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A.秦始皇时期的“三公”B.汉武帝时期的“中朝”C.唐太宗时期的“三省”D.宋太祖时期的“二府”答案: B解析: 秦朝的“三公”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汉武帝任用自己身边的侍从组成的“中朝”,参与决策,体现了“位卑权重”,而三公九卿转变成了“外朝”,属于“位高权轻”,故B项正确;唐朝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拥有实权,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宋朝的“二府”“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2.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D.官吏选拔标准趋向客观答案: D解析: 材料体现出察举制的选拔标准趋向客观,不是按出身授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察举制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的信息,故B项错误;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是科举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说明官吏选拔标准趋向客观,故D项正确。3.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A.监察体系日益完备B.三省制名存实亡C.官员众多效率低下D.皇权进一步加强答案: D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些新增官吏行使相权,属于行政体系内的制度建设,与监察体系无关,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材料仅阐述了唐朝中枢机构人员设置的变迁,没有阐述这种设置与行政效率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相关的名号,让他们执行相职,可知宰相由固定任命到临时任命,这有利于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作者认为科举“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B.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D.科举制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答案: C解析: 材料“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说明作者不认可科举考试的内容,因而作者不认为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意在强调科举制用考试方法选官的进步性,并非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故B项错误;科举制用考试方法,按考试成绩选官而非按门第选官,这说明科举制有利于打破之前士族地主的特权垄断,体现了“其取士之法”的进步性,故C项正确;D项内容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5.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A.官僚体系的成熟B.科举制度的完善C.君主专制的加强D.行政效率的提高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的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得权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故C项正确;这种官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6.元大德九年(1305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元代的行省制。从材料看,中书省反对各省泛滥咨禀,有利于地方高效行政;而重要事件和地方赋税财政必须咨禀,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B、D三项只说明其中一个方面,以偏概全,均不符合题意。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清)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三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宋)司马光资治通鉴(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体制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参考答案: (1)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相等。(2)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专制: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3)趋势: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或从隋到唐,三省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从三省各自的职权、运行机制等方面来分析。第(2)问,“制衡”体现的是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根据材料三“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