之一,良好的劳动条件对健康有利;而在不良的劳动条件下,则可使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导致工人患职业病。,3.3 劳动条件 劳动条件包括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三方面,每个方面都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这些与生产有关的因素称为职业性因素(或生产性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和劳动能力可能产生有害作用的,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或生产性有害因素)。 不良劳动条件存在着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它们对健康的不良影响,统称为职业性损害。,4 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 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和劳动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因素,通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或生产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大类:,4.1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a.有毒物质:如金属与类金属、有机溶剂、刺 激性气体与窒息性气体(CO、HCN、H2S)、农 药和高分子化合物等。 b.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和有机粉 尘等。,(2)物理因素 a.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 b.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高气压常见于潜水作业和潜函作业(沉箱作业)。在高气压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在转向正常气压时,因减压过速可形成减压病。 高空飞行、高原作业时,机体不能适应低气压、低氧环境可能发生航空病和高原病。,c.噪声、振动 d.非电离辐射:指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和射频辐射(即无线电波,包括微波和高频电磁场)。 e.电离辐射:与职业卫生有关的辐射类型主要有五种,即X射线、射线、粒子、粒子和中子。 (3)生物因素 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霉菌等。,4.2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不合理的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 (2)职业心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4.3 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天气的太阳辐射。 (2)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如厂房狭小、车间布置不合理等,有毒无毒工段同在一个车间等。 (3)缺乏适当的卫生技术设备,如通风、照明、防尘、防毒,防暑降温等。 (4)其他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方面有缺陷。 在实际作业场所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不是单一存在的,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可能产生联合影响。,5 职业性损害(职业性病损) 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包括工伤和职业性疾患。 职业性疾患包括职业病和职业性多发病(工作有关疾病)两大类。 工 伤 职业性损害 职业病 职业性疾患 职业性多发病,5.1 职业病 5.1.1 职业病定义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二条: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教科书: 职业病是泛指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而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却有一定的范围,即指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5.1.2 职业病目录 根据卫生部、劳动保障部 卫法监发108号职业病目录,目前我国政府规定的职业病有 10类115种疾病。 尘肺 (13种) (1)矽肺;(2)煤工尘肺;(3)石墨尘肺;(4)炭黑尘肺;(5)石棉肺;(6)滑石尘肺;(7)水泥尘肺;(8)云母尘肺;(9)陶工尘肺;(10)铝尘肺;(11)电焊工尘肺;(12)铸工尘肺;(13)根据尘肺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11种) (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4)内照射放射病;(5)放射性皮肤疾病;(6)放射性肿瘤;(7)放射性骨损伤(8)放射性甲状腺疾病;(9)放射性性腺疾病;(10)放射复合伤;(11)根据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 职业中毒 (56种) (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 (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5)铍病; (6)铊及其化合物中毒;(7)钡及其化合物中毒;(8)钒及其化合物中毒; (9)磷及其化合物中毒;(10)砷及其化合物中毒; (11)铀中毒; (12)砷化氢中毒; (13)氯气中毒; (14)二氧化硫中毒; (15)光气中毒 (16)氨中毒; (17)偏二甲基肼中毒; (18)氮氧化合物中毒; (19)一氧化碳中毒; (20)二硫化碳中毒; (21)硫化氢中毒; (22)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 (23)工业性氟病;(24)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25)四乙基铅中毒; (26)有机锡中毒;(27)羰基镍中毒;(28)苯中毒;(29)甲苯中毒; (30)二甲苯中毒;(31)正已烷中毒;(32)汽油中毒;,(33)一甲胺中毒; (34)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 (35)二氯乙烷中毒;(36)四氯化碳中毒;(37)氯乙烯中毒; (38)三氯乙烯中毒;(39)氯丙烯中毒; (40)氯丁二烯中毒; (41)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 (42)三硝基甲苯中毒;(43)甲醇中毒;(44)酚中毒; (45)五氯酚(钠)中毒;(46)甲醛中毒;(47)硫酸二甲酯中毒; (48)丙烯酰胺中毒;(49)二甲基甲酰胺中毒;(50)有机磷农药中毒; (51)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52)杀虫脒中毒; (53)溴甲烷中毒; (54)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 (55)根据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职业性中毒性肝病; (56)根据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5种) (1)中暑;(2)减压病;(3)高原病;(4)航空病; (5)手臂振动病。 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3种) (1)炭疽;(2)森林脑炎;(3)布氏杆菌病。 职业性皮肤病 (8种) (1)接触性皮炎;(2)光敏性皮炎;(3)电光性皮炎; (4)黑变病;(5)痤疮;(6)溃疡;(7)化学性皮肤灼伤 (8)根据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 职业性眼病 (3种) (1)化学性眼部灼伤;(2)电光性皮炎;(3)职业性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三硝基甲苯白内障)。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3种) (1)噪声聋;(2)铬鼻病;(3)牙酸蚀病。 职业性肿瘤 (8种) (1)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2)联苯胺所致膀胱癌;(3)苯所致白血病;(4)氯甲醚所致肺癌;(5)砷所致肺癌、皮肤癌; (6)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7)焦炉工人肺癌;(8)铬酸盐制造业工人肺癌。 其他职业病 (5种) (1)金属烟热;(2)职业性哮喘;(3)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4)棉尘病;(5)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5.1.3 职业病的特点 (1)病因有特异性,在控制接触后可以控制或消除发病; (2)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水平(剂量-反应)关系; (3)在不同的人群中,常有不同的发病集丛; (4)如能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但仅只治疗病人,无助于保护仍在接触人群的健康。 (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着眼于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5.1.4 职业病的诊断原则 职业病诊断应当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24号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2002年5月1日实施)第十二条: 职业病诊断应当依据职业病诊断标准,结合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临床表现和医学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做出。,5.2 职业性多发病(工作有关疾病) 职业性多发病指与多因素相关的疾病,与工作有联系,但也见于非职业人群中,因而不是每一病种和每一病例都必须具备该项职业史或接触病史。当这一疾病发生于劳动者时,由于职业接触,会使原有的疾病加剧、加速或复发,或者劳动力明显减退。 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举例如下: (1)行为(精神)和身心疾病,如精神焦虑、忧郁、神经衰弱综合征 。 (2)慢性非特异性呼吸道疾患,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等,是多因素的疾病。 (3)其他,如高血压、消化性溃疡、腰背痛等疾患,常与某些工作有关,例如接触二硫化碳可促进动脉硬化的进展。,6 职业病防治 是指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所采取的各种综合性措施。 6.1目的 “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职业病防治法(2011)第一条,6.2 职业病防治方针 职业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了“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基本方针),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协会规范、职工群众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管理原则)”。 所以职业病防治并非狭义的指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而是广义的预防和综合管理。 职业病不同于传染病,职业病完全是人为造成的,因此,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职业病防治管理的核心。,6.3 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就是在整个职业病防治过程中,要把预防措施作为根本措施和首要环节放在先导地位,控制职业病危害源头,并在一切职业活动中尽可能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使作业场所职业卫生防护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职业病预防工作应进行前期预防和劳动过程中的防护。,6.3.1 前期预防 前期预防是在项目建设时,就从根本上杜绝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即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利用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工人接触的机会和程度。 职业病防治法第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要求,严格遵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落实职业病预防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职业卫生要求。 (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五条),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设计(职业卫生专篇),应当经安全监管部门进行卫生审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施工; 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安全监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6.3.2劳动过程中的防护 其主要手段是: 用人单位应当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及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 定期对环境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程度,控制职业病危害,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性疾病损害,早期鉴别和诊断。,6.4 三级预防 职业病的防治疗应在三级预防的原则指导下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法制措施、组织措施(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加强健康教育)、技术措施、卫生保健措施(职业健康监护)等。,* 三级预防原则 (一)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采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的工艺、技术和材料,合理利用职业病防护设施及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减少劳动者职业接触的机会和程度,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的发生。 是从根本上杜绝危害因素对人的作用。 (二)二级预防 又称发病预防(临床前期预防),通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结合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监测,以早期发现劳动者所遭受的职业危害。 是早期发现病损、及时预防处理。,(三)三级预防 又称临床预防。对患有职业病和遭受职业伤害的 劳动者进行合理的治疗和康复。 是在得病以后,进行 合理康复处理。 其原则有: 对已受损害的接触者应调离原有工作岗位; 根据接触者受到损害的原因,对生产环境和工艺过程进行改进,即治病人,又治理环境; 促进患者康复,预防并发症。,6.4.1 法制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 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国务院 国发1987105号 1987)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2005)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 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 2.2-2007) 其他法规、规章、标准,6.4.2 组织措施 (1)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 职业卫生监督是指政府主管部门(安全监管、卫生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及其从业人员执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职业卫生监督涉及多个方面,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到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 用人单位必须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2)用人单位加强领导和宣传教育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例如提供个人防护用品)。 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要进行适时培训,尤其是新上岗的工人(包括临时工、合同工)。培训内容应包括安全操作技能,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知识的培训以及劳动安全有关规章制度的培训。例如劳保器材的正确使用以及突发事故的应对等,强化劳动安全及职业卫生意识。 合理组织和安排劳动过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如夏季高温作业等。,6.4.3 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过程,消除或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 如:无毒代有毒、低毒代高毒。 (2)生产过程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和密闭化。 加强生产设备的管理和检查维修,防止毒物和粉尘的跑、冒、滴、漏及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对高温、噪声及射频辐射等作业的隔离和屏蔽。 (3)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排毒除尘。 (4)厂房建筑和生产过程的合理设置。 (5)其他技术措施(湿式作业、消声器)。,6.4.4 卫生保健措施 个人防护用品齐全有效; 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监测; 职业健康监护: 上岗前、在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